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中国政府网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中国政府网

发布时间: 2025-07-01 09:24:20

❶ 未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期限公示年度报告怎么处罚

1、未依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第八条规定的期限公示年度报告的处罚规定如下: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提醒其履行公示义务;

情节严重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造成他人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依据《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具体规定如下:

第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列入经营异常名录,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提醒其履行公示义务;情节严重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造成他人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企业未按照本条例规定的期限公示年度报告或者未按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的期限公示有关企业信息的;

(二)企业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

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公示义务的,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出经营异常名录;满3年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公示义务的,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并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

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3年内不得担任其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

企业自被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之日起满5年未再发生第一款规定情形的,由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移出严重违法企业名单。

(1)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中国政府网扩展阅读

1、企业信息公示应当真实、及时。公示的企业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报请主管的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国家安全机关批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公示的企业信息涉及企业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应当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2、企业年度报告内容包括:

(一)企业通信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

(二)企业开业、歇业、清算等存续状态信息;

(三)企业投资设立企业、购买股权信息;

(四)企业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其股东或者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信息;

(五)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股权转让等股权变更信息;

(六)企业网站以及从事网络经营的网店的名称、网址等信息;

(七)企业从业人数、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对外提供保证担保、所有者权益合计、营业总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纳税总额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

❷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自什么时候起实施

一、正面回答
为了保障公平竞争、促进企业诚信自律、规范企业信息公示、强化企业信用约束、维护交易安全、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扩大社会监督,制定本条例。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是由国务院于2014年8月7日发布,自2014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分析详情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是为保障公平竞争,促进企业诚信自律,规范企业信息公示,强化企业信用约束,维护交易安全,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扩大社会监督制定。
三、公布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有哪些作用
1、明确了信息监管。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充分体现了政府减少对企业直接干预,从依靠行政监管手段向注重运用信用监管手段转变;
2、实现了信息监管。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关于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保证了企业信息的真实、及时。
3、确立了信用约束制度。为了保证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顺利实施,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了多项信用约束措施,充分体现了信用监管的理念,是中国社会信用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❸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是什么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是由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和实施的行政法规。以下是关于该条例的详细解答:

  • 目的:该条例的制定旨在保障公平竞争,促进企业诚信自律,规范企业信息公示,强化企业信用约束,维护交易安全,提高政府监管效能,扩大社会监督。同时,它也是为了落实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中对企业“宽进严管”的要求。

  • 意义: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公布,标志着中国将从主要依靠行政审批管理企业,转向更多依靠建立透明诚信的市场秩序来规范企业。这是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 影响:该条例的实施将成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里程碑,对于构建更加公平、透明、诚信的市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❹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重大意义

公布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确立了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并以此来促进企业诚信自律,扩大社会监督,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这是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重大举措,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使中国第一次在现代商事登记管理制度构建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将成为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里程碑。
公布的《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会有以下的巨大作用:
明确了信息监管
《条例》充分体现了政府减少对企业直接干预,从依靠行政监管手段向注重运用信用监管手段转变。《条例》建立的一整套企业信息公示及监管制度,无疑是对政府传统监管方式方法的一次重大革新,可以说开创了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模式的先河,成为了在传统监管基础上的“第三维度”监管,放到世界法制发展史上看也应该留下一笔印记。具体体现在:
1、规定了企业应当自主申报公示信息的义务。《条例》赋予了企业自行公示信息的义务。企业不但要公示年度报告信息和其他信息,还要公示其受到政府部门处罚的信息。这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首创。
2、作出了政府部门要对企业公示信息情况进行抽查,以及对社会公众举报公示信息存在隐瞒真实情况进行处理的规定。《条例》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监管制度,包括抽查制度、举报制度等等。《条例》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采取书面检查、实地核查、网络监测等方式,对企业公示的信息依法开展抽查或者根据举报进行核查。
可以看出,《条例》将企业公示信息监管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条例》规定的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制度、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企业信用联动惩戒制度等,在政府监管工作模式中都是首创,但其核心还是围绕企业信息监管本身。
实现了信息监管
1、《条例》关于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保证了企业信息的真实、及时。《条例》赋予了企业自行公示信息的义务,企业不但要公示年度报告信息和其他信息,还要公示其受到政府部门处罚的信息。这一规定对于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的企业来说,对其主动申报公示信息的自觉性要求无疑是十分严格的。如果不给予严厉监管,信息瞒报、信息欺骗等行为有可能泛滥而一发不可收拾。这就需要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企业自觉履行公示义务。由企业通过政府部门搭建的信息公示平台,自主申报公示信息,并对其信息申报公示行为加以监管,可以加强企业本身的自律,保证信息的真实可信,也为生意合作伙伴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保障双方交易安全,促进市场公平竞争起到关键性作用。
2、转变政府部门以登记注册、上门检查为主的监管模式为以信息管理为主的新模式。长久以来,政府部门对于市场主体的监管方式方法是相对简单的。传统以登记注册、上门检查为主的监管模式,需要花费大量的行政资源,也容易无形中增加企业成本,行政监管的效率不够高。依据《条例》建立的信息监管模式,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手段,转变政府工作方式方法,通过监管企业信息从而达到间接监管企业本身的实际效果,大大提升了监管工作的效能。在这之前此种模式的监管还没有尝试过,可以说是新的监管模式。可以预想在未来市场主体急剧增长,政府监管人员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将成为提升政府监管工作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
3、实现社会共治,营造守法经营的良好市场氛围。企业信用信息都将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企业守法、违法经营状况一目了然,其信用状况由全社会来评判,其行为由全社会来监督,使得企业高度重视本身的信用,促进企业自觉守法经营,从而推动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市场经济环境的健康发展。
确立了信用约束制度
为了保证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顺利实施,《条例》规定了多项信用约束措施,充分体现了信用监管的理念,是中国社会信用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一方面提醒企业履行公示义务,另一方面对社会提示风险。建立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企业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满3年未履行信息公示义务的,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并向社会公示,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诚信自律意识。实行公示信息抽查结果公示,将企业的信息状况公之于众,由社会判断企业的信用状况,选择是否与企业开展交易。实行不配合检查的企业名单公示,对不予配合情节严重的企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保证了抽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强化企业法定代表人的个人信用约束,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3年内不得担任其他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建立部门联动响应机制,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称号等工作中,将企业信息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者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依法予以限制或者禁入。
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公示、信息监管、信用约束,我国基本上建立了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强化信用监管,注重发挥信用在维护市场秩序中的作用,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从依靠传统行政监管手段向注重运用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手段转变,这对于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要实现企业的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的自由选择、自主消费,首要的条件就是企业、消费者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渠道应该是公平的。正是因为有了企业信息公示这一制度,企业的行为、市场的交易才能真正置于市场交易各参与方的监督之下,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才能得以维护,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实现,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为核心的现代市场体系才能完善。

❺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专家解读

国务院23日公布了《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自2014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专家认为,建立企业信息公示制度,并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构建统一的企业信息公示体系,使社会公众和政府管理部门、行业组织都能够方便、及时、全面地了解企业信息,努力形成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机制,为全社会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和监督提供了制度保障,对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诚信自律,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具有积极作用。 这也是推进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重大举措,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将成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里程碑。
通过信用信息实现市场资源配置和政府有效调控双赢
此前实行的年度检验制度,企业需每年准备一大堆纸质材料,工商部门只要发现企业违反了哪项工商登记的法律法规,就将要求企业改正。拒不改正则不予通过年检,可能导致企业无法办理海关、银行贷款、招投标等手续或被吊销营业执照。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指出,这些制度规定使得年检在很多时候与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和经营资格挂钩,政府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直接干预过多、过强。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年检甚至被搭载超出其功能的乱摊派、乱收费等不法行政行为。
专家认为,此次公布的条例明确了企业对其公示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负责,政府部门只承担其职责范围内的公示和监管责任;同时明确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发现企业公示的信息虚假的,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工商部门应当进行核查,予以处理。企业信息公示制度改变了原来政府对企业管理的大包大揽。
“这一制度把行政执法对企业自主经营过强干预的‘手’收了回来,转而用于凸显企业的主体责任,强化社会监督,通过信用信息的杠杆,实现了市场资源配置和政府有效调控的双赢。”叶林说。
公示企业信息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内在要求
专家表示,除企业自身报送的信息外,工商和其他管理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形成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大量反映企业状况的信息,对于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评价企业信用,扩大社会监督等有重要意义,应当依法予以公示。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赵旭东指出,条例明确规定了工商和其他政府部门承担的信息公示义务。也就是说,条例颁布实施后,政府部门不但要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履行信息公开责任,还要将其掌握的企业信息公示出来。
同时,条例还规定了政府部门如未按照规定履行职责的,将由监察机关、上一级政府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树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里程碑
赵旭东说,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靠信用手段来实现。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确立,是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里程碑。此前企业的经营信息尤其是政府管理部门对企业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只在企业和相关部门内“你知我知”,或在较小范围内传播。
叶林表示,随着企业信息公示制度的建立,如企业未按规定进行信息公示或者弄虚作假,则会被管理部门纳入经营异常名录;若满3年仍未履行公示义务,则由国家或省级工商部门将其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并向社会公示。所有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都可以获取这些信息。这将使企业的经营行为被置于阳光监督之下,倒逼企业对其不诚信行为负责,有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
同时,条例还确定了部门联动响应机制,对进入经营异常名录或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将会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国有土地出让、授予荣誉称号等方面予以限制或禁入,真正实现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通过《条例》,我国初步建立了一整套企业信用约束制度,这对于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在放宽注册资本等准入条件的同时,构建“宽进严管”的市场监管体系,这需要国家立法予以落实。《条例》规定的各项信用约束措施,从法律上规范和固定了“宽进严管”的事后监管制度,是进一步深入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对改革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条例》规定的各项信用约束措施为我国加快构建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奠定了基础,为营造诚信营商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了制度约束和法律依据。《条例》规定的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等信用约束措施,都充分体现了信用监管的理念,更加注重运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息约束等手段,强化信用监管,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经济离不开诚信,在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都少不了以诚信为基础的信用。《条例》注重发挥信用在维护市场秩序中的作用,减少对企业的直接干预,从依靠传统行政监管手段向注重运用市场主体信用监管手段转变。加快建设统一规范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提升企业信息的采集、整合、服务能力。对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企业进行公示、警示;对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进行限制,纳入信用监管体系,使违法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信用监管必将在未来的市场监管中由辅助的监管措施转变为主要的监管手段,在营造诚信营商环境、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热点内容
婚姻法公证 发布:2025-07-01 13:00:10 浏览:586
劳动法对兼职工资的规定 发布:2025-07-01 12:28:14 浏览:884
韶关找律师 发布:2025-07-01 12:26:47 浏览:251
刑事诉讼法第九 发布:2025-07-01 12:25:59 浏览:949
理解合同法解释二的二十九条 发布:2025-07-01 12:25:59 浏览:21
法院司法行政职位 发布:2025-07-01 12:20:55 浏览:404
法院防疫暗号 发布:2025-07-01 12:19:23 浏览:97
郑州正言法律咨询公司 发布:2025-07-01 12:14:30 浏览:13
劳动法用人规定 发布:2025-07-01 12:09:19 浏览:576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法律 发布:2025-07-01 11:54:04 浏览: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