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赊销的法律责任
❶ 根据中石化违纪违规相关规定,向不具有资质的客户销售产品,或者违规赊销的,情节较重的,给予哪些处分
根据中石化违纪违规相关规定,向不具有资质的客户销售产品,或者违规赊销的,情节较重的,给予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留用察看或者解除劳动合同处分。
❷ 违法采购、销售、购买危险品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1.采购危险品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危险品经营企业向未经许可违法从事危险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采购危险品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机关吊销其危险品经营许可证,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或者吊销其营业执照。
2.销售危险品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危险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危险品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品经营许可证,并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或者吊销其营业执照。
(1)向不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许可证件或者证明文件的单位销售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的。
(2)不按照剧毒危险品购买许可证载明的品种、数量销售剧毒危险品的。
(3)向个人销售剧毒危险品(属于剧毒危险品的农药除外)、易制爆危险品的。
3.购买危险品违法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不具有国家相关许可证件或者证明文件规定条件的单位,购买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或者个人购买剧毒危险品(属于剧毒危险品的农药除外)、易制爆危险品的,由公安机关没收所购买的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可以并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
使用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的单位,出借或者向不具有国家相关许可证件的单位转让其购买的剧毒危险品、易制爆危险品,或者向个人转让其购买的剧毒危险品(属于剧毒危险品的农药除外)、易制爆危险品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❸ 违规销售药品怎么处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现行食品药品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行政法律责任。
(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具体情形
一是未依法取得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添加剂生产,药品生产经营,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第三类医疗器械经营,化妆品生产等活动的(《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二条、《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三条、《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二十四条);
二是明知他人无证生产经营食品,或者无证生产食品添加剂,而为其提供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其他条件的(《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二条);
三是生产、销售假药、劣药的(《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第七十四条、第七十五条);
四是进口或者销售未经批准或者检验的进口化妆品,或者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化妆品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
五是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药品批准证明文件或者相关医疗器械许可证件的(《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一条、《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
六是药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药品管理法》第八十六条);
七是食品药品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其他情形。
(二)依法实施禁业限制的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现行食品药品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一定期限内不得申请行政许可,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不得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不得从事药品医疗器械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从事食品、医疗器械检验工作等禁业限制:
一是食品生产经营者从事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被吊销许可证的(《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条、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一百三十二条、第一百三十三条、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百三十五条等);
二是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假药及生产、销售劣药情节严重的(《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五条);
三是提供虚假资料或者采取其他欺骗手段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广告批准文件等许可证件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四条);
四是医疗器械备案时提供虚假资料,情节严重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五条);
五是医疗器械检验机构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七十条);
六是行政许可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或者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七十八条、第七十九条);
七是食品药品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给予禁业限制的其他情形。
(3)违规赊销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公安机关依法实施行政拘留的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属于《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的“情节严重”,尚不构成犯罪的,公安机关可以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5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
一是违法行为涉及的产品货值金额2万元以上的;
二是违法行为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的;
三是造成食源性疾病并出现死亡病例,或者造成30人以上食源性疾病但未出现死亡病例的;
四是因违反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受到行政处罚后1年内又实施同一性质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或者受到刑事处罚后又实施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
五是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❹ 赊销需要注意的风险,防止拖欠货款
赊销需要注意的风险:
首先,应当依法经营。经营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否则就会增加赊销风险,而一旦出现纠纷就可能导致企业“哑巴吃黄连”。
第二,应当十分重视赊销协议或赊销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必要的条款应当严谨、完整,措辞严密,表述准确,减少出现纠纷的可能性。同时,为一旦出现纠纷时寻求法律保护拟订准备性条款。
第三,赊销的手续应当符合法律诉讼证据的要求。赊销手续的设计要科学、合理、严密、完整,应有的内容和项目必须设置齐全,不得遗漏,减少出现债务纠纷的可能性,并为顺利解决可能出现的债务纠纷奠定必要基础。
第四,防止未收回的货款超过诉讼时效。
(一)是可要求对方先支付货款的一部分,取得诉讼时效期间催收的证据;
(二)是通过企业的法律顾问向对方发出律师函催收而取得证据。
❺ 赊销的风险
由于赊销赖以形成的信用基础客观上存在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增大了赊销的风险,从而使企业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所以如今对赊销商品和应收账款的管理,重视赊销风险的防范,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
一、树立法制观念,强化防范意识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赊销和应收账款的管理上,要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规意识。既要遵纪守法,还要善于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首先,应当依法经营。经营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否则就会增加赊销风险,而一旦出现纠纷就可能导致企业“哑巴吃黄连”。
第二,应当十分重视赊销协议或赊销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必要的条款应当严谨、完整,措辞严密,表述准确,减少出现纠纷的可能性。同时,为一旦出现纠纷时寻求法律保护拟订准备性条款。
第三,赊销的手续应当符合法律诉讼证据的要求。赊销手续的设计要科学、合理、严密、完整,应有的内容和项目必须设置齐全,不得遗漏,减少出现债务纠纷的可能性,并为顺利解决可能出现的债务纠纷奠定必要基础。
第四,防止未收回的货款超过诉讼时效。
(一)是可要求对方先支付货款的一部分,取得诉讼时效期间催收的证据;
(二)是通过企业的法律顾问向对方发出律师函催收而取得证据。
二、实行合同管理
对赊销业务实行合同化管理,用合同来规范赊销行为。合作双方就重要事项协商一致后,一律签订销售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为此,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合同的条款应当严密、完整。必须明确标的物的名称、品种、规格、型号、单价和金额,明确还款期限和计算期限的起点,明确标的物应达到的质量标准,明确损害赔偿办法和违约责任等内容。
第二,合同的手续必须完备。合同的签字、盖章以及签署时间等必须正确、齐全、完整。
第三,对签订的合同进行登记,及时检查和监督履行情况,记录出现的问题。要把购货方的履约情况及时反馈给有关负责人,以便掌握情况,制定对策。
三、建立规章制度,完善基础工作
(一)建立赊销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应当包括如下内容:赊销前对业务单位信用进行考察和评估;赊销金额及对应的审批权限;赊销经办人员及赊销审批人员的责任认定和相应的处罚措施;赊销手续的办理程序等。制度应当体现前款不清,后货不赊的原则,既要为诚实守信的客户提供适当充分的赊销货物,增加收入,又要对信用不良的客户进行限制或停止赊销,减少呆账和坏账损失。
建立赊销管理制度,使赊销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使赊销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认真做好基础工作。
1.严格执行赊销审批制度。在分析和考察客户信用基础上,按照赊销金额及对应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赊销手续,严禁违规办理赊销业务,严禁擅自赊销商品。
2.赊销手续格式应当统一、规范、科学、合理,填写要正确、完整,签字和盖章必须齐全,不得有遗漏。不符合规定的赊销手续,不得办理赊销业务。
3.及时核对账目。要及时同购货方核对账目,核对完毕必须签字盖章,予以确认。济南冶达的一笔长期应收账款处理过程中,经过对方确认的对账单成为后来诉讼中的直接和有效证据,促成诉讼成功,顺利地追回了货款。
做好赊销基础工作本身就能在客户中树立良好形象,对货款的回收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作好基础工作容易核对账目,便于对方的认可而减少债务纠纷,一旦出现纠纷也比较容易解决。
四、做好信用的考察和评估工作
要深入了解客户、认识客户并掌握其信用状况,仅凭有关人员的印象是不够的,也是不可靠的,必须进行综合考察。首先,从内部收集信息。应当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加强对客户信用信息的管理。企业应当安排专人管理信用档案。信用档案主要记录客户履行合同或协议情况,如实反映履约中守信行为和不良行为。还应当考察客户合同之外的其他业务交往行为,对其中涉及信用的部分进行收集和记录,从另一方面了解和掌握情况。其次,从外部收集信用信息。要关注客户的经营状况,了解其他单位和有关部门等对客户的反映和评价,掌握更加全面的情况。最后,定期召开客户信誉评估会,客观、全面分析客户的资信情况。要观察客户在合作中是秉守信用、精诚合作,还是不守信用、难以合作;客户的违约是因为特殊情况偶尔为之,还是属于习惯行为乃至恶意欺诈,如此等等,应当作出客观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
五、制定和落实应收账款对策
赊销货款一旦不能按时足额收回,就应当及时制定应收对策,安排专人追收。
首先,应当落实和划分责任。应收账款的追收坚持谁赊账谁要账的原则,落实和确定应收账款的责任人。直接责任人为赊销业务的经办人员,负责审批的负责人和经理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
其次,制定应收账款对策表。对策表应当明确对方单位名称、应收内容、应收金额、形成原因,明确应收账款形成的时间、赊销合同约定的货款回收时间以及本对策表规定的收款时间,还应当明确收款责任人应当承担的收款责任;
再次,长期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另行处理。长期未能收回的款项,停止该责任人对该项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要制定鼓励政策,鼓励其他人员回收。由其他人员收回的,可以给予一定比例的提成奖励,调动收款人员的积极性;
最后,应该严格执行应收账款对策表。负责应收账款回收的部门要及时催促和检查应收账款回收工作,每月进行一次考核,月底兑现。对于回款工作出色、业绩优秀的人员在年底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建立同客户的良好关系
重视文明礼貌与商业礼仪,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坦诚相见,与人为善,与人为伴,建立互信合作、平等友好的关系。要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和感情交流,求同存异,增加互相谅解。还应当适当考虑回收货款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因素,争取对方的理解和配合,顺利收回货款。
❻ 企业对外赊销应该注意什么
由于赊销赖以形成的信用基础客观上存在不确定性和多变性,增大了赊销的风险,从而使企业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所以如今对赊销商品和应收账款的管理,重视赊销风险的防范,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
树立法制观念,强化防范意识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赊销和应收账款的管理上,要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规意识。既要遵纪守法,还要善于运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首先,应当依法经营。经营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否则就会增加赊销风险,而一旦出现纠纷就可能导致企业“哑巴吃黄连”。第二,应当十分重视赊销协议或赊销合同的签订。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必要的条款应当严谨、完整,措辞严密,表述准确,减少出现纠纷的可能性。同时,为一旦出现纠纷时寻求法律保护拟订准备性条款。第三,赊销的手续应当符合法律诉讼证据的要求。赊销手续的设计要科学、合理、严密、完整,应有的内容和项目必须设置齐全,不得遗漏,减少出现债务纠纷的可能性,并为顺利解决可能出现的债务纠纷奠定必要基础。第四,防止未收回的货款超过诉讼时效。一是可要求对方先支付货款的一部分,取得诉讼时效期间催收的证据;二是通过企业的法律顾问向对方发出律师函催收而取得证据。
实行合同管理
对赊销业务实行合同化管理,用合同来规范赊销行为。合作双方就重要事项协商一致后,一律签订销售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为此,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合同的条款应当严密、完整。必须明确标的物的名称、品种、规格、型号、单价和金额,明确还款期限和计算期限的起点,明确标的物应达到的质量标准,明确损害赔偿办法和违约责任等内容。第二,合同的手续必须完备。合同的签字、盖章以及签署时间等必须正确、齐全、完整。第三,对签订的合同进行登记,及时检查和监督履行情况,记录出现的问题。要把购货方的履约情况及时反馈给有关负责人,以便掌握情况,制定对策。
建立规章制度,完善基础工作
(一)建立赊销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制度应当包括如下内容:赊销前对业务单位信用进行考察和评估;赊销金额及对应的审批权限;赊销经办人员及赊销审批人员的责任认定和相应的处罚措施;赊销手续的办理程序等。制度应当体现前款不清,后货不赊的原则,既要为诚实守信的客户提供适当充分的赊销货物,增加收入,又要对信用不良的客户进行限制或停止赊销,减少呆账和坏账损失。
建立赊销管理制度,使赊销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使赊销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认真做好基础工作。
1.严格执行赊销审批制度。在分析和考察客户信用基础上,按照赊销金额及对应的审批权限进行审批,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赊销手续,严禁违规办理赊销业务,严禁擅自赊销商品。
2.赊销手续格式应当统一、规范、科学、合理,填写要正确、完整,签字和盖章必须齐全,不得有遗漏。不符合规定的赊销手续,不得办理赊销业务。
3.及时核对账目。要及时同购货方核对账目,核对完毕必须签字盖章,予以确认。济南冶达的一笔长期应收账款处理过程中,经过对方确认的对账单成为后来诉讼中的直接和有效证据,促成诉讼成功,顺利地追回了货款。
做好赊销基础工作本身就能在客户中树立良好形象,对货款的回收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作好基础工作容易核对账目,便于对方的认可而减少债务纠纷,一旦出现纠纷也比较容易解决。
做好信用的考察和评估工作
要深入了解客户、认识客户并掌握其信用状况,仅凭有关人员的印象是不够的,也是不可靠的,必须进行综合考察。首先,从内部收集信息。应当建立客户信用档案,加强对客户信用信息的管理。企业应当安排专人管理信用档案。信用档案主要记录客户履行合同或协议情况,如实反映履约中守信行为和不良行为。还应当考察客户合同之外的其他业务交往行为,对其中涉及信用的部分进行收集和记录,从另一方面了解和掌握情况。其次,从外部收集信用信息。要关注客户的经营状况,了解其他单位和有关部门等对客户的反映和评价,掌握更加全面的情况。最后,定期召开客户信誉评估会,客观、全面分析客户的资信情况。要观察客户在合作中是秉守信用、精诚合作,还是不守信用、难以合作;客户的违约是因为特殊情况偶尔为之,还是属于习惯行为乃至恶意欺诈,如此等等,应当作出客观的分析和正确的判断。
制定和落实应收账款对策
赊销货款一旦不能按时足额收回,就应当及时制定应收对策,安排专人追收。首先,应当落实和划分责任。应收账款的追收坚持谁赊账谁要账的原则,落实和确定应收账款的责任人。直接责任人为赊销业务的经办人员,负责审批的负责人和经理分别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制定应收账款对策表。对策表应当明确对方单位名称、应收内容、应收金额、形成原因,明确应收账款形成的时间、赊销合同约定的货款回收时间以及本对策表规定的收款时间,还应当明确收款责任人应当承担的收款责任;再次,长期不能收回的应收账款另行处理。长期未能收回的款项,停止该责任人对该项应收账款的回收工作。要制定鼓励政策,鼓励其他人员回收。由其他人员收回的,可以给予一定比例的提成奖励,调动收款人员的积极性;最后,应该严格执行应收账款对策表。负责应收账款回收的部门要及时催促和检查应收账款回收工作,每月进行一次考核,月底兑现。对于回款工作出色、业绩优秀的人员在年底给予一定的奖励。
六、建立同客户的良好关系
重视文明礼貌与商业礼仪,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坦诚相见,与人为善,与人为伴,建立互信合作、平等友好的关系。要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和感情交流,求同存异,增加互相谅解。还应当适当考虑回收货款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因素,争取对方的理解和配合,顺利收回货款。
❼ 赊销的含义
赊销是信用销售的俗称。赊销是以信用为基础的销售,卖方与买方签订购货协议后,卖方让买方取走货物,而买方按照协议在规定日期付款或分期付款形式付清货款的过程。赊销商品使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这种债务关系是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产生的。
(7)违规赊销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赊销的危害:
一、是你将产品赊销给别人,你就立即失去了对产品的支配权;
二、是你将产品赊销给别人,你就失去了对产品的保管权;
三、是产品本身就是资金,你将产品赊销给别人,实际上你就是将自己的钱存在别人的仓库里;
四、是赊销将自我在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主动地退到被动地位了;
五、是赊销后面的财务结款、要款更需要一笔费用,增加管理成本;
六、是送货上面是对方高兴的事,可是去要货款,对方不一定高兴。伤感情的事都是从赊销开始的。诚信合作不是靠赊销建立的。赊销最容易建立轻信管理的价值链。
❽ 国家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有何法律法规
国家对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规定有下列规定:
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下列法规:
1、第五十五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3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500元的,为500元。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第五十六条 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四)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篡改生产日期,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五)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
(六)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
(七)拒绝或者拖延有关行政部门责令对缺陷商品或者服务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的;
(八)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九)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他情形。
经营者有前款规定情形的,除依照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处罚机关应当记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
第五十七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下列规定:
1、第一百四十条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第一百四十九条生产、销售本节第一百四十一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所列产品,不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罪,但是销售金额在五万元以上的,依照本节第一百四十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生产、销售本节第一百四十一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所列产品,构成各该条规定的犯罪,同时又构成本节第一百四十条规定之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3、第一百五十条单位犯本节第一百四十条至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之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各该条的规定处罚。
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
第五十六条 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外,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对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有规定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可以根据情节单处或者并处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
(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
(二)在商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的;
(三)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销售失效、变质的商品的;
(四)伪造商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厂名、厂址,篡改生产日期,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
(五)销售的商品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者伪造检验、检疫结果的;
(六)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的;
(七)拒绝或者拖延有关行政部门责令对缺陷商品或者服务采取停止销售、警示、召回、无害化处理、销毁、停止生产或者服务等措施的;
(八)对消费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和服务费用或者赔偿损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无理拒绝的;
(九)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侵犯消费者人身自由或者侵害消费者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的;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对损害消费者权益应当予以处罚的其他情形。
(8)违规赊销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要正确判明一种商品是否属于伪劣商品,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该商品严重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对产品质量规定的必须满足的要求。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对各类产品应当具备的共同条件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即所谓的“默示担保条件”,无论生产、销售何种产品,均须满足这些基本的质量要求。
二是该商品的主要指标达不到有关的产品质量标准或明示担保条件。实践中各类产品纷繁复杂,认定其质量状况还需参照具体的质量标准。这些多层次的质量标准是法律要求的具体的量化,它既包括国家强制性标准,也包括行业标准,还包括企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此外,判定产品质量还应参照产品的明示担保条件,即生产者或销售者通过标明采用的标准,产品标识、使用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对产品质量做出的明示承诺或保证。
三是该商品已基本失去其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但是,失去其本身应具备的使用性能,并非毫无使用价值。在不危及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不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有些伪劣商品经技术处理或重新加工,也可以作它用。
此外,在造成危害结果的情况下,还应查明商品质量同危害结果之间有无直接的因果关系。如果损害事故的发生是因消费者使用不当或其他意外因素造成的,而并非由于商品的质量问题,则不能让行为人对损害结果承担刑事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❾ 销售假货会受到怎样的法律
《刑法》第140条规定
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销售金额5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20万元以上不满50万元的,处2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50万元以上不满200万元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200万元以上的,处15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50%以上2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如果没达以上的标准,可能会受到工商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