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单断了死亡法律责任
1. 法律怎样规定死亡
法律上自然人的死亡,包括自然死亡和宣告死亡两种。版
自然死亡权又叫生理死亡或绝对死亡,是指公民生理机能的绝对终止,生命的最终结束。关于自然死亡的界限,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以心跳停止和呼吸停止作为自然死亡的一般标志。
宣告死亡又叫推定死亡或相对死亡,是指公民下落不明,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时间,经利害关系人的申请,由司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宣告该公民死亡的一种法律推定。
(1)床单断了死亡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全脑功能不可逆性的永久性停止,称为脑死亡。包括:
(一)大脑功能的停止:除运动、感觉之外,思考、感情等精神活动功能,即意识也都永久性丧失。脑电波消失。如果脑干功能尚存,有自发呼吸,则不能称为脑死亡,只能说是处于“植物状态”。
(二)脑干功能停止:脑干有网状结构、脑神经核、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等重要结构。因此,脑干功能丧失意味着上述结构功能停止。
网状结构功能丧失导致昏迷,脑神经功能丧失则引起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眼球反射、前庭反射、咽反射、咳嗽反射的消失;延髓功能停止,则自发呼吸停止,血压急剧下降,直至脑死亡。
2. A上门逼债,(有语言威胁)B从窗系床单想跑,坠楼死亡(五楼),A对B的死亡承担什么责任
恐吓罪,如果不报警就走掉,罪加一等。
3. 家属放弃治疗后死亡了要付法律责任吗
这个复很有争议
(1)如果是一般的疾病制,能够治好而违背病人的意思阻止或者放弃治疗,而造成病人死亡,这个会根据病人死亡与阻止治疗这一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大小程度进行判断,如果因果关系大,可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或者民事责任。
(2)但是,如果病人所犯疾病很难治好,基本上就是没有希望治好了,放弃治疗是没事的。
(3)如果,疾病也不是绝症,但是需要一大笔钱,因为没有钱或者不想花钱而放弃治疗造成病人死亡,如果没有人就此案件向法院起诉或者报警,那么,法律是无法管的。(这也就是法律上面常说的不告不理原则)。但是,如果有人报警或者起诉了,可能会承担责任的。
4. 如果我杀了一个人,然后再自杀 。是不是就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还是会承担法律责任的,虽然你自杀了,但是你生前的财产还是存在的,所以肯定的是虽然你刑事责任因为你自杀没有了,但是民事责任还是会让你赔偿的,不会因为你的自杀取消民事赔偿的。所以你现在最好不要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了。
5. 关于在工作中猝死的法律责任问题
工伤认定范围: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375号令,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十四条、第十五条http://www.dffy.com/faguixiazai/xzf/200405/20040505212509.htm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2、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3、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4、患职业病的;
5、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6、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视同工伤:
1)、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抢救无效死亡的;
2)、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3)、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你丈夫的情况属于视为工伤1)的情况。
是否签订劳动合同不影响劳动关系的确认,你现在一定要搜集相关的证据来证明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
因为,工伤赔偿的责任人是用人单位,如果不能证明事实劳动关系,就不构成工伤。
6. 风俗有老公去世后要把床单剪掉一半烧给他吗
没有听过这种风俗。倒是听过有把以前用过的衣物、家什等烧过去,让他有物可用。
7. 夫妻过性生活,由于兴奋过度、造成一方死亡、对方应不应该承担法律责任(求网友解答)
要先通过司法鉴定,情况属实就无法律责任。决定受理前,委托人应与鉴定机构共回同办理答以下事项:
1、检验司法鉴定委托书,审查委托方的主体资格。
2、听取委托方与鉴定相关的案情介绍和鉴定的具体要求。
3、双方共同审查核对鉴定材料。
4、根据鉴定材料的状况共同商定鉴定要求。
5、符合受理条件并能够即时决定受理的,鉴定机构与委托方约定鉴定的相关事宜并签定合同,不能即时决定受理的,应向委托方出具材料收领单,在法定期限内决定受理与否,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及时退回鉴定材料并说明理由。
6、对于函件委托的司法鉴定,司法鉴定机构应当在收到函件之日起最迟7天内作出书面答复。
(7)床单断了死亡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四十六条
为了查明案情,需要解决案件中某些专门性问题的时候,应当指派、聘请有专门知识的人进行鉴定。
第一百四十七条
鉴定人进行鉴定后,应当写出鉴定意见,并且签名。 鉴定人故意作虚假鉴定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一百四十八条
侦查机关应当将用作证据的鉴定意见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请,可以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
8. 两个人一起决定自杀,但是事后一个死了,另一个没有死,那活着的人需要付法律责任么
分为两种情况:
1、两人相约自杀,其中一个人死了,另一个人没死,活下来的人不负责任。
2、两人相约互相帮助自杀,一人杀死另一个人后,自己却没自杀,犯故意杀人罪。
(8)床单断了死亡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故意杀人罪构成要件
客体要件
故意杀人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法律上的生命是指能够独立呼吸并能进行新陈代谢的活的有机体,是人赖以存在之前提。
客观要件
首先必须有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以构成。以不作为行为实施的杀人罪,只有那些对防止他人死亡结果发生负有特定义务的人才能构成。
其次,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即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执行死刑、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均不构成故意杀人罪(因紧急避险不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案例极少,通常要避险+立功才可能会不构成犯罪)。
经受害人同意而剥夺其生命的行为,也构成故意杀人罪。对所谓的“安乐死”,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当然,量刑时可适用从轻或减轻的规定。
第三,直接故意杀人罪的既遂和间接故意杀人罪以被害人死亡为要件,但是,只有查明行为人的危害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的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才能断定行为人负罪责。
9. 我的朋友农村老家盖房子,施工过程中出现意外,工人坠落死亡。请问房主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赔偿吗
施工过程中出现意外,工人坠落死亡,应该属于人身损害,致人死亡的 应该进行人身损害死亡赔偿。人身损害赔偿通常三种解决途径,即协商、调解和诉讼方式。
死亡赔偿金:因侵权致人死亡的,应当支付死者家属一定数额的死亡赔偿金。
死亡赔偿金,按照当地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计算,赔偿二十年。死者满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赔偿五年。
生活费:依靠受害人实际抚养的人,是指受害人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以前实际扶养、赡养、抚养而无其他生活来源的人。
依法应当由受害人抚养的人,在受害人死亡或丧失劳动能力前不需要其实际抚养,而在受害人受害后至人民法院裁决前丧失了生活来源,其要求侵害人支付必要生活费的,应予支持。
受害人至人民法院裁决前出生的子女有权要求侵害人支付必要的生活费。
受害人是唯一抚养人的,侵害人应承担依靠受害人实际抚养的人的全部的必要生活费;如还有其他抚养人,侵害人应承担受害人承担的相应份额。
被抚养人的必要生活费,按照当地居民生活困难补助标准计算。对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抚养到十八周岁。对无劳动能力的人抚养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年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对其他的被抚养人抚养五年。
抚慰金:精神损害抚慰金是因侵害人的侵权行为给受害人造成肉体痛苦或身体伤残、死亡的同时,给受害人或受害人的近亲属造成精神痛苦和创伤的一种经济补偿方式。精神损害抚慰金的具体数额,由法院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判决。
10. 三人死亡在法律上怎么处理
1、如果三人自然死亡,由其直系亲属妥善处理善后事宜。
2、如果是交通肇事致三人死亡,肇事方经警方勘察现场,给出承担事故对等责任结论情形下,按照交通肇事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
如果警方勘察后,给出肇事方承担事故的主要或全部责任,且造成二人以上五人以下死亡,构成刑法133条描述的交通肇事,“具备其它严重情节”的犯罪事实,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使受害人丧失宝贵抢救时间而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3、如果犯罪嫌疑人,属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致3人死亡,造成极其严重的犯罪后果,人民法院审理后,认定犯罪嫌疑人犯罪行为社会危害性极其巨大、犯罪后果极其严重、主观恶性极深,应当会按照刑法114条的上限,判处死刑。
但是最后是否核准,需要报请最高法。一般来说,如果最高法核准了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实,鉴于犯罪后果十分严重,基本会核准其死刑。
4、如果是故意杀人,非法剥夺三名受害人生命权,无论是否是激情杀人等原因,鉴于犯罪嫌疑人犯罪后果十分严重、社会危害性极其大、主观恶性极深,都应当足以按照刑法232条故意杀人罪上限,判处死刑。但是,仍需最高法核准。如果最高法认定核准了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实,考虑到犯罪后果十分严重,基本也会核准其死刑。
5、如果是故意伤害致三人死亡,依据刑法234条追究刑事责任,如此严重后果,一般会按照该罪上限判处死刑。并经最高法核准后执行。
6、聚众斗殴致人死亡的,按照刑法292条的规定,以刑法232或234条追究刑事责任。
7、犯罪嫌疑人因其犯罪行为,需要承担受害人直系亲属提出的死者的丧葬费、生前扶养人必要的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等民事赔偿主张。
司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7条、114条、133条、232条、234条、292条
司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19条
司法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条、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