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新沪杯法律知识竞赛
① "新沪杯"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高中组答案
“新沪杯”,是上海市的么?
那么,你为什么不把题目一起发上来?
② 初一级进行法律知识竞赛,共有30题,答对一题得4分,不答,答错一题均倒扣2分
设答对x题
方程:4*x-2*(30-x)=96
解得:x=26;
则小明答对26*4=104分
方程:4*x-2*(30-x)=100
解得:x=80/3
所以不可能拿100分
③ 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法律知识竞赛试题中学组答案
2012年“新沪杯”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样题参考答案(初中组)
一、单选题。
DDBAC BBBCB ACCBB CBBB
二、多选题
1.ABC 2. ABCD 3.ABCD 4.ABC 5. ABCD
6.ABCD 7. AC 8.AC 9.ABC 10. ABCD
11. BC 12. ABCD 13. AC 14. ABC 15. ABCD
16. ABCD 17. ABCD 18. ABCD 19. ABCD 20. ABCD
21. ABCD 22. ABCD 23. ABCD 24. ABCD 25. ABCD
三、判断题
错错对错对 错对对对
四、简答题
(1)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的列行为属于不良行为:1)旷课,逃学;2)未经家长同意,擅自外出夜不归宿;3)携带匕首、三棱刀、弹簧刀等管制刀具;4)打架斗殴、辱骂他人;5)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6)盗窃财物,故意毁坏财物;7)赌博或者变相赌博;8)观看、收听、阅读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书刊等;9)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10)吸烟、酗酒;11)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2)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追究刑事责任,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五、案例题
1.(1)甲的肖像权受到了侵犯。肖像权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形式在客观上再现自己形象而享有的专有权。
(2) 《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
(3)是的。虽然商场已经支付了照片使用费,但没有经过甲本人或作为其监护人的父母的同意,因此也侵犯了甲的肖像权。
(4) 是的。影楼未经甲本人或作为其监护人的父母的同意,擅自将照片使用权卖给商场,违反了合同的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④ 新沪杯 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初中组答案
初中组答案:
一,单选
DDCBB
BABCC
BDCCB
CDDBD
DAABB
ACBCA
CBBCD
BCCBB
二,多选
ABD BCD BC ABCD ABC
ABC ACD ACD ABCD ABC
AB ABCD ABC AC ABCD
ABCD ABC ABCD BC ABCD
AC ABC BCD BCD ABCD
三,判断
错错错对错
对错错错对
对错错对对
错错对对错
四,案例分析
(一)
法律评析:
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经营者必须正确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以便于消费者能够正确了解产品的情况。本案中,超市作为经销商非但没有履行上述的法律义务,反而在标签上将总中公司所在地标注成为产地,从而误导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这一行为完全符合了我国法律所规定的欺诈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以欺诈方式销售商品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即所谓的“退一赔一”。所以根据以上的规则,法院支持了小邹父女的诉讼请求。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条“经营者与消费者进行交易,应当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六条“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鼓励、支持一切组织和个人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购物维权小贴士:
在日常生活消费中,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应当努力掌握和提高所需商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使用技能,正确使用商品,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一、在商场,购物中要仔细察看商家提供的商品信息,注意商品标签上的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份、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
二、购物结束后,消费者应当向商家索要购物凭证、发票以及保修证明,并妥善保管好这些单据。
三、如果在购物过程中,遇到商家有欺诈行为或者所购买的产品存在质量问题,消费者应当及时取证,做好证据的保全工作,向商家就问题进行交涉。在必要时,消费者应当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向消协投诉、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反映和向法院起诉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二)
法律评析:
这是一起典型的校园伤害案件,如同许多校园伤害案件一样,被害学生的家长找到了学校,要求学校为他女儿的伤害承担民事责任。根据我国最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的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根据这一法律规则,我们认为在学校发生伤害事故时,要根据学校是否存在过错来决定是否要承担责任。从本案上来看,女同学的伤害主要原因在于小陈同学的恶作剧行为,而学校放已经履行了其主要的义务,并且在事故发生后承担了大部分的责任,已经完成了相应的义务。故而,在本案中我们认为女同学的家长应当分清责任的主次,向主要责任人小陈索赔,而不应当不分青红皂白,扰乱学校的教学秩序,这一不理智的行为不仅不能维护他的合法权益,反而还会带来不必要的法律后果。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二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监护人尽到监护责任的,可以减轻其侵权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赔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九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二条“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或者破坏校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侵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舍、场地及某他财产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法律小贴士:
从本案中,我们发现在许多学校伤害案件中,我们的家长应当用理智、平和的心态通过合法的渠道来处理事情,不能一味怪罪学校,更不能寻衅滋事。对学校发生的侵权案件又是情况比较负责,在发生伤害后,除了及时地弥补损失,更为重要的是在时候,捋清法律关系,坐到责任分清,赔偿适当,有理有节的去维护自己的权益。
同时,在我们也要提醒广大的青少年同学在学校活动是要保护好自己的人生安全,不要做危险的动作和游戏,避免发生意外事件。
⑤ 跪求 2012年 "新沪杯 "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高中组初赛答案
http://wenku..com/view/1f129cc008a1284ac85043c9.html
里面有答案
四五两题是略的,我自己帮你回答下大概吧
四、刑法基本原则:1、罪行法定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3、罪行相适应原则(你作下适当解释)
五、1、《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2、《继承法》第十条 遗产按照下列顺序继承:
第一顺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顺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没有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的,由第二顺序继承人继承。
3、晓军
4、在我国,遗产继承的方式分为如下四种:
(1)遗嘱继承,即被继承人在生前订立遗嘱,指定继承人继承自己的遗产。
(2)遗赠,即被继承人生前订立遗嘱,将遗产赠与国家、集体,或者法定继承人以外的人。
(3)遗赠扶养协议,即被继承人与扶养人订立协议,由扶养人负担被继承人生养死葬的义务,被继承人的全部或部分财产在其死后转归扶养人所有。该方式主要出现在老人无人赡养的情况下。
(4) 法定继承,即在上面三种情况都不存在的情况下,法律根据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的遗产分配顺序。
⑥ 新沪杯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高中组样题试题答案
“新沪杯”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高中组样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 1.C2.C3.B4.C5.B 6.D7.B8.D9.B10.C 11.A12.B13.D14.B15.B 16.A17.D18.B19.C20.A 21.B22.B23.A24.C15.D 16.B27.D28.C29.B30.B 31.A32.C33.C34.D35A 36.D37.B38.C39.C40.A 二,多选 1.ABCD 2.BC 3.ABC 4.ABC 5.CD 6.CD 7.ABD 8.AB 9.ABCD 10.AC 11.AB 12.ABC 13.ABD 14.ABD 15.ABC 16.ABCD 17.ACD 18.ABC 19.ABD 20.ABD 21.AC 22. BD 23.AC 24.ABD 25.AB 三,判断 1.对 2.错 3.对 4.对 5.错 6.对 7.错 8.错 9.对 10.对 11.错 12.错 13.错 14.错 15.对 16.对 17.对 18.对 19.错 20.错 四,案例分析(一)法律评析: 我国刑法中认定的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防卫行为。法律鼓励公民实施正当防卫以保护公共利益以及本人或他人的人生财产安全。 但是法律中所讲的正当防卫也是存在一定的要求的。必须是实际存在的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犯,所谓“实际存在”即是指该不法侵犯是客观的,而不是防卫人主观猜测或是臆想出来的,而所谓“正在进行中”是指不是已经结束或尚未开始的步伐侵害,这也强调了正当防卫的时间性。 本案中,丁继光所实施的对于王小刚的侵害行为虽然实际存在,但是却不是正在进行中的。也就是说,王小刚的合法权益索然遭受到了侵害,但是这种侵害已经过去,王小刚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他实施所谓的“正当防卫”时并没有直接处于危险状态。对于已经过去的侵犯行为,如果要追究必须通过司法机关的法律程序,不允许任何人实施报复。本案中王小刚所实施的就不是正当防卫,而是一种典型的报复,这是我们国家法律所不允许的。所以,王小刚造成他人重伤的行为不是合法的正当防卫,而是已经构成了故意伤害罪,应当承担吸相应的刑事责任。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法律小贴士: 通过本案,我们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本来是受害者的青少年,到最后却成为了被告人。究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依法来保护自己,而是采取了私下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施报复行为时,他们似乎理由十足,甚至还认为自己是“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为民除害”,殊不知,这种行为都是法律所禁止的。我们广大的青少年应当认真吸取本案的教训,时刻注意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通过法律的途径来预防和制止外界对自己人身和财产的不法侵害。 (二)法律评析: 在我国刑法中,有关于侵犯财产性质的犯罪发生比率是相当高的,本案就是一个典型的财产诈骗案件。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所谓诈骗罪,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欺骗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一般的诈骗行为分为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行为人实施了欺骗的行为,其次是受骗者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而正是基于这种错误的认识受骗者处分了财产,使得行为人或者第三者取得了,而被害人为此遭受了财产的损失。本案中,行为人瞿仁光编造了可以为李荷华调动工作的谎言,使李荷华的母亲误以为这是可以帮助女儿招到更好工作的机会,为此李荷华的母亲为了顺利地办成此事交给了行为人瞿仁光三万五千元,而瞿仁光在拿到这笔钱款后就逃之夭夭,这一系列的行为模式符合了刑法关于诈骗罪的基本构造。故而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瞿某的行为已经构成诈骗罪,应当受到刑事处罚。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法律小贴士: 近些年来,侵犯财产类案件,特别是诈骗犯罪在社会上发生的还是比较多的,层出不穷的骗术让我们许多的老百姓防不胜防。归根结底,我们认为许多人民被骗的原因主要是贪图小便宜、警惕心不强。犯罪分子骗取钱财不管是采取老手段,还是使用新伎俩,其最终都是通过人们贪小便宜、钻空子的心理达到骗取他人钱财的目的。因此,我们如果遇到有人以各种借口和理由讨要钱财的,我们都要提高自己的警惕心,认真分析,切不可因为贪一点小便宜,钻一点空子而造成大损失,更不可让自己的善良被别人所利用。 在本案中,李荷华的母亲正是因为为女儿的工作着想,才会误入骗子的圈套。其是要找一个好工作无可厚非,但关键应当通过自己的努力,走正当的程序,而不应当依靠一个多年未成谋的老同学的花言巧语。 所以作为我们一般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应当努力他提高自己的警惕意识,对于陌生人或是不甚了解的人,不应当轻易相信;要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竖立起坚定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不要给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