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何帆最新文章
A. 法官手记读后感
杨忠民:法官缘何如此恐怖?———读《恐怖的法官——纳粹时期的司法》
1947年,在二战后纽伦堡的废墟上,由美国独家主持的审判纳粹时期德国司法官员的法庭开庭。当诸多第三帝国的司法官员站立在被告席上时,一个问题定然困扰着人们:法官缘何如此恐怖?
曾经身披法袍,手握法槌,头顶法学专家、学者等高贵头衔,面相庄严的前法官们,大约谁也不曾高举火炬行进在“帝国水晶之夜”,亲手残杀犹太人,砸碎犹太商店的玻璃橱窗,焚烧犹太教堂和“邪恶思想”的书籍;也未必亲自启动“洗浴室”的毒气装置毒杀妇孺,或者扣动扳机,射杀手无寸铁的平民;更未必身着军装,脚登马靴,手执佩剑,践踏被侵略的国土——即使成了被告,那一脸的神圣和不屑,只会让人生出对司法的敬畏,却实在难以联想到“恐怖”这个可怕的词语。然而,在德国法学家英戈·穆勒的《恐怖的法官——纳粹时期的司法》中〔1〕,却分明记载下如许事实:正是他们,在经过严谨、缜密且富于逻辑性的“法理论证”之后,催生了臭名昭著的“纽伦堡法”,使反犹排犹的条顿剑得以从司法的剑鞘中抽出;也正是他们,端坐在国民法院、特别法院、党卫军警察法庭、军事法庭之上,挥动法槌,将成千上万“玷污种族”的犹太人和“社会蠹虫”、“社会渣滓”驱赶进集中营,接受死亡的“洗礼”;同样是他们,为了保证“德国种族的完美性”,作出惨无人道的判决,对智能低下者强制性绝育,令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在“快乐”中死亡;还是他们,把无数反战的平民甚至德国军人送到绞刑架下,以鲜血润滑着第三帝国的战争机器……是的,从这些司法官员白皙的手上,的确看不到一丝血迹,但谁又能说,在被毁灭的五百多万犹太人的尸骸旁,在被虐杀的二十万“不值得活的生命”的坟冢前,乃至在被整个战争屠戮的五千五百万生灵的周围,除了游荡着希特勒死神般的身影外,就没有抖动着这些司法官员们恐怖的黑袍?!本应由希特勒占据的被告位置,如今由他们来填补,的确是合乎逻辑的,可人们依然要追问:法官缘何如此恐怖?
B. 如何评价中国最高人民法院的何帆法官
最高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是副国家级,跟副总理相同。最高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是正部级。其他的党组成员、副院长、纪检组长、政治部主任是副部级!国家级正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全国政协主席,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级副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央纪委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省部级正职: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党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各人民团体(党组)正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国家正部级企业正职领导。省部级副职:中共中央纪委常委,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下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副职领导人(党组成员)和副部级机关(党组)正职,各人民团体(党组)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省纪委书记,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领导人(特殊规定的副职),国家正部级企业副职领导,国家副部级企业正职领导,副部级高校党政正职。厅局(地)正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正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副部级机关(党组)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副书记,常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领导人,纪委书记。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国有副部级企业的副职和正厅级企业正职领导,省署高校党政正职。厅局(地)副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直属部委行署室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司局室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副职,副厅级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机关正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纪委书记国有副厅级企业的正职和正厅级企业副职领导,省署高校党政副职,大专正职。县处级正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处室正职。副省级城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机关副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正职,国有正县级企业的正职,省署高校院系处室领导,重点中学正职。县处级副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直属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下属处室副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副职和副处级单位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副职,纪委书记国有正县级企业的副职,副县级企业正职。市属中学正职。乡科级正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正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正职,各乡镇党委,政府正职,国有正科级企业的正职县属重点中学正职。乡科级副职:各地市(设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所属科室副职各县市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的下属单位副职,各乡镇党委,政府正副职,国有正科级企业的副职
C. 何帆的介绍
男,1978年1月出生抄于湖北省襄阳市,现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划处处长、高级法官。1先后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06年获刑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至2000年在武汉市公安局巡逻民警处见习,2000年至2003年在武汉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处工作。22006年进入最高人民法院。3其中,2006年至2007年先后在云南省玉溪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一庭、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四庭从事刑事审判工作。现主要从事司法改革的调研、规划及方案起草工作,是《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上下级人民法院审判业务关系的若干意见》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推进司法公开三大平台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主要起草人。4业余从事法政题材作品著译,有专著、译著若干。5被《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2014年“中国青年领袖”。
D. 大法官说了算的作者简介
何帆,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从警四年,现为最高人民法院专法官。
著有《刑事没收属研究:国际法与比较法的视角》(法律出版社,2007)、《刑民交叉案件审理的基本思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译有《作为法律史学家的狄更斯》(上海三联书店,2009)、《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上海三联书店,2010)、《大法官是这样炼成的:哈里·布莱克门的最高法院之路》(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自由的精神:勒尼德·汉德法官书信演说录》(法律出版社,即出)。曾著有小说《一个伪知识分子的警察生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E. 何帆的妻子
布里奇 刘易斯的妻子是马萨诸塞州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玛格丽特·马歇尔,两人现居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译者简介何帆,1978年生,湖北襄樊人,中国人民大学刑法学博士,现为最高人民法院法官。
F. 法学类别的微信公众号,你们都关注哪些
法学公众号很多,我因为自己也是做公众号的,所以基本关注过所有法律类公众号。按照不同分类有不同专长的公众号。
1、普法类——主要面向非法学专业的普罗大众
① 法律读库(账号:lawreaders)
如楼上的郭姗姗所言,法律读库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技术信息中心赵志刚维护,目前从媒体的报道来看,赵志刚是一个人来做这个公众号,他自己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这个公众号的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关注法治,再加上他是检察院的,所以公众号选文偏政治类,譬如新法发行、法治现状等,专业性不强。个人觉得,对于法学专业的人来讲,法律读库主要是用来随便看看了解时事的。
② 法律读品(账号:lawread)
这个微信公众号是由福建省平潭县检察院助理检察员自己做的,文章性质和法律读库很像。由于法律读库和法律读品都是在微信公众号刚刚兴起的时候办的,所以粉丝积累量很大,因此公众号也比较追求大而全。再加上公众号都是个人利用业余时间运营的,文章以转发为主,个人认为质量并不高。当然,如果目的只是随便看看,那么这两个号十分适合。
③ 律政观察(账号:lvzhenggc)法律博客(账号:falvboke)一号专案(账号:yihaozhuanan)等
这些属于相较于法律读库和法律读品来讲次一档的普法类公众号。所谓次一等是指推送内容的数量以及内容涵盖面以及账号粉丝量。当然,这里的账号粉丝量是源自于我长期关注,从他们文章的阅读量里推测出来的。
2、学术类——以法学学术研究为内容的严肃公众号
① 法影斑斓(账号:funnylaw1978)
法影斑斓是由最高法院的何帆法官办的。首先我先来科普一下何帆法官,这是一名学者型法官,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公知形象,在微博微信上都很活跃,著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等书,并翻译了《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等多本销量非常高的书籍。因此何帆法官自带很多个人粉丝(粉丝似乎叫盒饭?)。文章多为何帆法官及其好友原创,因此质量确实很高,主要涵盖法院系统的严肃文章以及何大法官最擅长的法律趣闻。缺点是更新少(目测现在两周一更?)且文章略长,不适合微信阅读。尽管如此,法影斑斓的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量还是非常高的,如果用文章平均阅读量来排名的话,法影斑斓绝对能排第一。
② 中国法律评论(账号:chinalawreview)
这个法律出版社主办的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全都是严肃的学术探讨,文章质量很高,从排版和选文上也能看出来公众号做的很用心,不过粉丝量并不是很大,可能是这个年头大家都倾向于快速阅读快速消费了吧,很难沉下心好好看一篇严肃的文章。
3、学生类——以法学院学生为主要用户的公众号
① 律芽(账号:newlegal)
这是北大法学院的学生办的公众号,文章内容涵盖职业发展类(如实习技巧、律所动态)、学术类(比学术类公众号推送的文章稍浅显易读的文章)、法律圈大事件(法律圈热点话题)以及实习职位推送(整理近期实习职位发布)。北大的学生办的,没有盈利的负担,整体做的很精当,选文质量也挺高,实习信息经常会有一些北大内部福利发布,对于正在上学或者初入职场的人来讲非常适合。不过公众号刚起步,阅读量并没有很高。
② 智合学院(账号:hexueyuan)
是智合东方的三个公众号之一,每天推送一篇文章,和律芽的定位差不多,不过没有学生办的那么接地气,但文章质量还是不错的,而且排版上也比较易读。
4、诉讼实务类——定位为做诉讼、尤其是民商事诉讼的律师
① 天同诉讼圈(账号:tiantongsusong)
这是由天同律所,就是传说中只接最高院案子的那家刁刁的所做的,天同这两年非常关注互联网,又出了无讼阅读app,还在搞天同码和每周蒋讲,所以公众号自然也做得比较专业,文章质量很高,当然专业性也很强,适合专业人士看。
② 高杉LEGAL(账号:gaoshanlegal)
这是由高杉峻律师做的公众号,高山峻还是很牛的一个搞民商的律师,所以公众号质量也很高,文章非常耐读,当然也非常专业,我是经常看不太懂啦,至少要一定的民商事律师从业经验才能一目十行的读的比较顺畅吧,不过我估计对于业内人士来讲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5、非诉实务类——定位为做非诉、尤其是资本业务的律师
① 智合资本市场(账号:heziben)
这也是智合旗下的一个公众号,做的不错,主要是分享资本市场的最新资讯、一些事件的解读以及法律和互联网相关的一些事情。感觉智合也是比较关注互联网领域,他们搞了一个网站,不过似乎没什么用的样子。当然,他们家的公众号的质量还是很好的。
② 财经(账号:mycaijing)财新网(账号:caixinwang)
这两个其实不是法律类账号了,关注一些的人都知道是财经类的传统纸媒,做个公众号自然是质量很高。之所以在非诉类下面推荐这两个是因为真正关注资本市场的法律信息还是得直接关注财经类的账号,而且我的几位经济法金融法方向的教授也是每天往朋友圈里转这两家的文章,说明两家的文章还是值得关注的。
最后说一句,公众号不用关注太多,一个类别关注一个就够了,其他的小号就算有好文章,大号也会发现并转载的。
G. 系统讲解刑法的微信公众号有哪些
法学公众号很多,按照不同分类有不同专长的公众号。
1、普法类——主要面向非法学专业的普罗大众
① 法律读库(账号:lawreaders)
法律读库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技术信息中心赵志刚维护,目前从媒体的报道来看,赵志刚是一个人来做这个公众号,他自己接受采访的时候也说这个公众号的目的是为了让老百姓关注法治,再加上他是检察院的,所以公众号选文偏政治类,譬如新法发行、法治现状等,专业性不强。个人觉得,对于法学专业的人来讲,法律读库主要是用来随便看看了解时事的。
② 法律读品(账号:lawread)
这个微信公众号是由福建省平潭县检察院助理检察员自己做的,文章性质和法律读库很像。由于法律读库和法律读品都是在微信公众号刚刚兴起的时候办的,所以粉丝积累量很大,因此公众号也比较追求大而全。再加上公众号都是个人利用业余时间运营的,文章以转发为主,个人认为质量并不高。当然,如果目的只是随便看看,那么这两个号十分适合。
③ 律政观察(账号:lvzhenggc)法律博客(账号:falvboke)一号专案(账号:yihaozhuanan)等
这些属于相较于法律读库和法律读品来讲次一档的普法类公众号。所谓次一等是指推送内容的数量以及内容涵盖面以及账号粉丝量。当然,这里的账号粉丝量是源自于我长期关注,从他们文章的阅读量里推测出来的。
2、学术类——以法学学术研究为内容的严肃公众号
① 法影斑斓(账号:funnylaw1978)
法影斑斓是由最高法院的何帆法官办的。首先我先来科普一下何帆法官,这是一名学者型法官,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公知形象,在微博微信上都很活跃,著有《大法官说了算:美国司法观察笔记》等书,并翻译了《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等多本销量非常高的书籍。因此何帆法官自带很多个人粉丝(粉丝似乎叫盒饭?)。文章多为何帆法官及其好友原创,因此质量确实很高,主要涵盖法院系统的严肃文章以及何大法官最擅长的法律趣闻。缺点是更新少(目测现在两周一更?)且文章略长,不适合微信阅读。尽管如此,法影斑斓的每一篇文章的阅读量还是非常高的,如果用文章平均阅读量来排名的话,法影斑斓绝对能排第一。
② 中国法律评论(账号:chinalawreview)
这个法律出版社主办的公众号,推送的文章全都是严肃的学术探讨,文章质量很高,从排版和选文上也能看出来公众号做的很用心,不过粉丝量并不是很大,可能是这个年头大家都倾向于快速阅读快速消费了吧,很难沉下心好好看一篇严肃的文章。
3、学生类——以法学院学生为主要用户的公众号
① 律芽(账号:newlegal)
这是北大法学院的学生办的公众号,文章内容涵盖职业发展类(如实习技巧、律所动态)、学术类(比学术类公众号推送的文章稍浅显易读的文章)、法律圈大事件(法律圈热点话题)以及实习职位推送(整理近期实习职位发布)。北大的学生办的,没有盈利的负担,整体做的很精当,选文质量也挺高,实习信息经常会有一些北大内部福利发布,对于正在上学或者初入职场的人来讲非常适合。
② 智合学院(账号:hexueyuan)
是智合东方的三个公众号之一,每天推送一篇文章,和律芽的定位差不多,不过没有学生办的那么接地气,但文章质量还是不错的,而且排版上也比较易读。
4、诉讼实务类——定位为做诉讼、尤其是民商事诉讼的律师
① 天同诉讼圈(账号:tiantongsusong)
这是由天同律所,就是传说中只接最高院案子的那家刁刁的所做的,天同这两年非常关注互联网,又出了无讼阅读app,还在搞天同码和每周蒋讲,所以公众号自然也做得比较专业,文章质量很高,当然专业性也很强,适合专业人士看。
② 高杉LEGAL(账号:gaoshanlegal)
这是由高杉峻律师做的公众号,高山峻还是很牛的一个搞民商的律师,所以公众号质量也很高,文章非常耐读,当然也非常专业,我是经常看不太懂啦,至少要一定的民商事律师从业经验才能一目十行的读的比较顺畅吧,不过我估计对于业内人士来讲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5、非诉实务类——定位为做非诉、尤其是资本业务的律师
① 智合资本市场(账号:heziben)
这也是智合旗下的一个公众号,做的不错,主要是分享资本市场的最新资讯、一些事件的解读以及法律和互联网相关的一些事情。感觉智合也是比较关注互联网领域,他们搞了一个网站,不过似乎没什么用的样子。当然,他们家的公众号的质量还是很好的。
② 财经(账号:mycaijing)财新网(账号:caixinwang)
这两个其实不是法律类账号了,关注一些的人都知道是财经类的传统纸媒,做个公众号自然是质量很高。之所以在非诉类下面推荐这两个是因为真正关注资本市场的法律信息还是得直接关注财经类的账号,而且我的几位经济法金融法方向的教授也是每天往朋友圈里转这两家的文章,说明两家的文章还是值得关注的。
最后说一句,公众号不用关注太多,一个类别关注一个就够了,其他的小号就算有好文章,大号也会发现并转载的。
H. 如何评价柴静《看见》这本书
柴静《看见》这本书,虽有争议,但不失为一本好书。
一、业内争论:
柴静在《看见》中写的一些关于采访的观点,引发了业内一些争论,例如闾丘露薇就在博客中针对柴静的一些特点加以评论,以暗讽方式将柴静的采访表情总结为“蹲、抱、皱眉”,称“电视记者表情应中性”;对柴静“采访是一场抵达”的理念评论“一个人再有名,没新闻点就不该采”,对柴静“关心新闻中的人”的采访态度评论为“关注人安全讨巧”。对此先是宁财神挺身而出替柴静说话,后来音乐人周云蓬也忍不住微博宣称“大声支持柴静”,“嘲讽她是林徽因者,不知林是个美好的女子。盼望闾丘露薇来大陆电视台工作,实现她公正客观中性的新闻理想。”
二、柴静自我评价:
1、《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2、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已。
三、其他评价:
看完这本书,可以看出,柴静没有刻意选取她这些年记者生涯的重大事件,而是更多地在写那些曾经带给她震撼、指引她向前、给予她方向的人与事,那些真正触碰过她心灵深处的人与事,是非对错,事件真假,都是对自己的一种思考和历练。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柴静对自己前半段人生和事业的小总结,每个人都应该思考,思考这个社会,思考自己与他人的社会关系。一个刚正、不愿屈服,不愿低头的柴静,便是一个伟大的中国记者形象。
四、内容简介: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I.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读后感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读后感]最近刚刚读完这本《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作者是美国CNN资深法律评论员杰弗里·图宾,毕业于哈佛法学院,曾任纽约市布鲁克林区联邦助理检察员,《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读后感。由我国学者,现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翻译。
· 《九人》记述的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从1990年至2007年这段历史。作者取材于对若干大法官及75位法官助理的访谈资料,生动记述了1990年至2007年17年间联邦最高法院的的人事更替、提名过程、立场变迁及判决内幕,内容横跨伯格法院、伦奎斯特法院与罗伯茨法院三个时期。本书延续了由水门事件揭幕者鲍勃·伍德沃德与斯科特·阿姆斯特朗在1979年合作出版的《最高法院弟兄们》的内容,《最高法院弟兄们》则完整呈现了1969年至1975年间伯格法院的全貌。
· 通过对《九人》的阅读,系统学习了一次美国司法制度与政治文化,联邦最高法院的历史给了我们一个管窥美国政治文化和宪政问题的窗口,澄清了一些自己过去对联邦最高法院的认识误区,从中美司法运作层面了体验到中美政治文化的巨大差异。
· 首先,联邦最高法院并不是想象中的一个超脱于政治而存在的独立司法力量。联邦最高法院已深深嵌入了美国的政治文化之中,作为美国政治构架的组成部分,最高法院根本无法超脱于政治而存在。总统对大法官候选人的挑选,完全是基于政治考量。大法官个人的政治倾向和党派隶属直接决定了是否其能够通过提名。最高法院法官的确认程序,一直以来都是民主党和共和党政治斗争的延伸。另一方面,在许多重大案件的判决结果上,九位大法官的投票结果往往也是以党派划分,判决意见会受到意识形态、政见分歧乃至党派偏见的影响,从而形成鲜明的两党对峙的局面。政治性法院由此可见一斑。
· 不过,美国最高法院司法的政治性并不必然等同于党派政治。我们不能用美国司法的政治化,来对其他国家司法的政治化(尤其是我国的司法政治化)进行片面解读。美国最高法院之所以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与其在宪政构架中的地位以及其自身功能息息相关。联邦最高法院处理的案件多数涉及宪法问题,而宪法问题从来都是政治领域的核心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司法与政治无法割裂,也不能割裂。但是,在中国,法院的政治化来自于执政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司法机关和其他机关一样成为执政党巩固其执政地位的工具。考虑到中美两国国情、政体之间的差异,我不想评论那种政治化更科学合理,但我反对的是,将两者混为一谈,试图以他国司法政治化的存在性论证我国司法政治的合理性,这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
· 第二,在美国,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已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防护体系,联邦最高法院已然成为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桥头堡。最高法院的功能就是通过大法官的工作,解释宪法、审查法律、界定公民宪法权利。法治理念、宪法至上已深入人心。如书中所讲,法治的实质在于节制公权,保障民权,一部宪法应保障公民免遭政府的胁迫与侵害。被奉为美国精神之一部分的判词曾这样写道如果在我们宪法的星空上有一颗不变的星辰,那就是,无论在政治、民族主义、宗教还是其他舆论问题上,任何官员,不论其职位高低,都无权决定什么是正确的,也无权用言辞或行动来强迫公民……
· 正是基于这种文化认识上的差异,我们才很难理解,为什么在中国人看起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题,诸如堕胎、持枪、种族、宗教、同性恋、州与联邦权力划分等,在美国却是自由派与保守派斗争的焦点。在这些问题上的表态,甚或能够决定总统的归属,读后感《《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读后感》。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不同国家法治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在美国,政府行为目的的正当性,并不能成为其合法性的依据。民众始终保持着对政府的高度警惕。这与我国动辄政府一呼百应的局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持枪为例,书中介绍了一个案例,美国诉洛佩兹案,一个名叫洛佩兹的高中生因携枪进入校园,被联邦检察部门起诉,原因是洛佩兹违反了国会1990年制定的《校区禁枪法》。这看似简单的案件事实,在法律上却并不简单。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校园禁枪再正当不过了,我们甚至找不出任何理由来反对在校园禁止携带枪支。然而美国人又是如何看待这个案件呢?最高法院以5:4票作出判决,宣布国会制定的《校区禁枪法》违宪,国会制定的《校区禁枪法》因超越宪法贸易条款赋予的权限而无效!首席法官伦奎斯特在判决意见中写道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很少而且有明确规定。
· 与美国相比,堕胎、持枪、同性恋等问题从来不是我们中国法院的议题,我们的法院还停留在探究什么样的举证方式对当事人最公平?民事侵权的人身损害标准能否适用于刑事案件?宪法能否在司法中适用?……中国的司法制度仍然呈现出如司法权力地方化、审判活动行政化、法官职业大众化的弊病,我们的司法改革还停留在法院职能定位、化解矛盾纠纷的低层次水平上。由此可见,我们目前还处于并长期处于法治的初级阶段。
· 第三,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法官不仅是优秀的法律人,同时也是优秀的政治家。一方面,前文提到联邦最高法院处理的案件多数涉及宪法问题,而宪法问题从来都是政治领域的核心议题。因此处理这类案件,不仅需要大法官们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更需要他们具备一个政治家的审时度势。正如理查德·波斯纳所言……宪法性案件的判决只能依靠政治决断,……根本与法律规范无关。在最高法院什么法律最重要?大法官威廉·布伦南说:5票法则!有了5票,你就可以在这个地方为所欲为!因此游说和妥协成为了大法官们判决前必须要做的事情。另一方面,那些 认为能够成为最高法院法官的人必然都是美国法律人的精英,都有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法律执业经验的理想主义者该失望了。因为能成为最高法院法官的人不见得一定是出色的律师或者下级法院的法官,他还可能来自于政府其他部门,国会议员、政府官员等。如克林顿总统就一直想提名一位政客进入最高法院。在克林顿看来,最高法院如果全部由只具备法官经历的人组成,将是极不健康的,他认为,这些人对真实世界根本没有充分的体验。此外,由于最高法院法官实行终身制,因此不是每一个总统都有机会提名最高法院法官。一旦出现了提名机会,总统会尽可能提名自己党派的人进入最高法院,以保证在自己任期内的政策不会被最高法院否决。这样一来,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就不是任人唯贤了,而是任人唯亲!在小布什执政期间,所有提名候选人均为共和党保守派人士。大法官本人如果不是健康问题的话,也通常会在自己所属党派执政之后选择退休或离职,以保证将提名接替自己的机会留给自己党派的总统。
· 第四,美国最高法院在遵循先例上不是想象中那么严格。如作者所讲:在最高法院,一旦涉及敏感的政治议题,判决结果从来不取决于言辞论辩的质量,而是大法官们的立场。先例是可以推翻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最高法院的人员组成,谁能取得五票,谁就可以创造先例。类似的案情,一样是堕胎案件、政教关系……,只是因为最高法院保守派和自由派法官的人数组成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就可以导致判决结果的颠覆。
· ……
· 总之,《九人》的阅读为我开启了一扇神秘之门,将我引入了那黑色丝绒大幕的背后,一个个判决背后鲜为人知的内幕,为我全景呈现了1990年之后最高法院的发展历程。通过《九人》的阅读,可以让我们进行一种由此及彼、反求诸己的理性反思,这正是我们中国学者、法官乃至整个法律人共同体的责任。可以说《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是一本可读性和资料性极强的著作。 〔《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J. 何帆:法官多少才够用
远距离看美国最高法院 ——《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编辑手记 我不是学法律的,但对美国最高法院的兴趣由来已久。要追溯源头,还要从旅美作家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说起。林达的这套书,用优美舒缓的文笔和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以不偏不倚的节制态度,向中国读者呈现了美国的法律和政治文化。尤其是其中对世纪大审判“辛普森案”、黑奴暴动引发的“阿姆斯达案”(电影《断锁怒潮》的故事背景)、水门事件引发的“尼克松案”等司法事件的描写,勾起了我对美国法治文化的浓厚兴趣。合上书,我曾在内心感叹,原来美国法院“宁愿错放也不滥杀”而不是“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原来没有“话语权”甚至连美国“普通话”都不会说的黑奴也能胜诉,原来总统也可以受审。 后来,我又进一步阅读了不久前故去的南大中美研究中心教授任东来和他的团队的两部专著——《美国宪政历程》和《在宪政舞台上》。如果说林达的作品是以单个的案例来讲精彩的故事,让读者通过读故事来想道理,任东来团队的这两本书则试图在学理上相对完整地勾勒出美国宪政文化的嬗变过程和美国最高法院的历史轨迹。从这两部书中,我读到了美国司法领域的不同思潮和观念如何妥协或碰撞,如何与时俯仰、交替占据主导地位,又如何根据时代背景来不断地调整。 再后来,我又零星读了一些关于美国最高法院的书,如《美国最高法院内幕》《吉迪恩的号角》《沃伦法院对正义的追求》等,尤其是法政学者、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撰写或翻译的系列作品,如《大法官说了算》《九人》《批评官员的尺度》等。看得越多,兴趣越浓,同时也在想,作为一名编辑,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做一本关于美国最高法院的书? 不久,机会便来了。2012年3月,我一直参与编辑的“牛津通识读本”丛书推出了专门介绍美国最高法院的品种。得知消息后,我们随即联系,向版权方牛津大学出版社购买版权。确认版权可购后,我们正式邀请何帆法官担任译者,何法官慨然应允。 这本《美国最高法院通识读本》(The U.S. Supreme Court: A Very Short Introction)篇幅不长,但信息丰富。作者琳达61格林豪斯是普利策奖得主,曾经专事美国最高法院事务报道达三十年之久,与多位大法官结下了深厚友谊。用乔治61华盛顿大学法学教授杰弗里61罗森的话来说,琳达61格林豪斯是“美国最高法院最敏锐的观察者,也是其内幕和传统的最可靠的引介者”。 2012年10月,译者比预定交稿时间提前完成翻译,并经数度仔细校对定稿后交来译稿。作为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我也在不久之后开始启动这本书的编校流程。或许是因为身为记者多年练就的叙事本领,琳达61格林豪斯在这本书中的行文简洁干净、逻辑清晰,读来毫无学究之气和晦涩之感。这本书的写作始终有一根明确的主线,如作者在全书开篇所说的,就是要“让广大读者了解当今美国最高法院如何运行”。围绕这个目标,作者从最高法院的设立写起,接着写法院的运转方式,再写包括首席大法官在内的大法官们,最后写最高法院与政府其他分支、与民意、与他国法院的关联,层层推进,繁简适当,将美国最高法院的实际运行方式生动、明朗地呈现出来。 何帆法官的译文,如他之前出版的其他译著一样,流畅易读,基本做到了翻译理论家思果极力强调的“译文要像中文”。作为法政学者和司法实务工作者,译者对相关专业术语的处理也准确可信。付印前夕,译者又为这本书写下了长篇导读,不仅详尽梳理了相关作品,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这本书的编辑过程,因而也是一次愉快的学习之旅。 这本书的中文版于2013年7月面市了。对我来说,是夙愿得偿。希望这本书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美国最高法院这个机构、了解维持该机构运行的更深层的宪政文化和观念基础,让我们关于法治的常识更茁壮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