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七佛七条例

七佛七条例

发布时间: 2021-01-28 03:00:20

『壹』 佛七仪规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 观音势至坐莲台 接引上金阶 大誓弘开 普愿离尘埃 南无莲池海会 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菩萨摩诃萨 南无莲池海会 菩萨摩诃萨

各位同修 可参阅浄宗共修课本

『贰』 七佛灭罪真言的真言原文

七佛灭罪真言:离婆离婆帝,求诃求诃帝,陀罗尼帝,尼诃啰帝,毘离尼帝,摩诃伽帝,真陵乾帝,娑婆诃(lí pó lí pó dì,qiú hē qiú hē dì,tuó luó ní dì,ní hē là dì,pí lí nǐ dì,mó hē qié dì,zhēn líng qián dì。suō pó hē。)

《七佛灭罪真言》是《早晚课诵集》中十小咒之一:

1、《如意宝轮王陀罗尼》,出自《如意轮陀罗尼经》,也是观世音菩萨的法门之一。

2、《消灾吉祥神咒》,出自《佛说炽盛大威德消灾吉祥陀罗尼经》。

3、《功德宝山神咒》,或云出自《大集经》。

4、《准提神咒》,出自《佛说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

5、《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是元代人所译,无有经本,是阿弥陀佛法门之一。

6、《药师灌顶真言》,出自《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

7、《观音灵感真言》,元代人所译,没有经本,也是观音法门之一。首句即为六字大明咒。

8、《七佛灭罪真言》,出自《陀罗尼杂集》。

9、《往生净土神咒》,即《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10、《大吉祥天女咒》,出自《金光明经》。

(2)七佛七条例扩展阅读

七佛灭罪真言出自《大方等陀罗尼经》,世尊因文殊师利法王子的请求,而说过去七佛曾诵过的咒。一个人若造了四重五逆罪,不仅后世受极大苦报,现世也不得平安,为了消灭罪障,最宜持诵七佛灭罪真言。

佛经记载娑婆世界过去曾有七佛,而释迦牟尼是最后一位,俗名悉达多,在他之前还有先出世的六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佛、迦叶佛,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四佛。过去七佛,是在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前的过去六位佛,加上释迦牟尼佛是过去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的七位佛陀。

七佛灭罪真言梵音:DEVA DEVATE ,GUHA, GUHATE,DHARA DHRTE,NIR-HRTE VIMALATE, SVAHA.

『叁』 地藏佛七 2017

No again, concentrate on examination.

『肆』 佛七法会

佛七法会纪念阿弥陀佛圣诞

『伍』 佛七是什么

设立道场来以七天为一周期源做佛事,若念阿弥陀佛,则称念佛七,若念观世音菩萨,则称观音七,若禅坐,则称禅七,此外还有楞严七、大悲七等等说法,可以统称佛七。

佛七的意义是放下万缘,希望在这七日当中,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得‘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之结果。一心不乱功夫有浅深不同,端看你放下多少;放下得多,一心功夫就深;放下得浅,一心功夫也浅。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和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浅的事一心,但决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佛教之内,除了‘附佛法外道’以外,则都是真正信仰佛教的了,然而不一定都信仰念佛法门,因为他们学的是其他宗派。其他宗派的人,既不学净土宗,因此起了门户之见,心生执著;不但不信净土宗,而且常对净土宗加以毁谤,这真是不应该的。

『陆』 佛七的念佛须知

今天得和诸上善人聚会一处,诚属殊胜因缘。台中佛法兴隆,‘打七’乃是常事;道源来此参加‘打七’却是第一次。贵寺德真住持,过去因感觉念佛人多,佛殿太狭,同德钦监院,发起建筑讲堂;又承诸位檀越协助,巍峨庄严的讲堂,得以大功告成,真是功德无量!道源能够和诸上善人在这台湾佛教最大的讲堂中打七用功,感觉非常荣幸!
打佛七,只须一心念佛,不须讲话,所谓‘行起解绝’。若是在念佛堂中讲话,那是‘打闲岔’。既是打闲岔,为什么还要讲话呢?因为我们众生和诸佛不同,‘众生以差别为性’,其根机不是一样的。在座诸位出家师傅,及各位老居士,不但自己会用功,而且能够领导别人用功,自然不须要讲话。但有一般人,须要听讲以后,才能提起精神,精进办道,那就必须讲讲说说,以作助道之缘了。尤其是道场中,有初发心的人,他们对于打七的意义,尚不甚明白,是则更须要讲话了。
打七的目的在甚么地方?在‘了生死’!若对此目的不明,则念佛就没有甚么意思了。普通人到寺里来念佛,为的是向佛祷告,希望能够消灾免难。求消灾免难固然是好,但这不是佛的本意。还有一种人,因为现生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到这里念佛,求佛保佑,希望来世能够事事如意。求来世如意固然也好,但仍非佛的本意。另有一种人,觉得人生没有意思,即使大富大贵也没有多大快乐;希望以念佛的功德,能够升天。来生得能升天,这固然也是好,但亦非佛的本意。
佛的本意在那里?在令众生‘了生死’!为什么要了生死?因为生死轮回是大苦! 诸上善人:昨天讲的是‘念佛须知了生死’;今天要讲的是‘念佛当发菩提心’。
若以念佛法门祈求人天福报,这固然与佛的本怀不相应。但若专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亦只能与佛的本怀少分相应。佛的本怀究竟如何呢?昨天讲过‘为令众生了生死’就是佛的本怀。我们应当注意:所谓为令‘众生’了生死者,并不是令你舍弃众生单为自己了生死呀!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为自己了生死,大乘佛法是要普度众生的。念佛法门是大乘佛法;不但要自己了生死,亦要使一切众生了生死!
佛教传入我们中国,经过诸大祖师的努力宏扬,结果成立了大小十宗。小乘有两宗:即是‘成实宗’与‘俱舍宗’。但以我国人的根性,不喜小乘,所以不久也就失传了。大乘共有八宗:即是‘天台宗’‘贤首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禅宗’‘密宗’‘净土宗’。净土宗所宏扬的就是念佛法门。倘念佛法门讲的是‘只为自己了生死’,恐怕与成实宗俱合宗成了同一命运,早已失传了;我们现在的人,既不得闻到念佛之法,那里还能够在这里打念佛七呢?所幸,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才能以传遍到全国,传流到现在。
但是念佛能否和大乘佛法相应,还要看你发心如何?若发大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大乘法。若发小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小乘法。若发人天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人天法。像昨天所讲:有些人念佛,是为求来生来世转为一个大富大贵之人,好享受五欲之乐,红尘之福。或者有人念佛,是为求升天,好享受天福。倘若那样发心念佛,则念佛法门便成为‘人天法’了。若是专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则念佛法门便成为‘小乘法’了。若能发大乘心念佛,则念佛法门方能成为‘大乘法’!念佛法门是一,因为发心不同,其结果不但有大乘小乘之分,而且有世间出世间之别,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我们既愿念佛修行,对于‘发心’之正确与否,岂可不加以注意吗?
发菩提心就是发大乘心。梵语‘菩提’,此译为‘道’,或译为‘觉’。发菩提心,就是发觉道之心。换句话说:就是发‘度一切众生皆成佛’的心。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今天再向各位打打闲岔,题目是‘念佛切勿起疑念’。念佛全凭信心,若起疑念,则念佛就念不成功了。我们是佛的弟子,一定要相信佛说的话。
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他自己已经成了佛,他是‘过来人’,所以知道成佛的经过;那一条路难走,那一条路易行,都清清楚楚的告诉我们了。我们要想成佛,必须先断烦恼;烦恼断尽,方能成佛。可是娑婆世界的众生,因为处于五浊恶世,烦恼特别多;由于环境恶劣,断烦恼的工夫亦不易进步;所以成佛很难!我们的本师,真是大慈大悲,特为我们指出一条特别容易走的路,即是念佛法门。可以不断烦恼,而先求生极乐世界,是即所谓‘带业往生’的。迨至生到西方,环境变好了,用起工夫来,但进不退,很容易就达到成佛的目的了。
释迦如来,既然由大悲心中,流出这特别容易修行的念佛法门,众生即应普皆往生西方;而现见众生得度的很少,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因为众生业障深重,不肯信佛之故。他们既然不肯信佛,当然不信念佛法门;连信仰心都生不起来,那还能够修行得度呢?
其他世界,其他众生,且置勿论。单说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吧:地球上的人们,大多数不信因果的道理;不信做善事得善报做恶事得恶报。这类拨无因果的人,佛教中称之为‘一阐提’。他们连因果报应都不相信,那里还能相信念佛法门呢?
又有多数的人,虽然信仰‘作善上升,作恶下堕’的道理,但是他们信仰的是其他的宗教,而不信仰佛教;这种人,佛教中称之为‘外道’。这些外道,连佛教都不相信,那里还能相信念佛法门呢?
我们再看看我们佛教以内的人吧:有一般人,类似僧尼,虽然住在佛教庙里,但是他们却不学佛法;挂的是佛教的‘招牌’,卖的是外道的‘杂货’;又有一般人,类似居士,秘密传道,劝人‘吃鸡蛋菜’,说是‘释迦已经退了位,弥勒佛现在正掌盘’;这般类似佛教的人,佛教中称之为‘附佛法外道’。他们连佛法僧三宝都不相信,那里还能相信念佛法门呢?
在佛教之内,除了‘附佛法外道’以外,则都是真正信仰佛教的了,然而不一定都信仰念佛法门,因为他们学的是其他宗派。其他宗派的人,既不学净土宗,因此起了门户之见,心生执著;不但不信净土宗,而且常对净土宗加以毁谤,这真是不应该的。
例如学禅宗的人,刚刚学了几天禅,就反对念佛,殊不知历代大禅师,修念佛行的多得很!许多参禅的高僧大德,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以后,率多归向净土。如过去的永明禅师,彻悟禅师等,都是净土宗的祖师。然而既是净土宗的祖师,为甚么还要称他们为‘禅师’呢?因为他们起先学禅,开悟见性之后,能以兴隆禅宗,是禅宗的大善知识,‘禅师’的大名,已传扬于诸方;虽然后来归向净土宗,专修念佛法门;但是称他‘禅师’已成习惯了,所以仍然称他们为‘禅师’。由此可以证明净土宗与禅宗并无障碍,何必加以毁谤呢?又如现在的禅宗大德虚云禅师,今年已一百一十九岁了,大家公认他是大彻大悟的禅师。他老人家若在禅堂开示时,就讲参禅的道理;若在念佛堂开示时,就教人念佛;不但不反对净土,而且赞扬净土哩。现在刚刚学了几天禅的人,就反对净土,不知他们的学识与工夫,是否已超过前面所举的永明、彻悟、虚云诸大禅师?相信不会超过吧!
又如学唯识宗的人,刚刚学了几天唯识,就反对念佛!殊不知唯识宗的开宗第一代祖师玄奘大师,并不反对念佛;他老人家由印度求取佛经回来,亲自翻译‘称赞净土摄授经’。(阿弥陀经之新译)如果玄奘大师反对念佛,一定不会把阿弥陀经之梵文本带到中国来;亦一定不翻译此经。可见玄奘大师不但不反对念佛,而且是提倡念佛的。再看唯识宗的第二代祖师窥基大师,著有‘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阿弥陀经疏’一卷。可见窥基大师不但不反对念佛,而且是尽力弘扬念佛的。又如民国以来,大家公认为中兴唯识宗的太虚大师,若有念佛的人请他老人家开示时,他老亦讲念佛的道理;在他的讲演集里,关于讲净土的有七篇之多!(台北市善导寺曾印单行本流通)故知太虚大师亦是不反对念佛,而且是兼弘净土的。现在刚刚学了几天唯识的人,就反对净土宗,他们的学问修持,能超过玄奘、窥基、太虚三大师吗?相信不会超过吧! 诸上善人:光阴真是快的很呀!我们的念佛七已经打了四天了,在这定期七天之中,已经过去了一大半了!诸位的功夫,究竟用的如何?是需要各人自己反省一下的。若是上根利智的人,念佛一日,即能得到‘一心不乱’。但上根利智的人,大概很少,中下根机的人,总是占多数。我们既然尚未证得‘一心不乱’,即可自知根机不太深厚。然而正因为我们的根机浅薄,才需要急起直追,努力精进!才需要时时反省,见贤思齐!果能如是,方克有济。否则,时光不住,再过三天,佛七就圆满了;结果一无所得,岂不太可惜这七天的宝贵光阴吗?切不可把光阴看得太轻;古德云:‘一寸时光,一寸命光’!真是警策人的忠言实语。光阴即是我们的生命,过了一天光阴,即减少了一天生命!若是悠悠泛泛,不肯真实用功,须知空过了七天光阴,即是牺牲了七天生命!那真是太对不起自己了!明乎此义,才能不放过时光,念一点钟有一点钟的进益,念一日有一日的功夫。我们虽然不是上根人,但只肯用功,一定功不唐捐,终会证得‘一心不乱’的。
诸位的信心,已很坚固;诸位的行门,已很精进。但是在净土法门之中,还有一个最要紧的条件,这就是必须‘愿力恳切’!所以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念佛决定愿往生’。 诸上善人:昨天讲的‘发愿’的道理,一定要特别记忆在心中,不可忽略;因为发愿是一步最要紧的功夫!设若我们只知念佛,不知发愿,是则有行无愿,终不能生到西方去的。蕅益大师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大师又说:‘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当然不是说,有愿无行亦得往生。假若有愿无行,则成‘空愿’,如何可以往生?这里只是强调发愿之重要而已,并不是说不需要念佛,不念佛仍然生不到西方去的。
比方说:诸位听说灵山寺在打念佛七,不但相信念佛好,而且愿意来参加;可是并没有开步走,始终也不能到灵山寺呀。有信愿而无行,亦复如是。 诸上善人慈悲:道源再讲几句话打打闲岔,古德云:‘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光阴快的很,转眼之际,念佛七已经过了六天了,真是‘无常迅速’啊!‘生死事大’这道理,只有佛教在讲,也只有佛教讲的最究竟。世间的学问,所讲的只是有生以后,未死以前的道理,亦即所谓七、念佛平时须相续
诸上善人: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已竟圆满了。诸位用功,都是勇猛精进,虽不敢说人人皆得证道,但总有些人证得的;或者证得理一心不乱,或者证得事一心不乱;或者亲见西方三圣尊相,或者亲闻三圣演说妙法;或者得见极乐世界四色莲花,七宝行树,种种庄严妙相;或者得一支香的净境,或者乍睹圣相,乍见光明。总之,凡真实用功者,必有所证,必有所得;决定功不唐捐的。
佛七的意义是放下万缘,希望在这七日当中,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得‘一心不乱,心不颠倒’之结果。一心不乱功夫有浅深不同,端看你放下多少;放下得多,一心功夫就深;放下得浅,一心功夫也浅。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和功夫成片,功夫成片是最浅的事一心,但决定有把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石室禅院举行地藏圣诞
暨地藏菩萨昼夜精进佛七圆满回向法会
8月28日上午9时,时值地藏王菩萨圣诞日,同时也是石室禅院举行地藏菩萨昼
夜精进佛七圆满日。上午9时,礼请石室禅院住持忠明法师为地藏王菩萨圣诞法会主法,并先后率众至琉璃宝塔和地藏殿内敬香上供。
晚6时,石室禅院内钟鼓齐鸣,寺院常住四众及诸善士信众们整齐列队,在地藏菩萨圣号声中缓步向弘法讲堂行进,一起恭请忠明法师至大雄宝殿主持地藏菩萨昼夜精进佛七圆满回向法会,将此七昼夜不间断念诵地藏菩萨圣号的功德回向与各自现世亲属及历代祖先怨亲债主,同时祈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柒』 到寺庙里打佛七应当要注意什么

一、要讲究威仪,讲究威仪有利于对治懈怠。

二、要老实念佛,也就是无论行住坐卧,只知内六容字名号,念得名号和自己分不开,念的“名号”和自己合而为一。

三、要和合念佛,念佛时要注意和合随众,唱念要合拍,不抢拍、不拖腔,起落同步,步履和谐,步调一致。

四、要放下万缘,在打佛七期间要放下一切,切断外缘,降伏其心。要把心交给道场,交给阿弥陀佛,不要交给别人。

(7)七佛七条例扩展阅读:

打佛七,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至心一处,以求克期取证。念佛法门的“打佛七”来源于《阿弥陀经》上讲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捌』 七佛都包括哪些

何谓七佛?即过去世的七尊佛陀:(一)毗婆尸佛,为梵文音译,又译成“毗钵尸”、“微钵尸”、“毗婆沙”等,意思为“胜观”、“种种观”、“种种见”等,是过去七佛的第一佛。佛教《长阿含经》卷一谓“过去九十一劫”时出世,举行过三次说法,第一次有十六万弟子参加,第二次为十万,第三次为八万。(二)尸弃佛,又译成“式弃”、“试诘”等,意思为“顶髻”,是过去三十一劫时出世,也举行过三次说法,第一次十万弟子,第二次八万,第三次七万。(三)毗舍婆佛,又译成“毗舍浮”、“毗湿婆”等,是过去七佛的第三佛。《长阿含经》说“过去三十一劫”时出世,举行过两次说法,第一次七万弟子,第二次六万。(四)拘楼孙佛,又译成“拘留孙”、“鸠楼孙”等,是过去七佛的第四佛,经中说“此贤劫”时出世,举行过一次说法,有四万弟子参加。(五)拘那含牟尼佛,又译成“迦那伽牟尼”、“羯诺伽牟尼”等,是过去七佛的第五佛,经中说“此贤劫”时出世,举行过一次说法,有三万弟子参加。(六)迦叶佛,意为“饮光”,是过去七佛的第六佛,经中说“此贤劫”时出世,举行过一次说法,有二万弟子参加。传说释迦牟尼前世之师曾预言释迦将来必成佛,其塑像往往骑狮。(七)释迦牟尼佛,为过去七佛的第七佛。

大雄殿建在一个较高的月台上,十分雄伟。大雄殿后本来还有一座建筑,即法堂,但后来毁掉了,只是通向此殿的路尚在,即大雄殿后的中间一条路。

从辽代到元代,奉国寺一直比较发达,据碑记上说,它“潭潭大厦,楹以千记”。元大德碑上说它“宝殿崔嵬,俨居七佛。法堂高敞,可纳千僧。飞楼耀日以高撑,危阁依云而对峙”。明清以来,只有大雄殿有原物保存下来。大雄殿前现存山门、牌楼、无量殿等均为清代之物。大雄殿西跨院原为禅堂僧舍,旧称西宫,也为清代所造。

『玖』 佛七法会 是什么意思

净土法门的「打佛七」,应该是依据《阿弥陀经》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回、答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的经文而设。《观无量寿佛经》中也有「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的经文。

能有七天来精进念佛,称为「打佛七」,随喜的则可来一天、两天,甚至只参加一支香或几支香,但都比自己在家修行的好。因为佛法说:「人生即是苦报。」所谓「业不重不生娑婆,障不重不为凡夫」。平常我们很少感到自己的业重,只有在修行的时候,才会生出「切肤之痛」,而深刻地感到生命就是「苦果」。但唯有「知苦」,才会发出真正的道心。我们「知苦」,所以要好好地念佛修行,以求「离苦得乐」,因为能知道「苦」,才会同情其他更苦的众生。因此想要产生慈悲心,一定要先吃苦。吃苦、知苦并且切实修行,才会发出真正的慈悲心。

成就一个佛七的共修因缘是很不容易的事,也是很殊胜的事,短短七天,稍纵即逝,有机会打七,就应该珍惜这七天裏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不要让它白白的溜走。

『拾』 佛教中的“七佛”

七佛者,谓过去庄严劫中三佛,现在贤劫中四佛。(劫,梵语 kalpa,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庄严劫者,谓此劫中,多所庄严。贤劫者,谓此劫中,皆为贤人。只是名称而已,不必执著。)
〔一〕、毗婆尸佛,巴利语 Vipassi, 梵语 Vipaśyin,汉语音译毗婆尸,意译为观,以其如月圆智满,则云遍见。魄尽惑亡,则云净观。既圆且净,则云胜观、胜见,是为七佛之首也。
〔二〕、尸弃佛,巴利语 Sikhī,梵语 Shikhin,汉语音译尸弃,意译为火,又云持髻。谓无分别智最为尊上,处于心顶也。过毗婆尸佛三十劫后,而成正觉。(无分别智者,即根本智,谓为众智之本也。)
〔三〕、毗舍浮佛,巴利语 Vessabhū,梵语 Viśvabhū,汉语音译毗舍浮,意译遍一切自在。谓烦恼断尽,于一切处无不自在,而为庄严劫中千佛之最后一佛也。(烦恼者,无明也。)
〔四〕、拘留孙佛,巴利语 Kakusandho,梵语 Krakucchanda,汉语音译拘留孙,意译所应断。谓断一切烦恼,永尽无余。于贤劫中第九减劫,人寿减至六万岁时,出世成佛,为千佛首。
〔五〕、俱那含牟尼佛,巴利语 Konāgamano,梵语 Kanakamuni,汉语音译俱那含牟尼,意译金寂,谓金则明现,寂则无碍也。《大智度论》云,又名迦那迦牟尼,华言金仙人。谓身金色故也。人寿减至四万岁时,于阎浮提出世成佛。(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六〕、迦叶佛,巴利语 Kassapo,梵语 Kāśyapa,汉语音译迦叶波,简称迦叶,意译饮光。谓身光显赫,能饮蔽一切光明故也。人寿减至二万岁时,出世成佛。
〔七〕、释迦牟尼佛,巴利语 Sakyamuni,梵语 Shākyamuni,汉语音译释迦牟尼,意译能仁寂默。能仁是姓,寂默是字。以寂默故,不住生死。以能仁故,不住涅盘。悲智双运,利物无穷,故立此号也。人寿减至一百岁时,出世,为贤劫中第四佛。
(出翻译名义集)
【七佛】
过去之七佛也。其七佛出世教化之相,出于《长阿含》之大本经及《增一阿含》四十四之十不善品。其他有《七佛父母姓字经》,《七佛经》之别译,七佛名号少异,同一梵语之转讹也。
《长阿含·大本经》曰:“过去九十一劫时,时世有佛名毗婆尸如来。复次,过去三十一劫有佛名尸弃如来。复次,即彼三十一劫中有佛名毗舍婆如来。复次,此贤劫中有佛名拘楼孙,又名拘那含,又名迦叶,我亦今于贤劫中成最正觉。”
《增一阿含》十不善品曰:‘毗婆尸如来、式诘如来、毗舍罗婆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及我也。’
《药王经》曰:‘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七佛八菩萨神咒经》一曰:‘维卫佛、式佛、随弃佛、拘留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大悲经》三曰:‘阿难!我灭度后此贤劫中当有九百九十六佛出兴于世,拘留孙如来为首,我为第四,次后弥勒当补我处,乃至最后卢遮如来,如是次第汝应当知。’
《四分律比丘戒本》曰:‘毗婆尸如来,尸弃如来,毗叶罗如来,拘楼孙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释迦牟尼如来。’
《智度论》九曰:‘贤劫之前九十一劫,初有佛名鞞婆尸(秦言种种见)。第三十一劫,中有二佛,一名尸弃(秦言火),二名鞞恕婆附(秦言一切胜)。是贤劫中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飧陀,二名迦那伽牟尼(秦言金仙人也),三名迦叶,四名释迦牟尼。’此中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之最后三佛,次四佛为现在贤劫之出世者。
《增一阿含·四十二》云“阿难白佛:‘言如来亦说过去恒沙诸佛取灭度者,如来亦知当来恒沙诸佛方便来者,如来何故不记尔许佛所造,今但说七佛本末?’佛告阿难:‘皆有因缘本末,故如来说七佛之本末,过去恒沙诸佛亦说七佛本末。将来弥勒之徒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师子膺如来出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柔顺佛出世时,亦当记七佛之本末。若光焰佛出现世时,亦当记七佛之名号。若无垢佛出现世时,亦当记迦叶之本末。若宝光佛出世时,亦当记释迦文之本末。由此因缘故,如来记七佛名号尔。’”

热点内容
机关支部各项规章制度健全 发布:2025-07-10 07:14:55 浏览:911
劳动法的年龄限制和规定 发布:2025-07-10 07:13:28 浏览:811
小学学校交通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10 07:04:44 浏览:448
刑法学李涛 发布:2025-07-10 06:59:46 浏览:819
工伤鉴定律师 发布:2025-07-10 06:57:01 浏览:46
国旗下演讲稿法治200 发布:2025-07-10 06:46:29 浏览:131
回家的路法治频道 发布:2025-07-10 06:46:26 浏览:775
昆山法院沈 发布:2025-07-10 06:25:53 浏览:117
劳动法一除名 发布:2025-07-10 06:02:32 浏览:442
法学三大本 发布:2025-07-10 05:56:47 浏览: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