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承包经营权法律效力
A. 经营权内部承包是否合法麻烦告诉我
■李军【案例】
某地食品药品监管局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部分药品经营企业将药品零售经营权承包给内部职工,出租方(即法人企业)提供《药品经营许可证》给承包方使用,且双方之间有承包协议,有的协议还经公证处公证。协议内容大致是:承包方每月交给出租方一定数额的管理费,所得其他收入全部归承包方所有,出租方不再给承包方发放工资。
有意见认为,企业内部职工协议承包经营的形式,是市场经济中比较普遍的合法民事行为。企业内部职工而非外人承包经营药品,企业与其在工作上属于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种承包经营行为不违法。
有意见认为,药品是特殊商品,必须获得法定部门的特许后,方能从事药品经营活动。企业与内部职工签订的承包合同,实质上是以合法形式(以协议形式承包并经公证)掩盖非法行为(承包方未获得法定许可经营药品)。按照《民法通则》第58条第七项规定,该民事行为应属无效,同时也违反了《合同法》第52条第五项规定,合同无效。而且,出租方(企业)与承包方(内部职工)签订承包协议后,两者已不是企业与职工的隶属管理关系,企业的出租行为与承包方的经营行为是两个独立的民事行为。因此,对于这种行为,出租方与承包方都应受到处罚。
【分析】
对于本案违法事实的认定,应该明确两个问题:一是承包协议是否有效,是否构成出租许可证、无证经营违法行为;二是违法主体是否合格。
不得出租经营许可证
承包经营是指企业所有人在不改变企业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将企业全部或部分经营活动交由他人完成,承包人以企业名义对外开展经营活动,并依合同分享经营成果的行为。从合同法的原理分析,其实质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行为,二者是不同的行为,不能混为一谈。
由于药品是特殊商品,直接关系到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属于行政许可设定范围,所以,未经法定许可不能从事药品经营行为。《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就是药品经营企业从事药品经营活动的法定凭证,正因为药品经营活动的法定许可和特殊性,所以《行政许可法》明令规定,不得“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行政许可证件”,因此,以任何形式出租《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的行为都是违法的。
以合法形式掩盖违法事实
合同生效必须真实、有效,且不能违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本案中,药品经营企业固然有其自主经营权,可以自主决定采取承包的方式进行经营,但由于《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的法定主体是药品经营企业,且其具有未经法定程序不可转移的特性,故其承包经营不能包括“提供《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给承包人使用”的行为。
承包人本无从事药品经营的资格,但其通过所谓的“承包经营”和《承包协议》的规定,获得了《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的使用权,未经药监部门登记而取得了药品经营资格,这种以“发包”与“承包”合法形式掩盖出租许可证和无证经营违法实质的行为,已经违反了《民法通则》第58条第七项和《合同法》第52条第五项之规定,该民事行为和《承包协议》无效。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合同是否经过公证并不是合同有效与否的必要条件,只要合同内容无效,即使进行公证,该合同依然无效,公证并不是违法合同生效的免责条款。
企业与承包方均违法
由于药品经营企业与承包人签订了《承包协议》,二者之间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劳动雇佣关系,而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即合同的发包方和承包方。承包方与药品经营企业已不存在隶属关系,却以药品经营企业的名义使用其经营场所,并提供其单据从事药品经营行为,其使用的《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正是基于《承包协议》由企业提供的,承包方并因此“每月交管理费”(实则租金),企业已经构成了变相出租许可证、承包方也构成了无证经营药品违法行为,二者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因此,对于本案中的违法行为,应当依照《行政许可法》和《药品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分别给予处罚。
B. 企业内部承包经营,劳动关系应如何认定
(一)劳动关系认定的实质性审查
(二)劳动关系认定的证据审查及举证责任分配
(三)内部承包关系未改变用工的事实
企业实行内部承包经营应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企业与员工既签订劳动合同又签订内部承包协议,发生争议后企业仅以双方系内部承包关系为由主张劳动合同无效或者不存在劳动关系,并据此认为企业不再承担用工责任的,法院不予支持。
(二)内部承包约定的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条件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不发生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
《劳动合同法》第四章对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条件进行了明确规定,《劳动合同法》第87条[3]还规定了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或者恢复劳动关系的法律后果,可见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必须具备法定理由。承包协议中另行创设的劳动合同解除条件无效,用人单位据此解除劳动合同的系违法解除。
C. 公司内部承包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有效,可以依据协议主张
D. 如何认定企业内部承包合同
企业内部承包合同是指企业与其职工之间就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目标达成的明确相互间责、权、利关系的协议。该类合同以企业与职工的劳动(人事)关系为基础,有些合同中还包含有工资福利等有关劳动关系权利义务等方面的内容。
虽带有劳动合同的某些性质,但其实质是企业中的内部管理合同。认定企业内部承包合同应审查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有无劳动(人事)关系,及合同内容是否包括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福利、职业培训等内容。如确认双方存在劳动(人事)关系,即可认定合同性质为企业内部承包合同。
企业内部承包不同于企业外部承包,即企业承包经营合同,也不同于企业内部岗位责任制等形式的经营方式。企业承包是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所产生权利义务承担全部民事责任的承包形式。
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完全分离的,而内部承包只是局部经营管理权利与整体经营权利的分离,不会产生对企业财产的无序处分。
(4)公司内部承包经营权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种法律形式。其法律特征表现在:
(1)发包方是代表国有资产所有者的有关行政部门。(承包方)则是实行承包经营的企业。双方之间不论是否存在行政隶属关系,均在企业承包合同中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
(2)合同客体是企业经营的国有财产。
(3)合同内容是针对承包的生产经营任务而确定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承包方的主要权利是依法享有的经营管理自主权(即承包经营权);主要义务是按企业承包合同的规定完成所承包的生产经营任务。
发包方的主要权利是检查监督承包方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义务是按合同规定维护承包方的合法权益,依其联责范围帮助协调解决承包方在生产经营中的困难。
E. 个人内部承包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及
意思表示真实且不违反法律规定的内部承包协议合法有效。
内部承包合同,尽管在《建筑专法》及相关法规中属没有明确法律依据,但是根据民法的一般原理以及《合同法》规定,如果当事人的民事行为没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禁止规定,当事人的契约行为应该合法有效。
工程内部承包协议的效力问题,在最高法院的判例《吉生发与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建筑工程内部承包合同纠纷案》 中得到肯定。在该终审判决中明确写道:
“本院经审理认为:吉生发与四局一公司茅台分公司签订的工程内部承包合同,系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其内容并不违反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应确认其合法有效。”
F. 企业内部承包制的利与弊是什么
企业内部承包制的利与弊是:
G. 对企业内部承包经营合同纠纷应如何适用法律
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 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租内赁经营容暂行条例》,由企业和企业上级主管部门处理。 我们认为来信中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企业法人与其内部的经营部门之间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是该企业经营管理的一种方式,由此发生的纠纷,属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问题,应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企业规章处理,而不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依据经济合同法第二条之规定,该法仅适用于平等民事主体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而订立的合同。
H. 国有企业内部承包有法律依据吗
承包经营制是指企业出资人或其代表在不改变企业资产所有权的前提下,将企业资产经营权全部或部分交由承包人完成,承包人提供经营管理服务,以企业的名义对外进行经营活动,并依合同分享经营成果的经营机制。它是八十年代国有企业改革的产物。
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一种经营机制不仅是国企改革应关注的对象,也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及民营企业应关注的问题,它是有关企业如何经营的制度模式。
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法律规定主要有:
(一)1988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
(二)1988年4月13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全民所有制企业法》第二条:“企业根据政府主管部门的决定,可以采取承包、租赁等经营责任制形式。”
(三)1991年6月3日,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第七条“继续坚持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逐步实行利税分流,统一所得税率,免除企业税后负担,实行税后还贷。
I. 内部承包经营合同是否有法律效力
只要是平等主体间在意思表示一致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如果不违反宪法和法律,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公民个人之间,公民和集体经济组织之间签订的承包合同都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任何人都不得主张无效。
J. 关于审理内部承包经营方面的司法解释
要看你的承包合同是如何规定的。1、合同中纠纷解决条款如果是通过仲裁解决版,则不属于权法院管辖,如果规定法院管辖或没有规定解决途径,可由法院管辖。2、可以提起反诉。3、可以请求法院提取证据,要求公司交出账目。4、承包官司主要是算账,你自己要把帐算清楚,败诉费用是公司败诉,要个人承担没有法律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