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性精神障碍负法律责任吗
A. 对精神病人行为能力,我国有哪些的法律保护
在精神活动异常的人群中,有些精神病,由于患者丧失辨认能力,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和保护自己与其利益的能力,而不能作出主客观一致的意思表示,从而无法具有行使民事事务的权利,也不能承担相应的民事义务,则属于无行为能力的或部份(限制)行为能力的人。
在民事案件中,判定精神病人的行为能力需要经过司法医学鉴定,结合医学及法学两个事件来考虑,目前我国实行三级划分。
(一)无行为能力
1、医学要件
(1)达到精神病情程度的现症精神疾病未愈。
(2)中度以上的精神发育迟滞或智能缺陷达到严重程度者。
(3)其他与精神病等位的严重精神障碍。
2、法学要件
由于上述严重精神障碍,致使当事人不能辨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不能正确地作"意思表示",或者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限制行为能力
1、医学要件
(1)精神病未愈,部分缓解或残余状态。
(2)轻至中度精神发育迟滞或智能中度缺陷者。
(3)其他缓解不完全的精神障碍。
2、法学要件 因上述情况,使当事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或者不能完整正确地表示意思,或者不能完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完全行为能力
1、医学要件
(1)精神病己缓解或痊愈。
(2)轻度精神发育迟滞或智能轻度缺陷者。
(3)轻性精神障碍。
(4)无病或伪装精神病
2、法学要件
当事人能良好辨认有关事务的权利和义务,也能完善正确地表示意思,并能完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中》,对认定公民无行为能力条件作了有关规定。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申请后,必要时应当对被要求认为无行为能力的公民进行鉴定;申请人己提供鉴定结论的,
应当对鉴定结论进行审。第一百三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判决认定该公民为无行为能力的人,应当依法为他指定监护人,人民法院认定申请无理的,应当予以驳?quot;。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人民法院根据被认定为无行为能力的人或者他的监护的申请,证实该公民无行为能力的原因已经消除的,应当作出新判决,撤消原判决"。
(四)精神病人的作证能力
1、年满14岁以上的轻性精神障碍患者一般都具有作证能力。同时,假如作伪证或隐匿罪也应负有相应的法律责任。
2、癔症性精神病人在发病时一般无作证能力。
3、"精神变态性谎言"或"病理性谎言"者,说话不可靠,证词也颇不可信,一般只有部分作证能力。
4、重度以上精神发育迟滞无作证能力。
5、部分中度精神发育迟滞者有作证能力。
6、符合下述全部条件的精神病人可有作证能力:
(1)意识清楚、了解作证意义,并知道作证时应负的法律责任。
(2)智能及判断较好,对所作事务记忆较清楚,并能了解该事务的性质。
(3)能够正确地作出意思表示。
(五)精神病妇女的性自卫能力
无性自卫能力的妇女受到奸污时,对行为人应以强奸罪论处。精神病妇女具有下述情况之一为无性自卫能力:
1、患精神病未愈,缺乏对性行为的辨认和自卫能力的。
2、精神发育迟滞妇女,智能缺陷明显,对性行为不具有辨认和自卫能力的人。
B. 患有器质性精神障碍 限定刑事责任能力人是否可以起诉
行为时,如果其责任能力完备,根据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相适应的原则,这样的精神障碍人就应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不能因其精神障碍而减免刑罚。一、应完全负刑事责任的精神障碍人包括以下两类:1、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18条第2款的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的,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责任能力完全具备,不符合无责任能力和限制责任能力所要求的心理学(法学)标准,因而应当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这里,间歇性精神病人精神正常的时候,是指上述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彻底缓解期,以及某些阵发性精神病(如癫痫性精神病)的非发病期。 现行刑法第18条第2款明文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2、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大多数并不因精神障碍使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丧失或减弱,而是具有完备的责任能力。这类人,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例如,对神经官能症、变态人格、同性恋、性虐待癖、恋童色情,以及轻微精神发育不全(愚笨)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患者,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理论和鉴定经验认为,其中大多数都具备完全的责任能力,这类人对其危害行为应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按照我国司法精神病学,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主要种类有:⑴ 各种类型的神经官能症,包括癔症、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恐怖症、神经症性抑郁等,但癔症性精神错乱除外;⑵ 各种人格障碍式变态人格(包括器质性人格障碍);⑶ 性变态,包括同性恋、露阴癖、窥淫癖、恋物癖、恋童癖、性虐待癖等;⑷ 情绪反应(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反应性精神障碍);⑸ 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成瘾药物中毒与戒断反应;⑹ 轻躁狂与轻性抑郁症;⑺ 生理性醉酒与单纯慢性酒精中毒;⑻ 脑震荡后遗症、癫痫性心境恶劣以及其他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疾患;⑼ 轻微精神发育不全。二、在少数情况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也成为限制责任能力人甚至无责任能力人。 在司法实践中,对性变态人中的露阴癖、窥淫癖、恋物癖者,因其自控能力往往有明显的减弱,应评定为部分(即减轻)责任能力; 在极少数情况下,变态人格者是在病理信念的支配下实施危害行为的,其责任能力有所减弱甚至完全丧失,对此种变态人格者的危害行为应减免其刑罚或消除其刑事责任。 再如癔症中,也有极少数属于病理激情发作、有明显的意识障碍而实施危害行为的,其责任能力有所减弱(如有癔症性神游),应减免刑罚或不负刑事责任。
C. 如何认定间歇性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能力
一、案情1:被告人某甲,男,33岁,某市个体屠夫。 被告人某甲有间歇性躁狂症。一日,因与妻子发生口角,用刀将其妻子刺伤,后急送其妻到医院抢救,因抢救无效,其妻死亡。经法医鉴定,某甲刺伤妻子时,精神完全正常,其间歇性躁狂症并未发作。 案例2:被告人某乙,男,23岁,某市无业人员。 被告人某乙多次在公众场合,当着妇女的面将其生殖器故意外露,并故意顶擦妇女身体。一次,某乙在汽车上一边用一把小水果刀威胁一少女,一边拉开裤子的拉链,露出其生殖器,并使劲顶擦该少女的身体,致使该少女又惊又怕,当场昏厥,车上乘客将某乙到派出所后,经医学鉴定,某乙患有轻微的露阴癖。 ⒉某乙对其行为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三、研讨精神障碍的性质和程度多种多样,实施所禁止的危害行为的精神障碍人,如果因其精神疾患(精神障碍)的性质和程度所决定,在其实施危害行为时,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既没有丧失也没有减弱,即行为时其责任能力完备,根据责任能力与刑事责任相适应的原则,这样的精神障碍人就应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不能因其精神障碍而减免刑罚。依据我国刑法第18条的规定和有关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实践及司法实践经验,应完全负刑事责任的责任能力完备的精神障碍人包括以下两类: 一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 间歇性精神病不是我国临床精神医学和司法精神病学所使用的专业术语,而是刑事立法根据社会公众的日常观念,在我国多次刑法草案中以及现行刑法典中使用的一个法律术语。现行刑法第18条第2款明文规定: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我国司法精神病学一般认为,刑法中所说的间歇性精神病,是指具有间歇发作特点的精神病,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癫痫性精神病、周期精神病、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瘾症性精神病等。[18]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18条第2款的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的,其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责任能力完全具备,不符合无责任能力和限制责任能力所要求的心理学(法学)标准,因而应当对自己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这里,间歇性精神病人精神正常的时候,是指上述某些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彻底缓解期,以及某些阵发性精神病(如癫痫性精神病)的非发病期。结合案例1的情况来看,某甲虽系间歇性精神病患者,但是其伤害其妻致死的行为,是在其精神正常时候所为,因此应当负故意伤害致死的刑事责任。 二大多数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 按照我国司法精神病学,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主要种类有:⑴各种类型的神经官能症,包括癔症、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恐怖症、神经症性抑郁等,但癔症性精神错乱除外;⑵各种人格障碍式变态人格(包括器质性人格障碍);⑶性变态,包括同性恋、露阴癖、窥淫癖、恋物癖、恋童癖、性虐待癖等;⑷情绪反应(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反应性精神障碍);⑸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成瘾药物中毒与戒断反应;⑹轻躁狂与轻性抑郁症;⑺生理性醉酒与单纯慢性酒精中毒;⑻脑震荡后遗症、癫痫性心境恶劣以及其他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疾患;⑼轻微精神发育不全。 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大多数并不因精神障碍使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丧失或减弱,而是具有完备的责任能力。这类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既不符合刑法第18条第1款规定的无责任能力的医学和心理学标准,也不符合刑法第18条第3款规定的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障碍人减免处罚的原则,因而不能对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也不能对其行为负减轻的刑事责任,而应责令行为人对其危害行为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例如,对神经官能症、变态人格、同性恋、性虐待癖、恋童色情,以及轻微精神发育不全(愚笨)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患者,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理论和鉴定经验认为,其中大多数都具备完全的责任能力,这类人对其危害行为应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 但在少数情况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也成为限制责任能力人甚至无责任能力人,从而可以减轻刑罚或者不负刑事责任。例如,有的论著主张,对性变态人中的露阴癖、窥淫癖、恋物癖者,因其自控能力往往有明显的减弱,应评定为部分(即减轻)责任能力;[19]有些论著还指出,在极少数情况下,变态人格者是在病理信念的支配下实施危害行为的,其责任能力有所减弱甚至完全丧失,[20]对此种变态人格者的危害行为应减免其刑罚或消除其刑事责任。再如癔症中,也有极少数属于病理激情发作、有明显的意识障碍而实施危害行为的,其责任能力有所减弱(如有癔症性神游),应减免刑罚或不负刑事责任。 就案例2的情况来看,某乙所患的露阴癖一则属于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二则程度较轻。因此,某乙作为一个达到的正常人,应当说是具有完全的的。所以,某乙应当对其行为负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刑事责任。
D. 患有癔症性精神障碍的人故意杀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
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对其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处于间歇期,没有发病,精神是正常的,具有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所以他们在间歇期间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构成犯罪,应负完全的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情况、他们是介于完全无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他们犯了罪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E. 癔症性精神病农村户口属不属于大病救助范围
她也属于大病因为他是长年喝药他喝的也是精神分裂症的药这种病什么也干不了
F. 患有癔症的精神病人签字有法律效应吗
非完全精神病人,在清醒时的签字是有效的。
G. 打架打出癔症要负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防卫过当罪
下面的请认真看:
正当防卫的意思::“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根据规定,正当防卫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五个要件:
1、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的。这种不法侵害可能是针对国家、集体的,也可能是针对自然人的;可能是对本人的,也可能是针对他人的;可能是侵害人身权利,也可能是侵害财产或其他权利,只要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的行为,即符合本要件。
2、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所谓“不法侵害”,指对某种权利或利益的侵害为法律所明文禁止,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其违法的侵害行为。
3、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避免危害结果发生,因此,不法侵害必须是正在进行的,而不是尚未开始,或者已实施完毕,或者实施者确已自动停止。否则,就是防卫不适时,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4、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即正当防卫行为不能对没有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第三者(包括不法侵害者的家属)造成损害。
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正当防卫是有益于社会的合法行为,应受一定限度的制约,即正当防卫应以足以制止不法侵害为限。另一方面,不法侵害往往是突然袭击,防卫人往往没有防备,骤然临之,情况紧急,精神高度紧张。一般在实施防卫行为的当时很难迅速判明不法侵害的确实意图的危险程度,也没有条件准确选择一种恰当的防卫方式、工具和强度来进行防卫。因此,只要不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都应当属于正当防卫。
关于防卫过当刑事责任的规定,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因为正当防卫行为是不法侵害引起的,是为了使被不法侵害者所侵害的客体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以“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哪些是非正当防卫呢?
既有正当防卫,那么就有非正当防卫。如果非正当防卫造成了损害,则应负相应的法律责任。非正当防卫主要有以下几种:
1、防卫过当。它是指行为人的实施正当防卫时,超过了正当防卫所需要的必要限度,并造成了不应有的危害行为。
2、防卫挑拨。它是指行为人故意挑逗对方,使对方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接着借口加害于对方。
3、防卫侵害了第三人,也叫局外防卫。它是指防卫者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以外的人实施的侵害行为。
4、假想防卫。它是指不法侵害行为根本不存在,由于行为人猜想、估计、推断不法侵害行为存在,而对其实施侵袭的一种不法侵害行为。
5、事前防卫,也叫提前防卫。它是指行为人在不法侵害尚未发生或者说还未到来的时候,而对准备进行不法侵害的人采取了所谓的防卫行为。
6、事后防卫。它是指在不法侵害终止后,而对不法侵害者进行的所谓防卫行为
很显然,你朋友是防卫过当,但是,看你的陈述,你朋友好象没动手,是你朋友的三个同事动手的,这要看法官怎么判了,可以判防卫过当,可以判故意伤害,但也可以自己咬死了,就是防卫过当,你朋友的同事是在使用相应的方式,阻止那人对你朋友造成伤害,只是防卫过当而已。
这样子,找找人,基本给点医药费就没什么事了。
H. 冲动型人格障碍负法律责任吗
冲动型人格障碍:又称暴发型或攻击型人格障碍,以行为和情绪具有明显的冲动行为主要特点,发作没有先兆,不考虑后果,不能自控,易与人发生冲突。发作后能人事部对。间歇性一边表现为正常。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八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
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
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
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
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
负刑事责任。
按照我国司法精神病学,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主要种类有:(1)各种类型的神经官能症,包括癔症,神经衰弱,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恐怖症,神经症性抑郁,人体解体性神经症等,但癔症性精神错乱除外;(2)各种人格障碍式变态人格(包括器质性人格障碍);(3)性变态,包括同性恋,露阴癖,窥淫癖,恋物癖,恋童癖,性虐待癖等;(4)情绪反应(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反应性精神障碍);(5)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成瘾药物中毒与戒断反应;(6)轻躁狂与轻性抑郁症;(7)生理性醉酒与单纯慢性酒精中毒;(8)脑震荡后遗症、癫痫性心境恶劣以及其他未达到精神病程度的精神疾患;(9)轻微精神发育不全等等。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大多数并不因精神障碍使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丧失或减弱,而是具有完备的责任能力。因而不能对其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也不能对其行为负减轻的刑事责任,而应在原则上令行为人对其危害行为依法负完全的刑事责任。但在少数情况下,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人也可成为限制责任能力人甚至无责任能力人,从而影响到减轻刑罚或者不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