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对公司做公告
1. 公告是法院公告还是自己登报
情况不明不好讲,这要看是哪方面的公告了,如果是送达公告,由法院公告的,个人无权这么做
2. 能否向企业法人公告送达诉讼文书
四、 经过公告送达后作出裁判,能否执行系另一问题,即使不能执行,原告也并非就失去了诉讼目的。法院作为审判机关,享有审判权和执行权。审判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对当事人争议作出的最终裁决。执行则系审判的继续,将裁判内容予以实现。两者的目的、职能有所不同。判决书代表了国家对争议的最终确认和评判,具有权威信和公信力。对于原告来说,判决书不仅仅在于只有实现才能体现其价值,它的价值具有多元化。首先,经过审理判决,原告的债权不会因超过诉讼时效而成为自然债权;其次,判决处于执行阶段,对债务人具有威慑力,防止其以“搬月亮家”而逃债,任何时候一旦发现即可强制执行;再次,有的债权人可据判决书消除经办人员渎职之类的嫌疑,防止其他悲剧发生;第四,判决在执行中,还存在变更执行主体的可能,不一定就是一纸空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80条:“被执行人无财产清偿债务,如果其开办单位对其开办时投入的注册资金不实或抽逃注册资金,可以裁定变更或追加其开办单位为被执行人,在注册资金不实或抽逃注册资金的范围内,对申请执行人承担责任。”第81条:“被执行人被撤销、注销或歇业后,上级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无偿接受被执行人的财产,致使被执行人无遗留财产清偿债务或遗留财产不足清偿的,可以裁定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在所接受的财产范围内承担责任。”最后,即便执行不能,金融机构也可根据判决书合法的核销呆帐。因此,公告送达后作出的判决书仍有多种价值,不一定就失去原告的起诉目的。否则,现实中当债务人无力偿债时,债权人都无需起诉了,事实上也并非如此。 五、向法人公告送达并未混淆法人与法定代表人的界限,也不会影响法院办案的效率和威信。法人“下落不明”,除了无财产、无住所外,法定代表人均无影无踪。从法律上来说,只要企业的工商登记尤存,法定代表人仍然是企业的执行人,代表着该企业。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向法人送达实质就是向法定代表人送达。法定代表人既然是人,他就可能隐匿,法人“下落不明”也就不难理解,此举也未混淆法人与法定代表人的界限。公告送达系法律的推定,无论受送达人是否知悉,公告期满,皆推定已向其送达。它是法律予设的一种工具,确保在其他方式均不能送达的情况下法院能够顺利审理。公告送达无论对自然人、还是法人,都是法院审判必不可少的武器,具有重大意义,也为世界各国所采用。公告送达既是依法进行,当然不会影响法院办案的效率和威信。较之以不予受理或裁定驳回的方式剥夺原告诉权,无疑好得多。
3. 能否向企业法人公告送达诉讼文书
向企业法人公告送达诉讼文书不符合法律规定,不符合企业法人的实际情况。其理由主要有四:
1、企业法人的住所相对固定,不存在“下落不明”的状况,能够通过直接送达、邮寄送达等方式送达诉讼文书;
2、企业法人确实“下落不明”时,也不能公告送达,应当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
3、即使公告送达后作出裁判,裁判内容也不可能得到执行,失去诉讼目的;
4、向法人公告送达实质是向法定代表人公告送达,混淆了法人与法定代表人的界限,也影响法院办案的效率和威信。
4. 法院的公告程序是如何操作的
1、《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内状副本发送被告,容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
你的案件中,没有交待对方是否收到,按你的说法,对方没人收传票,那应诉通知书是否有人签收?如果应诉通知书无法签收,那么自然没办法定开庭时间了。
2、《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五条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
法院邮寄达送、直接送达都是送达给被告或被告同住的近亲属。根本不可能邮寄到当地居委会签收。
3、建议你直接与承办法官联系,看看是什么问题,别什么事都代理人去办。
5. 我们公司之前去法院做了公告,现在已经三个月了,什么步骤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我们是原告。求解
已经公告,可以直接去法院执行局申请,写好申请书就可以!
6. 关于法院公告的问题
你这要公布两次,一个是开庭前的公布,即限期到庭参加诉讼。二是审理完后的判决公告,公告到期后判决才能生效。
交费时间,数额法院会用适当方式通知的。现在是征求你是否愿意走公告程序?
7. 法院判决在哪里做公告
一般会在法院报上公告,也要以在其他全国发行的报纸上发公告。
8. 公司公告有法律效力吗
公司公告是否有法律效力,要看公告内容有没有违反法律相关规定,如果遵守法律相关规定,公司也是合法注册的公司,那公司公告是有法律效力的。
公告,是指政府、团体对重大事件当众正式公布或者公开宣告,宣布。
国务院2012年4月16日发布、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对公告的使用表述为:“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其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公布依据政策、法令采取的重大行动等;二是向国内外宣布法定事项,公布依据法律规定告知国内外的有关重要规定和重大行动等。
主要特点发文权力的限制性由于公告宣布的是重大事项和法定事项,发文的权力被限制在高层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的范围之内。
(8)法院对公司做公告扩展阅读:
主要特点
1、发文权力的限制性
由于公告宣布的是重大事项和法定事项,发文的权力被限制在高层行政机关及其职能部门的范围之内。
具体说,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及其所属部门,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行政领导机关,某些法定机关,如税务局、海关、铁路局、人民银行、检察院、法院等,有制发公告的权力。其他地方行政机关,一般不能发布公告。党团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不能发布公告。
2、发布范围的广泛性
公告是向“国内外”发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的公文,其信息传达范围有时是全国,有时是全世界。譬如,中国曾以公告的形式公布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一方面确立他们在我国科学界学术带头人地位,一方面尽力为他们争取在国际科学界的地位。
这样的公告肯定会在世界科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有关部门还曾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公告,公布中国名酒和中国优质酒的品牌、商标和生产企业,已便消费者能认清名牌。
3、题材的重大性
公告的题材,必须是能在国际国内产生一定影响的重要事项,或者依法必须向社会公布的法定事项。公告的内容庄重严肃,体现着国家权力部门的威严,既要能够将有关信息和政策公诸于众,又要考虑在国内国际可能产生的政治影响。
一般性的决定、指示、通知的内容,都不能用公告的形式发布,因为它们很难具有全国和国际性的意义。
4、内容和传播方式的新闻性
公告还有一定的新闻性特点。所谓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应知而未知的事实的报道。公告的内容,都是新近的、群众应知而未知的事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新闻的特点。公告的发布形式也有新闻性特征,它一般不用红头文件的方式传播,而是在报刊上公开刊登。
9. 法院能公告公司执照和印鉴做废吗
营业执照是由工商局核发的,根据法律规定,工商局可以再特定条件下公告营业执照作废;或者吊销公司营业执照。二者法律后果不同。
印鉴作废,应当由公司自行决定。
法院只管审理案件,不能去公告作废印鉴和营业执照。
10. 法院要我申请公告送达,我该怎么办
如果找不到人,是很难办的。现在公告送达然后缺席判决,最后执行的时候还是要找被执行人的。对方是公司的话就到工商部门查询下,个人的话,家里搬迁了还是应该有地址的。申请法院到派出所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