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法官的地位
⑴ 中国的法官和美国的法官工作有什么不同
中国的法官和美国的法官在工作上存在以下不同:
权力与职责:
- 中国法官:由于缺乏陪审团制度,中国法官不仅负责法律原理的诠释,还直接决定事实的认定,这使得他们在判决过程中承担着更为深远的影响。
- 美国法官:虽然也负责法律解释,但美国法官在判决过程中更注重详尽的论证和严密的推理,其法律意见书在所在司法区具有先例效力。
决策过程:
- 中国法官:通常通过简洁的事实陈述和直接的结论来呈现司法决策的逻辑链。
- 美国法官:决策过程更为详尽,强调论证过程与结论之间的严密推理,这体现了普通法系对法律连续性和一致性的重视。
人才选拔:
政治角色:
- 中国法官:需在忠于法律的同时,坚决维护党的指导,这一原则体现了中国司法体系的政治导向。
- 美国法官:独立于党派之外,其判决主要基于法律原则,较少受政治因素影响。
这些差异深入到法律实践的各个方面,塑造了中美两国司法的独特风貌。
⑵ 有谁知道中国首位进入WTO的法官张月娇的一些故事啊
张月姣出生于1944年10月,是吉林省人。2007年11月27日,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DSB),正式任命张月姣为上诉机构成员(大法官),这是中国人首次在世贸组织中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张月娇曾留学法国、美国,通晓英、法两种外语。她还具有极其丰富的实战经验。早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美国四度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和中国“起火”,甚至对中国发起了“特殊301调查”。最终,张月娇和时任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部长吴仪一起同美方“过招”,将此事平息。
张月娇在日内瓦工作的8年多时间,已经让她习惯了终日忙碌。她告诉《法制日报》记者,她确确实实拿出了百分之百的精力在做上诉法官的事情。“所有的周末都在办公室度过。”一如她周围的同事们对她的一个评价:刻苦、敬业。
(2)中美法官的地位扩展阅读
人物履历
张月姣,汕头大学法学院教授。吉林省人,生于1944年10月,
张月姣在“文革”前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后被派赴法国留学。
1968年获法国汉纳大学学士学位。
1978年起,张月姣律师在中国国家进出口委员会、中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参与了起草中外合资企业法、经济特区条例等。
1981-1982年赴美国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
1982-1984为世界银行法律部法律顾问;
1984-1990年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条约法律司任副处长、处长,经济法副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委员,中国司法部批准律师资格;
1990-1998年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条约法律司任副司长、司长,中美知识产权谈判代表,中国入关谈判法律总顾问,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理事,国际发展法学院董事,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兼职教授。
1997-199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讲授中国法律,完成JSD博士课程。
1998-2004 年任亚洲开发银行 助理法律总顾问、东亚局副局长、嵋公地区局副局长、亚洲开发银行上诉委员会主席、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局局长;
2007年11月27日,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DSB),正式任命张月姣为上诉机构成员(大法官)这是中国人首次在世贸组织中担任这一重要职务。
⑶ 美国的法律和中国有什么不同吗
1、法律种类不同
中国法律是大陆法系,美国法律是英美法系。
2、法官内的作用不同
在中国刑容事法庭中,法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仅统治着法庭,还在审判期间提出问题。
在美国刑事法庭中,法官的作用很小,最终决定于陪审团做出。法官的作用只是担任象裁判的角色,以确保案件继续进行,双方供可的证据符合法律规定。
3、法律结构不同
中国法制大陆法系承袭古代罗马法的传统,习惯于用法典的形式对某一法律部门所涉及的规范做统一的系统规定,法典构成了法律体系结构的主干。
美国法制英美法系很少制定法典,习惯用单行法的形式对某一类问题做专门的规定,因而,其法律体系在结构上是以单行法和判例法为主干而发展起来的。
⑷ 为什么称梅汝璈为中国第一大法官
梅汝璈(1904—1973),字亚轩,1946年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了举世闻名的东京审判, 以理据争 为国争光,对第一批28名日本甲级战犯的定罪量刑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梅汝璈1904年出生在南昌朱桥梅村。1916年至1924年之间在清华学校学习,1924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项目,入读斯坦福大学,1926年获得文学士学位,进入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学习,1928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归国后曾任教多所大学,曾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部长王世杰的助手;1946年,并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任中国代表法官,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审判日本对亚太地区引发大规模战争和伤害所应负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法案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73年在北京逝世,终年68岁。
故事:
梅汝璈(公元1904~1973年),江西省南昌县人。自幼聪颖好学,12岁便自江西省立模范小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取北京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1922年毕业后赴美,入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学,四年后获硕士学位;旋即进芝加哥大学深造,二年后获法学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应聘到山西大学法学院任教授。
他不仅教书,而且育人,在强调“法制”与“法治”重要性的同时,经常以清华人“耻不如人”的精神勉励学生。他谆谆告诫他的学生:“清华大学和山西大学的建立,都与外国人利用中国的‘庚子赔款’有关,其用意是培养崇洋媚外的人。因此我们必须‘明耻’,‘耻’中国的科学文化不如西方列强国家,‘耻’我们的大学现在还不如西方的大学,我们要发奋图强以雪耻。”
后来,他相继在天津南开大学、重庆中央政治学校、武汉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任教。他温文尔雅,戴着副金丝边眼镜,俨然是个学者,但思想进步,气质不凡,作风严谨,办事坚决果敢,民主、法律、民族意识极强,终因其突出的法律水平和法学风格,而成为中国法学界驰名中外的法学专家。
1945年7月,根据波茨坦公告规定,决定设立逺东国际军事法庭,由中、美、英、苏、加、法、新、荷、马、菲、澳等11个国家的法官组成,在日本东京对日本战犯进行审判。
中国是受降国之一,国民政府接到驻日盟军统帅总部的通知后,立即指示外交部和司法部官员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精英,组成具有强大实力的参审班子。其中,参审的法官、检察官和顾问是三个最重要的人选,由行政院提交选拔名单,最后由蒋介石选定42岁的复旦大学教授梅汝璈为中国法官、东吴大学法律系教授向哲浚为检察官、44岁的武汉大学法律系教授吴学义担任顾问。梅、吴俩曾经担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外交部长王世杰的助手,参与和英、美、苏三国分别在1943~1945年签订《中美平等新约》、《中英平等新约》、《中苏友好条约》的谈判,有丰富的国际外交经验,通晓英美诸国法律。
1946年5月初,各国法官、检察官、顾问、律师以及有关人员聚集东京后,正式开庭前,召开预备会议,讨论法官座次安排问题。
按照惯例,庭长应居中坐首位,庭长是由盟军最高统帅麦克阿瑟指定的,由澳大利亚德高望重的韦伯法官担任,他应坐在中间 各国法官没有争议。但是,庭长右手的第一把交椅、左手的第二把交椅,该让谁坐呢?发生了争执。
美国军事法官克莱墨尔抢先发言:“庭长右边往下第一把交椅,应归我们美利坚合众国。”英国帕特里克紧接着说:“我们英国法官应当坐庭长左面的第二把交椅。”苏联法官柴杨诺夫激动地反诘:“难道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的法官就不能坐在这个位置上?”……
听了这些各执一词、互不退让的话后,梅汝璈和在座的所有法官都明白,座次表示着该法官所属国在审判中的地位,为了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应该当仁不让。可是,当时的中国虽然号称“世界四强”之一,国力却不强,徒有虚名,应该怎么说呢?他想了想,态度平和地说:“若论个人之座位,我本不在意。但既然我们代表各自的国家,我还须请示本国政府。”
在座的人都对梅汝璈的话感到惊异。韦伯说:“要是一个座次问题都得请示政府,何时才能讨论出结果来?”
梅汝璈那是运用“以退为进”的论辨技巧,先以低调应对,见大家神色惊讶、不知所措时,他立即转换为攻势,神情郑重地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另外,我认为法庭座次,应按日本投降时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排列,最为合适。”
大多数法官表示赞同,但仍有一些人反对。英国法官帕特里克说:“那就是说,让你们中国法官坐法庭的第二把交椅?这怎么行!”
梅汝璈正言回敬:“怎么不行!?首先,这个法庭的使命是审判日本战犯。众所周知,中国的抗日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战争的主战场。中国军民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坚持了长达14年的英勇斗争,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军事、经济实力,不仅粉碎了日本北进苏联的企图,而且阻滞了日本南进攻击美英盟军的步伐。请问,这个贡献如何?该不该排在前面?再者,如果没有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所以,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座次,实属顺理成章。”
梅汝璈说到这里,略一停顿,微微一笑说:“当然,如果各位同仁不赞成这一办法,那我们不妨找一台体重测量器来,以体重的大小排座,体重者居中,体轻者居旁嘛!”梅汝璈这几句恢谐之言,使各国法官忍俊不禁,有人甚至拍手叫妙,大家感到轻松了许多。
庭长韦伯也笑了笑说:“你的建议很好,但它祗适用于拳击比赛。”梅汝璈回答说:“若不以受降国签字顺序排列,那还是按体重排列为好。这样,纵使我被置于末座也心安理得,并可以由此对我的国家有所交待。一旦他们认为我坐在边上不合适,可以调派一名比我肥胖的来替换我呀!”各国法官又被逗得哈哈大笑。
笑是笑了,但庭长韦伯仍未最后拍板。他怕是不能自己作主。
事情的进展果然并非设想中的那么顺利。
下午举行法庭开庭预演。庭长韦伯宣布入场顺序是:美、英、苏、中、法、加……。被点到的前几名法官,一个个立即喜滋滋地依次入队排列。甬道里的新闻记者们都举起了手中的相机和摄影机。
“什么?竟然这样安排!”梅汝璈怒不可遏地脱下身上的黑色丝质法袍,扔到一边,拒绝参加“彩排”。他知道,如果预演时不据理力争,次日开庭的顺序就这样排定了。
记者们均为这一突发情况所震惊。庭长韦伯猝不及防,顿时语塞:“这……”
梅汝璈义正辞严地大声说:“对法庭这种既不按国名字母排序,又不按同盟国接受日本投降签字顺序排序的不公道行为,中国法官提出强烈抗议!”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等国的法官当即表示支持梅汝璈的抗议。
庭长韦伯走到梅汝璈身边,低声劝道:“梅法官,最高统帅要英美居中的意思,无非是因为他们对英美法律程序熟悉一些,这也纯粹是为了工作着想,并无歧视中国的意思。”梅汝璈立即回答:“尊敬的庭长先生,我想提醒您的是,这是国际法庭,不是英美法庭,我看不出有英美当主角的必要。”
韦伯无奈,祗好把麦克阿瑟搬出来:“这是最高统帅的意思。如果因为你拒绝这个安排,而使中美陷入不愉快的境地,那,那将是非常遗憾的,你的政府也未必会同意你这种行为。”
梅汝璈根本不考虑个人的得失去从,他凭着对正义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坚持己见:“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我国军民伤亡逾两千万,财产损失逾两千亿美元,击毙击伤日军达一百三十多万,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总数的70﹪。事实充分证明,中国正是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主力。现在可好,在审判日本战犯的国际法庭里,她应具有的席位竟被降到曾向日本投降的英国之下,这本身已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不相信我国政府会同意这个安排。同时,我也怀疑最高统帅会做出如此出格的安排!我上午已提出了建议,同仁中并无很多异议,我请求立即对我的建议进行表决。”
韦伯只好召开紧急磋商会议,对提议进行表决。开庭预演推迟了半个多小时。结果,入场顺序和法官座次终于按照日本投降书中受降国的签字顺序(美、中、英、苏、加……)排定。
梅汝璈因有爱国之心,才有此正义之举,在十分复杂和困难的情况下,没有辜负祖国人民的重托,最终赢得了谈判的主动权,为祖国争了口气。国内新闻媒介立即插发了这一重大新闻,有的报纸还及时刊出套红“号外”。
参考:梅汝璈网络
http://ke..com/view/1764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