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伪造借据的法律责任

伪造借据的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11-16 07:15:13

『壹』 别人用我的签章伪造借条,我要付法律责任

如果该印章既非你本人的,别人使用你也不知情、不同意,法律上你不承担责内任容。
如果是别人私制你名字的印章使用,你不知情、不同意,法律上你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该私下制作、使用的人可能会构成诈骗罪,依法追责。
如果该印章是你本人真正使用的印章,在你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盗用,那就复杂些,要看盗用者与你的关系,对方当事人对他持你印章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理由相信该人有权代理你等情况,来判断你是否会对此事承担责任。
如果发现有可能有此类情况,及时调查清楚,采取法律措施为好。

『贰』 伪造借据有罪吗

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2002年10月24日《关于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答复》指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证据骗取法院民事裁判占有他人财物的行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审判活动,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处理,不宜以诈骗罪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伪造证据时,实施了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的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以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追究刑事责任;如果行为人有指使他人作伪证行为,构成犯罪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第一款的规定,以妨害作证罪追究刑事责任。”

『叁』 对方用假借条起诉我,该承担怎样后果

用假借条提起民事诉讼会产生以下法律后果:

1、民事诉讼请求得不到支持。

2、人民法院可以罚款、拘留。

3、情节严重,涉嫌虚假诉讼罪的,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二条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零七条“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伪造借据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案例:

伪造欠条虚假诉讼苏州首例诉讼诈骗案定罪

近日,苏州首例诈骗诉讼案进行了终审判决,嫌疑人张某伪造证据,进行了虚假诉讼,企图通过诉讼诈骗被害人16.3万元。

通过制造伪证进行虚假诉讼,企图从中牟利的行为属于犯罪。近日,苏州首例诈骗诉讼案进行了终审判决,嫌疑人张某伪造证据,进行了虚假诉讼,企图通过诉讼诈骗被害人16.3万元。他的计划非但没能实现,还为他带来了牢狱之灾。

陆先生和周女士向张某所在的借贷公司借了15万元,当时与贷款公司签订了财产抵押合同,同时签下了借条。但是,不久之后张某所在的贷款公司不能继续经营,几个合伙人经过商议决定将公司解散。

他们将已经借出的债务进行了划分,陆先生和周女士的债务被划归给其中一个合伙人。在不断的追讨下,陆先生和周女士在一年后将所有的欠款都还清了。催债人当时出具了收条,证明所借的16万元(包括本息)已经归还。同时,当初被抵押的房产证、土地证等也都交还给了两人。

还清了债务的陆先生和周女士以为可以过上清净的日子了,谁知道一年后他们居然收到了法院的一纸诉状。将他们告上法庭的是当时与他们签借款合同的张某,而张某指控的竟是陆、周二人逾期未能还清借款。

张某在提请民事诉讼的过程中,提供了当初三人签署的合同,同时出具了一张15万元的欠条。这张欠条上有陆、周二人的亲笔签名。陆先生与周女士看过欠条后觉得奇怪,签名确实是二人的笔迹,但是欠条内容却与当初借款时的不同。

两人表示,当初贷款公司解体时他们的债务关系属于另一位合伙人而不是张某,而两人早在一年前就还清了债务。他们向法院出具了收条作为证据。陆、周二人对张某出示的借据表示怀疑,要求鉴定笔迹的真伪,此时却遭到了张某的拒绝。

当地人民法院受理了该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公诉机关要求对张某出示的借据进行司法鉴定。司法鉴定人员通过对借据上的痕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这张借据是拼接而成。

在事实面前,张某终于无话可说,只能低头认罪。他承认,为了骗取钱财他伪造了这张假的借据。他无意中发现了有陆、周二人亲笔签名的文件,便萌生了一个邪恶的念头。

他将签名的部分剪下,黏贴到一张空白稿纸上进行复印,随后在空白处写上了欠款内容。中级人民法院最终判处张某犯有诈骗罪,处以有期徒刑1年,罚金1万元。

『肆』 伪造2万元欠条负什么法律责任

伪造2万元欠条,数额较大,涉嫌诈骗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内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容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1年4月8日起施行)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和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与“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伍』 伪造借条构成什么犯罪

借条是证明债务关系存在的债权凭证。借条需要是真实合法的,伪造借条是否回构成犯罪,应答当根据具体的事实区别对待:一般情况下,伪造借条,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或者没有进行虚假诉讼,那么很难构成犯罪。比如,伪造借条是因对方确实与伪造人存在债务关系,债务原因并不是借款而是所欠劳务费、租赁费或者其他费用,这类情况就很难认定为犯罪。当然,伪造借条也可能构成犯罪:(1)伪造借条可能构成诈骗罪。诈骗罪成立的要件,伪造证据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的手段,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受害人本身对行为人没有债务关系,行为人虚构借条可以体现其采用虚构事实的具体行为。(2)伪造借条可能构成虚假诉讼罪。通过伪造的借条进行诉讼,骗取财物的可能构成虚假诉讼。虚假诉讼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陆』 别人伪造借条,如何打赢官司

借条不能如实反映借款关系的,法院不会支持。看伪造的程度,如果内容和签字捺印均非你所谓,申请司法鉴定就是。

对于出借现金的债权人,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小额借款的现金交付,债权人具有支付借款的能力,除了借条没有其他证据的,按照交易习惯,债务人提供借条的,一般可视为债权人已完成了举证责任,法院会认定交付借款事实的存在。

2、而对于大额借款,涉及几十万甚至几百外的金额,当事人也主张是现金交付,除了借条没有其他相关证据的,则还要通过审查债权人自身的经济实力、债权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交易习惯及相关证人证言等来判断当事人的主张是否能够成立,仅凭借条尚不足以证明交付钱款的事实。

诈骗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涂改借条,增加借款金额,是属于用虚构事实的方法骗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涉嫌诈骗,应负刑事责任。

我国《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常见的经济诈骗罪包括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票据诈骗罪等。

(6)伪造借据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诈骗罪处罚情况:

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综上所述,伪造借条是属于诈骗罪的,会给予法律的制裁。但是诈骗罪的构成,轻重也是有金额的限制的,三万元一下的一般是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三万元以上金额不是巨大的,根据情形判刑。

(1) 债权人自身的经济实力:一般普通家庭不会在家中随便拿出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现金,这就需要债权人举证自身的经济实力。如双方都是做建材生意的,债权人可向法庭举证说明:自己门店中有保险箱,取现方便;银行取现有数额限制,且银行据门店较远;必要时可将自己门店一月的现金流量提交法官过目。

(2)交易习惯:债权人需向法庭说明,因行业的原因,本行业内数十万现金交易较为常见。

(3)相关证人证言:债务人借钱时是否有其余人在场,以及债务人是否通过第三人向债权人借过钱等事实。

『柒』 修改借据犯什么罪

自改或伪造涉及当事人基本权益的关健证据,使事物的本质发生的根本变化,且用改动改变的证据作为主证据向他人主张不当利益,则涉嫌了伪造证据罪。在民事诉讼中要求追究其刑事责任。

民事诉讼当事人故意毁灭、伪造证据的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司法机关正常的诉讼活动。应完善妨害司法罪规定,将民事诉讼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规定为犯罪。理由如下:
1.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司法秩序。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民事诉讼当事人伪造、毁灭证据,扰乱了正常的审判秩序,损害了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伪造、毁灭证据行为不论是否得逞,对正常的审判活动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它混淆了事实,增加了案件审理的难度,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一旦这种不法行为得逞,还可能造成冤假错案,严重干扰正常的司法诉讼活动,最终直接影响到国家司法机关的公信力。
2.有利于维护诉讼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民事诉讼活动中,一方当事人故意伪造、毁灭证据,是对诉讼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侵犯。一方当事人故意伪造、毁灭证据的行为的目的多是为了获得非法利益,一方当事人获得非法利益必然以另一方当事人失去合法利益为代价。对民事诉讼当事人故意毁灭、伪造证据行为予以刑事规制,有利于切实维护诉讼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遏制恶意民事诉讼。恶意民事诉讼,是指民事诉讼参加人在没有正当合法的理由和根据的情况下,采取虚构诉讼主体、法律事实或者隐瞒证据、伪造证据等手段进行民事诉讼活动,意图通过国家强制力,以达到损害他人权利(益)或占有他人财物的违法行为。进行恶意诉讼的手段之一就是当事人伪造、毁灭证据。恶意民事诉讼不仅妨害了国家司法机关正常的诉讼活动,还可能使受诉人民法院作出错误的判决,进而侵犯被诉人的人身、财产权益,而现行刑法对恶意民事诉讼的惩处是有限的。对于行为人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而提起民事诉讼尚可以“妨害作证罪”予以惩处,但对于行为人自己伪造证据,则无法追究刑事责任。刑法规定对伪造、毁灭证据情节严重的民事当事人的刑事惩罚措施,有利于遏制当事人通过伪造、毁灭证据手段进行恶意民事诉讼的活动。
4.有利于民事诉讼法与刑法衔接。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二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而我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帮助当事人毁灭、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可见,我国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伪造、毁灭重要证据的行为规定要追究刑事责任,而我国刑法中却没有相应的规定,对民事诉讼当事人伪造、毁灭证据的行为不能进行刑事处罚,民事诉讼法与刑法在规定上就产生了矛盾。对伪造、毁灭证据情节严重的行为进行刑事惩罚,有利于充分发挥刑法保障作用,有利于民事诉讼法与刑法衔接。

热点内容
婚姻法解释一和解释二 发布:2025-09-24 01:19:06 浏览:198
夕阳红社会与法主持人 发布:2025-09-24 01:10:25 浏览:910
法治临泉 发布:2025-09-24 00:57:55 浏览:834
代理词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9-24 00:56:27 浏览:841
守法规演讲稿 发布:2025-09-24 00:56:23 浏览:401
四川驻贵阳法律援助 发布:2025-09-24 00:52:02 浏览:784
帮转发朋友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4 00:25:02 浏览:576
婚姻法结婚年龄最小的国家 发布:2025-09-24 00:11:34 浏览:653
法律责任构成主体的案例 发布:2025-09-23 23:53:28 浏览:962
简述法律责任的含义及其构成要件 发布:2025-09-23 23:46:56 浏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