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法律责任雇主和劳动者

法律责任雇主和劳动者

发布时间: 2021-11-22 14:17:31

⑴ 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在法律特征上的区别是什么

1、概念不同。

雇佣关系是指受雇用人在一定或不特定的期间内,接受雇用人内的指挥与安排,为其提供容特定或不特定的劳务,劳务关系是指两或两个以上的平等主体之间就劳务事项进行等价交换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

2、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人身支配与服从管理关系不同。

雇用关系中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双方之间具有支配与服从的关系,雇用人必须为受雇人提供合理的劳动条件和安全保障。

3、提供劳动和支付报酬的内容不同。

雇佣关系中,雇工所付出的主要是劳动力,当然也包含一定的技术成果,但通常其技术含量比较低,劳务关系中劳动者只提供单纯的体力劳动,没有技术含量的成分,所获报酬也仅是劳动力的价值。

4、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雇佣关系中,依现代民法原则,雇主对雇员的损害承担无过错责任,只要雇员在进行受雇工作中因工伤事故而遭受损害,雇主就应赔偿,而不存在免责事由。

拓展资料

例如:大学生实习不属于劳动关系,也不属于雇佣关系,大学生实习是用人单位提供一个平台供大学生锻炼自己,增加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虽然服从实习管理,但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在法律上可以算是一种民事关系。

⑵ 劳动关系与雇佣关系有何区别,劳动关系从何时

一、劳动关系与雇佣(劳务)关系有何区别在于:

1、主体及主体双方的法律地位不同。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一方必须是劳动者,且必须是自然人,另一方是用人单位;雇佣法律关系的主体则没有上述限制。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法律地位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雇佣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完全平等,没有隶属性;

2、国家干预的程度不同。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点;雇佣法律关系则是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

3、形成的过程不同。劳动法律关系是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雇佣法律关系则主要是在商品流通领域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

4、内容不完全相同。根据上述区别,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权利义务不具有广泛性;雇佣法律关系的内容则具有广泛性。

5、客体不同。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只能是劳动行为;雇佣法律关系的客体,不仅包括行为,还包括其他方面。

6、产生的法律责任不同。劳动法律关系产生的责任不仅有民事责任,而且有行政责任;雇佣法律关系所产生的责任主要是民事责任,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二、劳动关系从何时建立或成立的时间: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七条、第十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根据以上规定,即使用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只要用人单位对该劳动者存在用工行为,则双方之间就建立了劳动关系,劳动者就享有劳动法律、法规规定的权利。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也就是说,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建立劳动关系之日即用工之日就应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在建立劳动关系之日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则要在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的。否则,属于违法行为,须承担不利法律后果。

⑶ 劳动关系不是民事法律关系吗,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劳动关系是特殊的民事法律关系,优先适用劳动法,劳动法没有涉及的才适用民法。
楼上已经答得很详细了。

⑷ 雇主责任保险和用人单位义务为劳动者缴纳的社保有何区别

雇主责任险是商业保险,承担的责任是:在保险期间内,凡被保险人所聘用的员工,在受雇过程中,遭受意外或患与业务有关的国家规定的职业性疾病,所致伤、残或死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法律)应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保险人按照本保险合同约定负责赔偿。社保就是社会保险,一般是指“五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

⑸ 在工伤事故中,第三雇主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其他雇主相比他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问:在工伤事故中,第三雇主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其他雇主相比他所占的比例是多少

答:君同法律在线咨询为您解答

发生工伤事故如何处理?

一、用人单位

(一)发生事故后,用人单位应尽快将伤者送往就近的医疗机构救治并垫付工伤医疗费;工伤认定后,符合规定的工伤医疗费可向社保机构申报核销或在定点医疗机构记账。

(二)除抢救外,必须到就近的工伤保险约定医疗机构治疗。属抢救的,伤情稳定后应及时转到工伤约定医院机构进行治疗。

(三)发生事故后,用人单位必须在30日内向社保机构申请工伤认定;如逾期,申请前有关费用由用人单位负担。

二、劳动者

从工伤事故发生之日起或职业病被确诊之日起,企业单位应在15日之内报告,工伤职工或其亲属应在15~30天之内申请。在此时间之内,报告和申请要越快越好,这有利于及时调查取证,有利于工伤职工及时享受有关待遇。

相关内容链接:

职工发生工伤后,在什么情况下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工伤职工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经过治疗后,伤情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二是虽经治疗,但还是造成职工存在残疾;

三是工伤职工存在的残疾达到了影响劳动能力的程度。工伤职工具备上述三项条件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

工伤争议处理:对两种争议应适用不同的程序

一是企业单位不同意工伤职工的要求时,职工或其亲属应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结论不服的,双方当事人应向法院上诉。

二是企业或职工对于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认定工伤或者确认支付待遇的决定不服的,应向上一级劳动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结论不服的,向法院提出行政诉讼。

热点内容
盐城法院副院长 发布:2025-09-22 19:10:14 浏览:591
民法上的客体 发布:2025-09-22 19:08:06 浏览:340
小型服装厂规章制度范本 发布:2025-09-22 19:04:55 浏览:113
武汉大学法学院2008年法律硕士 发布:2025-09-22 19:04:47 浏览:60
口头承诺有法律效力吗英语文本 发布:2025-09-22 19:03:15 浏览:382
2017年劳动法3738 发布:2025-09-22 18:53:31 浏览:283
规范性文件对应行政法规 发布:2025-09-22 18:38:33 浏览:677
规章制度员工接受书 发布:2025-09-22 18:38:27 浏览:610
免费下载厨房热菜间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22 18:37:48 浏览:674
律师卖保险 发布:2025-09-22 18:36:24 浏览: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