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乌镇保护条例

乌镇保护条例

发布时间: 2023-05-28 01:31:53

⑴ 水城古镇的建筑保护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古镇文化的历史内涵

代表着“朴实、传统、醇厚、清新”的田野和乡村却散发出越来越迷人的魅力,乡村古镇建筑文化也得到了大家的青睐。古镇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集中居住的建筑群。古镇文化包括民居、宗庙、祠堂、服饰、头饰、歌舞、工艺、技艺、美食,以及生活习惯、风俗、礼仪等,它不但传承着数千年的乡村传统文化,还体现着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历史风貌,具有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建筑学等多个方面不可替代的价值。古镇及古镇文化的形成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完成的,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具有唯一性。古镇是历史的见证,是实实在在的历史存在,也是我们现代人认识和了解历史的鲜活载体。古镇在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特征,拥有文物艺术等多方面的丰富价值。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古镇保护的核心内容。一方面,古镇的民众生活及其生存环境是活着的社会生态博物馆;另一方面,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之间浓厚和谐的交融关系也是古镇文化底蕴之所在。

1.古镇的物质形态文化

古街区、古建筑以及其它物质遗存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物质形态文化的具体承载物,包括古镇中的人文景观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而成的整体文化风貌。例如:我国江南地区目前保存最为完整、迄今已有12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县城——慈城,在2.17平方公里的古县城内,明清古建筑保存完好,著名的古建筑有孔庙、甲第世家、福字门头、布政房、姚状元宅、符卿第、向宅、冯宅、俞宅等,都是保护得较好的物质形态文化。宁海前童村以古祠、旧宅和老街为主体,留下了黛青瓦、粉白墙的四合院157座,这些民居,在布局方面十分精巧别致,具有鲜明的江浙特色,整体上几乎完好无损地保留了明清建筑的风格,成为全国闻名的古村落。石浦老街,以全国罕见的明清渔村古建筑群而得名。石浦老街始建于明代,又名中街,清代繁荣发展,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由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后街、延昌街等组成,有绸布庄、鞋庄、铜店、药店等100多家。

2.古镇的非物质形态文化

非物质形态文化的载体从学理上讲并不是有形的可触摸的物质,因而,古镇文化与书籍、字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以物质作为载体)不同,主要是指民俗、民间艺术、民情、民风等形式。但不论是物质形态文化还是非物质形态文化,都是古镇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一起构成了古镇的历史环境与文化韵味。例如慈城的稻米文化、慈孝文化、慈城庙会、吉带,宁海前童行会、龙舞、平调、祭孔舞、石浦鱼灯、石浦十四夜、海洋捕捞习俗以及元宵灯节、清明扫墓、端午龙舟赛、中秋赏月、重阳节登高等民俗节庆活动,都是典型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形态。由于非物质文化形态的载体不是有形的物质载体,它们在历史漫长的岁月中容易流失,因而对于古镇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现实紧迫性。

3.古镇的生态文化

古镇的生态文化是古镇自身与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样也是古镇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一个城镇的形成与发展既离不开所在的地理环境,包括城镇周围的山脉、植被、地形地势、河流湖泊以及气候等自然因素,也离不开与之相应的人文环境,如行政区划、土地资源、民族、人口及农牧副业状况等,城镇的生态文化其实是这两方面要素相互交叉组合的产物,决定或影响着城镇的兴衰,因此保护古镇的生态文化是极其重要的。宁波自古为水乡泽国,东临大海,傍身于三江口平原,具有以水为主的和谐人聚空间,因而具有独特的生态文化价值,应给予大力保护。

二、古镇建筑文化保护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历史悠久,在广阔土地上有着很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镇,且数量众多,但由于受到频繁的自然灾害、风雨侵蚀、战争破坏以及城镇化过程中的过度开发,如今真正能够原汁原味地完好保存至今的古镇早已是凤毛麟角。宁波地区由于地处文化璀璨、经济发达、百姓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历史上名镇云集。宁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地处江南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江南的其它地方(例如周庄、乌镇等)一样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水乡文化,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水乡风貌独领风骚。然而宁波与全国的其它地方相似,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宁波经济发展迅速,住宅、交通、文化体育设施大量兴建,城市面貌变化很大,一些古建筑、古街区甚至古镇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曾经遍布甬城南北的水乡城镇,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种种原因,到目前为止真正完好无损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宁波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各级政府对古镇名村的保护也是十分重视的,如对慈城、前童、石浦等古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进行保护性开发,使其面貌焕然一新。但无庸置疑,也有许多寄托着宁波人无限“乡愁”,凝结着历史、艺术、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古建筑也在城市改造中被破坏损毁了。正如市人大副主任邬和民所说,“当前宁波的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原有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受损严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不够妥当,保护资金不足,部门管理职责不够明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自然损毁或者自行改建现象较为严重,历史建筑的普查、确认、公布尚未实施。”宁波市人大城建环境资源委员会也认为:“宁波的鼓楼公园路、郡庙天封塔、天主堂外马路、郁家巷、月湖、南塘河、永寿街伏跗室、秀水街八个历史文化街区,目前仅有二个半保存完好。同时,随着农村的城镇化改造,目前一些仅存的古村落和古建筑已经或正在被毁坏,古村镇的原始历史风貌也面临消失的危险。”因此,宁波古镇文化保护规划有待完善,保护意识有待培养,保护资金有待增加,保护效果还差强人意。

1.古镇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过度负重

就生态环境而言,对生态资源的盲目开采和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难以承受。虽然还是“小桥流水”,由于旅游者众多和餐馆密布,古镇的河水不再清澈;由于古镇的经济发展,小作坊、小企业众多,废气废水乱排乱放,污染了宁波古镇生态环境。古镇为发展旅游业,镇中住户乱搭乱建建筑物,影响了古镇风貌。一些旅游者乱刻乱划、乱扔垃圾的不文明行为也严重影响了古镇景观。久而久之,水乡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原始风貌和韵味难以依存。

2.古镇的“空心化”现象比较普遍

水乡古镇神秘独特,到处都遗留着历史的沧桑味道,如果把古镇的生活风貌拍成一部戏剧的话,那么古老的建筑就是戏剧里的背景和道具的话,而人就是其中的主角。许多地方政府打着保护古镇的旗号,强行让原居民搬离出去。认为保护古镇文化就是保护古镇的建筑物,导致古镇只有物的承载者,而没有精神的承载者,这种失去了居民的古镇“空心化”,就像一出古老的戏剧里没有了主角。一幅完美的江南古镇画卷应该是人是主导者,物是陪衬者,而没有了“人”作为主角的历史画卷也是苍白无力的,难以感动人们的;同时,失去了原住民为古镇所营造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特有的风俗民情,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与深沉的历史感染力,变成了死气沉沉的景象。另外,古镇民宅的“空心化”还表现在现古镇居民的文化素养有待提高。人们来古镇旅游观赏,不仅看到的是物,也接触古镇居民,他们的一举一动,旅游者无不看在眼里。作为一个现代人当然不能完全回复到古代生活,但他们应具有强烈的古文化保护意识,对本镇历史传统,风土人情,遗人趣事都应当略知一二,否则一问三不知,会给古镇的精神风韵带来负面影响。

3.古镇旧建筑物的翻新与复古

一些古镇民居的设施落后,已不适应现代生活要求,原居民对建筑物的保护意识薄弱,或者随意改造,或者任其腐朽倒塌。镇上的许多古老建筑长期经受风雨剥蚀,且年久失修,面临着随时倾倒的危险。如果说,建筑是古镇的外部特征,那么,新翻修的古建筑无法再现原有古韵,会显得突兀或不伦不类,隔处在古建筑之中显得十分不和谐协调。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老宅翻新应该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运用原有的老材料,参考古时的建筑资料,老照片等,恢复原有的古朴的风貌。作为古镇生活中的主角的居民所作所为,无时无刻不影响到古镇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因而,他们需要有较强的古文化保护意识,在古镇建筑物的改造中要以大局为重,不能为自己的居住方便而修建有碍瞻观建筑物。

4.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

古镇的灵魂在于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古镇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失,特有的民俗风情正在日益淡化,一些传统工艺品和技艺不断失传,如何让它们得到较好地传承,这是当前地方政府和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我们除了给子孙后代留下青砖碧瓦,古道斜阳,小桥流水之外,还需展示和演绎祖先的一抹生活痕迹,民间的传统工艺、歌舞庙会等非物质遗产应与绿水蓝天,竞相辉映,使之世代相传,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5.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方法的单一

现在各地都瞄准了乡村文化旅游的这块大蛋糕,许多雷同的项目纷纷上马,东模仿一点,西模仿一点,失去了自己的特色,最后,搞成了千镇一面,千篇一律,不少独具特色的一流古镇,被“建设”成所谓的“现代化”城镇。如何不流于世俗化和庸俗化,如何搞出自己的特色,这是一个需要深刻思考和挖掘的问题。要挖掘当地与众不同的文化资源,既能吸引游人,又能独树一帜,既能好玩又要不流于俗套,并且要有后续资源和可持续项目,古镇旅游的强大动力来源于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对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应该尊重历史真相,坚守古镇的原有风格和特色,这是古镇魅力之所在。

三、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基本原则

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综合考虑古镇的政治、经济、文化、观念等方面的承继和发扬。为了古镇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发展科学观,遵循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整体性、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1.古镇文化发展应做到传承性保护与市场性开发相统一

在古镇进行保护与开发中,应将传统的文化特色、淳朴民风、优美环境、历史韵味、深层记忆等原真地保留下来,免受过度商业化的侵袭,因此,对于古镇的开发应该是以保护性为主的开发。在古镇开发过程时,需要兼顾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互惠效应,使古镇能够真正得以保护性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为了短期利益,进行涸泽而渔式的过度或破坏性开发。特别是要综合权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利润之间的关系,要巧妙地设计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标志的旅游商品,旅游产品既要吸引眼球又要具有朴素鲜明的乡村文化标志,避免太浓和过度的商业化包装。

2.古镇文化发展应兼顾特色保护与整体开发相协调

古镇是古建筑物、古文化形态与原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体,其独特景观具有不可替代性。例如,石铺老街不但有明清建筑的街区、纵横交错的河流、古树和形态各异的桥梁,还有独特的习俗等文化形态,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古镇的独特文化场景,其中的每一项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中,既要保持原有的物质形态和特色,又要注重与整体环境的协调与统一。特色即是古镇文化底蕴之所在,失去特色就会失去古镇的真正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整体即是在古镇新的建设中产生的建筑物要与原有风貌相协调,这样才能使古镇在历史与现代的统一中既有良好保护又有开发创新,以形成浓郁的古镇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游人前来观赏品味。

3.古镇文化发展应坚持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古镇文化丰富多彩、涵盖百家,具有多样性特征。例如,前童的行会、龙舞、平调、祭孔舞,石浦的鱼灯,“十四夜”、海洋捕捞习俗等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是古镇文化必不可少的元素,但这些文化元素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与独特文化意蕴。如龙舞作为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广泛流行于广东、浙江、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省,但浙江龙舞与广东的龙舞在表演形式方面有所不同,广东雷州半岛龙舞节奏鲜明,鼓点强劲,气势雄伟,催人奋进;浙江的宁波布龙舞小巧轻捷,动作套路变化丰富,舞蹈技巧精湛,舞龙速度很快,直接一气呵成;各地龙舞演出的时间也有所不同,有的在农历正月初一拜年,有的在正月十五闹“元宵”,有的在农历二月初二的“龙抬头”时表演。因此,在对古镇文化进行保护时,要在共性的基础上,尽一切可能展现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方面的多样性。即既要保持古镇文化的共性,又要突出其个性。

4.古镇文化发展应注重现实性与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

古镇文化发展的现实性在于城镇化背景下,以市场机制促进古镇发展,就是说,在古镇开发中要考虑人们的现实可行性和市场性,注重古镇开发的经济效益,提高古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古镇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于开发中要注意保护环境生态系统和文化资源的长久发展与利用,绝不能盲目跟风开发,不顾自身能力和自身特色,急功近利,吃子孙饭,合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做到科学规划,循环发展。在切实有效地保护古镇文化资源的前提下,既要满足古镇与群众当前利益诉求,又要符合长远发展目标,以保护古镇文化遗迹为重,使古镇能够走上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四、宁波古镇文化保护的方法与对策

1.加强古镇文化保护的立法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对古镇文化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机制,在城镇化建设中导致一些古迹被人为毁损。新的房屋可以不断地建造,但古代物质遗产一经损坏,难以复原。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形成共识,通过立法保护古镇文化。如宁波市人大在2015年2月通过了《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草案)》,这是一个十分及时与必要的立法,将对宁波古镇文化和历史人文资源保护起重要作用。《条例》虽然只是一个地方性的法规,效力不等同于法律,然而,我们毕竟可以对宁波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法可依了。

2.提高古镇文化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在对古镇的规划、管理与开发中应当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一是古镇文化资源的调查。由于宁波城镇化建设速度很快,有些历史古迹价值的鉴定存在争议,哪些需要保护的,哪些可以重建的,规划部门与文化保护人士有不同的看法,还有些是房地产开发商为了使项目顺利进行,就不顾它的历史价值,随意损坏。目前宁波到底有多少历史文化遗产需要保护不是很清楚,因而需要当对古镇文化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既要对每个古镇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其历史、特点和现状,又要对个别的古代建筑、古树名木、非物质形态文化遗存等进行登记造册,为后期开发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重点古迹的特别保护。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各地古镇的保护现状差异较大。例如有的古建筑在历史上破坏十分严重,或者荡然无存,或者破败不堪,整体上已基本失去了保护价值,有的可以修复或仿造,有的历史工艺品、制作技巧可以通过找到传承人进行继承。总之,对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古镇文化要给予资金资助进行重点保护,不让它们在流失。三是古建筑物的集中保护。由于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一些因重大建设工程需要搬迁的古建筑等文物可以按原样搬迁到一个地方进行重建保护,被视为集中保护法。宁波在未来的古镇保护方面完全可以借鉴这一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文物遗产保护方法。

3.加强全民古镇文化保护意识的培养和教育

古镇文化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使后代能够领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精髓,但历史文化的保护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个公民的责任。由于当前一些居民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潜在性的价值认识还不够充分,保护意识比较薄弱,因此,需要通过媒体的舆论宣传、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手段,加强市民群众对历史文物保护意识,形成全民共同以保护古镇文化遗产为荣的局面。

4.拓展古镇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多元化投资渠道

古镇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宁波可以借鉴其它地方古镇保护的经验和做法,建立一个既能保护历史遗产,又有合理收益的社会投资体系,实行谁出资,谁受益,谁管理,谁负责的多元化投资的模式,为古镇的开发利用奠定物质基础。

⑵ 乌镇门票老人优惠政策

持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老干部离休证可免票进入乌镇;持老年人优待证或60周岁以上身份证可购买乌镇优惠票(东栅80元/人、西栅100元/人、东西联票135元/人)。

一、免票,以下游客凭本人有效证件即可进入:

1、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国导证(IC卡)、领队证。

2、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老干部离休证。

3、残疾证(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发)、残疾军人证(中华人民民政部制发)、伤残人民警察证、伤残公务员证、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证、因战因公伤残人员证、伤残民兵民工证。

注:以上证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制有效。

4、随旅行社团队驾驶员A/A1证,一台车1位。

5、1.2米以下儿童。

凭本人枝局以下有效证件至西栅游客服务中心咨询处或东栅游客服务中心导游部办理相关手续进入:

中央新闻总署颁发的最新版本新闻记者证。

国家旅游局所颁发的旅行社经理资格证(附本人名片)。

二、优惠票(东栅80元/人、西栅100元/人、东西联票135元/人)

请于购票前出示本人以下有效证件:

1、老年人优待证或60周岁以上身份证。

2、现役军人证、士官退休证、三属(烈士遗属、因公牺牲军人遗属和病故军人遗属)优待证。

三、儿童票:1.2米-1.5米,东栅55元/人、西栅75元/人、东西联票135元/人。

四、学生票:全日制在校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学生证,东栅55元/人、西栅75元/人、东西栅联票135元/人。

(2)乌镇保护条例扩展阅读

乌镇旅游须知:

一、以保护古镇为己任,爱护一草一木一砖一水,对任何构成影响历史街区保护之要求的言行,予以坚决制止。

二、崇尚环保,保持安静整洁之环境,按规定时间控制各类声源分贝。

三、高度重视消防,严格遵循古镇消防之禁令,义不容辞负有救防各类火灾之责任。

四、自觉爱护社区内各项公共设施,严禁以下行为,否则将处以人民币100-300元的处罚:

1、私自采摘各升蔽类花卉果实,吵搭州破坏绿化。

2、销售、食用口香糖。

3、使用任何移动扩音设备。

4、浪费直饮水,污染直饮水斗。

5、未经批准私自买卖任何与本古镇历史文化相关之家具、建筑构件及相关构成物。

6、私自拆卸和毁坏建筑及历史环境构成物,造成损毁及不可复原修复,以及在建筑及任何植物上涂写刻画之行为。

7、使用公厕不及时冲洗,不关水龙头等不文明举止。

⑶ 乌镇主要属于哪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品味高低乌镇的开发现状和保护情况

属于人文旅游资源。属于八大旅游资源中的遗址遗迹类。大众品味,中没散档。目前乌镇有较为完善的开发和利用,宣传力度也不错,在全国有较高的知名度。对于景点的保护,基本做到不过度开发,保护其原有形模银态,不过由于旅游人数过多而造成对遗迹的破坏时肯定有的,这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不得不触及枯码氏到得问题。

⑷ 乌镇古镇的保护措施

由市政府建立“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承担总体裂埋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管理。在管委会之下建立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按市场经济运作方式具体承担资金的筹措和运作,保护与开发的实施和控制,建成后景区的经营和管理。与此同时,同济大学的专家团队也完成了乌镇古镇建筑测绘、总体保护规划、历史街区详规、重点古建筑修复施工方案的设计。
1999年9月19日,召开“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第一期工程搬迁动员大会”。9月23日,东市河开始封坝抽水,修帮岸、清淤泥工程全面启动。10月14日,应家桥恢复工乱源薯程打下第一桩。11月2日,首期工程近200米样板段形象呈现,迎接桐乡市首届菊花节。
11月17日,首期工程第二阶段全线启动,包括访卢阁、常丰街北段、常新街南段、观前街西段整治,修真观广场、翰林府第修复等工程。
按照“保护最彻底、功能最完备、环境最优美、管理最科学”的标准,按照特色与功能跟一期(东栅)景区错位互补的定位哗者,来实施二期保护与开发。
修旧如故、管线地埋、地方传统文化挖掘、控制过度商业化、管理运作模式的选择等做法,都是在全国古镇保护开发中首创或成功运作的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乌镇模式”。

⑸ 不买门票能进乌镇景区吗

不买悄亮门票是不能进乌镇景区的。

乌镇古镇作为国家5A级景区,也是全国二十个黄金周预报景点及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想要进场是需要购买陆念门票的,价格如下:

东栅门票120元/张,西栅门票150元/张,东西栅联票200元/张(两日内有效,需凭景区内住宿凭证办理多次出入证明方能生效)。

(5)乌镇保护条例扩展阅读:

乌镇地处东南沿海,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具有春长秋短,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16.1℃。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3.6℃;7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8.1℃;年平均降水量1233.9毫米,全年有3个明显降水时段即4-5月(春雨),6-7月(梅雨),8-9月(秋雨),冬季会下雪。

乌镇年平均日早运困照1842.3小时。一年中春季为78天,夏季为90天,秋季为64天,冬季长达133天。

⑹ 阮仪三的人物经历

究竟是什么情结,让阮仪三对历史名城的保护“生死相许”呢?
在同济大学一间小小的办公室里,记者与阮教授面对面。说起古城镇,他的话匣子就很难关上:“过去的建筑是一群舞蹈家,一起翩翩起舞非常优美、有韵味。现在的许多建筑却都以我为主,各不相让配缺,你穿红的,我穿黄的,站在一起很不协调。
“各个城市都要有自己的一种韵味一种美感。过去我们的江手卖薯南古镇,诗情画意,有很多的美感。西塘是婉约的,乌镇是秀美的,南浔是疏朗的……不信你去看看,确实就是这样的。前年,要修苏州到周庄的公路,当年乌镇在镇上修公路,这就好比在美人的脸上划一刀,你说多煞风景!“有人说我会骂人,你说那些古城镇的败家子,该不该骂?有的地方城市保护要拿三五百万说没钱,但建假古董却能花上亿。和他们说城市保护,不想接受就说我的观点新鲜。我说:我的观点不新鲜,你的脑子很糊涂。”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阮仪三教授说:“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一片开发建设中,我是真的忧心如焚。当时很少有人能听得进你的话。那我们就从推土机下抢救,救下一点是一点,只希望不要把我们好的东西都弄光。平遥古城就是那个时候抢救保护下来的。
“2000年以后,我所担忧的是,许多人都看到保护取得成绩了,全国的假古董都垮了,而保护好的都名利双收,产生效益了。现在都晓得要保护了,也晓得申报世界遗产了。但当申遗成风,我就担忧了。现在担忧的是把保护看成是获取经济效益的一个手段。因为凡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地方,造成的深层次破坏是根本性的。以前是不识货一推了之,现在做不好是从内部进行深层次的破坏,而且举的是保护的旗号。
“现在保护要从更高的层次来认识,从保护我们民族优秀的遗产来认识。中国城市的特色丢了,但还没丢尽,要求我们去恢复和创造,创造我们的新城市新风格。”
“过去历史上从来不说宋代建筑、明代建筑、清代建筑,但懂的人一看就知道,他们有自己的特征。清代人不会去建明代建筑,明代人不会建宋代建筑。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而我们现在仿明清仿西洋,欧陆风情泛滥成灾,这是文化贫瘠的一种表现。”
阮仪三说:“新时代要创造自己的新风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留存古代的遗产,更重要的是要让人知道,这是清代的、这是明代的……而且它还毕者在发展。我们给下一代什么东西?给他们一堆大杂烩?我们留存古建筑是为了研究借鉴,创造我们的新建筑。现在科技发达了,现代建筑都用钢筋混凝土了,高楼多了。但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不会改变,一年四季的气候改不了。人还是从自然中来的,现在城镇千镇一面。但原来江南六古镇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虽然它们在同一地域同一历史阶段形成,但由于本身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演变、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古人讲天人合一。每所房子都有天井。我现在到处宣传天井。天井通天通地,是人与自然的结合。房子要包起来,要安全要保暖,防外来侵袭,但又要开朗、通天通地。天井,井通地,井就是泉,泉就是人的命脉。过去造房常发现人家里厅堂有井,原来是在房子改建中前面人家留下的井,他不好填了,因为堵了就堵了泉眼。这是尊重自然,因为泉眼是不会变的。有泉眼的水是清的。”
阮仪三推土机下救平遥,这事许多媒体都报道过。其实,阮仪三保护古城镇的故事还有很多,这里就说说乌镇保护记。
乌镇是著名作家茅盾的故乡,也是很有特色的一个古镇,乌镇的转船湾河埠头很漂亮。10多年前,阮仪三拿了国务院文化部的信去当地搞调研做规划,阮教授说,当时他有一个非常得力的助手,是乌镇人。他们两人去乌镇做规划,还做了模型。当时做规划都是他们自己贴的经费。但规划做好一年后,他听说乌镇提出“旧镇换新貌”。因为茅盾故居有许多人来看了,没地方停车,要修一条公路。
古镇本身很完整,十字型的街,要修公路不就把古镇破坏了吗?阮教授坐不住了,虽然当年从上海到乌镇还很不方便,要先到桐乡再换车,或到南浔换船前往。说服不了当地的有关负责人,他又跑到北京找有关部门,最后找到当时的全国政协城建组组长,发了一个“茅盾故居不能破坏它周围环境”的函给浙江省政协。之后又赶到浙江,请浙江省政协发文给当时的桐乡县政协。这样,修路的事停了下来。
但过了一年,1989年,路还是修了。而这事阮仪三两年后陪两个外国朋友到乌镇才知道,当时他真的吃了一惊,既心痛又气愤。到了20世纪90年代,周庄红起来了,同里也红起来了,乌镇的人也醒了,便找到了阮仪三。
阮仪三对他们说:“你们要真保护,第一不是为了功利,第二要认真做,不要急得要死,想让我明天就拿出规划,后天就实施。古街都要铺石板,老桥都要恢复。”但亡羊补牢,乌镇还是幸运的,总算保护了下来。王德仁 “刀下救平遥”、“以死保周庄”,阮仪三以他的方式拼力保护中国古城遗迹。面对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文明”对自然、古迹的毁灭,他痛心、愤怒,奔走上书,四处疾呼,为了知识分子的良心和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延续,他不惜撞得头破血流,七十高龄斗志依然。他说:什么叫爱国主义?爱祖国,爱家乡,爱民族,就要知道自己家乡、自己民族的特点,这些无形的精神底蕴,是寓于具体的实物环境之中的,留下真实的历史生活环境,就是留下我们民族文化的根。
一介书生,难改一把硬骨头,从地方骂到中央,不好的,阮仪三决不留情。于是“都市文脉的守护者”、“历史文化名城的‘卫士’”、“古城的守望者”一干子头衔挂在阮仪三头上.如果不是山西平遥与云南丽江因他倡导并亲自动手规划的10年后名噪天下,如果不是周庄、同里、甪(lù)直、乌镇、西塘、南浔在他主持规划后,为当地政府带来的滚滚财源,阮仪三也许就只是个在底层愤激的知识分子,就在同济大学默默耕耘。
7月世遗大会在苏州举行,阮仪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授予“2003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是中国建筑和建筑教育界获此个人殊荣的第一人。
现在申报遗产百分之百都为了一个利
《外滩画报》(以下简称《外滩》):世遗大会刚刚在苏州结束,中国排队申报的项目多达100多项,据说很多地方政府为了“申遗”动用上亿资金,但是这些城市其实并不具备“申遗”的条件,大量的资金更是加重了地方政府的负担,“申遗热”似乎走向了反面。
阮仪三(以下简称阮):以前我们要“现代化”,通通修马路修楼房,城市一个样,没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整个想法做法是浮躁的,若干年后我们会为此后悔。现在中国申报遗产的有一百多项,在我看来,绝大部分的出发点是有问题的,没有把它看成留存我们祖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或自然的遗存,留作子孙后代发展的依据,而只看到它是个资源,申报了以后就是个敲门砖,敲经济之门、赚钱之门,门敲开以后这个砖就扔掉,钱到手你给他金砖他都不要了,因此,我看到很多地方申报遗产的过程是极其恶劣。
房产商所谓的复古也就为一个字——钱!当他转为像洛克菲勒一样那情况就变了。而很多官员也一样,为什么现在申请世界遗产这么热,他要取得政绩,保位,不仅要做得好,还要爬得高,所有申报世界遗产成功的都升官了,这就是他的政绩了。因此为了完成他的政绩就会不择手段。
《外滩》:那么“申遗”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只有“申遗”了才意味着保护文化遗迹?
阮:问题就在此,不是世界遗产就不保护?我为什么花这么多功夫去保护江南水乡?申报遗产什么最重要?应该是进行保护!申遗的目的是放在世界范畴来监督保护。遗产不会产生直接的效应,它本身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物质层面需要我们进行很好的运作、开发、合理的利用。我们现在申报遗产的单位百分之百都为了一个利,什么利?开发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等于钱,即等于破坏!而且开发的手段全是一样——杀鸡取卵。还有一个为了满足申报乱拆,破坏原汁原味的风貌,造假古董。
《外滩》:这些申报项目也得到其他专家的认可啊,是不是你阮仪三说好的地方就好?
阮:当然不是,好的我当然说好,比如苏州,我认为是中国保存最好的古城,它周围没有一幢高楼。我说实话,我每到一个地方,每个地方都要紧急叫停。而我们有很多的专家迎合地方政府的做法,有的人到哪都是好话:可以可以,没有问题,我帮你报。说好话当然容易。
《外滩》:中国到现在有建筑保护这方面的法规吗?
阮:没有,欧洲到1907年有了建筑保护法规、法律出台,1962年法国第一个出台了关于城镇的保护法,以后就有了城市的保护条例,但是中国没有,中国直到现在都没有,没有建筑保护法,更没有城镇保护法。
我们保护的只是微乎其微
《外滩》:当年外滩万国建筑博物馆是你参与规划的,上海在全国应该算是做得很好的城市。
阮:上海在保护遗产方面比较重视,上海城市规划局专门调了同济大学的一位专家去当副局长,就是伍江教授。上海2003年还公布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全国只此一家。不过我要提一点,现在世界遗产也好,所保护的东西都是微乎其微的,上海划了十三个保护区,占上海总面积多少?几百分之一!苏州古城完整的保护也就平江保护区,一百分之一,上海近十亿幢建筑,保护的优秀建筑才389幢,对比一下伦敦多少?一万幢!日本多少?一百万幢!日本还有老百姓在不同时期内自己出钱保护,自己要求保护的村子164个,叫作传统建筑群。我们老百姓都不要,给他拆光,要住最新的房子,老房子破破烂烂。
《外滩》:但是有个问题是老房子的居住环境确实太差了,比如以前的石库门房,这是个矛盾,必须要考虑人性化居住。
阮:针对这种愚昧言论,我就写过文章驳斥。以前的石库门房子才住几个人?现在“七十二家房客”!七十二家房客当然不好了,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老房子不修!破了烂了就这样子了,石库门房子有很好的,前一进后一进,堂屋、两厢、厕所,上了楼还有亭子间呢!前面还有一个前厅呢,旁边还有侧厅呢,这种房子,至多七口人,会客有堂屋,做饭有厨房,还有小天地玩玩,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的房子最最主要的问题是解放以来,五十年来,我们的房子没修过,为什么欧洲的房子那么好、那么漂亮?他一天到晚在修啊!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房子也得修!
《外滩》:国外老房子,居民是自己修还是政府拨款?
阮:都是自己修,国家的房子国家修,自己的房子自己修,我们所有的房子全是国家的!这政策是有问题的。原来都是一家一户的,不要说远的,我小时候,一到梅雨季家家都要“捉漏”,一刮西风了,家家修门窗,家里有钱就要翻修了,十年八年翻一翻,以前讲偷梁换柱、移窗换门,用用又是几十年。我同济大学毕业那是1960年,第一月的工资60元,工资单里边第一项房租:0.26元!才占工资的四百分之一,两角六分钱修什么房子呀?光能养房管部门的职工的工资,那时一块砖还要三毛角咧!
《外滩》:那你觉得要做到良性的运作,国家应当做哪方面的修整呢?
阮:首先,房产都是变成自己的,自己世代有人住就有人管,一旦变成公家的,那就要国家出钱保护。如果政府觉得个人的房子是好房子,要留着,那政府应出钱补贴。现在各地的房子,你们拿照片看看,全是一个模子的!可是过去的房子就不一样了,江南古镇就是江南古镇,延安窑洞就是窑洞,北京四合院就是北京四合院,云南丽江它叫作“三房一造壁,四合五天井”,为什么四合五天井?遮蔽风雨,形成一个家庭的氛围,围绕家庭伦理的内在关系,屏蔽风雨,造成家庭和睦的关系,此即中国人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思想。“天井”中“天”同“天”,井同“地”,打井有泉,泉就是财富。这就是维系中国社会的家庭细胞网络,造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现在把这些好东西全扔掉了,失去了传统,失掉了我们赖以生长的民族自己的土壤。
差点死在九华山上
《外滩》:你在保护这些古城中,有没有碰壁?甚至令你非常伤心的事?
阮:你可以看看我的《护城纪实》,黎里、锦溪那些地方,每个地方都有大堆故事,那硬是把我赶走的,那现在它也挂着牌子:我江南名镇,我怎么怎么好。我都不想说,你好什么,最好的都给你弄掉了,我书里还讲了九华山,九华山去报世界遗产,我去看,一看我伤心得不得了,我那几天整天吃不下饭,欲哭无泪呀,那山上的庙呀实在是精彩,我亲自写的调查报告,申请国家文保单位的,可是现在,唉,在那里发生了很多故事,我都差点死在那里。
《外滩》:是怎么一回事?大家都说九华山好,只你一人说不好。
阮:我是1979年上九华山搞规划的,人说“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我就想到后山区看看究竟有多少寺庙,我想几百个是没有问题,而且九华山的寺庙极其精彩,不同于那些金碧辉煌的庙宇,都是安徽民居式的,又与山形地貌结合在一起,可以说是镶嵌到山里去的,一半山洞一半庙,最早从唐朝开始,一直到清末,非常有特点。悲哀的是现在全被破坏了,和尚有钱了,拆掉所有小庙建大庙。
为调查这样的庙,我带着一个青年助手,连走了七天,那些山都有1000米以上,我们走的山路海拔500米,崎岖难找,要过“原始林”,甚至没有路,过了华严寺,就到了翠峰,突然听到后山噼哩啪啦的声音,那是砍树的声音,看到山上面中间有一条道,像头发剃过一样,把树砍掉后大木头就从这中间溜下来,底下有人在收,看上去砍树的人很多呀,我找到一个庙里的老和尚,他看得眼泪都要掉了,这些本是庙产,包产到户后,山民都去哄抢山林,包括干部在内,没有人管,我就从老和尚那里拿了锣,把他们叫下来,收了工具,不准走,一个个登记名字,然后训话,把他们骂走了,半夜里,老和尚把我和小胡拉起,拼命拽着我们往后山跑,大约半个时辰,我们到了后山顶,看到一排排火把、电筒,原来他们要来抓我们,想来我们不让砍树,又收了老百姓的斧头,把他们惹火了,幸好与庙里要好的佛教徒向老和尚报信,否则结果还难说。后来下山找青阳县的官员,哪知道县长不管、林业局长不管、管理处不管,我一人走在青阳县街上心想一定要把这些人告倒,否则违法乱纪国将不国。我直接向安徽省第一把手发电报说了这个事情,恰好他们在开党委会,对这事很重视,后来就查处了那批人,包括不管事的官员,我点了名的个个警告处分。如果那天不是老和尚报信,说不定我早就被打死在九华山上了。
《外滩》:那你岂不是与人结怨了?
阮:当然结怨了,所以我走在九华山上,背后有人吐唾沫的!
每年古城
调查自己倒贴一辆小汽车
《外滩》:那么当年是怎么让平遥政府听从你的规划?
阮:山西省建设厅规划处的处长是我们同济大学的,通过他去找山西省建设厅的厅长,当时叫建委主任,这位孙主任就说,行,既然你说规划不好,平遥拆又拆不下去,那就暂时不要拆了。当时房子已经拆掉几百幢阁楼了。说做规划口说无凭,我就回来带了十二个学生过去,做了规划之后,我知道这样光说还没用,就直接上京,找权威的人罗老(罗哲文)和郑老(郑孝燮),那时罗老是国家文化部文物处处长,手上管钱,郑老是建设部总工程师,他们同时是全国政协的常委,我就叫他们去,因为我阮仪三当时一介讲师,人家不当你是回事情,我拉了他们去看,他们一到,省长也出来的,那么才定下来,按照我的这个规划去做。
我就把那些写下来报国宝单位,就是城墙、郑国寺、双林寺,先拨款子修城墙,第一款是八万,相当于现在800万,古城就按照我的规划新旧分开,里面也要更新,但不可急。平遥为什么能保下来?提高人的意识是关键,我贴钱办了培训班,让那里的官员来同济大学学习,这些学生后来都成了我的心腹,那边有什么情况他们都会和我说。
《外滩》:当年你开始着手做平遥规划时,经费是多少?
阮:没有钱。还借了三千元去。回来还是用教授经费慢慢的还的。我每年进行的全国各地古城调查的经费花掉一辆小汽车的钱。
《外滩》:这是你自己的钱,还是学校的经费?
阮:是我自己贴钱的,每年在这个项目上花去15万元到20万元之间,所以我买不起房子,现在学校的房子我和老伴两人也够了。
《外滩》:学校拨有调研经费吗?
阮:没有,零。这个很可悲的,我们国家不把这种调研当作科研。但我觉得很有价值,现在为止已经做了50个,做好了就把材料上报。我上课不止讲保护也讲发展的。
现在我感到可悲的是,我搞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这个内容在中国还很不成气候,我现在是超龄工作,这样的内容在全国招研就我一家,法国那是一个大学院,超级学院,要工作七年以上才能念这个学院,英国这样专业的学校有七个,我们中国那么多高校,那么多博士生导师就我一个人在做。上海去年花在城市历史建筑保护上是1.4个亿,北京1.6个亿,全国加在一起大概是40个亿,蛮多了是吧,但是一个小小的苏州一年 GDP6000多个亿,法国光是文化部辖的两个局,一个是博物馆局,一个是历史遗产局,一个局一年将近700亿,另外社会那方面投入也是1000多个亿,日本100亿,英国500亿,保护后面是有收入的。

⑺ 乌镇开发历程

        1998年,乌镇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编羡隐余制《乌镇古镇保护规划》,规划明确了乌镇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方向,并将整个古镇划分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和区域控制区四个不同等级的保护区域,提出不同等级的保护措施,保护范围和缓冲面积达198公顷。

        1999年春节,一场大火把西栅沿河的13间房子烧掉了,陈向宏(原桐乡市政府办公室主任)作为政府工作小组组长去进行安置工作,安置完之后就留在了那里,开始保护开发乌镇。

        2001年乌镇保护开发东栅工程—东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东栅老街的保护还只是浅表的、以风貌整治为特色兄滚。

        2003年,由于乌镇一期保护工程面积只占乌镇总面积的四携察分之一不到,还有大量的经典明清建筑群尚待保护修复,加上受地理环境的限制,无法为游客提供更完善的服务。启动二期工程(西栅景区)。

        2007年,西栅正式开放。

        2014年,建设互联网时代的“共生城市”。

        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实践于对古镇的保护中,乌镇对古镇保护开发方式作了有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如管线地埋、河道清淤、修旧如故、控制过度商业化等工作,都是在全国古镇保护开发中首创或成功运作的典范,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肯定,被联合国专家考察小组誉为古镇保护之“乌镇模式”。

⑻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20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根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大敬备。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省行政区域内历史建筑的保护与管理,按照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监督管理工作,将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所需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第四条历史文化名城所在地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成立保护委员会,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所在地城市、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成立保护委员会。

保护委员会由人民政府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有关专家和公众代表组成,负责研究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保护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协调和监督保护规划的实施等工作。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申报、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监督滚毁检查等具体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监督管理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配合做好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工作。第六条省人民政府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所在地城市、县级人民政府设立保护专项资金,用于保护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改善以及历史建筑保护等工作。

保护专项资金的来源包括:

(一)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

(二)上级财政专项补助的资金;

(三)境内外单位和个人的捐赠;

(四)其他合法筹集的资金。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保护知识,增强全社会保护意识。第八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监督管理,应当保证原住居民的参与,保障原住居民的合法权益。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单位和个人以捐赠、资助、提供技术服务等方式,参与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的保护。第二章申报与确定第九条历史文化名城包括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省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批准和直接确定的条件与程序,依照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第十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可以申报省历稿指史文化名城: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五)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有两个以上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第十一条具备下列条件的街区,可以申报历史文化街区: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较完整和真实地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规模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第十二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者文物保护点的建筑物、构筑物,可以确定为历史建筑:

(一)建筑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或者工程技术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

(二)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特定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

(三)在当地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

(四)与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有关的近现代建筑物、构筑物;

(五)其他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第十三条申报省历史文化名城或者历史文化街区,应当提交说明下列情况的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历史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申报省历史文化名城,还应当提交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和说明材料。

热点内容
婚姻法关于婚姻关系无效的规定 发布:2024-04-26 00:15:00 浏览:587
2013年10月全国自考合同法试题答案 发布:2024-04-25 22:17:35 浏览:952
中央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全文 发布:2024-04-25 22:16:55 浏览:150
元宝法院郝 发布:2024-04-25 21:59:16 浏览:790
刑法审判时 发布:2024-04-25 18:54:42 浏览:591
新的劳动法颁布的作用 发布:2024-04-25 16:58:42 浏览:98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精解 发布:2024-04-25 14:58:47 浏览:396
所得税法规定的免税 发布:2024-04-25 14:37:39 浏览:158
陕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 发布:2024-04-25 12:26:05 浏览:537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下载 发布:2024-04-25 11:44:54 浏览: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