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法法律知识题库单选题

民法法律知识题库单选题

发布时间: 2022-02-24 09:34:36

民法单项选择题()民事法律事实

A民事法律事实中的事件是一种客观现象,而行为时人有意识的活动,不是一种客观现象;

⑵ 哪里可以下到民法学的题库

I.考查 目 标
1.能够比较准确地理解民法学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较为系统地掌握民法学的基本原理。
2.能够理解各种基本民事权利的得丧变更,具备在具体社会关系中识别各种民事法律关系的能力,能够准确地表述基本民事权利义务的内容。
3.具备运用民法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民事法律问题的能力。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总论 约20%
物权 约14%
债权 约26%
人身权、知识产权、继承权 约26%
民事责任 约14%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 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判断题 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论述题 1小题,每小题16分,共16分
案例分析题 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
III.考查 内 容
第一部分 总 论
一、民法概述
(一)民法的概念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2.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三)我国民法的渊源和适用范围
1.民法的渊源的概念
2.民法的渊源的种类
(1)制定法
(2)习惯法
3.民法的适用范围
(1)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2)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3)对人的适用范围
(四)民法的解释方法
(五)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1.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2.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1)自愿原则
(2)平等原则
(3)公平原则
(4)等价有偿原则
(5)诚实信用原则
(6)禁止滥用权利的原则
二、民事法律关系
(一)民事法律关系概述
1.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
2.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
3.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二)民事权利的概念与分类
1.民事权利的概念
2.民事权利的分类
(1)财产权与人身权
4
(2)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与抗辩权
(3)绝对权与相对权
(4)主权利与从权利
(5)原权利与救济权
(6)既得权与期待权
(三)民事权利的保护方法
1.公力救济
2.私力救济
(1)自卫行为
(2)自助行为
(四)民事义务的概念与分类
(五)民事法律事实
1.民事法律事实的概念与分类
2.民事法律事实的构成
三、自然人
(一)自然人概述
1.自然人的概念
2.自然人的住所
(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1.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2.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与终止
(三)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1.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2.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类型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
(3)无民事行为能力
(四)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
1.宣告失踪的条件及法律后果
2.宣告死亡的条件及法律后果
(五)监护
1.监护的概念
2.监护的设立
(1)法定监护
(2)指定监护
3.监护人
5
(1)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2)精神病人的监护人
4.监护人的职责
(六)个体工商户的概念及其财产责任
(七)农村承包经营户的概念及其财产责任
(八)个人合伙
1.个人合伙的概念与特征
2.入伙与退伙
(1)入伙的概念和入伙的条件
(2)退伙的概念和退伙的原因
3.个人合伙的债务承担
四、法人
(一)法人的概念与特征
(二)法人的成立条件
(三)法人的分类
1.我国现行立法对法人的分类
2.学理上对法人的分类
(1)社团法人与财团法人
(2)公法人与私法人
(3)公益法人与营利法人
(四)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五)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概念与特征
(六)法人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与内容
(七)法人的变更、终止与清算
1.法人变更的情形
2.法人终止的原因
3.清算的概念和清算中止后的法律后果
五、民事法律行为
(一)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1.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2.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二)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1.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和多方行为
2.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3.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
4.诺成行为和实践行为
6
5.主行为和从行为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要件
1.一般成立要件
2.特殊成立要件
(四)民事法律行为的一般生效要件
1.主体合格
2.意思表示真实
3.内容合法
(五)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别生效要件
1.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
(1)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2)所附条件的特征
(3)所附条件的类型
2.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
(1)附期限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
(2)所附期限的特征
(3)所附期限的类型
3.其他特别生效要件
(六)无效民事行为
1.无效民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2.无效民事行为的情形
(1)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所实施的民事行为
(2)意思表示不真实的民事行为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
(七)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1.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2.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情形
(1)基于重大误解所实施的民事行为
(2)民事行为发生时显失公平
(3)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的、未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见“合同的效力”)
(4)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见“合同的效力”)
(八)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六、代理
(一)代理的概念与特征
(二)代理的类型
1.委托代理、法定代理与指定代理
7
2.直接代理与间接代理
(三)代理权的行使
1.代理人的义务
2.代理权行使的限制
(四)复代理的概念与特征
(五)代理权消灭的原因
(六)无权代理
1.无权代理的概念
2.狭义无权代理
(1)狭义无权代理的情形
(2)狭义无权代理的法律后果
3.表见代理
(1)表见代理的概念
(2)表见代理的成立要件
(3)表见代理的法律后果
七、时效和期间
(一)时效的概念与类型
1.时效的概念
2.时效的类型
(1)诉讼时效
(2)取得时效
(二)诉讼时效
1.诉讼时效的概念
2.诉讼时效的意义
3.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问的区别
4.诉讼时效的种类
(1)普通诉讼时效
(2)特殊诉讼时效
5.诉讼时效的计算
(1)诉讼时效的起算
(2)诉讼时效的中止
(3)诉讼时效的中断
(4)诉讼时效的延长
6.诉讼时效完成的效力
(三)期间
1.期间的概念和种类
8
2.期间的法律意义
3.期间的确定和计算
第二部分 物 权
一、物权概述
(一)物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物权的客体——物
1.物的概念及其法律特征
2.物的分类及其意义
(三)物权的分类
1.所有权
2.他物权
(1)用益物权
(2)担保物权
(四)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1.平等保护原则
2.物权法定原则
3.公示公信原则
(五)物权的变动
1.物权变动的概念
2.物权变动的类型
(1)不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
(2)动产物权变动的公示方法
二、所有权
(一)所有权概述
1.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
2.所有权的权能
(1)占有
(2)使用
(3)收益
(4)处分
(二)所有权的取得与丧失
1.所有权的取得
(1)所有权的原始取得
(2)所有权的继受取得
2.所有权的丧失
9
(三)共有
1.共有的概念与特征
2.共有的种类
(1)按份共有
(2)共同共有
3.共有财产的管理和分割
(四)相邻关系
1.相邻关系的概念与特征
2.相邻关系的种类
3.处理相邻关系的原则
三、用益物权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
1.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和特征
2.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内容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
1.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征
2.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出让
3.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行使
(三)宅基地使用权
1.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
2.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和行使
(四)地役权
1.地役权的概念和特征
2.地役权的的主要内容
3.地役权的行使与消灭
四、担保物权
(一)抵押权
1.抵押权的概念
2.抵押权的特征
3.抵押权的设立
4.抵押权的实现
5.抵押人与抵押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二)质权
1.质权的概念
2.质权的特征
3.质权的设立
10
4.质权的实现
5.出质人与质权人的权利和义务
(三)留置权
1.留置权的概念
2.留置权的特征
3.留置权的成立
4.留置权的实现
5.留置权人与债务人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部分 债 权
一、债的概述
(一)债的概念与特征
(二)债的分类
1.意定之债与法定之债
2.特定物之债与种类物之债
3.简单之债与选择之债
4.按份之债与连带之债
5.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
6.主债与从债
(三)债的主要发生原因
1.合同(见“合同法”)
2.侵权行为(见“民事责任”)
3.不当得利
(1)不当得利的概念
(2)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
(3)不当得利之债的处理
4.无因管理
(1)无因管理的概念
(2)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
(3)无因管理之债的处理
(四)债的担保
1.债的担保的概念与特征
2.我国《担保法》规定的债的担保方式
(1)保证
①保证的概念
②保证的有效条件
11
③保证的方式
④保证的效力
(2)抵押(见“担保物权”)
(3)质押(见“担保物权”)
(4)留置(见“担保物权”)
(5)定金
①定金的概念
②定金的种类
③定金的效力
二、合同法总论
(一)合同法概述
1.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合同的分类
(1)单务合同与双务合同
(2)有名合同与无名合同
(3)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4)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5)为自己利益订立的合同与为第三人利益订立的合同
(6)主合同与从合同
3.我国《合同法》的适用范围
(二)合同的成立
1.合同的成立要件
2.要约
3.承诺
4.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
5.缔约过失责任
(1)概念
(2)构成要件
(3)适用情形
(4)责任形式
(三)合同的效力
1.合同的生效
(1)合同生效与合同成立的区别
(2)合同生效的要件(见“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要件”)
2.效力待定合同
(1)效力待定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12
(2)效力待定合同的情形
3.无效合同
(1)无效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无效合同的情形
4.可撤销合同
(1)可撤销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可撤销合同的情形
(3)撤销权的行使
5.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被撤销的法律后果
(四)合同的内容和形式
1.合同的条款
(1)提示性条款
(2)格式条款
(3)免责条款
2.合同的形式
(五)合同的履行
1.合同履行的原则
2.合同履行的规则
3.双务合同履行中的抗辩权
(1)同时履行抗辩权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
(2)后履行抗辩权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
(3)不安抗辩权的概念、成立要件、行使以及效力
(六)合同的保全
1.合同保全的概念与特征
2.合同保全的方式
(1)债权人的代位权的概念、成立条件、行使和效力
(2)债权人的撤销权的概念、成立条件、行使和效力
(七)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1.合同变更的概念、内容与效力
2.合同的转让
(1)合同权利转让的条件与效力
(2)合同义务转让的条件与效力
(3)合同权利义务的概括移转的概念与类型
(八)合同的解除
1.合同解除的概念与类型
2.合同解除的条件
13
3.合同解除权的行使与合同解除的效力
(九)合同的终止
1.清偿的概念和后果
2.抵销的概念、法定条件和后果
3.提存的概念、法定原因和后果
4.免除的概念和后果
5.混同的概念和后果
三、合同法分论
(一)买卖合同
1.买卖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出卖人与买受人的主要义务
3.标的物所有权转移的规则
4.标的物风险负担的规则
(二)赠与合同
1.赠与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赠与人的主要义务
3.赠与合同撤销的种类
(三)租赁合同
1.租赁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出租人与承租人的主要义务
(四)承揽合同
1.承揽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承揽人与定作人的主要义务
(五)保管合同
1.保管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保管人与寄存人的主要义务
(六)委托合同
1.委托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委托人与受托人的主要义务
第四部分 人 身 权
一、人身权概述
(一)人身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人身权的分类
1.人格权
2.身份权
14
二、人格权的种类
1.生命健康权的概念与内容
2.姓名权(名称权)的概念与内容
3.肖像权的概念与内容
4.名誉权的概念与内容
5.隐私权的概念与内容
6.荣誉权的概念与内容
第五部分 知 识 产 权
一、知识产权概述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与特征
(二)知识产权的分类
1.著作权与工业产权
2.创造性智力成果权与工商业标记权
(三)知识产权的保护对象
二、著作权
(一)著作权的概念
(二)著作权的取得
1.取得著作权的实质性条件
(1)作品的概念
(2)作品的分类
2.取得著作权的程序性条件
3.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
(1)情形
(2)原因
(三)著作权的主体
1.作者与著作权人
2.特殊类型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四)著作权的内容
1.著作人身权
2.著作财产权
(五)著作权的行使和限制
1.著作权的行使方式
2.著作权的限制
(1)著作权的保护期限
(2)合理使用
15
(3)法定许可使用
(4)强制许可使用
(六)邻接权
1.邻接权的概念
2.邻接权的种类及其内容
(七)著作权的保护
1.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2.侵犯著作权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专利权
(一)专利权与专利法概述
(二)专利权的对象
1.发明
2.实用新型
3.外观设计
(三)授予专利权的条件
1.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性条件
(1)发明、实用新型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2)外观设计的专利保护条件
2.授予专利权的程序性条件
(四)不授予专利权的对象和原因
(五)专利权的内容
(六)专利权的行使和限制
1.专利权的行使方式
2.专利权的保护期限
3.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七)专利权的保护
1.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2.侵犯专利权的行为
3.侵犯专利权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四、商标权
(一)商标和商标法概述
1.商标的概念和种类
2.商标法概述
(二)商标权的取得
1.商标注册申请人的条件
2.商标注册的条件
16
3.商标的国内国外注册
(三)商标权
1.商标权的基本内容
(1)商标权人的主要权利
(2)商标权人的主要义务
2.商标权的期限与注册商标的续展
3.商标权无效与被撤销
4.商标权终止
(四)商标权的保护
1.侵犯商标权的行为
2.侵犯商标权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3.驰名商标的保护
第六部分 继 承 权
一、继承制度概述
(一)继承的概念与特征
(二)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1.保护公民私有财产继承权
2.继承权男女平等
3.养老育幼
4.互谅互让,和睦团结
(三)遗产的概念和范围
(四)继承权的行使与继承权的丧失
1.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
2.继承权的行使
3.继承权的丧失
(1)继承权丧失的原因
(2)继承权丧失的确认
(3)继承权丧失的后果
二、法定继承
(一)法定继承的概念与特征
(二)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与继承顺序
1.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2.法定继承人的继承顺序
(三)代位继承与转继承
1.代位继承的概念和特征
17
2.转继承的概念和特征
3.代位继承与转继承的区别
(四)法定继承方式中的遗产分配原则
1.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之间对遗产的分配
2.法定继承人之外的遗产取得人
三、遗嘱继承
(一)遗嘱继承的概念与特征
(二)遗嘱的形式与遗嘱见证人的资格
1.遗嘱的概念和特征
2.遗嘱的形式
(1)公证遗嘱
(2)自书遗嘱
(3)代书遗嘱
(4)录音遗嘱
(5)口头遗嘱
3.遗嘱见证人的资格
(三)遗嘱的有效条件
1.立遗嘱人应具有遗嘱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遗嘱内容合法
4.遗嘱形式合法
(四)遗嘱的变更与撤销
(五)遗赠
1.遗赠的概念与特征
2.遗赠与遗嘱继承的区别
3.遗赠与赠与的区别
四、遗产的处理
(一)继承的开始与遗产的保管
1.继承开始的时间
2.遗产保管人的义务
(二)继承和受遗赠的接受与放弃
(三)被继承人债务的清偿
1.被继承人债务的范围
2.被继承人债务的清偿规则
(四)遗产的分割
1.遗产分割的原则
18
2.遗产分割的办法
(五)遗赠扶养协议
1.遗赠扶养协议的概念
2.遗赠扶养协议的特征
3.遗赠扶养协议的效力
第七部分 民事责任
一、民事责任概述
(一)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二)民事责任的种类
1.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2.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
3.缔约过失责任(见“合同的成立”)
二、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一)概述
1.侵权行为的概念与分类
2.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3.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4.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二)一般侵权行为民事责任
1.一般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成立要件
2.一般侵权行为民事责任的免责事由
(三)特殊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1.职务侵权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承担责任的主体
2.产品质量不合格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承担责任的主体
3.高度危险作业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承担责任的主体
4.污染环境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承担责任的主体
5.在公共场所施工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承担责任的主体
6.建筑物等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和承担责任的主体
7.动物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承担责任的主体和免责情形
8.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承担责任的主体和减轻责任的情形
三、违反合同的民事责任
(一)违反合同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二)违反合同民事责任的成立要件
1.违约行为
(1)预期违约
19
(2)实际违约
2.无免责事由
(三)违反合同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1.继续履行
2.损害赔偿
3.违约金
4.定金

⑶ 民法学选择题

11、B12、D13、D14、A15、A、B、D16、D17、D18、B、D
19、C20、C是什么?没有看明白但其他都不对

⑷ 民法试题

1.观点一:从合同法理论解释:可以理解为甲交付看车费的时候应当视为该合同的追认,回因为乙将甲的自行车答自行放入其停车场的行为是无权处分行为,而甲付款的行为则是为对乙行为的追认,所以保管合同合法有效。后根据合同法三百七十四条只规定:保管期间,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毁损、灭失的,保管人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保管是无偿的,保管人证明自己没有重大过失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观点二:根据侵权理论解释,超市经营范围内的,应当保障其经营场所的安全。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之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⑸ 民法学第一次作业(单选题)

1.情势变更
2.继续有效
3.所有权
4.权归乙所有的条款无效
5.将双方的让与合意通知债务人
6.我国《合同法》所规定的违约金具有浓厚的补偿性
7并无不当
8甲和乙
9.姓名权
10荣誉权是身份权

⑹ 法律常识试题及答案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根据以上定义,下列行为属于共同犯罪的是:
A 甲欲杀乙,故意将装好子弹的枪支给丙,并骗丙说是空枪,叫丙向乙瞄准恐吓乙,结果乙中弹身亡。甲与丙构成共同犯罪
B 赵某之妻提出离婚,赵坚决反对,并与其好友高某商量对策。高某说,想办法把她脸弄伤,让她不能再嫁人。于是两人合谋买了一瓶强酸装入喷雾器内,并约定某晚一起去赵妻娘家,毁其妻的容貌。当晚,高某的小孩患急性痢疾,高失约未去,赵独自一人毁了其妻的容貌。赵某与高某构成共同犯罪
C 甲将其依法持有的猎枪寄存乙处,某日甲至乙处。对乙讲明,要用该猎枪杀丙,请乙交还猎枪,甲遂持枪杀丙。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D 张某、李某经共谋后于深夜蒙面携带管制刀具进入一狭窄街巷抢劫。张叫李把住街口,防止他人进来,自己深入街巷,持刀抢劫了一妇女现金3000元。张欲独吞此款,对李讲该妇女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李信以为真。张、李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行为。根据以上定义,下列行为中,甲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的是:
A.甲、乙、丙、丁四人预谋某晚去某超市盗窃,由甲提供一辆三轮车。届时甲因害未去,由乙、丙、丁三人用甲提供的三轮车盗走超市的大批名贵手表。
B.乙有仇,遂寻机报复。一天甲得知乙一人在家,便携带匕首向乙家走去,途中突然腹痛,只得返回家中
C.于某日携带匕首前往乙家,准备杀乙泄愤,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甲深感害怕,折返家中
D.甲在树丛中向仇人乙射击,连开了两枪未击中乙,乙因害怕而求饶,甲在能继续开枪的情况下不再开枪

这两道题是公务员考试的真题,当时给的答案是:
第一题D 【解析】由定义可知共同犯罪必须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在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在客观上有共同的犯罪行为。A项没有共同的犯罪故意,B、C项没有共同的犯罪行为。故答案为D。
第二题A 【解析】由定义可知犯罪预备的特征是犯罪行为尚未实施。B、C、D项全为已经着手实施的犯罪,故可排除。而A项中的犯罪虽然也已经实施,但甲在其中只是起到了准备的作用,并没有参与犯罪的实施过程。由此可知正确答案为A。

但是从法律的角度讲,这个答案有待商榷。
个人认为应该是:
第一题:BD
第二题:C
A项中四人构成共同犯罪,因乙、丙、丁三人构成犯罪既遂,甲不单独成立其他犯罪形态,即甲与其他三人一起构成犯罪既遂;B项中,甲是因其意志以外的因素而中止了犯罪,所以构成犯罪未遂;C项中,甲中止犯罪的主要原因是“深感害怕”,而不是“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即“途中遇联防人员巡逻”并不足以阻止其继续犯罪,所以,甲不构成犯罪未遂,而是构成犯罪预备,或者说是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D项中甲已实施了犯罪行为,构成犯罪过程中的犯罪中止。

⑺ 民法学单选题

CABCB

⑻ 民法学试题

这里有两个诉讼时效,一是借款人某丙的主债务诉讼时效;二是保证人某丁的专保证属债务诉讼时效。“某丁和某丙约定:只有在某甲债务届满2年还不还款时,某丁才代为履行。”,保证债务诉讼时效,自某甲债务届满2年某丙还未还款时,起算保证债务的2年诉讼时效,所以,应选BD.

⑼ 急求民法学试题答案

1.代位继承和转继承都是因继承人死亡无权行使继承权而发生的、由继承人的继承人行使被继承人的财产继承,但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一、继承人死亡的时间不同。代位继承是被继承人的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或与被继承人同时死亡;转继承是被继承人的继承人在继承活动开始之后,遗产处理之前死亡。
二、继承的内容不同。代位继承是继承人的子女直接参与对被继承人遗产的分割,与其他有继承权的人共同参与继承活动;转继承的继承只能对其法定继承人应继承的遗产进行分割,不能与被继承人的其他合法继承人共同分割被继承人的遗产。
三、继承人的范围不同。代位继承只能发生与被继承人有直系血亲或拟制血亲的子女范围内,如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且不受辈份限制,均可成为代位继承人;转继承人却不仅限于有直系血亲或拟制血亲的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范围内,由于转继承是继承继承人的遗产,因此,作为第一顺序继承人的子女、配偶、父母都有继承权。

2.法人设立的结果是法人成立,但并不是任何设立行为都会导致这一结果的产生,只有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而进行的设立行为才会导致法人的成立,法人成立的条件就是指法人得以成立的要件,它包括程序要件和实质要件两个方面.《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法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依法成立;(二)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三)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经营场所;(四)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上述《民法通则》的规定将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也作为法人的条件,但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更主要地体现为法人成立后的特征。因此,不应当认为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是法人成立的条件。 以上条件是法人成立的一般的或基本的条件,对于不同类型的法人,应当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来确定其具体条件。

3.物权的物特征有:(1)物权的权利主体是特定的,而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2)物权的内容是直接支配一定的物,并排斥他人干涉;(3)物权的标的是物;(4)物权具有追及效力和优先效力。物权法与债法一起构成财产法的主要部分,它们都以平等主体间的财产关系为其调整对象,以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手段为其调整方法。可以这样说,物权法与债法都是以其民法特有的调整方法,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作用于财产关系,使得财产关系的形成、变更、消灭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物权法与债法各自调整不同种类的财产关系,物权法所调整的是因直接占有?使用、收益、处分财产而发生的财产支配关系,而债法则主要调整财产流转关系。这两类财产关系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财产支配关系往往是财产流转关系的前提,而财产流转关系又通常是财产支配关系的实现方法。这决定了物权法与债法又以不同的法律手段调整各自的财产关系,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内容,它们对于一定社会的财产关系的调整都是不可或缺的。物权法以确认各种物权的产生、变更、消灭为其主要内容,其中“所有权乃对于物之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全面的支配;用益物权乃对于使用价值部分的支配,担保物权则对交换价值全部或一部之支配。”[3]可见,物权法所确认的是各种物权的对物的不同方面(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不同程度(全面的、部分的)的支配力。由于物权的这种对于物质财富的支配性质,与一般第三人直接发生利害关系,因而物权法的规定与债权法不同,多为强制性的规定,除了少数的例外,物权法的规定不许当事人任意变更而必须绝对适用。同时,从物权法内容体系的特点来看,由物权法所调整的财产支配关系的特性所决定,物权法“尚以物权法定主义,公示及公信原则,一物一权主义,以及物权行为无因性为其体系结构之支柱。”[4]虽然其中的物权行为无因性在现代民法的发展中有相对化的趋势,学者中对之多有非议。但总的来说,物权法是建立在这样一些基本原则之上,体现着这些基本原则的精神。我国民法物权法的发展,也应当是在民法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反映物权法的这些原则的意旨,才能对现实财产关系进行准确、有效地调整。

4.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是指构成具体侵权行为的、各种作为必要条件的因素。行为人的某一行为只有具备了法律规定的相关要件,才构成侵权行为,行为人才可能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反之,则不构成侵权行为,行为人也不承担任何民事责任。根据我国立法与司法实践,本文主要以一般侵权行为为例具体分析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一、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是指在一般情况下,构成侵权行为所必须具备的因素。只有同时具备这些因素,侵权行为才能成立。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包括:有加害行为、有损害事实的存在、加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四个方面。

热点内容
融入道德建设 发布:2025-05-24 00:31:30 浏览:42
法院代表诉讼 发布:2025-05-24 00:24:59 浏览:808
房屋入住协议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23 23:38:06 浏览:899
转账收讫章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23 23:20:36 浏览:653
工资收入证明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5-23 23:17:45 浏览:117
经济法考研视频 发布:2025-05-23 23:17:44 浏览:210
司法部李静 发布:2025-05-23 23:15:08 浏览:599
律师所宣传 发布:2025-05-23 22:47:05 浏览:582
吉新浪法院 发布:2025-05-23 22:46:56 浏览:482
劳动法员工福利待遇 发布:2025-05-23 22:46:06 浏览: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