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欺诈行的法律责任

民事诉讼欺诈行的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03-10 15:00:10

Ⅰ 什么是欺诈消费者行为法律责任

欺诈消费者行为法律责任是指经营者要为欺诈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根据《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

1、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2、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3、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欺诈消费者行为是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1)民事诉讼欺诈行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处罚办法

第二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人员玩忽职守或者包庇经营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的,应当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解释。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5年3月15日起施行。1996年3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的《欺诈消费者行为处罚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令第50号)同时废止。

《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中明确,网购七天无理由退货是保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故意拒绝或拖延退货的商家最高可受50万元的处罚,该处罚办法在2015年3月15日正式实施。

消费者网购后可把与商家的聊天记录通过截图等方式保留下来,一旦遭遇非法拒退的情况,就可以通过掌握的“证据”维权。

Ⅱ 诉讼欺诈怎么办

司法实践中发现的诉讼欺诈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中生有”型,即行为人虚构债权债务关系,伪造证据,如借条、还款协议等,并以此作为依据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害人履行“债务”; 2、“死灰复燃”型,即行为人以被害人已经履行完毕但没有索回或销毁的债务文书为凭据,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被害人再次履行; 3、“借题发挥”型,即行为人伪造有关证据,使债权的标的扩大,如篡改借据上的借款金额、伤残鉴定书的伤残等级结论等。
指导性文件
目前我国刑法尚未对诉讼欺诈作出明确规定,对此问题最正式的文件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2002年10月14日《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以下简称《答复》)。 该《答复》称:“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活动,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做出处理,不宜以诈骗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伪造证据时,实施了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307条第1款的规定,以妨害作证罪追究刑事责任。” 该《答复》的观点是:诉讼欺诈侵犯的主要客体的性质决定诉讼欺诈不应定性为诈骗罪,而应归入妨害司法罪的范畴。但是现行刑法在妨害司法罪中并未对诉讼欺诈作具体规定,因而根据罪刑法定原则,对诉讼欺诈行为只能认定其无罪。基于诉讼欺诈在当前民事诉讼活动中的多发性及社会危害性,需要在现行刑法框架内对其予以力所能及的惩治,即行为人实施诉讼欺诈行为的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以其所构成的其他犯罪定罪处罚。由于该《答复》不具有司法解释的效力,因此在指导具体司法实践上仍有很大的局限,在诉讼欺诈之定性这场激烈的论战中并不足以起到平息纷争的作用。

Ⅲ 欺诈行为是否属于诈骗行为的一种 民事诉讼可否要求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执行见义勇为行为的相关法律

不一回事。欺诈是民事行为,民事欺诈行为一般来讲是用夸大事实或虚构部分事实的办法,借以创造履行能力而为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通过履行约定的民事行为,以达到谋取一定利益的目的。如:以次充好的消费欺诈行为。《刑法》对诈骗罪目的规定的很明确,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具体来说是行为人不打算付出任何代价或做出任何劳务,即取得对方信任而非法占有财物。 民事欺诈虽然在客观上表现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但其欺诈行为仍在民事法律关系范围内,仍应由民事法律、政策来调整。民事诉讼的主体是平等的民事主体无法去管执法机关。就算办错了你可以行政诉讼执法机关而不能民事诉讼要求执法机关怎么样。

Ⅳ 请教:欺诈行为按法律应受到什么惩罚

1、如果你可以联络到很多被这家黑中介欺骗的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版关可以以诈骗罪为由立案权侦查。
2、如果你没有其他证据,仅有自己被骗的证据,你可以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案,要求他们取缔黑中介并予以罚款。
3、你也可以起诉黑中介,要求他们退回费用,但往往效果不是很好。因为你很难查清他们的身份。
4、你也可以直接去他们那里要求退款,如发生冲突,向110报警。

Ⅳ 以诉讼的形式诬陷他人欺诈,触犯什么法律

您好,该行为可能是虚假诉讼行为,就是打假官司,当事人出于非法的动机和目的,利用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采取虚假的诉讼主体、事实及证据的方法提起民事诉讼,使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裁定、调解的行为。情节严重的话,构成虚假诉讼罪。《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第一款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者逃避合法债务,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与他人共同实施前三款行为的,从重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Ⅵ 民事欺诈行为如何进行诉讼

如果认为一方有欺诈行为,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撤销。
合同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
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合同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
撤销权;
(二)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
权。

Ⅶ 四道民法论述题:欺诈行为人承担的法律责任

欺诈行为人在
消费者权益
保护法里一般要承担双倍返还的
责任
,在一般
合同
中,受欺诈享有对其的任意
撤销权

民法是调整
平等主体
间的
关系

大学生打工,单纯的勤工俭学不视为
劳动关系

民事诉讼的
证明标准
一般只要达到相对
盖然性
(即,比对抗方更可信)。

热点内容
民事诉讼法法律解释 发布:2025-09-26 01:50:46 浏览:52
司法置换 发布:2025-09-26 01:36:17 浏览:950
二级法规担保 发布:2025-09-26 01:24:02 浏览:755
2010初级经济法 发布:2025-09-26 01:18:53 浏览:923
2018年新劳动法员工自离 发布:2025-09-26 01:08:58 浏览:238
公司业务律师 发布:2025-09-26 01:08:01 浏览:991
人工智能司法 发布:2025-09-26 01:07:14 浏览:325
劳动法员工违章操作 发布:2025-09-26 01:07:13 浏览:893
法院接收函 发布:2025-09-26 01:05:58 浏览:613
广州司法职业学校吧 发布:2025-09-26 01:05:10 浏览: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