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委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
⑴ 什么是部门规章 效力
部门规章效力是指由特定政府部门制定的规章在法律上所产生的约束力和效应。
具体来说,部门规章效力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 部门规章的定义。
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所属的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以及其他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机构,为了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责,在其职权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这些规章是针对特定行业或领域的管理需求而制定的。
2. 部门规章的效力范围。
部门规章效力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通常局限于某一行业或领域内部。这些规章在该部门内部具有法律约束力,必须得到遵守和执行。同时,部门规章也是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时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3. 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层次。
在法律体系中,部门规章的效力层次低于宪法和法律,但高于其他规范性文件。它们是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针对特定行业和领域的具体问题进行细化规定。因此,部门规章的制定必须遵循宪法和法律的原则和精神。
总之,部门规章效力是特定政府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所产生的法律约束力和效应。它是国家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规范行业管理、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相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制定和修改部门规章,确保其合法性和有效性。
⑵ 规范性文件有法律效力吗
法律主观:
什么是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是各级机关、团体、组织制发的各类文件中最主要的一类,因其内容具有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性质,故名称为规范性文件。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于规范性文件的涵义、制发主体、制发程序和权限以及审查机制等,尚无全面、统一的规定。通常对于规范性文件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情况。广义的规范性文件,一般是指属于法律范畴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国家机关和其他团体、组织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总和。狭义的规范性文件,一般是指法律范畴以外的其他具有约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目前这类非立法性文件的制定主体非常之多,例如各级党组织、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人民团体、社团组织、企事业单位、法院、检察院等。国家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和规章以外的行政规范性文件的行为,法律上称之为抽象行政行为。由于这类行政规范性文件纤消数量多,涉及面广,是行政管理权和行政强制力的体现,直接关系到公共利益、社会秩序和公民的切身利益,因而日益受到公众的关注;对抽象行政行为的法律监督也在逐步加强。例如颤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七条规定,如果认为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行政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审查该文件的申请。此外,国家法律对于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权限正在逐步予以严格规范。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四条规定,除了法律规范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处罚。以上是网小编为您整理的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资料,如有其他疑问,欢迎在毁洞知线咨询。
⑶ 部门通知的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部委的通知,从法律效力层面讲,属于行政规章。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有法律效效力。政府部门发的通知一般讲不是法律。但是还要区分情况,看哪一级的政府部门,如果部门就是国务院的部门的通知属于是行政规章(广义的法律)。省以下的部门通知属于规范性的文件,不是法律。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第五十三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所依据的国务院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合法,在对行政行为提起诉讼时,可以一并请求对该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前款规定的规范性文件不含规章。
⑷ 什么叫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是指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以下是关于规范性文件的详细解释:
1. 定义与特点。规范性文件通常是由政府机构、政府部门或相关的法定组织制定的,具有特定的法律效力。这类文件的特点是具有普遍约束力,针对的是不特定的多数人或事。它们往往是对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的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和指导,确保相关活动在法律框架下进行。
2. 内容范围。规范性文件的内容广泛,包括但不限于行政法规、规章、命令、通知等。它们可以是针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规定,也可以是针对行业内部的操作规范。这些文件通常涉及到公众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各领域的运作规则。
3. 法律效力。由于规范性文件具有法律效力,因此制定过程需要遵循法律程序,确保文件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一旦发布,相关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其中的规定,否则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处罚。
总之,规范性文件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通常由政府机构或相关部门制定,用于规范社会各领域的活动,确保相关活动在法律框架下进行。这些文件涉及到公众的权利和义务,对社会公共事务和行业内部操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⑸ 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
效力低于法律。部门规章就是一般指国务院各部委制定的,地方规章是由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民政府,以及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 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
法律法规的效力等级排序
我国法律层面一般有4个等级,法律(含宪法)、法规、行政规章(含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谁的效力大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部门规章;
地方性法规与国务院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提出意见,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应当决定在该地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法规与规章的区别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法律体系框架主要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法律,由全国人大通过。第二层为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分为国务院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由国务院通过的是国务院行政法规;由地方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是地方性法规。第三层为规章,规章分为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由国务院组成部门以部长令形式发布的是国务院部门规章,由地方政府以政府令形式发布是地方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由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发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八十七条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八十八条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八十九条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第九十条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
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第九十一条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第九十二条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第九十三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第九十四条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⑹ 地方政府部门(比如教育厅、教育局等)出台的文件有法律效力吗这些文件属于何种性质
有法律效力。这些文件被称谓部门规范性文件(某些地方性法规已有这样的法定称谓),效力低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位于我国法律体系的最底层。
一旦它们与法律、法规、规章抵触,将被宣告无效。但宣告无效必须由法定主体经法定程序来进行。一般可能是这些部门的本级政府或者其上级部门。法院也有可能因为这些文件违法而拒绝适用,使得这些文件在司法领域形同虚设。
地方政府部门依据这些文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相对人不服的话,可以提起行政复议,若文件违法,还可向复议机关一并要求审查这些文件的合法性。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是,也有权对这些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适用。
总之,包括部门规范性文件在内的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是当今被实际适用最多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法律”,但它们的合法性在整个实体法体系中是最低的,易受质疑。事实上,大量的政府部门违法行使职权的情况依据的正是这类文件。
看了你的问题补充,
首先,这份文件毫无疑问有法律效力。
其次,这份文件属于部门规范性文件。(见《广东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注意,这是一部地方政府规章,是《立法法》意义上的法律,效力比你提到的部门规范性文件高)。
再次,你要确定这部文件的没有效力的话,最好查找它的上位法,一旦它跟上位法抵触的话,那你的官司就赢了一半。之所以是一半,因为你还要依靠有权机关宣告它无效或者法院审查决定不适用这份文件。
最后,就这个案件而言,是一个合同纠纷案件而已。问题是你的学生当事人要解除合同,你最好先研究合同法里这部分的规定,合同法是法律,比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效力高多了。
最后的最后,你有问题再问我也可以。
⑺ 规范性文件效力排序
法律体系按照法律效力等级依次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九条地方性法规、自治区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公布后,及时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和中国人大网、本地方人民代表大会网站以及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发行的报纸上刊载。
在常务委员会公报上刊登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文本为标准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