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名入网承担的法律责任
① 关于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用于违法行为,事后由谁来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当然是冒用他人身份信息的人了。冒用他人身份信息做违法的事情,查出来了的话是罪加一等的。
② 网络上散布谣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要根据散步的谣言内容以及造成的具体危害结果来确定是需要承担民事、行政还是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一百零一条 名誉权
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第一百二十条 侵害人格权的民事责任
公民的姓名权、 肖像权、 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
行政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刑事责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百四十三条 诬告陷害罪
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意图使他人受刑事追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不是有意诬陷,而是错告,或者检举失实的,不适用前两款的规定。
第二百四十六条 侮辱罪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
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③ 法律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顶替入学的行为有什么弊端
法律已经在修正草案拟进一步明确冒名顶替入学相关行为的法律责任,从而在根本上杜绝顶替入学的事件。毕竟顶替入学的行为弊端太大,不仅会让被顶替者失去前程,也会给社会带来一种很不好的风气。
总的来说,顶替入学会造成很严重的社会弊端,
④ 法律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具体有什么处罚
1月20日消息,“法律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引网上关注。据报道,针对社会关切,20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教育法修正草案拟进一步明确冒名顶替入学相关行为的法律责任。
草案指出,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学资格顶替入学的,或将被撤销入学资格并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至三年;已取得学位学历证书的将被撤销;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将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4)冒名入网承担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越明确越有力
多年来,冒名顶替入学事件频发。由于法律条文不够明确清晰,在法律责任的追究上存在一定的难点。有的案子,只能以侵犯被顶替者的受教育权说事,欠缺惩处力度。惩处不到位、没力度,就难以让铤而走险者忌惮。要遏制冒名顶替歪风,必须让法律刚起来,法律条文完善起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后,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学资格顶替入学的,或将被撤销入学资格并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至三年;已取得学位学历证书的将被撤销;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将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显然,这是对冒名顶替上学当事人予以法律惩戒的必有之举。某种意义上,这一次必要的完善,填补了法律条文上的空白。
⑤ 法律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是什么
2021年1月20日草案指出,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学资格顶替入学的,或将被撤销入学资格并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至三年;已取得学位学历证书的将被撤销;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将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冒名顶替行为去年也写入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规定: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5)冒名入网承担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多起冒名顶替上学事件曝光引争议
近年来,冒名顶替事件时有发生,从2001年被称为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齐玉苓案”,到2009年的“罗彩霞案”,都曾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风波,该案被曝光后,相继出现了各地版“罗彩霞案”。
去年,山东“农家女”陈春秀、王丽丽、苟晶等反映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系列事件相继曝光后再次将这一话题推向舆论风口。在2018年-2019年的山东高等学历数据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结果。273人在清查中被公示,其中242人涉嫌冒名顶替入学。
⑥ 我国法律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具体都有哪些内容
著名的“王娜娜事件”牵出背后的冒名顶替入学的乱象。
18年前,王娜娜参加高考后因未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以为落榜便外出打工之后按部就班结婚生子。在6年前,她偶然得知自己当年并非落榜,而是考上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但是入学名额被人顶替,顶替者已经成为一名教师。
事后王娜娜将顶替者和事件相关人员告上法庭,事件相关13名责任人已受到严肃处理,顶替者的学籍学历信息被注销,而王娜娜本人也通过自己努力考上大学,现已顺利毕业。王娜娜说:“大学不是说多读几年书那么简单,人的思想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对人生的影响也不一样。”
冒名顶替行为,不仅严重伤害高考公平,又阻断了当事人改变命运的机会。有多少学子苦读十年就是为了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从而更接近自己的梦想,顶替者冒用的不只是一个学籍,更是别人的人生。对于这种行为我们必须严惩。
对此,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
⑦ 法律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冒名顶替则将会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近几年,冒名顶替入学事件被频繁曝出。聊城一女生曾在1996年考取大学,被人顶替,顶替者是自己同学的姐姐,后来成为街道办工作人员,还想要花钱私了。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网友对此深恶痛绝,这种行径不仅伤害了被顶替人上学的权利,还有可能改变人的一生!
相关部门对此类事件作出规定,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教育法修正草案拟进一步明确冒名顶替入学相关行为的法律责任。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学资格顶替入学的,或将被撤销入学资格并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至三年;已取得学位学历证书的将被撤销;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将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网友纷纷对此点赞,对于违法行为,必须严肃处置,不给顶替者不劳而获的机会。
⑧ 法律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
是的,针对社会关切,1月20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教育法修正草案拟进一步明确冒名顶替入学相关行为的法律责任。
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学资格顶替入学的,或将被撤销入学资格并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至三年;已取得学位学历证书的将被撤销;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将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8)冒名入网承担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律师表示实际判决中冒名顶替的法律责任要复杂得多:
2020年6月,山东冠县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被媒体曝光。20日,山东省纪委监委机关、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等部门单位组成工作专班,与聊城市、山东理工大学等有关单位一起对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上学等问题进行了调查核实,并做出处理。彼时,冒名顶替陈春秀的陈艳萍,接受了被注销学籍、取消学位、开除公职等处分。
虽然根据《教育法》第七十九条、八十条,相关部门对考生在国家教育考试中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代替他人考试及其他以不正当手段获得考试成绩、其他扰乱考试秩序的行为有权进行行政处罚及追究刑事责任,但这些列举项和兜底项中都不包含“冒名顶替行为”,使得“冒名顶替”成为漏网之鱼。
修正草案提请审议,冒名顶替入学相关行为的法律责任终于得以明确。不过,在实际判决中,冒名顶替的法律责任则要复杂得多。“高考顶替不仅是民事侵权,相关涉事人员既可能涉嫌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犯罪,更有可能涉嫌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盗窃国家机关公文、证件罪,盗用身份证件罪,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等多个罪名。”律师肖东平指出,如果涉事工作人员存在收受贿赂等行为的,还涉嫌受贿罪。
⑨ 冒名开户的嫌疑人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看行为吧!
冒用他人身份者没有利用他人身份从事严重的违法犯罪活动,一般就是行政处罚。如果进行犯罪活动,那就是刑事责任了。
冒用他人身份,产生财产纠纷,会有点麻烦哦。
⑩ 大学被发现冒名顶替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我国刑法,对于替考有“代替考试罪”(刑法九修正案规定),但是对越过考试版,更直接、更严重权的冒名顶替上大学,却无相应罪名。
故根据罪刑法定,是不为罪的。此乃法律黑色幽默也。民法对此也无针对规定。一般认为,冒名顶替上大学是侵犯姓名权、受教育权。很遗憾,罗彩霞被冒名顶替
案,最终是调解解决,法院未判决。如此中国式的结局,案子是解决了,法律却没进步,导致最近沸沸扬扬的王娜娜案解决无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