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律知识问答书
A. 新婚姻法关于离婚的一些常识
《婚姻法》关于离抄婚的规定在第四章中,分为自愿离婚与诉讼离婚两种情形。其中第三十一条规定,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双方必须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双方确实是自愿并对子女和财产问题已有适当处理时,发给离婚证。第三十二条 第一款规定,男女一方要求离婚的,可由有关部门进行调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
在离婚后与子女的关系方面,第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
在夫妻共同财产的离婚处理上,第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离婚时夫妻的共同财产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财产的具体情况,照顾子女和女方权益的原则判决。
B. 关于婚姻的法律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年修正)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2001年修正)
在结婚之前一定要先想好了,结婚必须要领证,不然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在婚姻中离婚时一般就是孩子抚养权和夫妻共同财产的争议,离婚可以协议离婚,也可起诉离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01年4月28日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正)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根据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修正)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结婚
第三章 家庭关系
第四章 离婚
第五章 救助措施与法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本法是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二条 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实行计划生育。
第三条 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第四条 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第二章 结婚
第五条 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第六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第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结婚:
(一)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二)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第八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第九条 登记结婚后,根据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四)未到法定婚龄的。
C. 关于离婚方面的法律知识
这是整理的《婚姻法》关于通常离婚问题的规定,供参考借鉴:
1、关于离婚的条件
按照《婚姻法》的规定,夫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的,可以判决离婚。
2、关于孩子的抚养及抚养费
对于孩子抚养问题,要从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仔细确认双方的情况后判决,但哺乳期间的孩子一般判给女方抚养,如果不是哺乳期,就要看那方更适合小孩成长并征求小孩本人的意见。不抚养小孩的一方在孩子18岁以前应当每月支付抚养费,抚养费的标准一般是年收入的20—30%之间。如果在今后的抚养期内,一方不适合抚养小孩,另一方可以到法院重新起诉,要求变更小孩抚养权。
3、关于共同财产的分割
婚姻存续期间一方取得的财产均属夫妻共同财产,夫妻共同财产和债务归夫妻共同所有和负担,一般是一人一半 。如果一方有过错,分割财产是可以少分或者不分,具体份额由法院裁定。一般情况,结婚后婚前彩礼作为共同财产处理,不能要求退还,如果没有结婚,可以要求对方退还彩礼。
4、关于离婚的程序、所需证件及费用
如果是协议离婚,双方协商后,凭双方的离婚协议书、结婚证、身份证到原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离婚手续,领取离婚证;如果是一方不同意或签了离婚协议后反悔不履行的,那么应当通过诉讼离婚,在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或者在被告居住超过一年以上的所在地法院起诉,如果被告下落不明或者监禁1年以上的,可以在原告所在地法院起诉离婚。一审一般时6个月,二审时3个月。如果法院第一次判决不离的话,半年之后可以重新起诉,第二次起诉法院一般情况下应当判离。诉讼离婚的诉讼费用如果不涉及到财产分割一般是50元,有财产分割的话,按照财产比例交费,具体可参照《诉讼收费办法》。
D. 婚后协议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知识专题
最近很多人跟我咨询婚后协议书是否受法律保护的问题?今天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专下。《属婚后协议书》又叫夫妻财产协议,是指夫妻签订的、对夫妻各自财产和共有财产归属做出约定的书面协议。其主要目的是对双方各自的财产和债务范围以及权利归属等问题实现做出约定,以免将来离婚或一方死亡是产生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后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婚后协议书是受法律保护的其实夫妻双方为排除顾虑也可以对婚后协议书办理公证,也可以办理律师见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九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后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适用本法第17条、第18条的规定。
E. 离婚应该知道的法律知识有哪些
1、领取结婚证,才算有法定婚姻关系;
2、分居两年并不会自动离婚,但连续分居专满两年是认定感情破裂属的法定情形之一;
3、感情不和、过不下去并不能作为离婚理由,必须有具体的原因、表现;
4、离婚有两种方式:第一种,协议离婚;第二种,起诉离婚;
5、一般来讲,出轨一方并不一定净身出户。
F. 法律知识-婚姻法
这种情况属婚姻无效,且自始无效,只要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监护人向法院申请婚姻无效就可以了,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为女性,男方应负刑事责任,正如99207046朋友所言。
G. 婚姻有哪些法律知识要点
一、结婚离婚是自由,妨害自由受制裁
禁止包办、买卖等于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包办婚姻主要是父母等无视当事人的意志,强迫其结婚离婚的行为。
买卖婚姻是以索取大量财物为目的强迫他人结婚的一种包办婚姻的行为。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刺激和落后的思想观念,在一些农村地区甚至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方,买卖婚姻日益增多,拐卖妇女的现象也日益严重。
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其表现形式也很多,例如:父母干涉子女婚姻、子女干涉丧偶或离异的父母再婚、干涉离婚自由、干涉复婚自由、干涉男到女家落户,等等。
对以上行为《婚姻法》第3条明确规定:“禁止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严重干涉婚姻自由的,将受到刑法制裁
我国《刑法》第257条规定:“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犯前款罪,致使被害人死亡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240条规定:“拐卖妇女、儿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二、婚约法律无规定,处理不好惹纠纷
婚约引发人身关系纠纷,法院不予受理
法律对婚约不予保护,不强制履行。双方同意解除婚约的,可自行解除。一方要求解除婚约的,也无须征得对方的同意,单方就可以解除。因此,如果订婚的一方当事人到法院去要求法院保护或者解除他们之间的“未婚配偶关系”,甚至是要求强制履行“结婚的义务”,人民法院是不会予以受理的。
赠送的财产,酌情返还
对正常的因婚约引发的财产纠纷,一般的解决原则有以下几点:(一)对以结婚为目的而赠送的财产(包括订婚信物),价值较高的,应酌情予以返还;(二)对订婚期间,当事人双方一般性的经济往来或者是赠送的价值不高的物品,受赠人可以不予返还。
“青春补偿费”,法律不支持
所谓的青春补偿费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也无法得到法律的支持。当然,如果由于过错方的原因,给无过错的一方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可以要求过错方赔偿其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但绝不是精神损害赔偿。
骗取财物,将受法律制裁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不法分子假借谈恋爱、订婚的手段骗取当事人的财物。对此,一经发现,不但骗取的财物要返还受害者,对行为人也要给予一定的制裁措施。我国《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据此,行为情节严重的,将受到刑法的惩处。
三、只办酒席、不领证,能算结婚吗?
大多数人都把一个盛大的结婚仪式当作是自己婚姻生活的开始,但是只举行结婚仪式而没有领结婚证,却不能算法律意义上的结婚。
必须要进行结婚登记
我国《婚姻法》第8条明确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结婚登记是使婚姻合法有效的程序,只要是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取得了结婚证的,婚姻即告成立,在法律上就是合法夫妻,受法律的保护。如果没有进行结婚登记手续,即使双方都认为相互之间是夫妻关系,包括已经举行了婚礼、两人已经同居、财产共享,这些都不为法律所认可,当然也就不能享受到法律对夫妻关系的保护。
四、办理结婚登记,要迈几道门坎?
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在结婚的过程中,婚姻登记又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办理结婚登记需要履行哪些手续呢?
结婚登记申请须双方亲自到场
当事人双方进行结婚登记,必须双方亲自到场,向婚姻登记机关提出结婚登记的申请,结婚登记申请时应持有下列证件:
(一)本人的身份证和户籍证明;
(二)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写明本人出生年月和婚姻状况(未婚、离婚、丧偶)的证明;
(三)离婚后申请再婚的,还须持有离婚证件(离婚证或准予离婚的判决书、调解书);
(四)实行婚前健康检查的地区,须持有指定医疗保健机构出具的健康检查证明;
(五)如果申请结婚的当事人是在一方父母户籍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结婚登记的,还须持有该父母所在单位或村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身份关系的证明。
教您一招:如何补办结婚证?
领结婚证要迈几道门坎不容易,结婚证丢了还真让人头疼。其实不用头疼。我国《婚姻登记管理条例》第22条规定:“当事人遗失或者损毁结婚证、离婚证的,可以持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者居民委员会出具的婚姻状况证明,向原办理婚姻登记的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出具婚姻关系证明”,所以,可申请出具夫妻关系证明来代替结婚证。夫妻关系证明书和结婚证的法律效力是相同的。
五、结婚也要符合条件,不合条件法律禁止
结婚不但要经过必要的登记手续,而且结婚的双方也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只有符合了条件,婚姻登记机关才会予以结婚登记。那么当事人要符合哪些条件呢?
结婚须达法定年龄
我国《婚姻法》第6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这是我国法律对结婚年龄的基本规定。
婚姻法所规定的法定婚龄,适用于所有中国公民以及在中国境内结婚的华侨、港、澳、台同胞及外国人。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为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法律也允许作特殊的规定。比如说,少数民族地区可适当降低婚龄,但是男不得早于20周岁,女不得早于18周岁。
与此同时,出于一些相关因素的考虑,一些行业对业内人员的婚龄也有特殊的要求。例如:民航的飞行员(包括飞行、领航、通讯、机务、乘务等)因工作需要,适当提高婚龄,男不得早于26周岁,女不得早于24周岁;解放军战士在未服满现役期间不准结婚;大学生在校期间一般也不许结婚。这些特殊的规定都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同性、几类近亲属禁止结婚
我国《婚姻法》没有明确规定结婚必须是“一男一女”,但是婚姻法多处提到“结婚的男女双方”。据此我们认为,我国的法律不允许同性婚姻,结婚的双方必须为一男一女。
近亲结婚的危害在此无须多说。法律明确规定的不允许结婚的近亲的范围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具体来说,直系血亲包括父母子女、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孙子女、外孙子女等;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包括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伯叔与侄女、姑姑与侄子、舅舅与外甥女、姨与外甥等。
特殊的疾病禁止结婚
目前,根据我国的《母婴保健法》的规定,禁止结婚的疾病主要指:
(一)麻风病和性病未经治愈的;
(二)严重遗传性疾病;
(三)有关精神病,主要指精神分裂症、狂躁抑郁症、呆痴症患者等。
六、近亲属需分别对待,能否结婚还待细说
近亲不能结婚,但这只是一个概括性的规定,其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详细说明。
不能生育的表兄妹可以结婚
姻亲能否结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姻亲是由于婚姻而产生的亲属关系,姻亲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也就是不具有近亲结婚对后代的危害性。因此,对同辈份姻亲之间结婚法律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但是对于不同辈份姻亲之间结婚,比如像丧偶的儿媳嫁给公公等这样的情况,在老百姓的心中是典型的乱伦,很难被大家接受,而且如果有子女,还会引起继承上的一系列混乱。因此,对于不同辈份姻亲之间要求结婚的,婚姻登记机关一般会尽量劝其不要结婚。
养亲属或继亲属之间结婚要慎重
“养亲”是由于收养关系而产生的亲属关系,养亲之间一般也没有血缘关系。我国《收养法》第23条规定:“……养子女与养父母的近亲属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法律关于子女与父母的近亲属关系的规定。”根据这一条引申,由于收养所形成的旁系血亲关系,凡在三代以内的也是不允许结婚的。然而在中国的传统习惯中,并不反对同一辈份之间具有养亲关系的人结婚,如养子女与养父母的亲生子女、养子女之间都是可以结婚的。司法实践对此也予以了认可。
但是不同辈份的养亲属之间还是禁止结婚的。
“继亲”是由于父母一方再婚而与其再婚的配偶及其亲属所形成的亲属关系,如继子女与继父母之间、继兄弟姐妹之间等等。我国《婚姻法》第27条第2款规定:“继父或继母和受其抚养教育的继子女间的权利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据此,如果继父母和继子女之间形成了抚养教育关系,就形同父母子女,当然不能结婚;如果没有形成抚养教育关系,那么在继父母之间的婚姻关系解除了之后,不同辈份之间的继亲还是可以结婚的。
对于同一辈份继亲之间,如继兄弟姐妹之间,因为没有血缘关系,又不与伦理相悖,是可以结婚的。
七、隐瞒真相枉费功,“结婚”还得判无效
根据《婚姻法》的规定,什么是“无效婚姻”呢?
修改后的《婚姻法》第10条明确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的;
(三)婚前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婚后尚未治愈的;
(四)未到法定婚龄的。”
效婚姻对双方财产子女问题的处理办法
根据《婚姻法》第12条的规定,被确定为无效婚姻后,双方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由当事人协议处理;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根据照顾无过错方的原则判决。对重婚导致的婚姻无效的财产处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当事人的财产权益。当事人所生的子女,为非婚生子女,适用婚姻法有关父母子女的规定。
只有法院才有权宣告无效婚姻
八、因受胁迫而结婚,一年内申请可撤销
修订后的《婚姻法》在设立了无效婚姻制度的同时,还设立了可撤销的婚姻制度,给予了当事人依法决定自己婚姻命运的权利。
可撤销婚姻自始无效
可撤销的婚姻是指由于结婚当时违背了双方自愿的原则,不具备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因此在结婚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受害一方可以向法院提出撤销该婚姻的申请,由此使该婚姻自始无效的法律制度。
被迫结婚,可以申请撤销
我国《婚姻法》第11条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因胁迫而结婚”,主要是结婚的一方或者是其他人,对结婚的另一方,予以威胁或损害,使该方违背自己意愿而结婚。这种胁迫,可以是一种暴力上的威胁,也可以是一种精神上的要挟,如以揭露当事人的隐私为要挟等等。
有受胁迫一方有权提出撤销申请
一年之内提出申请有效
《婚姻法》第11条规定:“……受胁迫的一方撤销婚姻的请求,应当自结婚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当事人请求撤销婚姻的,应当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内提出。”过了法定的时间期限,受胁迫方就没有权利再申请撤销婚姻了。与此同时,婚姻也就自始有效存在了。要解除婚姻关系,就只能通过离婚这种方式了。
应向婚姻登记机关或人民法院提出撤销婚姻的申请
在我国,当事人自己不能随便撤销婚姻,只能向婚姻登记机关或者是人民法院提出申请,由它们来撤销婚姻,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撤销婚姻。
九、手牵手共度人生,彼此忠实是义务
夫妻相互忠实是法定义务
《婚姻法》第4条明确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也就是说,夫妻之间相互忠实已不仅仅是一个道德问题,还是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违反这一义务,就会有相应的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而绝非只是受舆论的谴责这么简单。
相互忠实主要是指性关系的忠实
违反该义务的法律后果
如前所述,既然夫妻之间相互忠实是法律规定的义务,那么违反这一义务,就将承担相应的不利的法律后果。修订后的《婚姻法》在规定了夫妻之间忠实的义务的同时,还设立了对无过错方进行损害赔偿的制度。也就是说,如果一方有婚外性行为,违反了夫妻间互相忠实的义务,并因此导致了婚姻的破裂,对婚姻的另一方将给予经济上的弥补。
“精神出轨”不受法律制裁
严格说来,夫妻之间相互忠实的义务也应当包含精神上相互忠实的意思。但是,法律只能约束人的行为,而不能约束人的精神。法律上的忠实义务主要指性生活上的忠实,至于精神上的忠实,·例如“网恋”、“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等等,就只能是道德所调整的问题,而法律既不应该去管,也实在是无能为力去管。
十、第三者插足离婚,受害方如何索赔?
一方重大过错,离婚时另一方有权索赔
因夫妻一方的重大过错,导致夫妻关系破裂而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过错方赔偿损失,这是当代婚姻家庭法中的公平原则和保护弱者原则在离婚问题上的体现。
四种情形受害方有权索赔
《婚姻法》第46条规定了四种情形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要求损害赔偿: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三)实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
第三者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无过错方有权向法院提出请求
只有人民法院才有权力确定过错方的责任以及应当承担的损害赔偿的具体数额,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强制过错方履行这一责任。当然,如果无过错方和过错方能够自愿达成有关赔偿的协议并予以履行,法律也可不过问。
十一、事实婚姻法不认可,重婚已是犯罪行为
事实婚姻不再被承认
民政部1994年2月1日颁布实行的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规定:从条例施行之日起,没有配偶的男女,未办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按非法同居对待。也就是说,自1994年2月1日起我国的民事法律就已经不再承认事实婚姻。
以夫妻名义同居,认定为重婚
1994年1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发布施行后,有配偶的人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仍应按重婚罪定罪处罚,因此,这种非法的“婚姻”关系的当事人还将受到刑事法律的制裁。
我国《刑法》第258条规定了重婚罪:“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重婚是对一夫一妻制的最严重的破坏,是一种犯罪行为。构成重婚罪的有两类人:一是自己有配偶,但却与别人又结婚的;二是明知他人有配偶,却仍然与之结婚的。构成重婚罪也有两种形式:一是登记结婚的形式;二是事实婚姻的形式。
十二、家庭暴力可以避免,依法维权免受伤害
家庭暴力不仅仅只是殴打
“家庭暴力”,是指行为人以殴打、捆绑、残害、强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给其家庭成员的身体、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伤害后果的行为。
家庭暴力不仅仅发生在夫妻之间
家庭暴力是发生在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只要是经常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包括“父亲打儿子”、“儿子打老子”这样的行为,都是家庭暴力行为。
家庭暴力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如果行为超过一定的限度,给家庭成员造成肉体上的严重伤害,就不再是家务事了,而是一种违法行为。这种违法行为也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家庭暴力法律禁止
修改后的《婚姻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对实施家庭暴力的家庭成员也有以下相应的制裁措施:
(一)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所在单位应当予以劝阻、调解。对正在实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权提出请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予以劝阻,公安机关应当予以制止。
(二)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员,受害人提出请求的,公安机关应当依照治安管理处罚的法律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三)对实施家庭暴力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四)实施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请求损害赔偿。
正在遭受家庭暴力的侵犯,你可以打“110”
如果家庭暴力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
行伤害鉴定,注意保留证据
为了避免此情况发生,有效地维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我们提出两点建议:
(一)家庭暴力受害人在受伤后应尽快到医院进行必要的治疗,并要求医生将损伤的部位、大小及性质记录在病历上。保存好你的病历,病历是一种证据材料。
(二)可以去做家庭暴力伤害鉴定。目前,不少地方的法医学鉴定机构成立专门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法医鉴定中心。建立较早的有北京市法庭科学技术鉴定研究所家庭暴力受害人损伤鉴定门诊、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设立的家庭暴力伤害鉴定中心。这种鉴定,可以避免因为普通病历记载不全从而导致证据是否有效的问题。
在必要紧急的情况下可以正当防卫
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正当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十三、妻子不愿生孩子,丈夫无奈莫强求
什么是生育权?
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就是说生育是公民的一项权利。生育权从根本上讲是指一个人有权决定生育,也有权决定不生育;以及有权决定自己什么时候生育。但是生育权的行使有两个前提:一是不能违反国家关于计划生育等已有的法律法规;二是不能因为行使自己的生育权而妨害到别的正当权利的行使。
男性也有生育权
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公民不分性别均有生育权,男性的生育权首次被法律明文规定。因此,丈夫也有生育权。
男性不能强迫妻子生或是不生孩子
男性虽然有生育权,但这个权利不能随意行使。当夫妻的生育权产生矛盾的时候,也就是双方对是否要孩子意见不统一的时候,该怎么处理呢?
丈夫可以提出离婚
如果妻子不愿意生育孩子,丈夫却想要孩子,夫妻双方在这个问题上无法通过沟通达成一致,那么丈夫可以以此作为请求离婚的理由与妻子离婚,法院会把这个理由作为判决其离婚的依据,通过这种方式丈夫可以实现自己的生育权。但是如果妻子想要孩子,而丈夫不想要孩子,妻子生下孩子后,丈夫不能以生育权为理由,拒绝履行父亲对孩子抚养教育的义务。
单身女性也有生育权
2001年《吉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开始正式施行。该《条例》第30条第2款规定:“达到法定婚龄决定终身不再结婚并无子女的妇女,可以采取合法的医学辅助生育技术手段生育一个子女。”所以,单身女性也有了生育权。
在此,我们还需提醒读者的是:这个条例只是吉林省的地方性行政法规,并不适用吉林省以外的地区。如果有其他地区的单身女性希望生育子女的,还要以当地的具体规定为准。
十四、养子数载非亲生,丈夫可以要赔偿
与人私通生子,是侵权行为
与人私通生子的行为不但是严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而且是对婚姻无过错方的一种严重的侵权行为。
夫妻之间的侵权也要赔偿
侵权行为是对别人正当权利进行侵犯并因此予以相应赔偿的行为。侵权行为不仅可能发生在不认识的人之间,而且也可能发生在夫妻之间。
受欺骗的丈夫有权追讨抚养费
受欺骗的丈夫有权要求赔偿精神损失
私通生子的双方对赔偿承担连带责任
十五、非婚生子是亲生子,抚养义务不能逃避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出生于正常的婚姻之中,非婚生子女的权利也要加以保护。
什么是非婚生子女?
非婚生子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没有结婚的男女发生性行为所生的子女;已婚的男女与第三人发生性行为所生的子女;无效婚姻、被撤销的婚姻当事人所生的子女;以及妇女被强奸后所生的子女。
亲子鉴定结论可作为证据使用
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具有相同的权利
非婚生子女的亲生父母都应当承担抚养义务
非婚生子女也有权继承亲生父母的遗产
十六、一方离家出走多年,配偶可以要求离婚吗?
如何向法院申请“宣告失踪”
我国《民法通则》第20条规定:“公民下落不明满两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他为失踪人……。”这样,就可以为处理被宣告人的财产以及与之相关的人身关系提供法律依据。
法律规定只有被申请宣告失踪人的利害关系人才可以申请,包括:被申请宣告失踪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以及其他与被申请人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人。
修改后的《婚姻法》第32条第4款规定:“一方被宣告失踪,另一方提出离婚诉讼的,应准予离婚。”
可以以分居满两年为由直接提起离婚诉讼
如果夫妻一方离家出走满两年,另一方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诉讼离婚。在法院发出公告之后,即使另一方不出现在法庭,法院也可以根据夫妻双方分居满两年的事实,依照法定程序缺席判决离婚。
十七、一方被宣告死亡后又回来,夫妻关系怎样处理?
重新出现后,夫妻关系分别处理
按照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或者确知他没有死亡,经本人或者利害关系人申请,人民法院应撤销他的死亡宣告。然后根据法院的撤销宣告死亡的判决,被宣告死亡的人可以重新办理户口登记等手续。
被宣告死亡的人重新出现,其夫妻关系根据以下的不同情况有不同的结果:
(一)如果被宣告死亡的人的配偶还没有另行结婚的,那么从法院判决撤销死亡宣告的那天起,双方的夫妻关系自行恢复。
(二)如果被宣告死亡的人的配偶已经另行结婚的,再婚的婚姻有效,被宣告死亡人与原配偶的夫妻关系不能自行恢复。所以,赵女士与现在的丈夫陈先生的婚姻是有效的,而赵女士与前夫李先生的夫妻关系不能自行恢复了。
(三)即使再婚后又离婚的,或者是再婚的配偶已经死亡的,被宣告死亡人与原配偶的夫妻关系仍然不能自行恢复。
重新出现,原夫妻财产属于夫妻共同共有
被宣告死亡人与其配偶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取得的财产,属于夫妻共同共有财产。
十八、人工受精得儿女,离婚丈夫也要养
那么什么是人工受精呢?在对待子女问题上又该如何处理呢?
同质人工受精的子女是亲生的子女
一般来说,采用同质人工受精方式而出生的子女,由于采用的都是父亲的精子和母亲的卵子,只是用人工的方法使之结合生长,因此出生的子女与父母有血缘关系,属于直系血亲并为婚生子女。夫妻双方均不得向法院提起否认其为自己亲生子女的诉讼,除非有证据证明医生误用了第三人的精子或者卵子。
双方同意的异质人工受精子女视为双方的婚生子女
我国的法律规定:“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一致同意进行人工受精,所生子女应视为夫妻双方的婚生子女,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适用婚姻法的有关规定。”据此,只要是夫妻双方一致同意,那么除了血缘上的差异,异质人工受精所生的子女与一般的夫妻双方所生的亲生子女是没有区别的。
提供者对所生子女不承担抚养义务
提供异质人工受精精子或卵子的第三人虽然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与所生的孩子具有血缘关系,但是他们并不对所生的子女承担任何的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而且对提供精子或者卵子的第三人的身份是要严格保密的,除非是在所生的子女长大后结婚时可能会导致近亲结婚的时候,才可以有例外。
“代孕母亲”营利,法律明确禁止
我国的法律是不允许以营利为目的代他人怀孕的。
十九、收养子女要符合哪些条件?
三类人可以作为送养人
送养人是指将子女或儿童送给他人领养的父母或者其他的监护人。
《收养法》第5条规定:“下列公民、组织可以作为送养人:(一)孤儿的监护人;(二)社会福利机构;(三)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子女的生父母。”孤儿的监护人是指对没有父母的孤儿承担监护责任的人,包括:(一)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二)与孤儿有关系的其他亲属、朋友,本人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过孤儿父母所在单位或孤儿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也可以作为监护人;(三)在没有上述人作为监护人的情况下,孤儿父母所在单位或孤儿所在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也可以作为监护人。
社会福利机构主要是指民政部门举办的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等。
孩子的生父母由于身体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或智力等方面的原因无力抚养子女的,也可以送养子女。
H. 有没有婚姻法学的本科论文书,求书名!!
2011年湖北省电大提供法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以下有些为选题方向,不能作为确定的论文题目,例如,如果选题方向是《论反垄断法》,那么你切不可就真的把论文题目拟成《论反垄断法》,你应该拟成《论反垄断法对行政垄断的规制》,要是拟成《论反垄断法对行政垄断的规制——从国家质检总局成被告说起》那样就更好一些。有些则可以直接用作论文的题目,如试论非法人组织的法律地位。所以毕业生在具体选择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对学生自拟毕业论文题目的,只要符合法学专业的要求是可以的,但我们鼓励选题应当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并符合法学专业的特点,提倡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题,结合当前社会实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一,宪法,行政法学类
宪法:
1.论宪法的社会调整功能
2.西方宪法分类学说述评
3.论宪法监督制度对于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
4.论宪法作用的局限性
5.旧中国宪政运动的历史经验
6.美国,英国宪法特点比较研究
7.54宪法研究
8.论1982宪法的修改历程及其功能,论我国宪法修改程序的完善
9.特别行政区的宪法地位
10.论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权力划分
11.论中国公民基本权利的现实性
12.中西权利观念比较研究
13.论选民与代表的权利义务关系
14.论人权概念的历史演变
15.论公民概念的变迁
16.法对妇女权利的保障
17.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障
18.论表达自由的宪政意义
19.中国宪政体制下的司法独立
20.论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法保障制度
21.从立法法规定看中国宪法的权威性
22.论宪法意识
23.代表机关代表资格限制比较
25.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宪法保障制度的比较研究
26.论宪法司法化
27.论宪法至上与依法治国
28.论宪法司法化的出现及对中国法治的影响
29.论宪法惯例
30.论宪法解释
31.论宪法变迁
32.论宪法的修改
33.人民主权原则探析
34.民主集中制与三权分立机制比较研究
35.论我国的宪法监督机制
36.论我国宪法规范的特点
37.论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38.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39.单一制,联邦制比较研究
40.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平等权保障研究
41.新形势下公民选举权保障研究
42.农地征用补偿与公共利益
43.基层政权建设的宪法保障
44.当代中国农民政治权利法律保障机制研究
45.村民自治中的宪法问题研究
46.当代中国宪政语境下的司法独立
47.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48.论迁徙自由
49.论公民集会游行示威权的法律规制
50.论直接选举
51.论我国地方制度的特点
52.论我国紧急状态立法
53.结社自由的宪政意义
54.劳动与社会保障权的宪政意义
55.试论我国人大代表选举制度的完善
56.论我国城镇和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
57.论我国公民权利的宪法保障机制
58.论我国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
59.三权分立制下的立法与司法关系模式研究
60.集权制下的立法与司法关系模式研究
61.公民政治参与的效果问题研究(公民与国家的互动模式研究)
行政法:
1.中国违宪审查制度探析
2.宪法解释问题研究
3.论人大对司法的"个案监督"
4.论宪法的经济功能
5.选举制度改革探析
6.论公民的迁徙自由权
7.行政合理性原则的逻辑分析和道德解读
8.行政立法中的听政制度分析
9.行政补偿的宪政基础
10.行政程序的功能解析
11.行政不成文法法源探微
12.调节在行政诉讼中的生存可能与制度建构
13.对行政诉讼不停止执行原则的质疑
14.论行政强制权的设定
15.论行政许可的性质
16.论授益行政行为的撤消
17.论行政不作为的国家赔偿责任
18.论比例原则及其适用
19.论受教育权的行政法保护
20.浅论行政知情权
21.论行政公开原则的法律实现
22.论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
二,法理,法史类
法理:
1.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浅论
2.试论和谐社会下社会边缘人群的权利保障
3.法律与情理关系的辩证思考
4.中国"法治"思想的历史观察与思考
5.法治是造就有限政府与有效政府的保障
6.浅谈传媒与法制的关系
7.论公权与私权的平衡
8.论农村法制文化建设
9."礼与法"的思考
10.见义勇为中经济补偿问题研究
11.论法律漏洞
12.垃圾短信的违法性分析
13.浅议被拆迁人权益保护问题
14.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司法保障研究
15.从许霆案看中国的法治
16.浅议自由视野中法律的品质
17.也谈我国当前法学教育的困境
18.试论"潜规则"
19.论法,理,情的关系
20.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探析
21.论网络环境对传统权利理论的影响
22.法律职业现状与法学教育略论
23.论宪法中的权利与权力结构体系
24.试论我国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
25.宪法诉讼制度初探
26.论违宪审查制度
27.地方人大制度运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8.论检察职能与检察改革
29.选举制度与政治文明
30.新闻自由的法治价值
31.判例与中国法制建设
中国法制史:
1.论清末预备立宪
2.浅论沈家本与中国法律的近代化
3.试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论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发展变化
5.试论唐律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6.中国古代官僚特权制度研究
7.中国古代惩治腐败的制度研究
8.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
9.略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中国当代检察制度之异同
10.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刑法在中国古代刑法史上的历史地位
11.试论宋代司法审判制度的创新
12.试论元朝法律对唐宋法律的反动
13.论清朝法律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
14.论北洋政府时期法制中的封建性
15.中国封建社会法制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6.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制及其社会影响
17.从《水浒传》看宋朝的刑法制度
18.清末修律初探
19.试论宋朝民商法的发展与意义
20.秦朝法律制度的历史意义探析
21.论马锡五审判方式
22.论汉朝的春秋决狱对中国司法制度的影响
23.试论大陆法系对清末和民国法制的影响
24.试论中国古代工商经济法制的主要特征
25.宋明两代土地所有权制度初探
26.试论《开皇律》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历史地位
27.唐代治吏的法制建设
28.试论汉朝的刑法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29.试比较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与近代公务员制度之异同
30.试比较新民主主义法制与南京国民政府法制的主要区别
外国法制史:
1.罗马法人格制度探析
2.论罗马法上的合同形式
3.浅析英美合同法中的对价理论
4.论教会法对现代婚姻制度的影响
5.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之比较研究
6.论神明裁判
7.浅议定书德国民法典对中国民法的影响
三,民商法,经济法类民法学:
1.论民法上的正当防卫
2.试论非法人组织的法律地位
3.论赃物的善意取得及其法理分析
4.试论楼顶空间的权属争议及解决规则
5.浅析根本违约构成要件及其法律效果
6.关于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法学思考
7.关于医疗行为举证责任问题的法律思考
8.我国民事优先权立法现状与法理分析
9.论私力救济及其行使
10.雇主民事责任浅析
11.发送黄色短信行为的性质及责任
12.试论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制度的完善
13.关于航班延误的法律分析
14.论在校大学生的结婚权
15.试论保险代理人的无权代理行为
16.试析保险合同中的格式条款
17.著作权法传统边缘的创新:数据库特别保护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18.论"最低消费"条款的法律效力
19.试析合同制度中的情事变更原则与不可抗力的适用
20.试论有限合伙制度在我国确立之必要
21.电信服务合同规制的若干法律问题
22.小额诉讼程序设立的基本构想
23.浅谈利用未成年人行乞的性质及法律责任
24.商品房预售交易之法律性质探讨
25.试论非婚性行为损害的赔偿问题
26.非婚生子女法律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
26.论交通事故侵权损害赔偿案件挂名车主民事责任
27.论出租汽车的拒载权
28.论公交公司的安全注意义务
29.论学校的安全注意义务
30.论宾馆的安全注意义务
31.试析违约责任中可预见原则
32.试析我国入世后软件保护的"合理水准"
33.无权处分与善意取得之冲突与协调
34.论共同危险行为
35.股权质押若干问题研究
36.产品责任有关问题之比较
37.举证责任倒置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与对策
38.浅谈雇主责任
39.合同监督人探析
40.试论破裂主义离婚制度的完善
41.论离婚诉讼中的经济帮助制度
42.浅谈离婚诉讼中探望权有关问题
43.论物权的公示公信原则与交易安全保障的关系
44.论遗嘱自由及其限制
45.配偶权研究
46.离婚制度若干问题探析
47.对缺席判决离婚问题的研究
48.精神病人在离婚案件中的诉讼地位问题研究
49.论离婚损害赔偿法律制度
50.论跨国婚姻的法律规则
51.人口老龄化的立法思考
52.论家庭暴力中的"冷暴力"
53.现代科技的发展与婚姻家庭制度
54.生育权的法律定位
55.论夫妻间的忠实义务
56.同居关系问题研究
57.同性"婚姻"研究
58.论变性手术的条件及其对婚姻关系的影响
59.与婚姻关系有关的利害关系人的介定
60.论违反结婚形式要件的法律后果
61.论离婚损害赔偿
62.论夫妻忠实义务与隐私权冲突的法律协调
63.论夫妻的法定代理权
64.女权主义与婚姻家庭立法
65.保护军婚与诉权冲突的问题
66.婚姻关系的法律定性研究
67.再婚问题研究
68.婚姻仪式的价值研究
69.夫妻间的相互债权债务关系问题研究
70.违约金,赔偿金的比较研究
71.论民法中的推定制度
72."假唱"行为的法律性质及责任
73.明星代言虚假广告的法律性质及责任
74."****事件"的法社会学思考
75.论我国婚姻法第四条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76.婚姻家庭法的弱者保护功能
77.婚约法律问题探讨
78.论我国夫妻约定财产制度
79.父母离婚后的亲子关系研究
80.亲权制度研究
81.对"80后"离婚案件的分析与思考
82.人工生殖法律问题研究
83.协议离婚探析
84.论离婚扶养制度
85.浅析我国婚姻法中的损害赔偿制度
86.论婚内侵权损害赔偿
87.婚姻家庭法中的儿童最大利益原则
88.老人权益保障研究
89.试论大学生就业的法律保护
90.论当代夫妻财产制发展的趋势及原因
91.完善婚姻家庭法的法律责任制度
92.论我国反家庭暴力立法完善
93.第三者法律责任探究
94.论遗产种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95.胎儿法律地位研究
96.关于遗产税的法律思考
97.论知识产权的继承
知识产权法:
1.试论知识产权在民事权利体系中的地位
2.论知识产权保护的地域性
3.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
4.著作权,专利权,商标的客体之比较分析
5.网络环境下摄影作品的著作权保护
6.民间文学艺术与知识产权保护
7.论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8.广告用语的法律保护
9.论信息网络传播权
10.私权保护的削弱还是加强 ――网络版权保护思考
11.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
12.会展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研究
13.网络服务商著作权责任研究
14.论专利制度的作用
15.论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16.论地理标记的法律保护
17.论域名的法律保护
18.域名抢注的法律对策
19.论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
20.论证明商标与地理标志的区别与联系
21.论人才流动中的商业秘密保护
22.论知识产权犯罪及其刑罚
23.论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24.服务商标法律制度研究
25.论商标与著作权的冲突
债权法:
1.浅议第三人侵害债权
2.债的保全之优先受偿性研究
3.论不真正连带债务的效力
4.债的清偿抵充法律问题研究
5.债权让与制度探析
6.浅析高空抛物行为的侵权责任
7.网络侵权形式及对策研究
8.网络链接侵权问题探析
9.共同危险行为疑难问题探析
10.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
11.浅议不当得利的财产返还范围
12.自然债务若干问题探讨
13.请求权竞合法律问题探析
14.浅议无意思联络的数人侵权
15.共同侵权法律问题新探
合同法:
1.论电子合同主体的缔约能力
2.浅析合同的附随义务
3.论合同相对性原则的突破
4.电子合同订立法律问题探讨
5.论格式条款的法律规制
6.拆封合同法律问题研究
7.论买卖合同的风险负担
8.浅析为第三人利益合同
9.论无名合同的法律适用
10.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研究
11.浅析情事变更原则
12.最高额保证合同法律问题探析
13.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之比较研究
14.论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物权法:
1.论大陆地区民法中善意取得制度的完善
2.业主大会中业主投票权问题研究
3.浅谈物业管理中弱者权益保护
4.商品房住宅小区共有部分使用纠纷问题浅析5.市场经济中充分行使国家所有权的法律制度设计
6.论动产所有权的移转
7.论不动产所有权的移转
8.论中国大陆地区拾得遗失物法律制度的完善
9.论共有人对共有财产的瑕疵担保责任
10.论区分所有建筑物中共有部分的合理使用
11.论物业公司对区分所有建筑物中共有部分的管理
12.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的区分所有权
13.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人的社员权
14.论物上请求权
15.居住权制度初探
16.采矿权转让的法律分析
17.我国用益物权制度的完善
18.浅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
19.论权利质权的客体
20.论整体财产的抵押
21.论最高额质押
22.论权利质押的新发展
23.论优先权担保
24.论转质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
1.劳动争议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3.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社会保障问题探讨
4.现行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完善
5.医疗保险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建议
商法:
1.论民商合一立法体制
2.商法的外观主义原则
3.商法的维护商事交易安全原则
4.财团法人制度研究
5.保险法的诚信原则
6.有限合伙评析
7.商事登记立法研究
8.商号权的法律保护
9.一人公司的法律控制
10.公司中小股东利益维护机制
11.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完善
12.我国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义务与责任制度的完善
13.股票评论人的法律责任研究
14.证券信息披露制度研究
15.论股东知情权
16.浅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继承问题
17.隐名股东资格的认定问题
18.论保险合同中的"不利解释"原则
19.保险合同如实告知义务辨析
20.论社会中介组织在商法中的地位
21.我国非营利组织信息公开制度研究
22.非营利组织董事的义务研究
23.公益募捐法律规制研究
24.票据抗辩研究
25.票据的无因性
26.我国中央银行的法律地位
27.自动取款机有关法律问题研究
28.论共同海损
29.社会变革环境下的社会法
30.社会救助立法问题研究
四,刑法,诉讼法类
刑法:
1.许霆案件引发的刑法学思考
2.论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或司法)体现
3.情节犯若干问题研究
4.持有型犯罪若干问题研究
5.刑法溯及力问题探讨
6.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研究
7.普通累犯制度若干问题研究
8.我国假释制度研究
9.论定罪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
10.抢劫罪若干问题研究
11.我国管制刑制度研究
12.我国假释制度研究
13.论非法拘禁罪
14.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问题研究
15.罚金刑制度研究
16.论窝藏包庇罪立法的缺陷与完善
17.不作为犯罪研究
18.见危不救罪立法之我见
19.刑事责任探讨
20.危险犯若干问题研究
21.犯罪客体的存与废探讨
22.论犯罪故意的意志因素
23.缓刑制度研究
24.论生命权的刑法保护
25.伪证罪若干问题研究
26.斡旋受贿问题研究
27.论构建中国易科制度的之设想
28.论片面共犯的认定
29.没收财产刑制度研究
30.走私毒品罪的若干问题研究
31.职务侵占罪基本问题研究
32.论侵占罪
33.论激情犯罪
34.身份犯若干问题研究
35.情节犯研究
36.集资诈骗罪若干问题的研究
37.网络犯罪及其刑法规制
38.自首问题研究
39.坦白问题研究
40.论量刑自由裁量权及合理控制
41.论犯罪未遂的构成
42.论医疗事故罪
43.重婚罪研究
44.死刑缓期执行制度研究
45.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研究
46.论一罪与数罪的区分标准
47.非法拘禁罪客观方面探讨
48.贪污罪探讨
49.受贿罪探讨
50.挪用公款罪研究
51.论结果加重犯
52.抢劫罪未遂探讨
民事诉讼法:
1.论现行民事再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
2.论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制度
3.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4.论我国民事诉讼缺席判决制度的缺陷与完善
5.论检察院的民事公诉
6.论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
7.滥用民事诉讼诉权的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8.论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
9.论我国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权利保护
10.论民事判决书的质量问题
11.论民事判决书的说理性
12.手机电池回收引发的公益诉讼
13.论民事诉讼中的专家证人制度
14.论我国农民工权益司法救济机制的完善
15.论法官中立——以民事或刑事诉讼为视角
16.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辩论原则
17.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直接言词原则
18.论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19.诉讼费用制度的改革与反思
20.论民事再审程序中新证据的界定
21.论反诉制度的重构
22.论行为保全制度的建构
23.论小额诉讼程序
24.论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的完善
25.论输血引发疾病案件被告方的举证责任
26.论当事人陈述
27.论民事陷阱取证
28.论举证期限制度的完善
29.论民事诉讼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权
30.论民事诉讼审判公开制度
31.诉讼契约研究
32.民事抗诉制度研究
33.构建我国即决判决制度的思考
34.论民事诉讼中的鉴定人制度及完善
35.论民事诉讼当事人的调查取证权
36.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研究
37.论民事诉讼简易程序改革与重构
38.民事诉讼处分权研究
39.民事诉讼担当制度研究
40.论代位权诉讼
41.论民事诉讼中的鉴定结论
42.论民事诉讼中的自认
43.民事诉讼证人作证问题研究
44.我国民事上诉审程序研究
45.我国民事诉讼中私录资料合法性研究
46.论执行和解
47.民事电子证据研究
48.民事证据保全制度研究
49.医疗侵权诉讼举证责任问题研究
50.民事撤诉制度研究
51.论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时限制度的完善
52.论我国传统调解制度的继承与改造
53.民事诉讼失权制度研究
54.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研究
55.论民事诉讼中的证人证言
56.论离婚诉讼调解
57.民事诉讼行为瑕疵及其救济研究
58.心理测试结论作为民事诉讼证据可行性研究
59.家事审判制度研究
刑事诉讼法: 1.口供规则研究
2.保释制度研究
3.取保候审研究
4.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问题研究
5.未决羁押制度研究
6.刑事赔偿若干问题研究
7.我国刑事诉讼司法鉴定问题研究
8.刑事再审制度研究
9.刑事诉讼证人出庭制度研究
10.论我国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构建
11.论刑事诉讼中证人的权利和义务
12.刑事拘留滥用问题研究
13.刑事被害人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14.论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护
15.论我国不起诉制度体系的重构
16.论我国实行辩诉交易的障碍及制度构建
17.侦查监督问题研究
18.论我国刑事审级制度之重构
19.刑事被告人供述若干问题研究
20.监听法律制度研究
21.刑事简易程序的价值及其实现
22.刑事判决书研究
23.我国刑事辩护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
24.证据法视野下的无罪推定原则
25.辩诉交易制度研究
26.论刑事公诉案件简易程序被告人权利的保障
27.刑事诉讼中直接言词原则研究
28.侦查过程中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问题研究
29.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30.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
31.刑事判例制度研究
32.论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
33.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34.论刑事被害人陈述
35.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制度研究
36.论自白补强规则
37.论刑事诉讼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
38.法治视野中的暂缓起诉
39.中国未成年人保释制度的构建
40.论不起诉裁量权
41.刑事被害人的民事权利保护
42.羁押司法控制问题研究
43.论我国刑事诉讼模式的演进
44.无证搜查制度研究
45.刑事自诉若干问题研究
46.构建中国刑事专家证人制度的设想
47.论无罪推定原则及在我国刑事审判中的应用
48.侦查阶段律师辩护权研究
司法制度:
1.论自由心证的制度保障
2.论一事不再理原则
3.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与现代诉讼文化的建构
4.证据补强研究
5.司法ADR研究
6.恶意诉讼民事责任研究
7.电子证据的法律分析
8.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调解制度研究
9.亲属拒绝作证权研究
10.证人宣誓制度研究
11.论我国人事诉讼程序之建构
12.和谐社会中刑事自诉案件研究
13.论现代社会中的诉讼功能
14.诉讼效率研究
15.论程序选择权的生成与实现
16.网络证据基本问题研究
17.DNA证据运用规则研究
18.论测谎结论的法律价值
19.意见证据及其排除规则的理性透视
20.完善我国人民陪审制度之构想
21.法律真实的研究与探索
22.恶意诉讼之法律规制
23.拒证权制度研究
24.论根据合意的纠纷解决机制
25.品格证据研究
26.警察出庭问题研究
五,国际法类
1.关于条约保留问题的分析
2.关于国际法渊源问题研究
3.论国际争端解决机制
4.关于双重国籍问题的分析
5.论条约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6.国际习惯在国内法制度中的地位和效力7.关于国际刑事法院的管辖权
8.论国际法上国家属地管辖制度
9.论国际法上国家属人管辖制度
10.论国际法上国家保护管辖原则的意义与问题
11.国际法上普遍管辖原则
12.论国际法上国家责任的性质,特征,后果
13.论"条约必须遵守"
14.关于"一般法律原则"的分析
15.关于国家自卫权问题研究
16.反恐中的国际法问题
17.国际司法协助与引渡问题
18.论跨国公司的法律地位
19.国际经济法的概念与范围研究
20.国际经济法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21.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私法的关系研究
22.国际经济法与国际公法的关系研究
23.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关系研究
24.国际货物买卖中的合同成立与合同效力问题
25.国际统一货物买卖法的发展
26.国际货物买卖中的保险问题
27.《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研究
28.国际货物买卖中的预期违约问题
29.WTO争端解决机制研究
30.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条款分析
31.国际货物买卖中的根本违约问题
32.国际投资法的对象与范围研究
33.TRIMs与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
34.国际货币制度的法律问题
35.国际融资租赁的法律问题
36.国际税法的对象与范围研究
37.国际重叠征税的法律问题
38.国际避税及其法律问题
39.论国际商事仲裁
40.涉外民事案件管辖权的确定问题
41.确立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理论问题
42.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43.论我国公司法对外商投资企业的适用
44.提单法律制度研究
45.海难救助报酬制度研究
46.共同海损制度研究
47.论国际惯例的性质
48.国际买卖合同的违约救济制度
49.论非关税贸易壁垒
50.论BOT投资方式的法律问题
51.国际投资争端解决制度分析
52.论国家税收主权原则
53.国际逃税的法律对策
54.WTO的基本法律原则
55.论国家主权豁免
56.论国家豁免制度
57.关于个人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问题研究
58.论领海的法律地位
59.外国人地位问题研究
60.论外交特权与豁免的法律依据
61.最密切联系原则在当代国际私法中的地位
62.论涉外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
63.论区际司法协助
64.论国际私法上的反致制度
65.论外国法的查明制度
66.论涉外合同的法律适用
67.论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
68.论中国的区际法律冲突
69.论WTO中的最惠国待遇制度
70.国际法上的庇护权
71.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货物所有权转移
72.论国际投资争端的种类,特征及其解决方式
73.国际货物买卖中的货物所有权及风险分析
74.我国反倾销制度研究
75.我国反补贴制度研究
76.论国际商事仲裁
77.论识别
78.论我国涉外婚姻的法律适用原则
79.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适用
80.国际民事司法协助制度研究
81.判决域外承认与执行制度研究
82.论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对海洋法的发展
83.反恐中的国际法问题
84.外国人地位问题研究
85.国际条约在国内的适用比较研究
86.国际经济组织在国际经济法中的作用
87.发展中国家环境责任承担主体刍议
88.关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研究
89.关于国际法上自决权的分析
90.国际法院的诉讼管辖权
91.论世界贸易自由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