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责任免除事由包括哪些
❶ 国家责任及其免除情形
国家责任(National Responsibility),即一个国家不仅要为其国民的生存、发展、安全、健康、幸福生活和可持续发展承担和履行责任,同时,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一员,应为全人类的安全、健康、幸福和可持续发展承担和履行责任。
广义的国家责任分为国际责任和国内责任两大类,狭义的国家责任就是国际责任。国家责任是国际法术语,在国际法上,违反国际法的行为就是国际不法行为,行为国要对这些行为承担法律责任,就称为国家责任或国家的国际责任。[1][2]
性质
通过追究国家责任以限制国家的不法行为:引起国家责任的基本条件之一
国家责任的免除情形
由于客观原因或条件,行为国根据国际法中的国家责任规则,可以对不法行为免除承担国家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种免责情况: 同意:一个国家以有效方式表示同意他国实行某个与其所负义务不符的特定行为。
自卫:一国按照联合园宪章所采取的合法自卫措施,虽然使用武力,但并不违法,不违反宪章关于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的规定。 反措施:一国针对另一国的国际不法行为所采取的对应自救措施,尽管这种反措施违反了一国原来所承担的国际义务,但也不构成国际不法行为。采取反措施的前提是,行为国的所为已构成国际不法行为,受害国对此有必要采取对应措施,以维护自己的权益。实践中,这个条件往往是由受害国单方来判断的,而且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 不可抗力:一国违反本国国际义务的行为,是由于不可抗力,即由于该国无法抗拒、无力控制或无法预料的外界事件,以致该国不能履行自己的国际义务,则该行为的不法性可以排除,该国可以不承担国家责任。 危难与危急情况:危难是指代表国家执行公务的机关或个人,在遭遇极端危难的情况
下,为了挽救其生命或受其监护的人的生命,作为唯一的选择,不得已而作出的违反本国国际义务的行为。危急情况指一因为保护本身的根本利益、应对严重而紧迫的危险不得已而所作出的、但是违反该因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的行为,同时该行为并不严重损害对其承担义务的国家的根本利益。在这种情况下,该国可援引危急情况作为理由来排除自己行为的不法性。
❷ 产品质量法律责任的免除情形有哪些
按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生产者对因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害,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但是生产者对产品缺陷造成损害的责任并不是绝对的。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责任:
1.生产者能够证明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即生产者未将其生产的产品投入销售的,不承担产品责任。这里所讲“未将产品投入流通”,是指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虽然经过了加工制作,但是根本没有投入销售。根据产品质量法关于“产品是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的规定,未投入流通的产品,不应适用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2.生产者能够证明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生产者能够证明,其生产的产品在投入流通前并不存在缺陷,而缺陷是在产品脱离生产者控制后,在产品的流通环节或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则不能要求生产者承担责任。
3.生产者能够证明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的,不承担赔偿责任。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新的科学技术,可能会发现过去生产并投入流通的产品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危险。如果这种不合理的危险在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是不能发现的,生产者也不承担责任。这是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该风险是发展中产生的,生产者难以预见到,对其免除责任是合理的。这里要指出的是,评断产品是否能为投入流通时的科技水平所发现,足以当时整个社会所具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认定的,而不是依据产品生产者自身科学技术水平来认定的。
❸ 责任的免除是指什么,保证责任的免除事由有
免除保证责任是指对已经有效存在的保证责任基于法律的规定或当事人专的约定加以除去、属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的情形。
无效的保证合同不应成为保证责任免除的事由,无效的保证合同自始无效,不可能产生保证责任,因而也就不存在免除的问题。另外,在《担保法》及《担保法司法解释》中,“不再承担保证责任”的表述应理解为:保证人本应承担保证责任。但由于出现了法定事由或当事人约定事由而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因而,据以发生“不再承担保证责任”的事由也应属于保证责任的免除事由。
❹ 侵权的民事责任有哪些免责事由
侵权民事责任免责事由的种类一般为
紧急避险
自助行为
职务行为
受害人同意
❺ 免除民事责任的情形有哪些
免除民事责任的情形:
免除民事责任,是指由于存在法律规定的事由,行为人对其不履行合同或法律规定的义务,造成他人损害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
1、不可抗力
2、受害人自身的过错
3、正当防卫
4、紧急避险
❻ 法律责任的免责,违法阻却事由,免责事由
分约定和法定两种。
约定的免责是由就是双方在合同条款中有明确记载可以使某方免责的条款;
法定是由就是指法律规定可以免责的理由,比如说:不可抗力。不可抗力是指买卖合同签订后,不是由于合同当事人的过失或疏忽,而是由于发生了合同当事人无法预见、无法预防、无法避免和无法控制的事件,以致不能履行或不能如期履行合同,发生意外事件的一方可以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者推迟履行合同,在我国《民法通则》上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和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1.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地震等。
2.政府行为,如征收、征用
3.社会异常事件,如罢工、骚乱。
❼ 论述国家责任的免除有哪些情形
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规定:“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二)依照刑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三)依照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四)行使国家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的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五)因公民自伤、自残故意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六)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在这六种情形下,规定的是:“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原文用的是“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无 “国家免责”的字样。下面对这几种情形分别叙述如下:
一、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
这是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一)项规定的情形。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规定:“行使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一)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二)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的,或者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国家应承担赔偿责任。在刑事案件的羁押赔偿上,一般是以结果来论的,但后来确定被羁押人不构成犯罪,羁押的有关机关要给予国家赔偿。这国家赔偿法这项规定的情形中,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但是该公民实际并未构成被羁押和被处刑罚所指的犯罪,对其作出的羁押和判处刑罚实际是对无罪之人的羁押、判处刑罚。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既然也属于被错误拘留或错误逮捕,似乎也应按照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一)、(二)项规定,由国家来承担赔偿责任。对无罪之人进行羁押和判处刑罚,一般来说,就应该给予国家赔偿。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一)项,规定的虚伪供罪和伪造罪证导致被羁押和或者被判处刑罚,则作为了一个特殊的情况,特殊就在于造成被羁押或者被处刑罚的主要原因是当事人自己的故意。国家赔偿法将这一情形排除在国家赔偿范围外,对于公民自已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不给予国家赔偿。这里确定国家是否实际给予国家赔偿,不以公民不构成犯罪的结果作为国家赔偿的判断依据,而以公民的虚伪供罪和伪造罪证作为判断依据,以此来确定国家不承担责任,而予以特别的排除。这条属于国家赔偿的免责情形。
二、依照刑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后改为十七、十八条)规定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
这是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二)项规定的情形。
1、刑法第十七条规定的情形
刑法第十七条从刑事责任年龄角度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二)项所说的不负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应是指第三、四款“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以及“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这两种情形。在这两种情形下:一是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行为人可能不负刑事责任。二是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行为人自然不负刑事责任。刑法条文用的是“犯罪”一词,确定了这两种年龄人的相关行为仍然构成犯罪,是有罪之人。只是因为年龄小的问题,而由法律规定其不负刑事责任。由于行为人已经构成犯罪,故不符合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对没有犯罪事实或者没有事实证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错误拘留,以及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条件,国家也当然不承担赔偿责任。这条规定的情形,本来就是国家无责,不属于国家赔偿免责。
2、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的情形
刑法第十八条从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角度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与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有关的是,刑法第十八条的第一、三款。
第一款: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刑法明确了由于其行为能力的严重缺陷,缺少构成犯罪的要件,其实施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当然他也不负刑事责任。因为精神病人的行为能力上的严重缺陷,其作出危害他人的行为,虽然其行为和损害结果上已经达到了刑法罪责的标准,也不能认定为犯罪,不追究刑事责任。为了他人的安全和社会秩序,也是为了对精神病人自身安全的考虑,还是为了查实行为人是否真是精神病人,对其采取强制措施予以羁押就是应该的了。因为精神病人实施危害行为不构成犯罪,其因此被羁押,按照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原则判断,就属于对无罪之人的羁押,而对于无罪之人的羁押一般要给予国家赔偿。但是国家赔偿法作了排除性规定,规定国家对此不负刑事责任。这种情况下,国家不予赔偿就应属于免责情形了。
第三款: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种情形下,行为人已经构成犯罪,只是在具体的刑事处罚上,给予从轻或者减轻处理。因为这种情形下行为人已经构成犯罪,对其羁押自然无责,不属于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规定的应予赔偿范围,不予赔偿。
三、依照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后改为第十五条)规定不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被羁押的
这是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三)项规定的情形。刑事诉讼法第十五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责任,已经追究的,应当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或者终止审理,或者宣告无罪:(一)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三)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四)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五)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
大部分人认为,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已经构成犯罪,只是因为情节轻微、危害不大才不认为是犯罪的,但还属于犯罪的范畴。故不应作为错误逮拘留或错误逮捕给予赔偿,当然不属于国家免责情形,而是国家本来就无责,本就不承国家担赔偿责任。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
行为人已经构成犯罪,本来应该追究其刑事责任。因为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就不追究其刑事责任。犯罪已经构成,本来就不应对其给予国家赔偿。不属于国家免责情形。
行为人构成犯罪,也应负相应的刑事责任,因为国家特赦令的发布,得以不被追究刑事责任。国家本不承担赔偿责任,不属于免责情形。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自诉人没有告诉,法院不能对相关人进行判决,有罪判决更谈不上。撤回自诉情况下,法院就不会对没有原告的自诉案件继续审理并作出判决,也不会对被告人作出有罪判决。这种情形下,无法从法院判决的角度来判定被告人是否有罪,也许实际有罪,也许实际无罪。由于缺乏判决,对其有罪无罪无法律文书来明确认定。按照非经法院判决不得认定被告人有罪的精神,应推定自诉案件中被告人无罪。这种情形下,如果对其羁押,一般应认定为是对无罪之人的羁押,按照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规定精神,对无罪之人羁押应予国家赔偿。但是由于自诉案件自诉人主动撤诉,致使自诉案件无法继续下去,无法作出判决,也是为了鼓励自诉案件中双方多少人的和解,增加社会和谐稳定因素,对撤诉法院一般是准许的。撤回自诉一般是在自诉人和被告人和解、谅解,得到妥善处理情况下作出的,即使是之前法院对被告人作出了羁押决定,也在双方当事人的和解中得到了理解和妥善解决,一般不会再在撤回自诉后被告人再就羁押提出异议和赔偿要求,即使提出也很少。而且,被告人实际是否存在有罪,确实界定,如果不准许自诉人撤回自诉,继续进行审理判决,还真的说不清。基于以上各种考虑,即使在自诉撤回对被告人作了羁押的,也不给予国家赔偿。这种情形应属于国家赔偿免责。
被告人死亡的,情形与告诉案件相类似。
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不再作分析。
四、行使国家侦查、检察、审判、监狱管理职权的机关的工作人员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
这是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四)项规定的情形。由于损害是由个人造成,应由行为人个人来承担相应的民事等责任,给予赔偿。而与行为人的单位和职权行为无关,国家机关及其实施的职权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无因果关系,国家对此本来就不应承担赔偿责任。这是本来无责,不属于国家赔偿免责情形。
五、因公民自伤、自残故意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这是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五)项规定的情形。自伤、自残由行为人自己造成,与他人无关,更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职权行为无关,该损害责任应由行为人自己来承担。国家本无责,不属于国家赔偿免责情形。
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这里不再细说。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的五项(不说第六项)涉及的情形,有的是国家本来就无责,有的属于国家有责但应免除赔偿责任,情况较为复杂。
属于国家免责情形有:1、因公民自己故意作虚伪供述,或者伪造其他有罪证据被羁押或者被判处刑罚的。2、精神病人行为造成危害结果。3、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
属于国家本无责任情形有:1、因刑事年龄问题而不负刑事责任的。2、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3、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4、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5、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6、与行使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7、被告人死亡的,情形与告诉案件相类似。7、自伤、自残故意行为致使损害发生的。
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的几项,存在有国家本无责任、免除责任两种类型。因此,不能简单将这条看成是国家免责条款。还是应该回到这条的文字表述上来,应认定是对国家被承担赔偿责任的范围规定。要明确,“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是对责任后果上的认定,而未从原因上来作出提示,看不出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原由,是本来就无责任,还是有责但应免除。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规定的是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其中既包括了国家免责情形,也包括了国家本无责任情形。
❽ 法律责任的减轻和免责事由表现
法律责任的减轻和免责以法律责任的存在为前提,即行为人事实上违反了法律,且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但由于某些法律的规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责任。
正当防卫本身并不存在法律责任,当然不属于免责事由。
另,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主要包括:
1.时效免责,即法律责任经过了一定的期限后而免除;
2.不诉及协议免责,即若受害人或有关当事人不向法院起诉要求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就实际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与加害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协商同意的免责;
3.自首和立功免责,即对于违法之后有自首和立功表现的,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的法律责任;
4.补救免责。即行为人在造成一定损害后,在有关国家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或应当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其法律责任;
5.因履行不能而免责,即人道主义免责,亦即在财产责任中,在责任人确实没有能力履行或没有能力全部履行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机关免除或部分免除其责任;
6.自助免责,即对自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的减轻或免除。所谓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势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而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认可的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与自助行为是有区别的,后者以责任的存在为前提,而前两者却并不存在责任。
❾ 法律责任免除的情形有哪些自首和立功算吗
自首:可以从轻、减轻处罚。犯轻罪可以免除处罚。
立功: 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重大立功:可以减轻、免除处罚。
自首+重大立功:应该减轻、免除处罚。
至于法定免责,很少,你去看一下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相关条文,应该有适当的免责条款。
有酌定免责的情况:涉及国防、外交和国家利益问题,由最高法院核准可以做出减轻和免除处罚的决定。
还有就是特赦,我国有7次,全部是针对战犯的。
❿ 法律责任的免除是什么意思
法律责抄任的免除,也称免责,袭是指法律责任由于出现法定条件而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从我国的法律规定和法律实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免责形式:
1、时效免责,即法律责任经过了一定的期限后而免除。
2、不诉及协议免责,是指如果受害人或有关当事人不向法院起诉要求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就在实际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与加害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协商同意的免责。
3、自首、立功免责,是指对那些违法之后有立功表现的人,免除其部分和全部的法律责任。
4、因履行不能而免责,即在财产责任中,在责任人确实没有能力履行或没有能力全部履行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机关全部或部分免除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