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违法的法律责任

行政违法的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01-23 20:05:29

① 行政案中行政机关行政行行为违法将受何法律责任

一般属于行政责任,即对相关责任人或负责人给予行政处罚,如果情节后果严重、社会危害性较大,涉嫌违法犯罪,承担相关的刑事责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行。

② 行政违法是什么行为

行政违法有广义与狭抄义袭之分,狭义的行政违法仅指行政主体的违法,广义的行政违法还包括行政相对人违法。我们采用狭义说。据此,行政违法是指行政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但尚未构成犯罪而依法须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这一概念反映了行政违法的三大特征:
1.行政违法是行政主体的违法。与民事违法和刑事违法不同,行政违法是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上的违法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只有当他们以行政主体身份或以行政主体名义出现时,他们的违法才能构成行政违法。
2.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首先,行政违法具有违法性,它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侵害了受行政法保护的行政关系,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其次,行政违法在性质上属于一般违法,其社会危害性较小,尚未达到犯罪的程度。
3.行政违法是依法必须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并依照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行政责任的行为。

③ 民事法律责任和行政法律责任的区别是什么

1、主体不同

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法律规范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行政责任是指个人或者单位违反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规定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2、形式不同

民事责任的责任形式有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包括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以及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这些责任形式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行政处分是行政机关内部,上级对有隶属关系的下级违反纪律的行为或者是尚未构成犯罪的轻微违法行为给予的纪律制裁。其种类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降职、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

3、特征不同

民事法律责任有其独特的特征:

1)是一种因违反民事法律规范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违反民事法律规范,是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前提条件。如果当事人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不违反民事法律规范的规定,就不存在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问题。

2)是一种以财产为主要内容的法律责任。

特征:

1)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义务的后果

2)这种违反义务的行为没有超出行政法规定的违法限度,因而适用行政法上的制裁措施

3)责任措施是由行政违法行为实施者向国家承担的责任

4)对于责任承担者来说,是一种否定性的评价,是体现社会谴责和国家惩罚性的一种法律上的负担

④ 公务人员违纪违法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根据责任引起的原因,分为行政违法责任、行政不当责任、行政侵权责任。
行政违法责任是行政公务人员违法行政所应承担的责任。依据行为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将行政违法划分为实体行政违法和程序行政违法。实体行政违法是指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不符合法律规范要求的实质要件,表现为行政失职、越权行使职权、滥用职权、行政行为的内容违背法律规定等。程序行政违法是指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不符合法律规范要求的形式要件,表现为行政行为的作出和实施违反法律规定的步骤和时限,以及表现形式不符合法律规范等。 行政不当责任是行政公务人员不当行政所应承担的责任。行政不当或行政失当,是指行政公务人员作出的自由裁量行为虽然合法但不合理。如果说行政违法的确定标准是客观的法律规范,那么,行政不当的确定标准则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一般来讲,判断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是否合理,应当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行政行为的作出是否符合行政目的;二是行政行为是否符合法律价值、客观规律和生活常理;三是是否考虑了正当的因素。行政不当与行政违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侵犯的是行政关系的合理性,后者侵犯的是行政关系的合法性。行政公务人员的行政行为违法,必须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而行政不当并不必然导致法律责任。也就是说,只有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行政公务人员才承担因行政不当而引起的法律责任,而且一般是补救性法律责任。
行政侵权责任是行政公务人员因其违法失职行为侵犯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造成行政相对人人身、财产或精神上的损害所应承担的责任。其责任形式主要是损害赔偿,其他责任形式还有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礼道歉、恢复名誉等。行政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行政公务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侵犯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行政侵权行为;行政相对人在人身、财产或精神方面受到损害的事实;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行政侵权责任虽然以违法为前提,但它不同于一般的行政违法责任。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行政违法责任的主要构成是行为违法,至于该行为是否对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并不影响责任的成立;而行政侵权责任的主要构成是侵权,不仅要有违法行为,还要有损害结果。如果没有损害结果的发生或者违法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行政侵权责任就不能成立。
法律责任包括行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刑事法律责任和违宪法律责任。在不同的法律责任中,其归责原则和承担责任的具体形式都不相同。
行政法律责任是指行政公务人员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或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损害行政法保护的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或国家社会公益所应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行政公务人员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是行政处分,其具体形式有三类:一是精神处分,包括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训诫、记过、记大过等;二是职务处分,包括停职、降职、免职、撤职、调离、强制退休、开除或解雇等;三是薪俸处分,包括减薪、停薪、罚薪、停发补贴、减少退休金等。
民事法律责任是指行政公务人员因实施民事违法行为而依照民法应承担的不利的民事法律后果。《民法通则》第121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承担民事法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
刑事法律责任是行政公务人员因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是国家根据刑事法律对其犯罪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和谴责。承担刑事法律责任的基本方式是刑罚,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主刑的种类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的种类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除刑罚之外,其辅助方式还有训诫、责令具结悔过、保安处分等不同形式。
违宪法律责任是指行政公务人员因其行为与宪法的原则或内容相抵触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其规范分为两大类:一类规范明确、具体,可以直接约束有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另一类规范则具有原则性、概括性,只对国家机关、公民、法人具有间接约束力。也就是说,后一种宪法规范一般不能直接适用,需要将其精神具体化为部门法的法律规范,依据具体法律进行处理。在现实生活中,行政公务人员的违宪法律责任与行政法律责任多是在责任竞合的情况下出现的,大都可以依据部门法进行追究和惩戒。
根据引起责任的法律事实与责任人的关系,分为直接责任、间接责任、连带责任。 直接责任,是指行政公务人员对自己实施的违法或不当行为以及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的责任形态。其最大特点是自己对自己实施的行为承担责任。因此,直接责任就是行政公务人员“自己的责任”,是责任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⑤ 违法的法律后果、法律责任

内容提要: 《侵权责任法》第2条采用了概括式加开放式列举的矛盾模式,根本原因在于立法者无法界定侵权。义务是法律规定的行为强制资格。债务是特定人的义务,是因特定行为发生的行为强制资格。过错是对行为人意志的间接否定,即导致欠缺必要注意的心理状态,可分为加害人过错和非加害人过错。必要注意是法律对变动稀缺资源归属关系的行为的要求,只能由法律直接规定,或法官依法认定;或为义务,或非义务。行为人过错发生法律上的约束,包括发生义务,义务不消灭,丧失权利,不取得权利等。不履行意定发生之义务不存在过错问题。责任是违法之法律后果,即因欠缺必要注意而发生之债务。侵权是违法和责任之唯一根据。违约发生债务,不发生责任。
一、《侵权责任法》第2条的模式
我国《侵权责任法》第2条第1款规定:“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第2条规定了《侵权责任法》的适用范围。第1款实际上是全称判断:侵害任何民事权益,均须承担侵权责任,没有例外。众所周知,违约行为侵害合同债权,当然侵害民事权益,但通常情况下,违约并不侵权。因此,立法必须限制第1款的适用范围,即必须加上“但书”。第2条的通常模式应是:“侵害民事权益,应当依照本法承担侵权责任,但侵害某类权利除外。”如分立两款,就是:第1款是全称条款,第2款是除外条款。
第2条第2款列举了侵权适用的权利,多达18类。立法者显然希望第2款发生“但书”的作用。然而,采用列举模式限制第1款,必须穷尽侵权的适用范围。第2 款采用列举加“等”的模式,成为开放条款,无法限制第1款的适用范围,实属多余。当然,一旦穷尽了侵权的适用范围,第1款又多余了。
那么,为什么不采用“但书”模式呢?只

⑥ 行政违法和行政责任的概念和区别

行政违法——是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受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对社会专造成一定程属度的危害,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行政违法的特征
行政违法的主体是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行政违法是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侵害法律保护的行政关系的行为;
行政违法是一种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
行政违法的法律后果是承担行政责任.

⑦ 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有什么区别

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的区别是:违反的法律法规不同、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1、违反的法律法规不同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的是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如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交通管理条例、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等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的行为,都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的是民事法律法规,这些民事法律法规主要有:民法通则、经济合同法、著作权法、继承法、专利法等。

2、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行政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是行政制裁。行政制裁是指依照国家的行政法规或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规章制度,对违反行政法规的人进行的制裁。行政制裁可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种。其中,行政处分也叫纪律处分,它的种类一般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降级、撤职、开除留用察看、开除八种。行政处罚的种类一般有:警告、罚款、没收非法所得、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或营业执照、责令停产停业整顿、行政拘留及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等。

民事违法行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是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八章第一百七十九条规定,公民和法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参考资料: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

⑧ 行政法律责任有哪几种形式

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有:

(1)通报批评;

(2)赔礼道歉,承认错误;

(3)恢复名誉,消除影响;

(4)返还内权容益;

(5)恢复原状;

(6)停止违法行为;

(7)继续履行职责;

(8)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

(9)纠正不适当的行政行为;

(10)行政赔偿等。

_

⑨ 行政机关的行政法律责任包括什么

行政法复律责任是指行制政主体和行政人因违反行政法规范而依法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它主要是行政违法引起的法律后果。

行政法律责任的种类分两种:
一、制裁性责任,包括通报批评,没收、追缴或责令退赔违法所得,行政处分

二、补救性责任,包括赔礼道歉、恢复名誉、返还权益、履行职责、撤销违法决定、行政赔偿

热点内容
银川市法律援助热线 发布:2025-10-06 06:38:19 浏览:436
民事诉讼法54条规定 发布:2025-10-06 06:37:36 浏览:500
咨询工程师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10-06 06:17:57 浏览:948
2019考前八套题经济法电子版 发布:2025-10-06 05:49:18 浏览:130
天津工业大学法律硕士难吗分数线 发布:2025-10-06 05:49:10 浏览:800
劳动法诉讼时效问题 发布:2025-10-06 05:45:42 浏览:893
贵州台江法院 发布:2025-10-06 05:44:54 浏览:779
无效民事行为经济法 发布:2025-10-06 05:40:45 浏览:899
公安治安管理条例txt 发布:2025-10-06 05:37:47 浏览:893
泰安东岳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10-06 05:31:31 浏览: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