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青海省旅游条例

青海省旅游条例

发布时间: 2025-06-24 09:35:58

❶ 青海省外国人登山管理条例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外国人在青海省(以下简称青)登山活动的管理,促进登山事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外国人在青攀登海拔4500米以上的对外开放的独立山峰、攀岩、攀冰、滑雪(以下简称登山活动),附带在山峰区域内进行科学考察、测绘活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外国人在青进行登山活动,应当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外国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第四条 省体育主管机构统一管理外国人在青登山活动。山峰所在地州、县(市)体育主管机构协助作好外国人登山的有关工作。
公安、科技、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和外事、旅游等机构依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做好外国人登山管理的有关工作。第五条 外国人来青登山,应当向国家或者省的体育主管机构提出书面申请。省登山协会可以接受外国人的委托,代理有关申请事宜。
登山附带科学考察或者侧绘的,必须在申请登山的同时,申报科学考察或者测绘计划,依照法定程序获得批准后,方可实施。第六条 省体育主管机构收到登山书面申请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决定,并以书面形式通知申请人。未经批准,不得进行登山活动。
经批准的登山活动内容需要变更的,应当重新办理登山审批手续。第七条 申请人接到批准登山通知书后,应当及时与有资质的登山接待服务机构签定登山议定书。没有资质的单位不得接待外国人进行登山活动。第八条 外国人在青登山活动期间,省登山协会应当指定中方人员但任联络员,协助办理登山活动的有关事宜。第九条 外国人到达山峰所在地向当地体育主管机构交验批准登山通知书后,当地体育主管机构应当协助其安排登山活动。第十条 外国人在青登山应当遵守以下规定:
(一)维护中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
(二)按批准的山峰、路线、时间实施登山计划;
(三)不得吸收申报人员以外的人员登山;
(四)在登山过程中或者登顶后展现国旗,须经国家有关部门同意,并同时展现相同规格的中国国旗。
(五)使用山峰的名称和高度应当以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为准;
(六)保护生态环境和卫生,不得擅自在山峰区域安放纪念物或者其他物品,禁止捕杀野生动物和损毁野生植物;
(七)向省体育主管机构提供登山活动中形成的有关资料。第十一条 外国人登顶成功,由省体育主管机构报国家体育主管机构确认后,颁发登顶证明书。第十二条 外国人登山附带科学考察活动结束时,必须通过签约的中方登山接待服务机构向省科学技术、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下列样品和资料;
(一)采集的标本、样品和化石的清单;
(二)发现的野生动植物新种或者类群的资料;
(三)制作的野生动植物新种正模式标本、特殊动植物类群的标本;
(四)标本、样品、化石的室内分析结果;
(五)登山附带科学考察的音像资料的复制本。第十三条 外国人登山时采集的标本、样品、化石以及制作的资料,必须经有关部门检验许可后,方可携带出境。第十四条 外国人登山附带测绘的,应当提交全部测绘成果副本一式两份,由签约的中方登山接待服务机构送省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第十五条 外国人在青登山,须按有关规定向省体育主管机构交纳山峰区域环境卫生保护费,用于山峰区域环境卫生的清理工作和设施建设。第十六条 外国人在青登山发生意外时,当地的公民、组织应当积极参加救助活动。第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体育主管机构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以人民币5000元以上30000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批准擅自进行登山活动的;
(二)擅自改变攀登山峰、进青路线、攀登路线或者登山时间的;
(三)擅自吸收未获批准的人员参与登山的;
(四)未经批准展现国旗,或者经批准展现国旗时,拒不展现相同规格的中国国旗的;
(五)擅自在山峰区域安放纪念物或者其他物品的;
(六)不按规定报告登山结果并提供登山活动有关资料的。第十八条 未经批准擅自进行科学考察及侧绘的,不按规定提供科学考察的样品、资料及测绘成果的,破坏生态环境、捕杀野生动物、损毁野生植物的,由有关行政部门依照相关法津、法规予以处罚。

❷ 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生态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第三条生态环境保护应当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统筹协调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重大问题,组织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持续改善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产业园区管理机构应当明确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岗位和人员。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引导村(居)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林业草原、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工作。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管理机构,在职责范围内对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监督管理。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生态管护员制度。聘用生态管护员应当签订协议书,对履行职责等事项作出约定。

生态管护员应当按照协议约定做好生态环境日常巡查、保护、宣传等工作,及时报告、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第七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

公民应当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采取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并将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生态环境保护投资融资机制。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创新、开发和应用,鼓励和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水平。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

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纳入学校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各级行政学院、公职人员培训机构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纳入培训内容。

各类媒体应当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第二章监督管理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依法编制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当包括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并与国土空间规划等相衔接。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调整,确需变更或者调整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报批。第十二条省人民政府依法制定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地方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地方生态环境风险管控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可以对国家相应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作出补充规定,也可以对国家相应标准中已规定的项目作出更加严格的规定。第十三条省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规定,持续减少本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国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和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组织拟定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计划,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州)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市(州)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计划,拟定本行政区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所辖县(市、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

❸ 青海省农村公路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公路安全畅通,促进农村公路事业发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运营和管理,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所称农村公路是指纳入农村公路规划,并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修建的县道、乡道、村道及其附属设施,包括农村公路的桥梁、隧道和渡口。
第三条 农村公路的发展应当遵循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确保质量、生态环保、建管养运并重的原则,实行政府主导、行业监管、部门协作、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公路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所需的建设、养护、管理等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建立与农村公路发展相适应的稳定增长机制。省、市(州)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农村公路资金补助机制,结合农村公路里程增加、物价变动、等级提升等因素,及时调整农村公路资金补助标准,促进农村公路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是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规划、建设、养护、运营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完善农村公路工作机制,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村公路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在县级人民政府确定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乡道、村道的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负责指导沿线村民委员会建立村道管护群众组织。村民委员会在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协助做好村道的建设、养护和管理工作;提倡在村规民约中规定爱路护路的内容,组织教育村民自觉维护路容路貌。
第六条 省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全省农村公路发展规划,指导和监督全省农村公路工作。市(州)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相关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养护、运营和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公安、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文化旅游、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履行农村公路的相关工作职责。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农村公路的保护意识。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爱护农村公路和公路用地,有权制止和举报破坏、损坏或者非法占用农村公路、公路用地以及其他影响农村公路安全的行为。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八条 农村公路规划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相适应,与国道、省道以及铁路、民航、水运等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相协调。
第九条 县道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乡道和村道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协助乡(镇)人民政府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的农村公路规划,应当报批准机关的上一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经批准的农村公路规划,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调整,确需变更或者调整的,应当按照原程序报批和备案。
第十条 县级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在符合规划、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农村公路的建设应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公路功能需求等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技术等级,逐步提高建设标准。县道、乡道的建设应当执行国家和本省有关标准,并充分利用现有道路进行改建或者扩建。
第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农村公路规划,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投入等因素,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应当按照有关标准设置交通安全、防护、排水、客运汽车停靠站等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农村公路与产业园区、乡村旅游等进行一体化建设和开发。
第十三条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招标投标制度。
第十四条 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设计,应当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承担。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的设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200条第一项 发布:2025-08-15 07:33:33 浏览:560
劳动法工人罚款标准2015 发布:2025-08-15 07:28:35 浏览:741
行政法规不执行 发布:2025-08-15 07:27:59 浏览:267
打赏主播的经济法 发布:2025-08-15 07:14:52 浏览:367
首诚司法鉴定所 发布:2025-08-15 07:14:46 浏览:797
公司法解释四生效 发布:2025-08-15 07:08:25 浏览:161
深圳市劳动法对癌症病人 发布:2025-08-15 06:59:53 浏览:616
中国制定民法典内容 发布:2025-08-15 06:59:19 浏览:977
宁夏司法厅李振国 发布:2025-08-15 06:59:06 浏览:91
民事诉讼法第250条释义 发布:2025-08-15 06:58:26 浏览: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