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法律条例法规规定

法律条例法规规定

发布时间: 2022-03-19 13:52:54

❶ 中国所有法律条例

你说的太笼统了,中国法律太多不知从何说起

宪法,
它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国一切法律、法规的母法。其他法律、法规是宪法的子法。子法如与母法的内容相违背,子法则无效。除了母法--宪法之外,我们可以把其余一切法律、法规分为以下四大部门。即:(1)刑事;(2)民事;(3)经济;(4)行政。打官司的人可以根据自己所打的官司,侧重学习其中的一个部门法律、法规。

(1)刑事方面。它又分两类,一类是实体法,即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的,犯了什么罪,将要受到怎样的处罚等。如:刑法、惩法军人违反职责罪暂行条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有关决定、通知、补充规定等。另一类是程序法,即规定办理刑事案件程序、步骤的法律。如刑事诉讼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有关补充规定等。
(2)民事方面。它也分两类,一类是实体法,如民法通则、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著作权法等等,以及有关的补充规定。另一类是程序法,如民事诉讼法、仲裁条例等,也包括各种有关的补充规定、暂行规定等。
(3)经济方面。实体法主要有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税法、产品质量法等。程序法与民事方面的程序法相同或基本相同。
(4)行政方面。实体法有食品卫生法、环境保护法、劳动法、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程序法有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条例和其他有关补充规定等。

❷ 法律 法规 规章 规定 条例 区别及其效力差异

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是全国人大制定的。
行政专法规是国务院制属定的。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大制定的。
规章是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的。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条例是法律的名称,不是法律的种类。

❸ 请问法律条例里的“违反本条例规定”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抄的后面一般会有袭具体的描述,如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旅行社有以下行为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理解为,违反本条例规定中(有关于以下行为)的某些条例时.........---如果是"违反本条例的规定,一律相应法律责任",那就是你说的概括地讲违反了这个条例的任何规定的意思了.------------------你说的这句话,我也有同感,有点同义反复的意思.应该让立法工作者好好研究一下.

❹ 法律中的……办法,……条例,……法各有什么区别

在制定主体、效力等级以及实施权限范围等上不同。
狭义上的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效力最高,
其名称就常常是《××法》
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即行政法规效力次于法律,其名称常常是《××条例》,《××办法》,《××规定》
地方立法机关,国务院各部门等制定的地方立法和部门规则,效力等级更低
其名称也常常是《××条例》,《××办法》,《××规定》
而这些条例、办法、规定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只能在其权限范围或地域范围内施行
法律法规的效力从其名称上可见一斑,但他们之间主要的区别在于位阶不同,这个时候就不能仅仅看是条例还是办法了。国务院的规定可能叫办法,而部门规章也可能叫办法。这时要看的就是制定该法律法规的部门的权力了。
全国人大制定宪法和基本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一般法律;
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
国务院各部、委、办、局制定部门规章;
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有权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发生冲突时效力如下:
上位法效力大于下位法;新法优于旧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发生无法判别其效力时,按照《立法法》的规定由各有权部门裁决。

❺ 法律、法规、条例、办法、意见、实施细则这些法律属于怎么区分

可从制定部门,特点,适用地方这几个方面区分

1、制定部门之间的区别

法律:由享有立法权的立法机关制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法规:由国家机关制定。例如:比如说我国国务院制定和颁布的行政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规等。

条例: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

办法:是有关机关或部门制定的。

意见:地方政府或者国家机关制定的。

实施细则:授权国务院直属机关制定。

2、特点各不相同

法律:属于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法规:法规分为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

条例:内容的法规性,时效的稳定性,制发的独特性。

办法:办法的法规约束性侧重于行政约束力。办法的条款都具体、完整,不能抽象笼统。

意见:内容的多样性,行文方向的多向性,内容的针对性,作用的多重性。适用

实施细则:规范性,补充性和辅助性,操作性强。

3、适用范围不同

法律:全国范围内。

法规:行政法规全国范围使用,地方性法规地方范围。

条例:只能在本地区范围使用,属于地方法规。

办法:国家制定的全国范围实施,地方部门制定的适用于当地。

意见,实施细则:大多由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提出,经过本一级政府审批并通过实施。

(5)法律条例法规规定扩展阅读:

法律法规,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其中,法律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

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法规则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

法律:

是对法律中某些条文或文字的解释或限定。这些解释将涉及到法律的适用问题。法律解释权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其做出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还有一种司法解释,即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出的解释,用于指导各基层法院的司法工作。

行政法规:

是由国务院制定的,通过后由国务院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这些法规也具有全国通用性,是对法律的补充,在成熟的情况下会被补充进法律,其地位仅次于法律。

法规多称为条例,也可以是全国性法律的实施细则,如治安处罚条例、专利代理条例等。

网络:法律法规

网络:条例

网络:办法

网络:细则

❻ 条例法规法律三种的区别是什么

条例法规法律三种的区别如下:
1、制订的机关不同,法律的制订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来完成的,法规的制订可以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来完成,也可以由部一级主管机构来完成,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
2、法律效力不同,法律的效力一般高于法规的效力,条例是法律的表现形式之一;
3、空间效力不同,地方性法规只能在某一地方生效,其他省市不具有法律效力,而法律的空间效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之内。一般只是对特定社会关系作出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
(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
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

❼ 法规 条例 规章 规定 规范 什么区别

你好,作为一个法律人,我可以帮你。

法规分为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可以以条例来命名。行政法规的具体名称有条例、规定和办法。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比较全面、系统的规定,称“条例”;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作部分的规定,称“规定”;对某一项行政工作作比较具体的规定,称“办法”。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大制定的,一般是较大市以上的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效力才高。

行政规章区分为部门规章和地方规章两种。部门规章就是一般指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地方规章是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

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望采纳

❽ 2017年法律有哪些新的法规条例

一、购物篇。

1、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卖家采用网络、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7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

2、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卖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退货,或要求经营者更换、修理、卖家应当承担运费。

3、根据《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消费者定作的;鲜活易腐的;在线下载或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支付的报纸、期刊等商品不适用7日无理由退货规定。

二、家庭篇。

1、根据《婚姻法》,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2、根据《婚姻法》,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已经婚前财产归属问题,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3、根据《婚姻法》,女方在怀孕期间、分娩后一年内或中止妊娠后六个月内,男方不得提出离婚。

4、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胎儿享受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的民事权利。

5、根据《刑法》,虐待被监护、看护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情节恶劣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6、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下调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年龄下限,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三、职场篇。

1、根据《劳动合同法》,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

2、根据《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

3、根据《劳动法》,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4、根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哺乳降低其工资、予以辞退、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

四、出行篇。

1、根据《水路旅客运输实名制管理规定》,乘船人遗失船票的,经核实其身份信息后,水路旅客运输经营者或者其委托的船票销售单位应当免费为其补办船票。

2、根据《航班正常管理规定》,承运人应当在掌握船班状态发生变化之后的30分钟内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官方网站、广播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向旅客发布航班出港延误或者取消信息。

3、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醉酒驾车将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❾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条例的区别和联系

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是全国人大制定的版。  
行政法规权是国务院制定的。  
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大制定的。  
规章是国务院部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及地方政府制定的。
注意: 
1、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2、条例是法律的名称,不是法律的种类。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我国法律遵循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在法律覆盖层面上,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❿ 法律法规的条例如:

宪法 民法通则……
条例是国家权力机关或行政机关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并发布的,针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的某些具体事项而作出的,比较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执行效力的法规性公文。条例是法的表现形式之一。一般只是对特定社会关系作出的规定。
还有就是 在中国,有些只规定某一类事项的法律称“条例”,如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热点内容
法官干净担当心得体会 发布:2025-05-20 01:20:48 浏览:677
道德与信仰论 发布:2025-05-20 01:11:36 浏览:294
昆山律师事务所咨询电话 发布:2025-05-20 00:57:02 浏览:750
工伤经济法基础 发布:2025-05-20 00:56:22 浏览:395
依法行政法律培训内容 发布:2025-05-20 00:52:14 浏览:694
杨紫烜经济法第六版 发布:2025-05-20 00:47:11 浏览:22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年度报告 发布:2025-05-20 00:15:21 浏览:448
口头协议有保人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20 00:15:13 浏览:819
2017年经济法变化 发布:2025-05-20 00:13:54 浏览:74
范冰冰的魔法学院下载 发布:2025-05-20 00:12:13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