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规中的和
1. 如何理解法律规定中的“应当”和“必须”
"必须"、"应当"的理解,应该要把"可以"一起来讲。
"可以"、"必须"、"应当",是法律版文书中常见权的用语,措辞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
"可以",表示"许可'的意思。在法律规范中凡带有'可以"的条文,从法律规范的角度说,是授杈性的规范。这种规范的特点是法律赋予公民、法人或国家机关以某种权利,实施与否由有关者自已决定。某种行为法律规定可以为,也就同时允许可以不为。这要由被授权者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
"必须'和'可以"正好相反。带有'必须"的法律条文,在法律规范中属于义务性的规范,规定的是一种责任。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将所有的情况都加以考虑了,没有例外和特殊,必须一律执行。
"应当',在法律规范中的意义比较复杂,难以用权利义务的概念来表达。我国法律中的"应当'虽然很近似于"必须",但和'必须'相比,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或者说是一般性的要求。因此就允许在执行中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特殊和例外的存在。那种把"应当"和"必须'混为一谈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2. 法律中应当和可以之间的区别
法律中应当和可以之间的区别如下:
1、法律权利不同。法律中“应当”条款规定的法律主体的义务,如果违反将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可以”表述的是法律主体的权利,是否作出一定的法律行为,由法律主体自主决定,不论其最终选择的是允许范围内的何种行为,都将得到法律的认可、保护。
2、法律形式不同。在法条中大部分是以法律规则形式出现的,应当与可以实际上就是法理上的强制性规则与授权性规则。 在刑法与行政法上的应当与可以是最多的。其中又以刑法上的最为突出。 刑法大篇幅的法条规定了应当如何,可以如何。
3、法律效力不同。在法律用语中,应当的效力比可以高。所谓应当,是法定的必须如此,如果不如此就是违法,行为效力会受到影响。所谓可以,是授权性的规定,基本上可以等同于“有权”。
因此,如果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应当怎么样,那么法官在具体操作中是可以利用自己的常识进行适当的判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决的。
(2)法规中的和扩展阅读:
法律语言规范示例
和,以及,或者
“和”连接的并列句子成分,其前后成分无主次之分,互换位置后在语法意义上不会发生意思变化,但是在法律表述中应当根据句子成分的重要性、逻辑关系或者用语习惯排序。
示例1: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示例2:较大的车站、机场、港口、高等院校和宾馆应当设置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邮政营业场所。
“以及”连接的并列句子成分,其前后成分有主次之分,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后位置不宜互换。
示例1:开庭应当公开,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以及当事人约定不公开的除外。
示例2: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水环境保护的需要,可以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采取禁止或者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化肥、农药以及限制种植养殖等措施。
“或者”表示一种选择关系,一般只指其所连接的成分中的某一部分。
示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政府网-《立法技术规范(试行)(一)》
法律语言学研究网-关于“应当”一词的立法建议
3. 行政法规中的应当和可以有什么区别
一般说来,在法律条文中,“可以”与“应当”是具有明显区别的。所谓“可以”,是授权性规定,基本上“可以”等同于“有权”怎样做;所谓“应当”,是义务性规定,是法定的必须如此;是命令性的指引要求,要求人们“为”一定行为,如果“不为”就是违法,因而具有“强制性”。
先看看下面两个法律条文:
(1)《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第五十五条第三项:
承运人明知是烟草专卖品而为无准运证的单位、个人运输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运输的烟草专卖品价值百分之十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的罚款。
(2)《行政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行政机关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者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当事人要求听证的,行政机关应当组织听证。
在条文(1)中,对承运人没收违法所得后,是否处以罚款,由烟草专卖管理部门根据违法人员的违法情节自由裁量,可以罚也可以不罚。而在条文(2)中,“行政机关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则意味着行政机关在告知与不告知之间没有裁量权,只要作出的处罚符合听证标准,行政机关就必须告知当事人有要求举行听证的权利。如果不告知当事人这一点,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就不成立。可见,“可以”与“应当”之间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4. 法规条例中的条和款怎么区分
一、区分
1、组成
(1)法律规范的“条”,是组成法律规范的基本单位。一部法律,都是由若干法条组成的。
(2)“款”是“条”的组成部分。“款”的表现形式为条中的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为一款。款前均无数字。有数字排列的不称为款。
2、适用
(1)法律规范条文的适用:一个法条只有一款的,应当直接适用该法条,不应称作该条第一款;一个法条有两款或者两款以上的,应当适用到款。
(2)“款”的适用:款一般可以独立适用。
二、对于书写
关于条、引用款的数目的书写应使用中文,不能使用阿拉伯数字。如《立法法》第十条、《立法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不能写成《立法法》第10条、《立法法》第五十四条第2款。
三、法律条款项目区分意义
法律条文中的条款项目的区分,是由编、章、节、条、款、项、目构成的法律条款项目区分。意义是在执法活动中正确使用法律规范的条、款、项、目,对于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四、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一条 法律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编、章、节、条、款、项、目。
编、章、节、条的序号用中文数字依次表述,款不编序号,项的序号用中文数字加括号依次表述,目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依次表述。
法律标题的题注应当载明制定机关、通过日期。经过修改的法律,应当依次载明修改机关、修改日期。
(4)法规中的和扩展阅读:
法律中的条款项目:
法律是由编、章、节、条、款、项、目构成。
一部法律根据《立法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一般由编、章、节、条、款、项、目组成。编、章、节是对法条的归类。所以,在使用法律时只需引用到条、款、项、目即可,无需指出该条所在的编、章、节。
因此,弄懂法律规范中条、款、项、目的含义,在执法活动中正确使用法律规范的条、款、项、目,对于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法律条文中的条款项目的区分
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5. 法规与现实的对全中是什么意思
法律是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法就是规定社会生活中的主体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所以法律就是现实中所谓的对。
6. 如果我在论文中需要经常引用法律法规中的条文和一些规章里的规定,会不会被论文检测系统判定为抄袭啊
1、如果是引用,在引用标号后,不要轻易使用句号,如果写了句号,句号后面的就是剽窃了(尽管自已认为是引用),所以,引用没有结束前,尽量使用分号。有些人将引用的上标放在了句号后面,这是不对的,应该在句号之前。
2、可以将文字转换为表格,将表格边框隐藏。
3、如果你看的外文的多,由外文自己翻译过来引用的,个人认为,不需要尾注,就可以当做自己的,因为查重的数据库只是字符的匹配,无法做到中文和英文的匹配。
(6)法规中的和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制定本办法。
1:向学位授予单位申请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所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其他毕业实践环节) (统称为学位论文),出现本办法所列作假情形的,依照本办法的规定处理。
2:本办法所称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包括下列情形:
(一) 购买、出售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买卖的;
(二) 由他人代写、为他人代写学位论文或者组织学位论文代写的;
(三) 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
(四) 伪造数据的;
(五)有其他严重学位论文作假行为的。
3:学位申请人员应当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
4:指导教师应当对学位申请人员进行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对其学位论文研究和撰写过程予以指导,对学位论文是否由其独立完成进行审查。
5:学位授予单位应当加强学术诚信建设,健全学位论文审查制度,明确责任、规范程序,审核学位论文的真实性、原创性。
6:学位申请人员的学位论文出现购买、由他人代写、剽窃或者伪造数据等作假情形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取消其学位申请资格;
已经获得学位的,学位授予单位可以依法撤销其学位,并注销学位证书。取消学位申请资格或者撤销学位的处理决定应当向社会公布。从做出处理决定之日起至少3年内,各学位授予单位不得再接受其学位申请。
7. 在环境监测中标准,规范和法规之间怎么理解
看你按什么标准执行,常用的是gb50325-2010,其中规定是,50平方米以下,取一个检测点,50~100平米取2个检测点,100~500平米,取3个检测点,500~1000平米,5个检测点,1000~3000平米,6个监测点,大于3000,每1000平米不少于3个。知道这个了,然后,取点数不能少于,总平米数的5%,和总房间数的5%,且不能少于3间,100个房间,5%就是5间,然后再看其各种面积房间的数量,还有满足面积的检测点数量,才能知道要抽检多少个点!
8. 法规条例中的条和款怎么区分
“款”是“条”的组成部分。法律规范的“条”,是组成法律规范的基本单位。一部法律,都是由若干法条组成的。 “款”的表现形式为条中的自然段。
法律规范条文的适用,一个法条只有一款的,应当直接适用该法条,不应称作该条第一款。一个法条有两款或者两款以上的,应当适用到款。关于条的数目的书写应使用中文,如《立法法》第十条。不能使用阿拉伯数字,不能写成《立法法》第10条。至少在2000年《立法法》施行以后不能使用。
每个自然段为一款。款前均无数字。有数字排列的不称为款。
款一般可以独立适用。关于引用款时的数目的书写一般应当使用中文,不用阿拉伯数字。如《立法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不写作《立法法》第五十四条第2款。
拓展资料
一、“条”
1.条的概念
法律规范的“条”,又称“法条”,是组成法律规范的基本单位。一部法律,都是由若干法条组成的。如食品安全法有104个法条组成。法律规范的“条”,是法律规范对某一个具体法律问题的完整规定。
2.条的书写
一般来讲,条的数目的书写应使用中文,如《食品安全法》第七条。
执法活动中,对一个涉法问题作出决定时,可能要适用多个法条。
二、“款”
1.款的概念。
“款”是“条”的组成部分。在一般情况下,每一款都是一个独立的内容或是对其前一款内容的补充表述。
2.款的表现形式。
“款”的表现形式为条中的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为一款。“款”前不冠以数字以排列其顺序。
款前均无数字。有数字排列的不称为款。
3.关于款的数目的书写。
款的数目的书写一般应当使用中文,不用阿拉伯数字。
4.款的适用
款一般可以独立适用,如《食品安全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一个法条有两款或者两款以上的,应当适用到款。一个法条只有一款的,应当直接适用该法条,不应称作该条第一款,如:《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在引用时,就应该写作“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而不是“根据《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第一款”。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引用法律、法令等所列条、款、项,目顺序的通知》,如果某一条下面没有分款而直接分列几项的,就不要加“第一款”,例如《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只有(一)(二)等十一项,就不要写“第二十八条第一款第一项”,而直接写“第二十八条第(一)项”。
参考链接 网络
法律条文中的条款项目的区分
9. 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的概念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规则是明确的法律法规的规范行条文有规范意义。
法律原则是法律的目标和宗旨具有指内导意义。容
法律概念是就莫一个问题的法律的界定。
在司法实践中,原则知道规则,规则应以原则为基础。同时在法律适用上应当穷尽规则才能适用原则,除非个案平衡否则明确的适用规则具有法律的可预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