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航班延误的法律责任归责原则
❶ 航班延误的法律定义
航班延误的认定
虽然各国就如何定义“航班延误”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但航班延误一旦发生就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望文生义,“延误”即迟延和误点的意思,应包括航班的晚点起飞和晚点到达。所谓晚点起飞,是指航班实际起飞时间晚于合同约定的离站时间。起飞时间(离站时间)从哪一刻起算?《运输规则》第一章总则中有明确的解释:“‘离站时间’指旅客登机后,关机门的时间”。晚点到达,是指航班晚于约定的时间到达目的地。
❷ 飞机延误,导致赶不上下一班飞机,是谁的责任,应该怎么办
法律对此并没有规定,但旅客与航空公司之间成立的是航空客运合同法律关系。航班延误视为航空公司违约。因天气原因延误,则可以作为航空公司的免责事由。
由于机务维护、航班调配、机组等航空公司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在始发地延误或取消,航空公司应当向旅客提供餐食或住宿等服务。
由于天气、突发事件、空中交通管制、安检以及旅客等非航空公司原因,造成航班在始发地延误或取消,航空公司应协助旅客安排餐食和住宿,费用由旅客自理。
航班在经停地延误或取消,无论何种原因,航空公司均应负责向经停旅客提供餐食或住宿服务。
(2)有关航班延误的法律责任归责原则扩展阅读: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2015修正)
a,第一百二十六条 旅客、行李或者货物在航空运输中因延误造成的损失,承运人应当承担责任;但是,承运人证明本人或者其受雇人、代理人为了避免损失的发生,已经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或者不可能采取此种措施的,不承担责任。
b,第一百三十六条 由几个航空承运人办理的连续运输,接受旅客、行李或者货物的每一个承运人应当受本法规定的约束,并就其根据合同办理的运输区段作为运输合同的订约一方。
c,对前款规定的连续运输,除合同明文约定第一承运人应当对全程运输承担责任外,旅客或者其继承人只能对发生事故或者延误的运输区段的承运人提起诉讼。
d,托运行李或者货物的毁灭、遗失、损坏或者延误,旅客或者托运人有权对第一承运人提起诉讼,旅客或者收货人有权对最后承运人提起诉讼,旅客、托运人和收货人均可以对发生毁灭、遗失、损坏或者延误的运输区段的承运人提起诉讼。上述承运人应当对旅客、托运人或者收货人承担连带责任。
2.《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华沙公约)》
a,第十九条 承运人对旅客、行李或货物在航空运输过程中因延误而造成的损失应负责任。
b,第二十条 承运人如果证明自己和他的代理人为了避免损失的发生,已经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或不可能采取这种措施时,就不负责任。
c,在运输货物和行李时,如果承运人证明损失的发生是由于驾驶上、航空器的操作上或领航上的过失,而在其他一切方面承运人和他的代理人已经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避免损失时,就不负责任。
3.《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a,第一百一十三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b,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c,第二百九十九条 承运人应当按照客票载明的时间和班次运输旅客。承运人迟延运输的,应当根据旅客的要求安排改乘其他班次或者退票。
❸ 法律有规定飞机晚点赔偿损失的吗
2004年7月1日,民航总局曾出台《航班延误经济补偿指导意见》的若干规定:内
这个指导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容第一,航空公司因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延误标准分为两个,一个是延误4小时以上、8小时以内;另一个是延误超过8小时以上,对于这两种情况,航空公司要对旅客进行经济补偿;补偿方式可以通过现金、购票折扣和返还里程等方式予以兑现;在航班延误的情况下,为了不再造成新的延误,经济补偿一般不在机场现场进行,航空公司可以采用登记、信函等方式进行;机场应该制止旅客在航班延误后,采取“罢乘”、“占机”等方式影响航班的正常飞行。
目前上航、海航、川航、南航、东航和国航等六家航空公司已经公布《旅客服务承诺》,但还没有制定具体的补偿办法。
航空公司也是各有各的招,能不赔就不赔,能少赔就少赔。但根据目前航空公司运作的惯例,延误十二个小时的话,估计会赔200~400元。不过要看情况,如果是不可抗力原因(如天气、对方机场下雪关闭等),航空公司是按规定是不赔的。
就此看来,目前我国法律上、惯例上,对于飞机晚点对乘客的损失赔偿都是不利的。
❹ 航班延误可分为哪几种类型应如何处置
飞机延误一般就是分为天气原因流量控制,机械原因这三大类吧,如果遇到航班延误,那么可以要求全额退款或者是免费改期。
❺ 航班延误有什么法律责任
航班延误的法律规制,
一方面应明确航空公司的责任范围
,
另一方面
应依法界定赔偿额度及方法
,
以平衡双方利益
,
构建攻守兼备的法律机制。
一、引言
近年
来
,
随着中国航空运输业的飞速发展
,
航班延误问题成为国内的热点问题之一。承运人和旅客
的纠纷频频发生
,
导致航空公司声誉受损、效益损失严重。
民航方面
,
对于航班延误的解释
往往只有四个字
,
譬如天气原因、航空管制、机械故障、飞机调配。借口简单精炼
,
但也反映
背景复杂
,
客观上存在航空信息传递不畅
,
延误情况不明晰。民航方面长期以来也认为向旅客
作解释无此必要
,
而且延误后对旅客的服务缺乏细致入微。旅客方面
,
对于大多数旅客来说选
择飞机出行
,
图得是便捷和舒适。倘若碰上航班延误
,
这种愿望无疑会大打折扣。此时延误的
信息再无从得知
,
时间一推再推
,
旅客当然会无法接受
,
纠纷自然产生。
其实
,
航班延误是个
世界性问题。
2010
年寒假笔者前往英国交流时
,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机场转机时就遭遇了班机
延误的状况。令人欣慰的是
,
荷兰皇家航空给每位旅客
50
欧元的赔偿券
,
用于机上消费
,
这样
的做法得到了旅客的欢迎。然而
,
我国航空延误对旅客的赔偿机制还不成熟
,
本文旨在探讨航
班延误的法律责任
,
并对航班延误问题的立法提出建议。
二、
航班延误的法源及其联系
我
国关于航班延误问题的法源主要有《合同法》
、
《民用航空法》及民航主管部门的有关规章和
参加的
1929
年《华沙公约》
。在这里
,
笔者不对其中具体条文予以赘述
,
而就各法源之间的联
系进行分析。
由于《民航法》是《合同法》的特别法
,
在处理航班延误的问题上
,
特别法应
优先。将两法的规定对比不难发现
,
《民航法》上对《合同法》关于迟延履行责任的规定有继
承也有发展。
具体而言
:
从归责原则角度看
,
《民航法》
第
126
条确定了推定过错原则
,
即只要
承运人能证明为了避免损失的发生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或者不可能采取这种措施的不承担责
任。
《合同法》
第
299
条并不要求过错
,
只要承运人迟延运输的
,
就应当根据旅客的要求安排改
乘或者退票。从责任形式角度看
,
第
126
条明确了损失赔偿责任
,
而《合同法》第
299
条只规
定了安排改乘和退票
,
未提及损害赔偿。但根据总则第
107
条规定
,
当事人履行合同义务不符
合约定的
,
应当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因此
,
迟延运输若造成旅客的实际损
失
,
旅客可以要求承运人赔偿。两法在此处的规定并不矛盾。
另外
,
《民航法》第
126
条的
隐含意义在于对航班延误原因的区分。换言之
,
如果航班延误的原因是不可抗力的话
,
承运人
不承担责任。这样的规定也与《合同法》一致
,
尽管第
299
条未提及承运人的免责事由
,
但总
则第
117
条可以适用。
可见
,
分析迟延履行原因十分必要
,
笔者将在下文做具体分析。
总之
,
《民航法》与《合同法》的规定整体是一脉相承的
,
在归责原则方面又有所损益。原因在于
:
第一
,
《合同法》原则上采无过错原则
,
第
299
条并不例外。该条规定的责任形式是安排改乘
和退票
,
而承运人最主要的义务就是把旅客运至约定地点
,
无论迟延履行的原因是何
,
承运人
都应该积极地安排改乘和退票。而《民航法》第
126
条侧重于说明承运人的损害赔偿责任。
责任形式不同归责原则就有所差异。
第二
,
从立法目的看
,
航班延迟是现实生活中的敏感问题
,
一方面要充分保护旅客的个体权益
,
另一方面也要顾全航空公司的效益。做这样的权衡
,
是由
于航空运输业的特殊性、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于是
,
为了保护旅客权益采推定过错
,
举证责
任在承运方
;
又考虑到不可抗力的出现
,
一味要求承运人赔偿
,
将造成其巨大的经济损失
,
因此
给了承运人免责的机会。第三
,
第
126
条也与国际条约相一致。
《华沙公约》
《蒙特利尔公约》
均采用推定过错原则
,
我国作为
《华沙公约》
的缔约国有义务通过制定相应的国内法与之保持
一致。这也是推定过错原则确定的重要因素。在厘清了《合同法》和《民航法》的关系之后
,
再针对《民航法》的具体规定加以阐释。
三、航班延误的法定涵义及其诉因
(
一
)
航班延
误的定义航班延误的定义主要在
《民航法》
第
126
条
,
《民用航空法释义》
进一步解释为承运
人未能按照运输合同约定的时间或合理的期间将旅客运抵目的地点。而合同约定的时间一般
指承运人机票上或班机时刻表上载明的旅客抵达目的地的时间。如果合同没有明确约定具体
的运送时间
,
就应根据完成该运输所需要的合理时间来判断是否构成延误。
❻ 航班延误的违约责任
法律分析:赔偿损失责任的归责原则采取的是过错推定的原则,即由承运人证明自己已经采取了一切必要措施或者不可能采取此种措施,但最终仍造成了旅客的损失,对此损失应承担赔偿责任。根据国际惯例,航班延误赔偿的内容只是实际经济损失,赔偿的范围一般包括:旅客在等候另一航班过程中所支出的特殊费用;旅客耽误乘坐下一经停地点航班的损失;旅客购买另一航空公司机票而额外支出的票款。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采取补救措施主要是针对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或者避免损失的发生。在航班延误中,采取补救措施主要是及时安排班次满足旅客尽快成行的要求,尽全力采取措施避免延误损失的发生,具体内容与上述"继续履行"的内容重合。
❼ 关于航班延误的法律问题是国际法方面的吗
你好
国际法这面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际公法中的国际航空法,主要包括:运载权、货运、劫持飞行器等方面的公法型规定。另一方面是国际私法中关于侵权违约的规定,一般是国内法的指向性规定。
1929年在华沙签订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第十九条规定:“承运人对旅客、行李或货物在航空运输过程中因延迟而造成的损失应负责任。 ”也属于国际法范畴。但是赔偿具体依据和标准还要看是否存在双边条约、管辖权和适用法的具体规定。
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❽ 航班延误女子和工作人员谈判,有关航班延误的赔偿标准你都了解多少
航班延误在机场是经常发生的一件事,在陕西西安的一个机场里,因为航班延误导致很多乘客都没有办法按时出发,大晚上的只能临时下机,而机场工作人员给这些乘客的解决方案,是乘客做加班机离开,如果真正安排了比较好的加班机,那么乘客肯定也是满心同意的,但问题就在于机场给出的加班机条件非常恶劣,而且机场人员对于乘客的态度也让乘客非常生气,这件事情导致乘客们议论纷纷,而在机场和乘客互僵持的过程中,有一名头发黄颜色的女性乘客出来代表所有的乘客,希望和能做决定的人员进行谈判。
- 航班延误赔偿标准
大部分人对于航班延误赔偿标准是不了解的,其实只要是航空公司自身原因,机械故障,航空公司运力不足,空勤人员的原因导致的航班延误问题,航空公司都必须要负责任,而且如果航班延误,四个小时以上航空公司要对乘客进行赔偿,但是如果由于天气原因所导致的航班延误,那么航空公司只需要安排乘客的住宿,餐饮,交通。
❾ 航班延误赔偿有哪些
因航空公司自身原因造成航班延误有补偿标准:飞机延误4-8小时(含8小时),航空公司需向旅客提供价值300元的购票折扣、里程或其他方式的等值补偿,或是人民币200元;飞机延误8小时以上,航空公司需向旅客提供价值450元的购票折扣、里程或其他方式的等值补偿,或是人民币300元。
【法律依据】
《民用航空法》第九十五条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应当以保证飞行安全和航班正常,提供良好服务为准则,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公共航空运输企业应当教育和要求本企业职工严格履行职责,以文明礼貌、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认真做好旅客和货物运输的各项服务工作。旅客运输航班延误的,应当在机场内及时通告有关情况。
❿ 国内航班延误的有关补偿规定
国内航班延误的有关补偿规定是由各个航空公司具体制定。
中国民航总局在《航旅指南-航班不正常时旅客权利》中规定:
航班延误时,旅客享有:
知情权(有权获取信息);
选择权(可选择换乘同一航空公司的其他航班,也可选择换乘其他航空公司的航班,还可以选择退票);
索赔权(航空公司按照延误责任进行一定补偿,包括住宿、餐饮、交通等)。
旅客、行李或者货物在航空运输中因延误造成的损失,航空公司应当承担责任;但是,航空公司证明本人或者其受雇人、代理人为了避免损失的发生,已经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或者不可能采取此种措施的,不承担责任。
遇到航班延误有些旅客不理解,认为航空公司没有尽力或不愿意作为,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建议双方加强沟通,增进理解。
航班延误航空公司和旅客都要承担很大损失。有时航班延误原因比较复杂,即使是航空公司原因,也不能完全控制和迅速解决,甚至连发布准确信息都比较困难。
航班延误时,我们希望您与航空公司同心协力,尽可能缩短延误时间,以减少双方的损失。
当航班延误时,您应以合理合法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一些旅客采取了罢机、占机和毁坏机场、飞机设施、殴打工作人员等不正当行为,不仅自己不能顺利成行,也影响了其他旅客的旅行,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的,机场公安会严肃处理。
(10)有关航班延误的法律责任归责原则扩展阅读
为推进《航班正常管理规定》实施,建立航班延误、取消原因确认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民航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印发《航班延误取消原因确认工作程序》。2017年1月1日起,旅客将可以向民航局申请对航班延误、取消原因进行确认。
程序施行后,旅客可登陆中国民用航空局消费者事务中心网站自行填写《航班延误、取消原因确认申请单》,向民航局申请确认所乘航班的延误或取消原因。程序规定,申请应自客票载明乘机日期之日起一年之内,由旅客本人或其授权人提出,并提供旅客订座或乘机凭证(包括电子凭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