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损坏私人财物法律责任

损坏私人财物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11-21 17:06:05

❶ 打架损坏他人财物需要负法律责任

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损坏他人财物都是要负法律责任,要赔偿,这是律法规定,不可以改变的。

❷ 有意破坏私人财产,构成什么罪如不构成刑事犯罪又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可要求对方照价赔偿,协商不成可以报案,也可以直接起诉

❸ 有意破坏私人财产是什么行为

根据涉案金额可能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严重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要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5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另外,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也还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6条第1款的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了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当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条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❹ 损害私人财产如何处理

故意损坏他人财物根据涉案金额,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情节严重数额巨大涉嫌故意毁坏财物罪,要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条规定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另外,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也还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❺ 损坏了别人的财物在法律上该怎么处理

故意毁坏他人财产,需要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同时还可以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如果毁坏的财产数额较大,则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规定: 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数额较大(5千元以上)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数额巨大(5万元以上)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❻ 损坏私人财物不肯赔偿如何处理

理论上,可以报警,但现实是:只有数额加大,才会有人管。
从法律角度讲,只有数额较大才会受理。
达到数额较大(数额较大为5000元以上;数额巨大为5万元以上),要定故意毁坏财物罪。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是指毁坏个人财物,导致他人精神失常的;破坏生产、经营设备设施,造成停产或经营停止,引起重大损失;破坏手段极其恶劣的数额较小、情节较轻的,则属一般违法行为,应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拘留或警告,单处或并处罚款,责令赔偿损失。所谓“情节严重”,一般是指毁灭或损坏重要物品,损失严重的;毁灭或损坏公私财物的手段特别恶劣的;出于嫁祸于人的动机等。

❼ 故意破坏私人物品应当付什么要的法律责任

故意毁坏他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才构成犯罪。因此,是否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则是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小、情节较轻的,则属一般违法行为,应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给予拘留或警告,单处或并处罚款,责令赔偿损失。所谓“情节严重”,一般是指毁灭或损坏重要物品,损失严重的;毁灭或损坏公私财物的手段特别恶劣的;出于嫁祸于人的动机等。

由于我国刑法对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中的数额未作出明确界定,“数额较大”一般为一万元以上不满五万元;“数额巨大”为五万元以上,犯故意破坏财物罪。

(1)数额较大(福建省数额标准1万元-5万元)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2)数额巨大(福建省数额标准5万元以上)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情节特别严重”,是指毁坏个人财物,导致他人精神失常的;破坏生产、经营设备设施,造成停产或经营停止,引起重大损失;破坏手段极其恶劣的。

刑法第275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7)损坏私人财物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当前,在办理故意毁坏财物案件中,对于犯罪数额的认定存在多种观点,特别是当犯罪数额影响到罪与非罪、法定刑是否升格时,不正确的认定方式会对案件质量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会导致错案的发生。

司法实践中,犯罪数额的认定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计算公式分别为:犯罪数额=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所有费用总和;犯罪数额=财物损失价格=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所有费用总和(恢复原状所需主要材料费×综合成新率+恢复原状所需辅料费+工时费等合理费用)-残值;犯罪数额=原值-残值。

(1)第一种计算方式依据的是侵权责任法和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第19条规定:“侵害他人财产的,财产损失按照损失发生时的市场价格或者其他方式计算。”民法通则第117条规定:“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折价赔偿。

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这种观点认为,无论是刑事还是民事案件,都是权利救济的途径,两者的目的具有等同性。但笔者认为,此种计算方式在民事案件中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民事责任是一种填平式的责任,主要考量的是如何弥补受害人的损失,恢复原状是其承担责任的方式。

当然,恢复原状的所有费用要计算在财产损失里,甚至有时要将部分间接损失计算在内。但此处讨论的是故意毁坏财物罪中犯罪数额的认定,需要从刑事意义确定其范畴。

在犯罪过程中,犯罪数额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结果,衡量造成多大的社会危害性;“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所有费用总和”则是一个民事侵权意义上的概念,即便体现在刑事诉讼程序中,也是作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畴,最多能作为认定悔罪态度的一个方面。

所以,两者并非同等意义上的概念,不能简单地将恢复原状的所有费用作为认定犯罪数额的依据,当然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财物一经毁坏,损失大小即为客观事实,而“恢复原状所需要的所有费用总和”明显具有主观性、变动性的特征。所以,这种计算方式无法正确衡量犯罪数额,不能作为认定标准。

(2)第二种计算方式注意到了“恢复”与“毁坏”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考虑材料费的综合成新率与残值之差上,可以说已经倾向于从客观性的结果认定犯罪数额。

不过,该方式仅适用于被损害财物被更换为新商品的情形,而且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计算方式包了工时费、辅料费等为恢复原状所支付的合理费用,仍属于一种从恢复性角度判断的做法,未摆脱主观性、变动性的困扰。

另外,实践中存在“恢复原状所需要的费用”可能大于财物本身价值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按照这一公式计算,显然不合理,也不利于犯罪嫌疑人。因此从这一角度看,该计算方式存在着非客观性的问题。

特别是在涉及到罪与非罪、法定刑升降格时,不宜将这种计算方式作为办案依据,不能为了司法实践中操作的便利,而减损层面更高的刑法价值,使无罪的人受到追究或者使罪轻者处以重刑。

(3)第三种计算方式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观念上都没有争议。被毁坏的财物应分为有残值与无残值两种,在无残值的情况下,如何认定犯罪数额,在理论及实践中均无争议;在有残值的情况下,被毁坏财物的犯罪数额当然是原值减去残值。

但这种认定方法并未被司法实践及司法规范文件所确认适用,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这种计算方式被认为难以操作:一是财物已经被损坏,原值难以认定;二是残值的认定,是否要考虑财物价值的整体性。

其实这并非难点,从现行关于价格鉴定的相关规定看,原物是否存在并非能否进行鉴定的必要条件。对于残值的认定是否要考虑财物价值的整体性,笔者认为,既要关注被毁坏部分的直接价值减损,也要重视财物整体功能的下降或丧失。

不过,这种认定方式可能会被认为不利于被害人财产权的保护,即往往存在恢复被害人的财产所需费用要高于犯罪数额的问题。但笔者认为,从司法实践的角度看,这类案件在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时,原告索要赔偿时所适用的是民事法律规定,并不以指控的犯罪数额为限,所以,不利于被害人财产保护的问题并不存在。

❽ 请问损坏公共财物或私人财物的会承担多大和最小的法律责任呢

如果损坏公私财物造成巨大损失的可以判1至3年徒刑、轻微的可以免于处分

❾ 损害他人财物应如何处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75条规定,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另外,故意毁坏他人财物构成犯罪的,也还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6条第1款的规定,由于犯罪行为而使被害人遭受经济损失的,对犯罪分子除了依法给予刑事处罚外.并应当根据情况,判处赔偿经济损失。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造成公私财物损失五千元以上的;

(二)毁坏公私财物三次以上的;

(三)纠集三人以上公然毁坏公私财物的;

(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如财产损失达不到上述立案标准,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恢复原状、赔偿损失。

热点内容
房地产挂靠企业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23 00:13:48 浏览:421
浙江司法拍卖网站 发布:2025-09-22 23:57:24 浏览:752
老挝涉外婚姻法改了嘛 发布:2025-09-22 23:52:58 浏览:731
司法干部队伍建设 发布:2025-09-22 23:33:11 浏览:713
舍弃道德 发布:2025-09-22 23:32:59 浏览:552
司法鉴定报告图片 发布:2025-09-22 23:14:47 浏览:159
中国法院司法改革 发布:2025-09-22 22:57:40 浏览:160
没有签名的保证书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9-22 22:56:59 浏览:149
杭州迪安司法鉴定中心 发布:2025-09-22 22:25:01 浏览:340
陈庆伟法官外国人 发布:2025-09-22 22:04:09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