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责任公司内部办法有无法律效力
Ⅰ 公司内部的罚款有没有法律效力
违反公司规定将公司的机密外泄要负法律责任。举列:
11号“蛀虫”:浙江玉环华生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岩生
被蛀蚀者:贵州遵义某公司
被控理由:泄露商业秘密
后果:2004年10月28日,法院判处浙江玉环华生机械有限公司罚金20万元,并判罚被告人朱岩生、邹庆1万元和5000元。
12号“蛀虫”:原飞博创(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工程师黄晓雷
被蛀蚀者:飞博创(成都)科技有限公司
被控理由:泄露商业秘密
后果:2004年8月10日,法院开庭审理了此案。
13号“蛀虫”:上海远悦贸易有限公司法人陈吉顺
被蛀蚀者:杭州桐庐共风公司
被控理由:泄露商业秘密
后果:2004年1月20日作出终审判决,判处上海远悦公司罚金10万元,陈吉顺被判有期徒刑2年,并处罚金2万元。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时有发生,而且类型多种多样,由于一些企业缺乏保护商业秘密的意识或手段,加上此种行为具有难防范、难举证的特点,企业因此遭受重大损失。
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就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企业的技术信息和商业信息采取保密措施。一方面可以防范商业秘密泄露,另一方面也是这些信息获得法律保护的前提。可以采取的措施如:对厂区或生产区域进行监控;将含有商业秘密的生产进程置于保密区域内进行;对秘密的原材料、模具确定专人管理;建立保密文件的管理责任制度、文件借阅制度和文件复制的制度,并对文件采取可靠的销毁方法;建立全面具体的计算机使用记录,对数据和软件加密,对电脑的外部通讯线路采取特别的防护措施等。
2、确定企业的商业秘密范围及可接触人员范围,采取保密措施。
3、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承担保密义务。
4、与接触商业秘密的员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规定这些员工在离开企业后的一定时间内,不得从事与企业相同或相类似的业务,但企业对员工要进行适当的补偿。
5、在联营、加工、技术转让和企业并购协议中,签订保密条款,以及签订正式合同订立前的保密协议,对在评价、论证和谈判过程中接触到的商业秘密进行保护。
6、商业秘密被侵犯后,企业应积极行动,寻求法律的保护,避免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Ⅱ 公司内部的制度有无法律效力
有法律效力
第四条
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设立的分支机构,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回记证书的,可以作为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未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或者登记证书的,受用人单位委托可以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Ⅲ 有限责任公司内部,股东(自然人)之间转让股份,所签的转让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公司法规定: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出资或者部分出资。股东依法转让其出资后,由公司将受让人的姓名或名称、住所以及出资额记载于股东名册。股东之间转让股份是股东的权利,其所签的协议当然具有法律效力。
Ⅳ 公司内部规定有没有法律效力
1、法律不会管劳动者穿什么衣服上班,除非是特种行业,应穿而不穿的是要罚企业的。回
2、像您这种完答全是公司自己的管理规定,法律不会约定这些内容。
3、法律既然没有规定,那么公司就有权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所以不违法。
大多数服务性行业都会有着装要求,这不仅是职业精神的体现,也是职业道德的要求。
Ⅳ 内部股东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从民事角度来看呢能否可以法律支持
不论是拿到工商局备案的协议还是内部股份协议,均为合同。对于合同是否有效,专需要根据合同属法的规定来确定。
按照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有效需要具备如下几个条件: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根据上述三个条件来看,你们签订的协议具备了生效的要件。所以是有效的。
在工商局备案的信息具有对外公示的效力,但是法律并未规定,不进行备案,协议就无效,即无强制性法律法规限制隐名股东。
因此,我认为你们签订的协议是有效的,可以据此执行。
当然你们之间的协议应当明确他人名下的股份多少是属于你们的,即将份额确定清楚,并标明对方的代持身份。
实践中代持股份的情况也很多的。
Ⅵ 公司如何公示规章制度才有法律效力
案例:姜某与某公司劳动纠纷案
姜某是某公司业务员,平时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负责,每月总是很好地完成公司规定的目标任务。2009年3月18日,姜某和客户洽谈业务时发生争吵。事后,公司根据内部规章制度,要求姜某交纳罚款200元。姜某未按时交纳罚款,公司以其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为由,于2009年4月1日向姜某下发了书面解除劳动合同通知书。姜某认为公司从未告知其该规章制度,于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公司撤销解除劳动合同决定。仲裁委认为,该公司在规章制度订立方面履行了民主程序,经过职工代表大会的讨论通过,但未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该规定对姜某不发生效力,遂裁决:撤销该公司作出的解除姜某劳动合同的决定。
律师点评: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也就是说,用人单位若认为职工严重违反单位规章制度,至少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单位必须依法制定明确、具体的规章制度;二是单位必须将相关的规章制度书面告知劳动者或公示。案例中,该公司在规章制度订立方面履行了民主程序,经过职工代表大会的讨论通过,但未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该规定对姜某不发生效力。仲裁委遂裁决撤销该公司作出的解除姜某劳动合同的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Ⅶ 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律效力有什么不同
现在国内的公司基本就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其他的很少了。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就是一个意思。
Ⅷ 有限责任公司内部瓜分协议是否合法
瓜分财产已经影响到公司存在的基础,协议不具备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