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① 怎样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您好
1、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正确的做法,这是公民法律意识提高的表现,也是一种素养的提升。法律正是用以规范我们身边的行为的标准,懂得法律用加以运用是正确无疑的。
2、民警要依法行事那是民警的职责,是一种义务的体现。百姓用法律保护自己是百姓的权利。这种权利与义务是需要警察和百姓的相互配合才能促使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行的。
3、民警搜查民宅必须要出示相关证件,这是民警的义务,如果他不出示,你有权拒绝他的要求。这是警察的一种违法行为。
4、不可以。没有相关的证据不足以认定一个人做出了违法的事。在没确认之前,有嫌疑的人可以协助警察调查,随便抓人的做法是滥用职权。
5、证据是要公开的,如果当作秘密的话伪造的现象怎么排除。
我能理解你对待这种事情的心理状态,中国的法制还不是很健全,好多类似的现象都无法根除,尤其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由于无权无势,所以多数都像玩偶一样任人宰割。而那些有点地位的人就会凭借自己的势力与官员通气,相互的利益联系,所以这样的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如果你无权无势,那请你千万别无知,用你的知识去充盈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地位。
② 学生学会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案例
宋桂芳,女,生于年3月5日,于2012年1月7日在成都市因病去世,其配偶高智堂死于1992年12月。宋桂芳与高智堂系再婚夫妻,双方父母均先于其二人死亡。宋桂芳再婚前育有一个子女,是高之生;高智堂再婚前育有五个子女,分别为高长清、高荣生、高富生、高贵生、高长云。两人在婚后又生育了四个子女,分别是高随生、高阳生、高梦生、高平芳。十个子女中,高贵生、高长云、高随生、高阳生、高梦生、高平芳健在;高之生死于2007年3月8日,其配偶刘彩云和子女高顺利、高顺珍、高顺康健在;高长清死于2003年2月21日,其配偶孙林死于1963年9月9日,留有子女孙家鑫、孙家安;高荣生死于2008年2月27日,其配偶潘美琳死于2012年4月6日去世,其子女有高顺建、高顺蓉、高顺文、高顺刚,其中高顺刚死于2011年9月25日,高顺刚留有配偶李维香和儿子高翔;高富生死于2007年11月4日,其配偶王芳死于1998年11月22日,高富生留有两个子女,分别是女儿高顺玉、儿子高顺明。涉及该案的当事人信息及关系基本水落石出。
涉案人员关系如图:
图例: 为死亡人员
XXX1上标为死亡人员之间相对死亡顺序
二、本案继承关系梳理与应对
提出继承权公证申请的三个案件的被继承人是宋桂芳、高之生、高富生。对于不同被继承人的案件,其发生继承的关系是不同的,需要区分讨论。
宋桂芳一案,宋桂芳生前未留有遗嘱亦未签订任何遗赠扶养协议,依照法定继承程序,宋桂芳的遗产由其父母、配偶、子女继承,通过调查走访了解到,宋桂芳的父母先于宋桂芳去世,具体时间不详,配偶高智堂死于1992年,子女中宋桂芳的亲生子女高随生、高阳生、高梦生、高平芳健在,高之生死于2007年,继子女中高贵生、高长云健在,高长清、高荣生、高富生分别于2003年、2008年、2007年死亡。综上,根据《继承法》法定继承规则,基于宋桂芳的子女不存在违反法律法规导致丧失继承权的情形,在宋桂芳与继子女形成扶养关系的前提下,宋桂芳的十个子女享有对宋桂芳遗产的继承权,而其中四个子女均先于宋桂芳死亡,那么此四项已故子女的份额发生代位继承,即分别由高长清的子女(高智堂之外孙)孙家鑫、孙家安,高荣生的子女(高智堂之孙)高顺建、高顺蓉、高顺文、高顺刚的子女(高智堂之曾孙)高翔,高之生的子女(高智堂之孙)高顺利、高顺珍、高顺康,高富生的子女(高智堂之孙)高顺明、高顺玉继承相应份额。
高之生继承案,高之生系宋桂芳再婚前所生子女,经过审核调查,其配偶刘彩云和子女高顺利、高顺珍、高顺康都是合法的继承人,而其先于母亲宋桂芳死亡,所以宋桂芳也是高之生的继承人之一,而宋桂芳后来死亡,则宋桂芳应继承的份额发生转继承,由被继承人宋桂芳的法定继承第一顺位继承人继承相应份额。而此时,此份额的继承程序就与宋桂芳一案的继承程序一致。同理,高富生的配偶、父亲先于高富生去世,母亲宋桂芳晚于高富生去世,高富生的遗产应由高富生的子女高顺明、高顺玉以及母亲宋桂芳继承,宋桂芳的份额依照宋桂芳继承案的规则继承。
本案中,高之生、高富生先于宋桂芳死亡,高之生、高富生的直系晚辈血亲对其从宋桂芳处应继承的遗产份额分别享有代位继承权。同时由于宋桂芳在高之生、高富生死亡后、继承发生前死亡,宋桂芳生前又未表示放弃,宋桂芳原应从二人处继承的遗产份额发生转继承。
虽然代位继承和转继承皆为普通继承程序中的特殊情形,但两者存在实质上的区别,代位继承是本继承程序中的特殊规则,而转继承是本继承外另一继承关系的一般规则。所以在继承公证案件受理时,最恰当合理的是以最优先顺位范围内的继承人作为继承公证申请人。存在代位继承的情形时,代位继承人代替原法定顺序继承人作为本案的申请人。存在转继承情形时,若转继承人主张继承,则以被转继承人应继承的本案遗产份额为遗产,以被转继承人作为新的被继承人另行办理申请手续。若转继承人放弃继承,那么本案遗产将在法定最优先顺序范围内继承分配完毕,转继承人就无需另行办理申请手续,只需在本案中签署确认遗产放弃声明即可。
三、案件核心难点
本案是涉及19个当事人的继承案件,其中含括了法定顺序继承规则、代位继承规则和转继承规则,案情比较复杂。
案件的第一个核心难点就是界定宋桂芳与继子女之间的扶养关系,而三个案件中都存在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依据《继承法》第十条,法定继承第一顺位的子女包括有扶养关系的继子女,父母包括有扶养关系的继父母。这里的扶养包括抚养和赡养两层含义,并无疑问。然而对于形成扶养关系的条件是构成单向的抚养或赡养关系即可,还是需要构成双向的抚养和赡养关系,业界有不同的看法。但从《继承法》第七条、第十三条来看,未履行扶养义务的并不必然丧失继承权,所以单向的扶养关系即可形成继承权。[1]据当事人讲述,宋桂芳的继子女在其与高智堂再婚时部分已成年,部分未成年。实践中认定继子女继承权最直接的标准就是继父母再婚时继子女尚未成年,依照单向扶养关系标准,就可以直接认定继子女有继承权。而这一层面的认定关键点就落在确定宋桂芳与高智堂的再婚时间。当事人表示宋桂芳的再婚情况已无相关资料证明,宋桂芳与高智堂系民国初期生人,年代也确实久远,无直接证明材料在情理之中。我处工作人员在与高阳生交谈中得知高家有一份家谱,当中可能记载了高智堂的再婚时间,但目前尚未提供给工作人员。如果确实没有记载,目前只能将宋桂芳的再婚时间缩小到高智堂再婚前最小子女的出生日期与再婚后两人所生最年长子女出生日期之间,再向社区街道办和社会保障单位尝试调查能证明宋桂芳再婚时间的证据。如果能够确定再婚时间,那么就能确定再婚时继子女是否已经成年,倘若已经成年,那么要考察继子女是否对继父母尽赡养义务,期间就需要收集当事人为赡养继父母所做付出的证明,并向了解情况的无血缘姻亲关系的人调查核实。但归根结底,这种区分适用必须以查实宋桂芳的再婚时间为前提,即如果高智堂与宋桂芳再婚时,双方先前所扶养子女皆未成年,那么高长清等继子女就分别与继父母高智堂、宋桂芳形成扶养关系。如果确实无法查实,只能以继子女是否尽到赡养义务为标准。如果当事人对是否赡养老人的事实有争议,那么只能向法院提起诉讼。
另一个核心问题是丧偶儿媳的继承身份的问题。高荣生是宋桂芳的继子,并且通过目前的了解,高荣生夫妇生前都对宋桂芳照顾有加,进行了充分赡养。高荣生先于宋桂芳死亡,其应继承份适用代位继承规则发生继承,而高荣生的配偶、宋桂芳的儿媳潘美琳后于宋桂芳死亡,若认定潘美琳尽到主要赡养义务,那么其也是有资格与宋桂芳其他子女一样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继承宋桂芳的遗产,[2]并且不影响其子女高顺建、高顺蓉、高顺文、高顺刚代位继承高荣生的份额。[3]《继承法》中明确规定“丧偶儿媳对公、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此规定为丧偶儿媳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设定了三个适用要素,第一个是“对公、婆”,第二个是“丧偶儿媳”,第三个则是“尽了主要赡养义务”。其一,“对公、婆”可以理解为对公公和婆婆或者是对公公或婆婆,在儿媳同时照顾公婆的情况下,这一要素的适用并无难题,但假设在儿媳照顾老人时,公公已经去世,儿媳确实对婆婆尽了主要赡养义务,那么丧偶儿媳是否有权利继承公公的遗产?最高院关于适用继承法的司法解释并没有对该情形做出明确说明。笔者认为丧偶儿媳对于公婆的继承权继承对象取决于丧偶儿媳与公婆形成的赡养关系,对公婆构成赡养且该赡养为主要赡养关系时,儿媳对赡养对象享有继承权。在前面假设的情形中,儿媳与已逝的公公未形成实际的赡养关系,所以儿媳应当只对婆婆享有继承权。其二,“丧偶儿媳”之要素,表面上的意思是儿媳丧偶才能取得资格,笔者认为还有一层含义为丧偶是评价民事主体行为是否符合《继承法》第十二条的时间起点。即儿媳丧偶前是否照顾公婆在所不问,丧偶后对公婆尽到主要赡养义务即可。换言之,丧偶前对公婆尽到主要赡养义务,丧偶后未尽到赡养义务,甚至不为主要赡养义务,同样认定为不符合第十二条所要求的条件。其三,“尽到主要赡养义务”,这个要素通俗易懂,就是丧偶儿媳须为老人的主要赡养人,判断是否是主要赡养人最直接有效的标准就是看丧偶儿媳是否和老人一起生活。其实该条法律的立法目的就在于对像亲生儿女那样照顾公婆的儿媳进行补偿和鼓励,体现民法的公平原则。根据《继承法》第十二条之规定和平等原则,如果潘美琳符合继承条件,其享有的是继承权而不是应继承之份额,而潘美琳所享有的继承权与其他继承人的继承权平等。继承权与继承份额的区别在于继承份额是基于特殊身份所享有的预期利益,而当特殊身份的主体消灭时,此资格随即消灭,也就是说潘美琳如果享有的是继承份额,此预期利益在潘美琳死亡时即消灭,不会发生转移。但当潘美琳享有的是继承权时,潘美琳死后该继承权依据最高院司法解释应发生移转,即产生转继承。
该案中,我处工作人员对于潘美琳继承资格的认定即可从以上三个方面入手,运用排除的方法,由易及难的搜集排除的证据,相对更为容易得出结论。如果潘美琳是宋桂芳的主要赡养人,符合继承的条件,那么还需考察潘美琳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的情况,其应继承的份额则作为新的继承标的另行处理。
继承案历来是民事案件中的难点,因为此类案件牵扯着不同家庭的生活状况,还案件背后还可能隐藏着不同的目的和人性。继承案例的重点就是搞清查实继承人与被继承人、继承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处理继承案件的难点。宋桂芳家庭产生上述三个继承案件基本上涵盖了继承程序中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形。法律工作者在处理继承案件时一方面要严格谨慎,坚决杜绝“打擦边球”、“靠运气”的蒙混事实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在处理案件的实践中,以法律与公证规则为依据,不断发现处理案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改进点,推动案件受理程序的进一步规范与完善。此外,继承规则的适用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问题,继承的标的或许并非多么巨大,但法律事实是否查实,规则运用是否得当,之间决定了继承法价值的实现与否,引导着百姓对法律和法律工作者的评价,甚至对法律的权威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双面作用。在我国,法律法规说到底是为广大人民服务的,执法为民、服务大局有机统一于依法治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中。实现法律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继承案件对法律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遵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出路。
以人为本,公证之音方可长鸣。
(zai)
③ 我想学习一些法律知识,主要是为了生活所需,学会怎么应用法律知识解决一些麻烦和保护自己,有谁知道怎么
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相关法条法规,尤其是地方性法规,还有司法解释,法律文书,这几个是必备的。
④ 公民应怎样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消费者维权要有勇气、有策略、善于运用外部力量。“有勇气”就是要敢于同国际名牌做斗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一味地怕麻烦,反而会纵容这些国际名牌的不法行为。
“有策略”,是被侵权的消费者可以联合起来,向侵犯其权益的企业索赔或者进行联合抵制;“善于运用外部力量”,是消费者应该合理借助消协等维权组织和媒体的力量来维护自身权益。
(4)学会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扩展阅读
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组织的权利。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消费者应当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正确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享有个人信息依法得到保护的权利。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⑤ 怎么学习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法侵害,比如说被人敲诈、被人殴打、被人抢劫等等,一旦碰到了,怎么办呢?要教育孩子增强分辨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国家的法律都是为保护一切合法权益、惩罚各种不法行为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在合法权益受到罪犯的不法侵害时,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面临危险的时候,要机智勇敢地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如果畏惧罪犯的话,就会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他们有恃无恐地实施犯罪行为。
所谓犯罪的自我防范是指个人为减少被害的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0条的规定,未成人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未成年人通过加强文化修养和法律知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另一方面是指未成年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应通过法律途径,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
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未成年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守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
(二)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三)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四)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第一、要以躲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面博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报警。
第二、如果发现自己正在或已经受到非法侵害的就应该采取正确的途径解决。如及时向学校、家庭或者其他监护人报告,由家长、老师或学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主管部门的报告。
总之各位家长要切实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遇上不法侵害时,不要害怕,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要敢于检举揭发,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要坚信邪不可能压正的道理,干坏事的心总是虚的,害怕的应该是他们。
⑥ 该怎样利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学法,懂法,更要学会用法,了解并掌握法律诉讼历程,据法力争
⑦ 大学生如何运用所学法律知识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首先要对法律有基本的了解
其次要勇于运用法律
再次要善于运用法律
明白和清楚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然后寻求调解或者起诉 毕竟是大学生 不要太过冲动 社会太过复杂不要做出
上访之类的傻事
⑧ 怎样学好法律怎样用它保护自己
学习法律不是一日之功,要坚持长期不懈的努力,学好了法律确实能保护自己,保护家人,维护社会稳定。举例:《新闻时空*与法同行》2008年6月3日周2各位听众:欢迎收听《新闻时空》。由于,房地产价格呈现上升趋势,使那些在前些年出售房屋的人,心理出现了不平衡,觉得自己吃亏了,于是他们千方百计地想弥补受损失的那一块,特别是那些前几年在买卖房屋时,没有办理更名过户手续的,买房人现在才想办理过户手续的,认为自己吃亏的卖房人,不配合买房人办理更名过户手续,这就必然要引起买卖的纠纷。在今天的《与法同行》节目当中,我们结合有关房地产交易、继承等方面的案例,根据《物权法》、《婚姻法》、《继承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案说法。本期《与法同行》的关键词是:学好法律,依法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由记者李海东、孟渭清采写《与法同行》节目之后是《法制连接》。**********《与法同行》版头曲各位听众:欢迎收听《与法同行》。2005年,张某购买在买房的时候,没有和卖房人李某办理更名过户手续,到了2007年,张某找到李某想要办理更名过户手续,李某则以当时卖房子时的价格太低为由,不给相应的补偿,不配合办理房子更名过户手续,要挟张某。为此,张某把李某告上了法庭。文圣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受理了这起案件。文圣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何经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房屋产权过户即房屋所有权的变更,是指原房屋所有权人通过买卖、继承、赠与等方式将房屋所有权转移为其他人所有的过程。 房屋买卖中,一些当事人出于逃税等原因而不办理过户登记。殊不知,只有办理了房屋过户登记后,房屋的所有权才会合法地发生转移,受到法律的承认与保护。为了保护不知情的买房人,我国的《物权法》规定了善意取得制度——即使卖方没有完全处分权,也不影响不知情的善意人的权利。对不动产制度的规定是《物权法》的重心,《物权法》对于权利的取得、变更,设立了相当完备的制度。这样立法的目的是保护交易安全。何经涛副庭长说,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房价涨得比较快,常常有人以比较便宜的价格把房子卖掉后又后悔了,于是找各种理由撕毁房产交易合同。文圣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何经涛介绍了依据相关法律对这个案件的处理结果。(1257#按照法律的规定,当时双方买卖自愿,并且卖房人将房屋实际交给了买房人,房屋产权证书都交付,可以证明这是一种善意的转让,买卖行为是合法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做了双方的工作,按《物权法》第106条的规定,卖房人实际上已经把房屋卖出,买房人实际已经取得了房屋的所有权,卖房人应该主动配合买房人进行更名过户。这个案例主要适用民事法律行为是否有效,还有按照《物权法》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民法》从成立时就具有法律约束力,行为人非经法律规定或者取得对方同意,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物权法》第106条规定了所有权取得的方式,符合下列条件的取得不动产的所有权,第一受让人受让不动产是善意的,二以合理价格转让,;三转让动产或者不动产依法律规定应当登记已经登记的,或需登记已经交付给受让人的。依据上述两法的规定,本案的原告通过善意的受让这种买卖的行为是有效的,也得到了法律的保护,原房屋所有权人应当配合其办理更名过户手续,通过我们的调解,双方对这个问题都有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双方最终达成一个合解协议,卖房人已经配合买房人办理了更名过户。)房屋作为不动产,价格是会随时变动的。在这个案例中,卖方出售房屋时,已经按当时房地产的价值取得房款,也可以说是对买卖行为的认可。但是,因为房屋价格上涨而索要补偿,这个做法实在不妥。假如,房屋价格下降了,买方就买贵了,卖方绝对不会同意给买方把进行补偿的。在这里,我们也要提醒购买房屋的人,在完成交易后,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办好相关的过户手续,以免给自己留下麻烦。**********《与法同行》插曲2006年,一对夫妻在办理离婚手续时,双方由于在房屋所有权方面发生争议,可是双方争议的房屋是单位分的房子,双方都没有取得房屋的所有权。文圣区人民法院民一庭何经涛副庭长介绍了审理结果。(录音:双方争议的房屋没有取得房屋所有权属于单位的分房,没有所有权。按法律规定没有取得所有权的或者说没有取得完全所有权的房屋在离婚过程中存有争议,没有协商成的按规定是不能判所有权的归属,因为这个房屋本身就不是你们的房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判决归当事人使用,那么在这个房屋取得完全所有权后,有争议的可以提出诉讼。根据这条规定我们就采取了一种协商的方式由当事人来协商使用权由谁来居住。通过这种协商也能达到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的目的。最终审理这个案子有一方取得了房屋的使用权。房屋的使用权的一方给另一方拿了几万元的补偿。) 文圣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何经涛说,在《婚姻法》中,对夫妻离婚时的住房分配,是有明确规定的。(录音:1270#在离婚案件中对房产争议的比较多,他家庭主要的财产,那么在离婚过程中双方都可能主张分配这个住房,在没有其它财产可分配的情况下,这个房子归到一个人,那么那个人也很难得到那部分对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适用婚姻法若干问题解释2条的规定进行如下处理,第二条是这样规定的,离婚双方对夫妻共同财产中房屋价值和归属无法达成协议的,人民法院按照以下分别处理,一,双方均主张房屋所有权并且同意竞价取得的应当准许,就是说双方你也要房子我也要房子,可以说你出30万元我出35万元,以竞价高为准取得。另一种方式是一方主张所有权的,由评估机构按市场价格对房屋做出评估,取得房屋所有权的一方应当给另一方相应的补偿,就是双方对房屋的价值是多少产生分歧的话,可以委托评估机构对这房屋价值进行明确,然后按明确的价值,取得房屋的返给没取得房屋的一部分价值。那么第三条规定,双方都不主张房屋所有权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拍卖房屋,就所得的房款进行分配,一般都是在当事人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双方出售住房的基础上。或者说把房屋出卖后双方直接分得价款,这也是一种解决的方式。)**********《与法同行》插曲2007年5月,文圣区人民法院就受理了这样一起案例:一位老人在生前立下遗嘱中提出:他过世以后,家里的住房产权,只由他的一个儿子继承,他的妻子和另外两个儿子,都没有继承权。这个遗嘱提出后,遭到了大多数家庭成员的反对,进而由家庭纠纷,发展到诉诸法律。文圣区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了这起案件。文圣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何经涛介绍说,按照法律规定,遗产继承的第一顺序是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是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我国《继承法》第十三条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当均等。”“对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缺乏劳动能力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应当予以照顾。”“对被继承人尽了主要抚养义务或者与被继承人共同生活的继承人,分配遗产时,可以多分。”“有抚养能力和有抚养条件的继承人,不尽扶养义务的,分配遗产时,应当不分或者少分。”“继承人协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等。”文圣区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何经涛介绍了对此案的审理结果:(录音:1271#07年5月我们办理一起继承案件,当事人起诉的原因是拿一个被继承人就是我们所说的死者他生前立有一个遗嘱,提出把家有住房全部给了本案中的原告,就是把房子给了三个儿子中的一个儿子,他就拿这个遗嘱到我们法院起诉,因为这个房屋是被继承按人是一个老人,他的配偶还在,他的配偶也享有一半的所有权,他只能处理他自己那部分50%的遗产,他把房子都赠送给儿子这其中50%是无效的,它触犯了他配偶的遗产。我们根据法律规定认定被继承人生前所立的遗嘱是真实的,处理自己那部分的遗产是有效的,处理他配偶那部分的是无效的。)就普通百姓来说,房产是家庭中价值最高的财产,不少家庭为购置房产不仅倾其全部财力,而且背负沉重债务。那么要想保证房产在交换过程中,不损害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就要学好、学懂《物权法》、《婚姻法》、《继承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用法律来保护合法权益。 ********《法制连接》曲2008年5月18号,有关部门在对成都市武侯区健力体育文化用品店进行检查时,发现该店销售无任何产品说明及质量保证的4-5人用的帐篷。地震前该帐篷的销售价格为480元/顶,地震后的销售价格为800元/顶,成都市武侯区健力体育文化用品店构成了哄抬价格的违法行为。有关部门责令其立即整改,并依法予以罚款1万元。成都长运彭州锦城运业有限公司驾驶员汪辉在5月1号下午两点左右,驾驶牌照号为川A·FC335出租车在彭州西门胆结石专科医院搭载三个去成都市天府路市场的乘客时,不打表计价收费,按政府定价应收取5元车费,实际向乘客索取10元。构成高于政府定价制定价格的违法行为,成都市物价局对成都长运彭州锦城运业有限公司罚款4万元。同时,责令该公司立即纠正价格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