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

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

发布时间: 2025-07-03 17:46:44

Ⅰ 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素质,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保障以及相应的管理活动等,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项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第四条公共文化服务应当坚持统筹协调、方便群众的要求,遵循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可持续性原则。第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的公共文化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加强统筹协调,建立财政投入与保障机制。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

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城乡规划、教育、科技、民政、新闻出版广电、体育、价格、文物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协同做好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第八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互联网融合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传播技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第九条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公众提供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及相关文化服务。第二章服务提供第十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文化特色、人口状况和公众文化需求,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总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第十一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公众文化需求,制定并定期公布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计划和服务目录,免费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可以按照价格管理相关规定,适当收取费用,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具体收费标准由设区的市、县(市、区)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其收入应当用于公共文化设施的维护、管理和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第十二条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等应当免费向社会开放。

推动科技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增加免费或者优惠提供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第十三条公益性文化单位应当完善服务项目和内容,向公众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艺演出、陈列展览、广播影视节目、阅读服务、艺术培训等,并为公众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鼓励经营性文化单位向公众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公益性文化服务。第十四条鼓励机关、学校、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设施向社会开放。第十五条政府享有著作权的文化产品应当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

鼓励将政府资助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共文化服务。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文化等有关部门应当为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应当在医院、养老院、社会福利院、厂区、职工集中住宿区等区域和场所建设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或者设置公共文化区域。第十七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为村、社区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提供支持。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扩大农村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增加相关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支持针对农村群众需要的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创造条件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第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建设规划,加大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构建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丰富、便捷的数字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应当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利用宽带网络、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和卫星网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增强文化信息资源的传输、存储、供给和远程服务等能力。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推动网络文化产品健康发展。

Ⅱ 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第一章  总  则

为了确保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并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广东省根据相关法律和法规,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项条例,旨在规范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与管理。

条例明确规定,所有在广东省行政区域内进行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设施建设和激励保障等活动,都将适用此条例。其中,公共文化服务的定义包括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或社会力量为公众提供的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产品(如文艺作品、出版物等)以及活动(如演出、展览等)。这些设施和服务旨在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增强社区凝聚力。

在实施策略上,条例强调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追求协同发展,同时确保服务的便利性,使公众能轻松获取。各级政府,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负有主要责任,而其他相关部门如教育、财政等也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贡献力量。

财政支持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各级政府需将相关经费列入预算,确保投入充足,并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特别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会给予额外的资金、人才和设施建设扶持,省、市层面的专项资金会加大支持力度。

乡村和社区也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扮演重要角色,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应因地制宜开展活动,而政府和相关部门则提供指导和支持。同时,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公共服务的普及和提升。

最后,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利对违反条例的行为进行举报或投诉,相关部门会依法处理,并将结果告知举报人或投诉人,以维护条例的执行和公众权益。

Ⅲ 镇江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办法(2021修订)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参与、保障和监督管理等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公共文化服务,是指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第四条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统筹协调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的重大事项。第五条市、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制定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发展规划,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第六条市、市(区)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本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及综合协调工作。

发改、工信、财政、人社、住建、自然资源和规划、教育、科技、民政、体育、税务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协同做好相关工作。第七条鼓励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互联网、金融等融合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传播技术,为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数字文化服务。第二章设施建设第八条本办法所称公共文化设施,是指用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展览馆、体育场(馆)、工人文化宫、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含农家书屋),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设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点以及其他建筑物、场地和设备。第九条市、市(区)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等有关部门编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应当符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十条市、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合理布局公共文化设施,将其建设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方便群众参与且易于疏散的区域,并完善无障碍设施,方便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使用。第十一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剧院、非遗展示馆、科技馆和体育场(馆)等公共文化设施。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体育场(馆)以及文体公园等公共文化设施。丹阳、句容、扬中市人民政府还应当建设博物馆。

市、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习所、书场、戏台和书院等地方性公共文化设施。第十二条镇(街道)应当建设综合文化站,有条件的可以配套建设文体公园和影剧院等活动场所。镇(街道)机构撤并的,公共文化设施应当继续保留并运行。

村(社区)应当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应当设置于低楼层,并与办公区隔离。

村应当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有条件的自然村应当建设小微型文化体育广场。第十三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应当符合规划和建设程序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老旧住宅小区应当通过利用闲置空间等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第十四条市、市(区)人民政府为图书馆、文化馆各配备1台以上流动服务车,或以社会化方式配备流动服务设施设备。在商场、车站、码头、广场等人员流动较大公共场所,设置公共文化信息发布窗口、阅报栏(屏)和电子图书借阅设备等相关设施设备。第十五条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指导标准、服务标准、评估标准等,配置和更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所必需的设备、资源,并保证其正常运行。第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侵占、挤占、挪用、出租公共文化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

因城乡建设确需拆除公共文化设施或者改变其功能、用途的,应当先建设后拆除,或者建设与拆除同时进行。重新建设的面积、标准不得降低。建设与拆除同时进行的,应当安排适当场所,确保公共文化服务不间断。

Ⅳ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三章 使用和服务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完善服务条件,建立、健全服务规范,开展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功能、特点相适应的服务,保障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于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第十七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开放时间不得少于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的最低时限,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适当延长开放时间。

第十八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管理单位在醒目位置标明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二十条,提供服务可以适当收取费用,收费项目和标准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对于需要收取费用的设施,应当根据设施的功能、特点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

第二十一条,设施管理单位可以将设施出租用于举办文物展览、美术展览、艺术培训等文化活动。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不得将设施的主体部分用于非体育活动,除非特殊情况临时出租,临时出租时间一般不得超过10日。租用期满,租用者应当恢复原状,不得影响该设施的功能、用途。

第二十二条,公众在使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时,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公共文化体育设施。


(4)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扩展阅读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制定本条例。

Ⅳ 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第三章  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广东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在第三章中着重强调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与管理。首先,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被列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第二十五条)。

县级和乡镇政府有责任建设并完善各类设施,如文化馆、图书馆、综合文化站、文化广场和农村广播基础设施,同时配备必要的设备(第二十六条)。上级政府尤其是县级以上政府,通过加大对基层设施的扶持力度,如将社区文化中心纳入城市规划,并从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经费,以支持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为了提供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基层设施需要配置基础设备和图书等资源,并定期更新(第二十七条)。设施的管理和资源处理需遵循国家规定,确保合法合规。

基层文化设施通过举办文体活动、展览、讲座,以及数字文化信息服务等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公共文化建设(第二十八条)。同时,设施内部需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确保活动的文明和健康(第二十九条)。

在具体实践中,乡镇、街道的综合文化站要求具备阅读、播放、教育、演出和体育等多功能,并对公众免费开放(第三十条)。城市社区和农村综合文化室则聚焦于图书阅读、信息服务和文体活动,同样免费开放,以方便群众参与(第三十一条)。

热点内容
xj司法局 发布:2025-07-03 23:36:03 浏览:154
新婚姻法外遇离婚财产分割 发布:2025-07-03 23:33:42 浏览:366
新校区建设指挥部规章制度汇编 发布:2025-07-03 23:27:22 浏览:369
劳动法连续工作24小时工资计算 发布:2025-07-03 23:22:14 浏览:188
天津房产买卖律师 发布:2025-07-03 23:18:31 浏览:27
经济法宗旨等同于经济法的理念对吗 发布:2025-07-03 23:18:31 浏览:451
艾滋病婚姻法 发布:2025-07-03 23:16:07 浏览:492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之规 发布:2025-07-03 22:52:29 浏览:53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民事法律 发布:2025-07-03 22:40:43 浏览:194
派出所值班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03 22:12:29 浏览: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