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法规
『壹』 我国颁布的国防法规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革命烈士褒扬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1)革命法规扩展阅读
国家加强武装力量建设和边防、海防、空防建设,发展国防科研生产,普及全民国防教育,完善动员体制,实现国防现代化。国家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和巩固国防,实行积极防御战略,坚持全民自卫原则。
国家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国家对国防活动实行统一的领导。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应当依法履行国防义务。
『贰』 革命委员会的相关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年)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5)
第二章 第三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
第二十一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地区、市、县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农村人民公社、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两年。
第二十二条 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同时又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委员若干人组成,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者罢免,并报上级国家机关审查批准。
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都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
第二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在本地区内,保证法律、法令的执行,领导地方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审查和批准地方的国民经济计划和预算、决算,维护革命秩序,保障公民权利。
第四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二十四条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它的自治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革命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有关规定
第三节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
第三十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人民公社、镇。
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
第三十四条 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人民公社、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革命委员会。
人民公社的人民代表大会和革命委员会是基层政权组织,又是集体经济的领导机构。
省革命委员会可以按地区设立行政公署,作为自己的派出机构。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设立自治机关。
第三十五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省、直辖市、县、设区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下一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经过民主协商,无记名投票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人民公社、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选民经过民主协商,无记名投票直接选举。
省、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县、市、市辖区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三年。人民公社、镇的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两年。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每年至少举行一次,由本级革命委员会召集。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单位和选民,有权监督和依照法律的规定随时撤换自己选出的代表。
第三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法令的遵守和执行,保证国家计划的执行,规划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议和公共事业,审查和批准地方的经济计划和预算、决算,保护公共财产,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决议。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革命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县和县以上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并且有权罢免本级人民法院院长和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有权向本级革命委员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革命委员会所属机关提出质询。受质询的机关必须负责答复。
第三十七条 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国家行政机关。
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若干人,委员若干人组成。
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议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的行政工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发布决议和命令。县和县以上的革命委员会依照法律的规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都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一级国家行政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受国务院统一领导。
第四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第三十八条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革命委员会。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革命委员会的产生、任期、职权和派出机构的设置等,应当根据宪法第二章第三节规定的关于地方国家机关的组织的基本原则。
在多民族居住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中,各有关民族都应当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第三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 自治权。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使用当地民族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第四十条 各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充分保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充分考虑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大力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积极支持和帮助各少数民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
『叁』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其他立法及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一)各时期代表性的刑事法规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的工农民主政府,于1934年4月正式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
条例共四十一条,主要内容有:(1)重点确定了反革命罪的概念和主要罪行。(2)规定了刑罚种类。有死刑、监禁、没收财产的全部或一部分、剥夺公民权的一部分或全部。(3)规定了本条例的适用范围和刑罚具体运用的一般原则。
2.抗日民主政权的惩治汉奸条例
锄奸斗争是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军民面临的十分紧迫的政治任务。汉奸罪犯,成为当时刑法打击的主要对象。
在总结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确立了锄奸斗争和刑事立法的主要方针,包括以下要点:
(1)正确区分敌我界限,划清罪和非罪的界限。
(2)实行镇压与宽大相结合的方针。
(3)严禁逼供信。买行“少捉不杀”的原则,错案必须平反。
(4)锄奸工作和刑事审判工作,都必须加强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贯彻群众路线。
(5)适用刑法必须坚持人人平等的原则。
为了惩治汉奸罪犯,各边区的抗日民主政府分别制定了许多有关惩治汉奸的单行法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1939年制定的《陕甘宁边区惩治汉奸条例》(草案)。
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刑事立法的新发展
主要任务是打击反动阶级的破坏活动,各边区、大行政区、各地军管会及人民政府先后制定了刑事法规。刑法原则的重大发展是明确规定“首恶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方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新民主主义刑事立法原则。
与抗日战争相比,某些刑法及执行上有所变化,主要有两点:
(1)新刑种“管制”的产生。即政府把反动分子登记后,将其交给当地政府及群众监督改造,每日或每周须向制定机关报告其行为,限制其自由。它是发动群众对敌专政,改造罪犯的好形式。
(2)取消“回村执行服役办法”。取消了抗日战争时期一度实行的交乡执行刑罚的制度。
此外,在刑事立法方面,各解放区人民政府还颁布过《惩治贪污条例》、《禁烟禁毒办法》、《森林保护条例》和严禁破坏交通、破坏金融等法令。各级人民法院在审判反革命案件的同时,也积极审理了大批其他刑事案件。
(二)婚姻立法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关于婚姻问题的民议案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妇女运动决议案》确定实行“结婚离婚自出”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在湖南、江西等省农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农村妇女问题决议案》,确定了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政策,如严禁摧残妇女,严禁多委制,反对买卖婚姻,取消聘金制,结婚须双方自愿,允许寡妇改嫁等。
2.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婚姻法
1931年12月公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婚姻条例》,至1934年4月正式颁布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婚姻法》。主要内容有:
(1)确定新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实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2)结婚须双方同意,男满二十岁,女满十八岁,男女同到乡政府领取结婚证,即合法。
(3)离婚自由,男女双方同意即可离婚。关于离婚有两个特殊规定:一是红军战士之妻要求离婚,须其夫同意;二是女子在怀孕期内和产后四个月以内,男于不得提出离婚。此外,对于离婚后的财产处理和子女抚养问题,都作了原则性规定。
3.抗日战争及其之后的婚姻条例
这一时期各地婚姻条例的基本原则,与苏区的婚姻法大体相同,只是在若干细节方面,作了具体而灵活的规定。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制定的婚姻法规,基本上沿用抗战时期的规定,有的作了补充修订,使之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