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法规
遵循新闻规律是制作新闻法规和规章的根本依据。
㈡ 求助:关于新闻法规
这起案件需分开来讲:
名誉权是公民、法人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版要求他人不得非权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1、李某对此事添油加醋捏造了一段笑料,说王每日出工资10元,请曾代己受过,如果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王某可以起诉他侵犯名誉权,要求停止侵害并进行相应的赔偿,包括赔礼道歉等等。
2、宣传人员把这个故事整理成简报,上报市普法办,假如普法办只是将这个简报做成内刊的话,也不存在侵权行为。
3、寄给报社,并且见报。你可以对着新闻侵权的构成有四个要素来考虑看看: 新闻作品已经发表;新闻作品有违法性。比如失实的新闻作品造成了损害性后果,包括财产损失、人身及精神损失;新闻作品有可指认的对象。比如写出王某所在单位、家庭住址乃至姓名等。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的过错。如果满足这些条件,它是侵权了的。
个人意见,如有不对的,请多多指正。
㈢ 跪求有关新闻必须真实报道的法律法规
新闻出版总署办公厅关于印发《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新出政专发〔2011〕14号)
《属规定》共分为五条,分别从新闻记者采访的基本规范、新闻机构管理的基本职责、虚假报道的处理规则和法律责任追究等四个方面对防止虚假报道做出规定。《规定》要求,记者必须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核发的新闻记者证采访;必须坚持实地采访,不得依据未经核实的社会传闻等非第一手材料编发新闻;开展批评性报道至少要有两个以上不同的新闻来源,并在认真核实后保存各方相关证据,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准确。针对目前媒体未经核实使用网络信息编写报道造成严重虚假新闻等问题,《规定》要求,“新闻机构要严格使用社会自由来稿和互联网信息制度,不得直接使用未经核实的网络信息和手机信息,不得直接采用未经核实的社会自由来稿”。
《规定》还明确要求,新闻机构须建立健全虚假失实报道的纠错和更正制度,完善虚假失实报道的责任追究制度。凡经调查核实认定报道存在虚假或者失实的,新闻机构应当在本媒体上及时发表更正,消除影响。
㈣ 新闻法律法规有哪些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抄著作权法》,《出版管理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这些是核心的,《宪法》《刑法》里面也有相关规定,还有其他的例如《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等,可以到中国法律法规库里面找一下。
具体的新闻法律目前还没有。对于新闻工作者主要以新闻出版署指定的规章为主。如《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出版管理条例》《报纸管理暂行规定》等。
㈤ 新闻法律法规与新闻政策的关系
法制是新闻传播活动的重要规范,但并不是唯一的规范。党的政策和新闻职业道德都专对新闻传播属活动起着规范作用。党的政策,一般指的是执政党制定与颁布的政策,在我国,就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与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包括总政策、基本政策与具体政策。党在新闻事业方面的总政策是:新闻事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我国的新闻法制尚不健全。但是党的政策决定我国的新闻法制。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人民和国家的耳目喉舌,党性原则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首要原则,政治家办报也是要求,党要求新闻媒体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因此,党的政策决定了我国的新闻法制。
新闻法制与党的政策的关系体现在:
一方面,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党的政策是在集中全国人民共同意愿、反映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产生的。
另一方面,党对国家法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政策是新闻立法的指导思想,在意识形态这个特殊领域,党的政策是新闻法制的灵魂,党的政策既为新闻法制的制定提供依据,又对新闻法制的实施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在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可以按照党的政策办事。
㈥ 关于新闻法规的一些案例
我国著名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家镛,年逾八十但身体尚好。2005年1月26日,《中华读书报》刊载文章及照片报道陈家镛已于2004年8月15日逝世。随后2005年2月2日《中华读书报》刊登《致歉声明》后,《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又在2005年第3期第75页《2004:陨落的巨星(续)》一文中以文字配发照片报道陈家镛去世。陈家镛认为此事完全扰乱了他全家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精神痛苦,为此他以《中华读书报》和《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两家媒体为被告分别向北京市崇文区人民法院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告恢复名誉、消除影响并赔偿其精神抚慰金5万元。
备受关注的陈家镛院士因被误报逝世状告《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案,今天一审有了结果。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判决《科学中国人》杂志社向陈家镛赔偿精神抚慰金3万元,驳回陈家镛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诉讼请求。
法院认为,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二款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科学中国人》杂志社作为《科学中国人》的出版发行单位负有对文章内容进行审核的义务,其未经审核即刊文报道陈家镛去世,并配有陈家镛的照片,该报道严重失实,足以造成对陈家镛人格利益的侵害。
相关链接
近年来,媒体及记者频频同法院“亲密”接触,北京市海淀法院仅今年上半年就审理了15件新闻侵权案,其中针对“新闻失实”原因提起的侵权诉讼达80%以上。而在这15件案件中,除了两件被撤诉和调解外,作为被告方的媒体全部败诉。
名词解释
新闻侵权:是指新闻报道主体违反新闻法规和其他法律规范,通过新闻传播媒介,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表过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实或过失报道等形式,向公众传播内容不当或法律禁止的内容,从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格权,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㈦ 新闻政策与新闻法规的区分
新闻政策与新闻法规有区别,又有密切的关系。在没有新闻法的情况下,执政党和政府制订回的新闻政策,在相当答程度上起新闻法的作用;在新闻法已经制定,但尚不完备的情况下,根据形势需要制定的新闻政策,对新闻法起补充作用。
㈧ 新闻价值对于价值判断新闻政策,新闻法规有什么作用如何把握新闻政策新闻法规来实行价值判断和传播
黄彪在《新闻潮》杂志2006年第1期上撰文说,新闻价值原是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被称为记者的“第六”感官,即一个记者懂得了什么是新闻价值及其要素,在实际工作中又能熟练地掌握,与平常人相比,除了眼、耳、鼻、舌、身以外,犹如又多出了一个“感官”。
所谓新闻政策,是指关于新闻报道的政策界限的规定。具体地说,就是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新闻政策中外都有,只是形式内容有所不同。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都有不同的新闻政策,在不同的新闻政策指导下,代表着不同阶级利益的新闻媒体都在努力寻求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总的来说,新近发生的事实能否报道,一是要看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二是要看其是否符合新闻政策,两者兼备就报道,缺一则不宜报道。
那么,从具体的新闻实践来说,如何才能找到这两者的交叉点呢?
一、在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同时,要有“无闻”。
二、在坚持新闻时效性原则的同时,更要讲究适宜性。
三、坚持舆论监督,但不为监督而监督。
四、坚持正面报道,兼顾负面报道,避免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
五、坚持指导性原则,但不搞一言堂,让民众有说话的机会。
六、必须始终坚持及体现国家的立场和观点。
七、要防止新闻价值及新闻政策各自倾斜并走向极端。
新闻工作者应该是站在航船桅杆的顶尖上的人,列宁曾经说过:“宣传工作的水平取决于宣传工作者的水平”,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如一地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充分了解我们党和国家的新闻政策,自觉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在开展新闻宣传工作中努力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服从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
激活抓新闻的兴奋点
苏杰在《记者摇篮》杂志2006年第1期上撰文说,新闻的生命力就像蔬菜一样,价值在于新鲜。包括新鲜的素材、新鲜的题材、新鲜的文笔。尤其需要新鲜的视角。新闻的新鲜感、新闻的灵感,说白了就是兴奋点。如何才能激活新闻报道的兴奋点?笔者认为应该保持以下四种良好的心态:
第一种是感恩心态。我理解感恩就是不忘本。一是感父母的养育恩。二是感组织的抚育恩。三是感领导的培育恩。
第二种是感动心态。我理解感动就是保持人性的良知。要想能够容易被感动,一要保持清醒不麻木。对事不能麻木,特别是对自己更不能麻木,这样才有新闻、才有新闻的兴奋点。二是保持人格,不沉沦。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实自己的思想,开拓自己的境界,才能以心发现心、塑造心,用心发现好新闻、用心写出好新闻。三是保持诚信,不忽悠。
第三种是感悟心态。我所说的感悟就是知足。每当不平的时候,采取“比较”的办法,在比较中维持新闻报道的兴奋度。一比身边的劳动者,平衡自己的心态。二比条件不好的同学朋友们,补充工作动力。三比所敬仰的先烈,激发热情。
第四种是感知心态。要坚持学习的好习惯,在不断学习不停充电中补充自己的消耗与不足。我学的东西虽然很杂,但是“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杂学消化以后一样能够梳理我的思想情绪,增加我的知识储备,补充我在新闻报道中的知识消耗。
构建和谐报社的几个关键点
许秉元在《中国新闻出版报》上撰文说,报社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细胞,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阵地。报社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战,推动报业发展,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探索构建和谐报社的新路子,努力构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报社。笔者以为,构建和谐报社有如下几个关键点:
构建和谐报社要发扬民主,社务公开透明。
构建和谐报社要依法治社,法纪严明。
构建和谐报社要坚持公平公正,营造正气氛围。
构建和谐报社要体现以人为本思想,让报社充满活力。
构建和谐报社要精心维护安定团结,让报社合力强大。
构建和谐报社要讲究和谐发展,让报业蒸蒸日上。
上述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构建和谐报社的过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而要全面把握和体现,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报纸才能健康地发展起来。
宠物报道要适度
王惠彬在《中华新闻报》上撰文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钱财的充裕,社会上出现了花钱饲养宠物现象,这种现象越来越普及,而且宠物的档次越来越高。有的媒体,甚至级别很高的媒体(包括电视和报纸),为了迎合这部分人的爱好,开设了饲养宠物专栏,大有推波助澜的意味。对此许多观众(读者)颇有意见。
饲养宠物的家庭大都在生活条件比较富足的城市,城市贵族饲养的宠物很高贵,花销大。但是,处在偏僻山区农民生活还很艰苦,有的温饱问题尚没有解决,孩子上学的费用都负担不起。如果饲养宠物是献“爱心”的行为,为什么不把这份爱心献给更需要帮扶的贫困山村,或其他需要救济的人群呢?有的观众(读者)认为,目前我国对饲养宠物的管理制度还不健全,预防疾病的机制尚不完善,过多地饲养宠物对城市卫生建设不利,在居民比较集中的城市容易诱发和传播人畜交叉传染病。还有的观众(读者)认为,饲养宠物容易使人沉溺于犬马声色,消磨人的进取意识,使人意志消靡。
对此类现象,观众(读者)建议媒体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万不可一味推波助澜。
㈨ 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新闻职业道德对新闻法规的作用:1)新闻职业道德为新闻法规提供存在的价值基内础。容2)新闻职业道德为新闻法规具有多方面的补充作用。3)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对新闻法规的实施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2、新闻法规对新闻职业道德的作用:1)新闻法规可以保障道德规则的实施。2)新闻法规是传播新闻职业道德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