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能力是法律规定
⑴ 刑事责任能力法律上如何认定
根据年龄、行为能力来划分刑事责任能力
刑法
第十七条【刑事责任专年龄】已满十六周属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 劫、贩卖 毒 品、放火、爆 炸、投 毒 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八条【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⑵ 我国《刑法》是怎样规定公民的刑事责任能力的
对于一般公民来说,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生理和智力发育正常,就具有了具有刑版事责任能力。
1、已满权 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
2、己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14周岁—16周岁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责任。
3、不满14周岁的人,不管实施何种危害社会的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即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
⑶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责任能力有哪些具体规定
第十二条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回满十四周岁的人违答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
第十三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
第十四条 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
第十五条 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
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
第二十一条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有下列情形之一,依照本法应当给予行政拘留处罚的,不执行行政拘留处罚:
(一)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
(二)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三)七十周岁以上的;
(四)怀孕或者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⑷ 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的年龄在不同法律中的规定是不同的。 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个很好理解啊。。。
你学的民法,刑法应该也学了吧,比如民法规定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龄是18周岁,而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是16周岁。
⑸ “违法是指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个人或者组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这句话对吗
“未成年人违法算违法吗”,就凭这几个字,就能得出那句话不对的结论。未成年人怎么了,偷钱照样违法。“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个人”,这不是通用语句,与标准扯不上关系
⑹ 法律学(权利能力\行为能力\责任能力及其相互关系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是自然人据以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或承 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民事权利能力主要考察主体是否具有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
民事责任能力,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又称“侵权行 为能力”。
自近代以降,随着理性主义思潮和启蒙主义运动的勃兴,出于对人的尊重,各国法律均普遍赋予自然人及符合特定条件的社会组织以平等的法律地位,使其均为民事主体。但是,平等的法律地位仅仅是一种法律宣言,其并不能完全体现为主体的人格一律平等。虽然同为民事主体,但每一具体主体的人格实际上并不完全平等。因为,人格实质是主体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综合体现。主体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既有差别,必然导致人格之差别。首先,主体之间的权利能力不同。不仅本国人与外国人的权利能力不同,法人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不同,即使法人之间、自然人之间,其权利能力亦有所不同。其次,主体之间的行为能力不同。根据主体的意思能力,通常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之分。再次,主体之间的责任能力也不同。有些主体有完全独立的财产,其应有完全责任能力;有些主体无完全独立的财产,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责任能力即不完全。正是由于这三种能力的不同,决定了性质相同或不同的各民事主体虽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却无平等的法律人格。
可见,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是从不同角度对人格的考量,其分别具有不同的价值。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与其责任能力的关系:
通说认为,自然人的行为能力中当然包含责任能力,(注:刘心稳.中国民法学研究述评.95.)即有行为能力者,有责任能力;无 行为能力者,无责任能力,其所实施的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由其监护人承担。但 仔细分析,此通说甚有不妥。
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究竟为一种资格抑或两种有联系但又相互独立存在的资格?
首先,责任能力为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而有行为能力的人既然能够判断其行为后果 ,则依法应当对其违法行为的后果承担民事责任,其承担责任的根本原因显然在其“过错” 。至于无行为能力人对其损害结果不承担民事责任而由其监护人承担,固然是因为无行为能 力人对行为后果无判断能力即无构成“过错”的条件,但更重要的原因,乃在于无行为能力 人(尤其是未成年人)通常无经济赔偿能力。此责任责令无行为能力人之监护人承担,是为保 护 受害人利益之必须,(注:
③监护人承担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之基础,究竟为监护人未尽注意之义务,抑或纯为保护受害人利益计(及监护人之责任为过错责任抑或无过错责任),学说上存有争议。但我国民法规定监护人能够证明其尽到监护责任的,得减轻或免除其责任,显然是以监护人未尽监护职责之过失作为其承担责任的基础的。)因而构成特殊侵权责任之一种。从表面看,行为能力之有无与责任能 力之有无存在同步。但是,已有学者指出:责任能力与行为能力虽然相互联系,但毕竟是两 种不同的资格,不能混淆。首先,两者目的不同:法律设行为能力之目的,在于使主体得以 自己的意思追求自身利益;设责任能力之目的,在于对主体的违法行为追究民事责任,保护 他人和社会利益;其次,两者效力不同:行为能力为决定行为是否有效的根据,责任能力为 决定主体是否自己承担民事责任的根据。(注: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60.)由此可见,行为能力为自然人为有效法律行为的 资格,责任能力为其对违法行为承担责任的资格,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如果因为二者 在多数情况下发生同步,便认为行为能力“包含”责任能力,反言之,则也可认定责任能力 “包含”行为能力,岂不违背立法之本意?况且在事实上,依很多立法例,无行为能力人在 特定情形也有责任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依我国民法之规定,自然人行为能力被分为三种, 即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和无行为能力。就限制行为能力人而言,其并非全无行为能 力,而是在法定范围内有完全之行为能力,在法定范围之外行为能力有缺陷,须由其监护人 的意思加以弥补。如果认为行为能力包含责任能力,则限制行为能力人既然有部分行为能力 ,其便应当具有部分责任能力。但此与监护人责任之理论和立法显有矛盾,于实务中也根本 无法操作。
其次,所谓责任能力,主要指承担财产责任的资格。而财产责任的负担,当以财产上的支 出为要。亦即谁承担财产责任,谁就应当为财产上的支出。反言之,谁支出财产,谁就是责 任承担者。而我国《民法通则》第133条规定:“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 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 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亦即在被监护人致人损害时,被监护人有财产的,首先以被监护 人的财产赔偿,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这就是说,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 并非根本不承担民事责任,如其有财产,则照样承担民事责任不误。此种规定比较公平合理 ,尤其在被监护人为精神病人的情形,有利于促使其亲属积极承担监护职责,减轻社会负担 。对此,学说上似无异议。但如果认定无行为能力即无责任能力,则不免与前述规定发生冲 突。
由上可见,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为两种性质不同的资格,应分而视之。多数情形,二者相 互并合,但在特别情形,二者相互独立。
⑺ 限制行为能力或者无行为能力人的法律责任问题
1、从民事责任的角度而言,“未成年”这个概念包含多种情况:
民法通则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国家、集体或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民法通则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民法通则第12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但是,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所以:
对于楼主的问题
(1)一般情况下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除了“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
(2)承担了法律责任当然就意味着要赔偿,而且不限于赔偿,包括其他的一些可能的民事责任承担方式,例如赔礼道歉等。
该未成年人如果有财产,在认定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情况下也不是必然从他的财产中赔偿——因为他的民事责任不由他承担。
(3)如果未成年人无财产,监护人承担赔偿,这两者是不是同一主体。
2、有赔偿义务,不可以拒绝。
未成年人在实施损坏他人财产或伤害他人人身的行为时还不到十八周岁,但在受害人到法院告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要求他们进行赔偿的时候,未成年人已经满十八周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未成年人有经济能力进行赔偿,就由未成年人来赔偿;如果未成年人没有经济能力进行赔偿,则仍然由其原来的监护人来赔偿。监护人不可以以未成年人已满十八周岁应当自己承担责任而拒绝赔偿。
参考法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一百六十一条。
3、我国立法上认为民事责任能力与年龄、心智有关;当然学术界有多种学说。
民事主体有财产,他就要承担一部分法律责任呢?这个不是必然的,参考1(2)中的回答。
我国的《民法通则》中,于第二章"公民(自然人"规定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对作为行为能力之基础的意思能力的认定,采行了各国立法上通行的"年龄主义+有条件的个案审查"标准,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作用在于确定自然人之行为的效力,并不涉及民事责任能力及责任的承担问题。而民事责任的承担问题则集中于第六章"民事责任"中规定,该章中虽未出现民事责任能力的字样,但从其关于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时的责任承担(第133条)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第134条)等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精神分析,我国法律上在自然人致人损害的责任承担资格上显然采行了与民事行为能力有所不同的标准,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但有财产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亦得被判令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⑻ 责任人是否有相应责任能力是一切法律认定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对吗
责任人是否有相应责任能力是一切法律认定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对吗?责任人是否有相应责任能力是一切法律认定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对的。
⑼ 刑法和民法中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具体年龄是多少
一、《刑法》中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为16周岁;
二、《民法》中的完全行为能力为18周岁内。
容1、《民法》:
第十一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
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
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
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
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2、《刑法》:
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⑽ 询问限制责任能力人在刑法中有何规定
我国刑法中没有规定询问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该如何处理,但是在刑事诉讼法中有所规定。
简言之,询问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的,如果是未成年人,在询问时应当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场,如果被询问人是女性,同时应有女工作人员在场。
询问的如果是聋哑人,应当安排翻译人员在场,其他的没有特殊规定。
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六十九条
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和人民法院决定逮捕,应当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听取辩护律师的意见。
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
第二百七十条
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讯问和审判的时候,应当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场。无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场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亲属,所在学校、单位、居住地基层组织或者未成年人保护组织的代表到场,并将有关情况记录在案。到场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
到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员认为办案人员在讯问、审判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可以提出意见。讯问笔录、法庭笔录应当交给到场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员阅读或者向他宣读。
讯问女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有女工作人员在场。
审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其法定代理人可以进行补充陈述。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第一百八十二条:
讯问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应当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采取不同于成年人的方式;除有碍侦查或者无法通知的情形外,应当通知其家长、监护人或者教师到场;讯问可以在公安机关进行,也可以到未成年人的住所、单位、学校或者其他适当的地点进行。
讯问聋、哑犯罪嫌疑人,应当有通晓聋、哑手势的人参加,并在讯问笔录上注明犯罪嫌疑人的聋、哑情况,以及翻译人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业。
讯问不通晓当地语言文字的犯罪嫌疑人,应当配备翻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