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北京法官
1. 谁看过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哪儿有
名人传》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的和称。
本书中的三位传主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富天才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有着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他们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经苦难而不改初衷的心历路程,凸现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从而为我们谱写了一阕“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传》贝多芬,身高5英尺4英寸,与当时欧洲另一位显赫的征服者拿破仑等高。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
1787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为师。莫扎特听了他的即兴演奏之后感到十分惊奇,当场对其他人说:请注意,这位少年将震动世界。可惜,在维也纳的学习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并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的贝多芬悲痛欲绝,过度悲痛使他接二连三地得了几场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远地毁了他的容貌。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世界不曾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他是这样一个人,罗曼·罗兰在传记的最后这样概括了他的一生: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哪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的: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罗曼·罗兰将这样一个人的传记放在他立意要写的《名人传》的首位。
《米开朗基罗传》: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死”。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
《名人传》告诉人们:悲惨命运不只降临于普通人,它同样降临在伟人身上,享有盛名并不能使他们免除痛苦的考验。然而通过跟从他们忍受痛苦的完美榜样,我们可以自觉地承担属于自己的命运,我们应当坚定自己的信仰,从信仰中产生出承受痛苦的勇气和能力——它是我们在患难中保持的纯真,在患难中结出的果实,在绝望中看到的希望所在。
2. 罗曼.罗兰写的三部英雄传记是哪三部
《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 。
1、《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是作于1903年的一本书,作者称这部作品是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一个副产品。该书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
2、《米开朗基罗传》
《米开朗基罗传》是罗曼·罗兰于1906年完成的一部关于米开朗基罗的传记,该传记分上下篇,上篇《搏斗》,下篇《舍弃》和结束语《死》。
《米开朗基罗传》讲述了米开朗基罗的一生经历。
3、《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传》讲述了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创作背景:
罗兰说:“我所说的英雄,不是指那些靠自己的思想和威力而取得胜利的人。我所说的英雄,是指那些具有伟大灵魂的人。”
所以罗兰要歌颂的英雄,不是凯撒,不是拿破仑,而是贝多芬、米盖朗琪罗、托尔斯泰。
罗兰在《贝多芬传》中说:“周围的空气是窒息的。老旧的欧洲在沉重而汗浊的气氛中呻吟。缺乏宏伟业绩的物质主义压抑着思想,世界在斤斤计较和卖身投靠的利己主义中毁灭。世界已奄奄一息。要打开窗子。要让新鲜的空气进来。要呼吸英雄们的精神。”
就是说,罗兰要用英雄们的伟大精神,来改造当时欧洲普遍存在的物质主义的利己打算,用高尚的德操来拯救欧洲的堕落。
3. 哪里有可以下载或者在线阅读的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三部)
这位朋友有什么传输工具没?我机子上有.我可以传一本给你.《贝多芬传》
简介: 《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同出罗曼罗兰之手。传记里的三人,一是音乐家.一是雕塑家兼画家,一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三部传记都着重记载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他们或由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由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贝多芬供大家欣赏的音乐,是他“用痛苦换来的欢乐”。米开朗琪罗留给后世的不朽杰作,是他一生血泪的凝聚。托尔斯泰在他的小说里,描述了万千生灵的渺小与伟大,描述了他们的痛苦和痛苦中得到的和谐,借以播送爱的种子。
4. 罗曼·波兰斯基的人物争议
罗曼·波兰斯基,是一名才华横溢的导演
作为电影导演,他从不讳言性爱是他创作的源泉。在他所写的回忆录中,几乎每五页就会出现一个不同的女人。他由衷地赞美她们的身体,记录与她们相处的点滴。在波兰斯基看来,这和道德败坏丝毫扯不上关系,可在外人眼里,这个不足一米六五的小个男人,绝对是个行为不端、荒淫无度的风流鬼。
1969年8月9日清晨,清洁工查普曼太太一如既往地来到波兰斯基在美国郊区的豪宅进行打扫,眼前的一幕让她惊呆了:怀有8个月身孕的沙伦被人开膛剖腹,挖出的婴儿被放在地板上。凶手还用她的鲜血在墙上涂写了“PIG” 等侮辱性字眼。遇害的,还有波兰斯基的4位好友。而正在伦敦筹备新片的波兰斯基逃过一劫。
根据调查,事发原因是该寓所的前主人与邪教组织“曼森家族”有过节,但媒体却将矛头指向了波兰斯基,称其执导的《罗丝玛丽的婴儿》中笃信天主教的主人公最终生下撒旦的儿子,是对上帝的公然冒犯;片中的魔鬼家族启发了邪教领袖查尔斯·曼,间接造成了血案。
沙伦的死给波兰斯基带来了难以承受的悲痛
妻子死后,波兰斯基曾与多位女星闹出绯闻,他成了报上花边新闻的主角
直面妻子遇害,并非是波兰斯基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1933年8月18日,他出生于巴黎一个犹太人家庭,不久,法国兴起了反犹、排犹浪潮,波兰斯基一家迁回波兰老家。
波兰斯基的人生注定被噩梦缠绕。先是遭遇丧妻之痛,之后被控强奸幼女流亡欧洲。随后的两部作品《苦月亮》、《苔丝》,虽都有出彩之处,但媒体关注的却还是波兰斯基的丑闻,而不是他的导演事业。
5.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跪求里面三个故事猪脚的简介,要求,要有点文化功底
《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米开朗基罗传》: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 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从结构上看,《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看似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既源于三位传主在精神上的相似,也源于罗兰另一重要的思想,即欧洲统一的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 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多侧面地去表现传主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纵观三传,罗兰的英雄有着共同的命运图式和方向:经历长期的磨难,激流一般的生命力,体现生之意志的艺术创造和用痛苦换取欢乐的追求。 他们或受病痛的折磨,或由遭遇的悲惨,或因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叠加于一身,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呼吸,毁灭了理智。他们所以能坚持自己艰苦的历程,全靠他们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的音乐;米开朗基罗以一生的心血奉献出震撼心灵的杰作;托尔斯泰始终关心万千生灵的伟大与渺小,借以传播爱的种子和宽容的理想。
6. 波兰斯基被判多少年
[编辑本段]被捕事件
31年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于2009年9月26日在苏黎世机场被瑞士警方拘捕,并已经启动引渡其到美国的程序。波兰斯基前往瑞士是为了接受苏黎世电影节为他颁发的导演终生成就奖。
瑞士苏黎世电影节的组委会宣布大导演、现年75年的罗曼·波兰斯基(romanpolanski)因美国发出的为期31年的通缉令而被逮捕。,引渡程序可能将持续40天,以便提交所有的有关文件。波兰领事馆希望与波兰斯基见面,就此事进行斡旋。
被捕原因
此次拘捕事件的起因是31年前的一桩旧案,当时波兰斯基被指控与一名13岁女孩发生不正当性关系,之后逃离美国,从而被美国警方通缉。
事件发展
1977年,罗曼·波兰斯基与当年只有13岁的萨曼塔发生性关系,犯下轰动一时的性骚扰女童案,1978年,波兰斯基因此避走法国。根据美国的法令,罗曼·波兰斯基若踏进美国大门,会立即送往监狱,因此他不但多年没再返美,连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也在颁奖典礼上缺席,由曾与他合作过并有交情的颁奖人哈里森·福特代为致词。
2009年初,罗曼·波兰斯基因为当年裁决案件的法官(已故)曾安排过一次认罪协商,但是在他认罪之后却不承认协商条件为由提出上诉,不过一名法官驳回了他的请求,因为他没能亲自出席庭审并且称述他的上诉请求。
2008年,女导演玛莲娜·泽诺维奇将波兰斯基一案以纪录片形式搬上了大银幕,名为《罗曼·波兰斯基:被通缉以及被渴望的》。片中搜集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可以证明,在检举人和陪审团之间存在着逾越法律程序的不正当沟通,对被告波兰斯基是不公平的。在这部纪录片里,导演访问了萨曼塔、她的律师、波兰斯基的律师等相关人士,惟独波兰斯基本人拒绝受访。
波兰斯基本人去年委托其律师向美国法院提出免罪申请,要求重新审视当时的判案过程。
波兰斯基的代表律师透露,当年的受害人(现年44岁)在纪录片中表示早就不再记恨波兰斯基,无意再提出指控,但认为他应该受到法律的处罚。
7. 《名人传》(罗曼.罗兰)的读书笔记
作者介绍
书本介绍
名家评价
好段
读后感
我自己写的
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一生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进行了不屈的斗争。20世纪初,他的创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罗兰为让世人“呼吸英雄的气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树碑立传,连续写了几部名人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共称《名人传》〈罗兰凭此书获得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被高尔基称为“长篇叙事诗”。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罗曼•罗兰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质朴的文笔刻画了在时代风浪中,为追求正义、光明而奋勇前进的知识分子形象。
《名人传》,是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家、小说家、剧作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写的,是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三位名人的“英雄传记”。传记里的三人,虽然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兼画家,另一个是小说家,各有自己的园地,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贝多芬和歌德一起散步,回来的路上遇到了王公贵族。他们远远看见时,歌德就挣脱了贝多芬的手臂,站在大路的一旁,深深地弯着腰,把帽子拿在手里,等候着皇室成员的经过。而贝多芬却独自向歌德说着他想说的话,看到歌德那个样子,贝多芬按了按帽子,扣上外衣的纽扣,背着手径直朝最密的人丛中撞去。亲王与近臣密密层层的,太子鲁道夫向贝多芬脱帽致敬,皇后向他打招呼。那些大臣们也都认识他。贝多芬故意看着这群人马在歌德面前经过,事后,贝多芬还毫不客气地把歌德教训了一番。这让当时任魏玛大公枢密参赞的歌德永远不能原谅他,而贝多芬却不以为然。
(3)
贝多芬、弥盖郎基罗、托尔斯泰,他们都是天才人物,但他们更是英雄——他们或由于疾病的折磨,或由于悲惨地的遭遇、或由于内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加于一身,这种深重的苦恼,几乎窒息了他们的呼吸,毁灭了他们的理智,但是他们凭着对人类的爱,对人类的信心,他们坚持着艰苦的里程,贝多芬用痛苦换来欢乐化成了不朽的音乐,弥盖郎基罗用他的生命的鲜血雕塑了后人须仰视才见的巨作,托尔斯泰相信“当一切人都实现了幸福的时候,尘世才有幸福的存在。”
(4)
我懂得认识托尔斯泰底日子,在我的精神上将永不会磨灭。这是1886年,在幽密中胚胎萌蘖了若干年之后,俄罗斯艺术底美妙的花朵突然于法兰西土地上出现了。托尔斯泰与杜思退益夫斯基底译本在一切书店中同时发刊,而且是争先恐后般的速度与狂热。1885至1887年间,在巴黎印行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小传》《童年与少年》《波里哥加》《伊凡•伊列区之死》,高加索短篇小说和通俗短篇小说。在几个月中,几星期中,我们眼前发见了含有整个的伟大的人生底作品,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簇新的世界底作品。
有人说名人遥不可及,可望而不可及,有人说天才是上天的使者,人生之路一帆风顺。
在看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里的三位名人之后,我才知道原来天才也是需要经过暴风雨的洗礼才诞生的。
贝多芬
他的《月光曲》、《英雄交响曲》想必大家不太陌生,可这位天才的音乐家却有一个坎坷的音乐之路。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常常殴打贝多芬,逼着他练琴,他很小的年纪就得上台演出,十几岁就得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贝多芬离开了故乡德国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看似一切都井然有序的进行着,但是痛苦正向他射出一支有一支的毒箭。他的耳朵日夜作响,他的听觉日益衰退,他只能在纸上与好友交谈,这一个个字都是贝多芬所有的情感。听觉对一个音乐家是多么的重要,而贝多芬却失去了他生命中最最重要的听觉。音乐抛弃了他,但贝多芬却没有因此就抛弃了音乐,他的很多作品也是在他耳聋的时候创作出来的,震撼人心的《英雄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想象着贝多芬咬着一根小棒,抵着钢琴,他的两只大手犹如轻盈的蝴蝶在黑白琴键上飞舞,虽然满头大汗却依然坚持着,手弹热了,就浸入冷水然后再弹,面对生活的重重困难,贝多芬没有放弃,他用他顽强的精神向我们诠释了一个英雄不抛弃、不放弃的形象,他在音乐的道路上走得虽然颠簸,却一步一步踩出了坚实的脚印。
米开朗琪罗
米开朗琪罗,一个天才的雕塑家,他的一生一波三折。他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米开朗琪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不过在不断地交流中,米开朗琪罗的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他被贵族指使,每天做着他不愿意的事,他有着与众不同的创造力,可命运却好像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他的一生都在为雕塑而奋斗,他并没有因为教皇的压迫而放弃反抗,而是把他内心的情感都注入他的作品中,一凿子,一凿子,一点一滴,是他对未来的渴望,是他对现实的讽刺,他是个想象的天才,他愿为了雕塑花上六年、八年,但命运却让他在辗转中成长、老去,他没有怨言,只是至始至终的从事他的职业。
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的三部曲深入人心,他是名门贵族后裔,但不幸的是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但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的丑陋相貌感到绝望。他当过志愿兵,曾多次陷入困境都脱离了险境。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同时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托尔斯泰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却因此感到不安,因为他看到比他穷的人,他决心创一个理想社会,却是杯水车薪,一次又一次失败。结局是悲惨的,一代文豪托尔斯泰最后却死在一个小火车站上。托尔斯泰本应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却失去了父母亲,托尔斯泰本应在家人的关注下死去,但他却一个人死在了一个小小的火车站,命运不断地跟他开玩笑,而他却能靠自己化解战场上的危险,他也能靠自己获得“文豪”的称号,他一切都靠自己,即使前路多么迷惘、内心是多么矛盾,他也依旧向着自己的目标向前进。
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一个是音乐家,一个是雕塑家,另一个是小说家,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也同在人生的道路上享受着艰辛带给他们的考验。他们被罗曼。罗兰成为英雄,贝多芬没有听觉,却用手指奏出了让世界都震撼的乐章;米开朗琪罗没有自由,却用想象雕出了让世界都赞叹的雕塑;托尔斯泰没有关心,却用钢笔写出了让世界都思考的文章。我们没有他们的天才,却可以具备他们的品质,不被风雨击倒,做一棵屹立在风雨中的柏松
8. 罗曼·波兰斯基的人生经历
波兰斯基出生后不久,全家就遇到在法国兴起的反犹排犹浪潮迫害,而迁回在波兰的老家克拉科夫(Kraków)。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迅速占领克拉科夫,并下令驱逐波兰人以供德国人居住。波兰斯基的母亲、父亲和叔叔相继被抓入集中营,母亲死于奥斯威辛,父亲在奥地利毛特豪森集中营侥幸保存了性命,波兰斯基本人则逃出克拉科夫的犹太人居住区,并通过一个波兰农夫的帮助在二战中存活下来。这个童年阴影对波兰斯基日后的人生观与电影生涯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以至于斯皮尔伯格多次邀请他出任《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年)的导演都被其因“挥之不去的痛苦”而拒绝。
50年代开始,他自编自导自演了一些电影短片,其中有《自行车》(Magical Bicycle,1955年)、《凶手》(A Murderer,1957年)等。随后他进入波兰罗兹电影学校(Łódź Film School)开始了为期五年的学习,并逐渐崭露头角。他在学生期间自编、自导、自演的荒诞短片《两个男人与衣柜》(Two Men and A Wardrobe,1958年)获得了5项国际大奖,包括布鲁塞尔电影节最佳影片第3名,初次引起欧洲电影界的注意。
1959年波兰斯基拍完《灯》(The Lamp,1959年)后从学校毕业,并掌握了六种语言:波兰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以及意大利语。随后他拍摄了一系列短片,如《胖子和瘦子》(The Fat and the Lean,1961年)和《哺乳动物》(Mammals,1962年)等,均受到一致推崇,这时他已显示出对黑色风格独特的兴趣。
1962年3月,波兰斯基首次编导了他的第一部长片《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1962年),这部讲述战后波兰社会婚姻悲喜剧的影片没有得到波兰官方和评论界的好评,但在西方却引起了轰动。该片在第25届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费比西”(Fipresci)最佳导演,并获得第36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提名,从此他迈出了跨上世界影坛的第一步。 1968年1月,罗曼和莎朗·塔特在英国伦敦举行了婚礼,并一起前往好莱坞发展。就在这一年罗曼成功地推出其编导的第一部美国恐怖片《魔鬼圣婴》(Rosemary's Baby,又名《罗丝玛丽的婴儿》),成为了恐怖片中的经典之作。
随着《罗丝玛丽的婴儿》的热映和塔特的怀孕,波兰斯基以重金在比弗利山的班奈迪克山谷购置了一套豪华住宅,这就是著名的茨埃罗大道10050号。1969年8月9日的清晨,这座气派的豪宅成为了屠戮与血腥的地狱。经警方证实,包括女主人塔特在内有五人被害,尸体上总共发现102处刀伤,且均中数枪,死者表现得极为痛苦。已有八个月身孕的塔特身中16刀,她和化妆师杰伊·斯普林被用绳子吊在起居室内。由于没有任何物品失窃,凶案显得扑朔迷离,波兰斯基本人也成为了警方怀疑的对象,经过8750个小时的工作,塔特凶杀案终告侦破。凶手系邪教组织“曼森家族”的一男三女四名成员,而幕后主使者就是他们的领袖查理·曼森(Charles Manson)。关于凶杀动机,有人说曼森希望以此惩罚统治阶级的奢华堕落,也有人说房子的前任主人曾与曼森有过节。无论如何,塔特血案因此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儿时的丧母与如今的丧妻之痛使波兰斯基的创作变得更为黑暗,《麦克白》和《唐人街》等影片就是那个时期的代表。
1971年,他在欧洲改编拍摄自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的黑色古装片《麦克白》(Macbeth),被认为是对曼森一伙的回应。
1974年,罗曼经不起好莱坞的诱惑重回故地,推出了杰克·尼克尔森(Jack Nicholson)和Faye Dunaway主演的犯罪动作片《唐人街》(Chinatown)。罗曼黑暗阴冷的恐怖执导风格贯彻全片,影片成为了70年代美国黑色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也使他的事业达到了顶峰,获得了第28届英国学院、第32届金球奖最佳导演,以及第47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1976年《怪房客》(The Tenant)获戛纳金棕榈奖提名。
1977年,罗曼被指控强暴了一位13岁的少女,在加州被逮捕。罗曼花了42天的时间进行辩解,法官最后犹豫了。在进一步的法律程序开始前,他逃离了美国,定居法国巴黎,虽避免了牢狱之灾,但从此再也没敢去美国。 1979年拍摄的娜塔莎·金斯基(Nastassja Kinski)主演的《苔丝》,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以一种写实手法将哈代(Thomas Hardy)的小说浪漫地形象化,影片弥漫着罗曼对宿命的无奈之情。罗曼凭借此片先后获得了法国恺撒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导演奖,以及第38届金球奖第53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奖提名。
罗曼后来的作品开始走下坡路,很少能达到鼎盛时期的水准。他开始出现在一些舞台剧中,1981年,他回到了波兰,执导并主演了舞台剧《莫扎特》。
1988年,罗曼编导了悬念惊悚片《惊狂记》。这部由哈里森·福特(Harrison Ford)和Betty Buckley主演的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评论界的认可和商业上的成功。
1992年,他在法国编导了《苦月亮》,这是一部反映情感和性堕落的影片。他病魔似的将扭曲的情欲和暴力倾泻在影片中,成了一部情色经典。
1994年执导的惊悚片《不道德的审判》,成为他最为黑暗压抑的一部电影。
1999年波兰斯基编导惊悚片《第九道门》。影片改编自西班牙作家Arturo Paris Riverte的恐怖小说,深刻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善恶、美丑,获第12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导演。 2002年,一部《钢琴师》,让世界重新认识了波兰斯基,也让波兰斯基重新回到世界电影的颠峰。前面说过,在1992年波兰斯基曾经因不敢自揭伤疤而拒绝斯皮尔伯格的邀请,拍摄二战题材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而后者最终无奈的自己拿起导筒,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近十年之后,已年近古稀的波兰斯基看到了同样涉及屠杀犹太人题材的《钢琴师》,终于不再顾及自己童年的阴影,决定拍摄它的同名电影。顶着“跟风《辛德勒的名单》”的巨大舆论压力,波兰斯基将自己童年的真实经历倾注其中,又加之故事本身就是真实事件;在电影语言上,他决定摒弃多年来使自己独步天下的构图和对光线的精雕细琢,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半纪录片式手法进行《钢琴师》的拍摄,突出“真实”而使大量屠杀史实的残酷毫无修饰的渗入人心;而在电影内涵上,他却又少见地在本片中注入了对人性的关怀,使得一个钢琴家的偷生故事在他这个亲身受害者的编排下又显得如此悲天悯人。
这样,在冷酷的镜头中又留有人性的温暖,《钢琴师》使人拍案叫绝。最终,《钢琴师》获得了空前的赞誉和成功,先是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钢琴师》帮助波兰斯基捧回了他的第一座金棕榈奖;又在第二年的奥斯卡奖上,使本片主演阿德里安·布劳迪(Adrien Brody)成为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29岁)。
2005年,波兰斯基拍摄了根据查尔斯·狄更斯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雾都孤儿》。此片不仅吸引奥斯卡影帝本·金斯利加盟,更是几乎再造了一个“伦敦”的外景,此片上映后评价颇高,甚至有人认为在众多的《雾都孤儿》电影版本中(20多部同题电影),此片和大卫·里恩版及卡洛尔·里德版是最好的三个版本。05年,《雾都孤儿》在中国大陆院线上映。
2008年,波兰斯基将拍摄一部新作《幽灵》,“奥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凯奇与“007邦德”皮尔斯·布鲁斯南慕名而投,将成为本片主演。
2010年2月19日,新作《影子写手》(The Ghost Writer)在美国上映,伊万·麦格雷格最终代替尼古拉斯·凯奇担任主角,并获得2010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和2010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年度最佳影片奖。
现年76岁的波兰斯基于1975年加入的法国籍,至2013年一直居住在法国。 《尖峰时刻3》Rush Hour 3(2008)
《幽国车站》 Pura formalità,Una (1994)
《飞越北极星》 Back in the U.S.S.R (1992)
《怪房客》 Locataire,Le (1976)
《唐人街》 Chinatown (1974)
《天师捉妖》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The (1967) 《穿裘皮的维纳斯》(Venus in Fur 2013年)
《杀戮》(Carnage ,2011年)
《影子写手》(The Ghost Writer,2010年)
《雾都孤儿》(OliverTwist,2005年)
《钢琴师》(ThePianist,2002年)
《第九道门》(TheNinthGate,1999年)
《死亡与少女》(DeathandtheMaiden,1994年)
《苦月亮》(BitterMoon,1992年)
《惊狂记》(Frantic,1988年)
《海盗》(Pirates,1986年)
《苔丝》(Tess,1979年)
《怪房客》(TheTenant,1976年)
《唐人街》(Chinatown,1974年)
《禁梦手记》 (DiaryofForbiddenDreams,1973年)
《麦克白》(TheTragedyofMacbeth,1971年)
《罗丝玛丽的婴儿》(Rosemary'sBaby,1968年)
《天师捉妖》(TheFearlessVampireKillers,aka:DanceoftheVampires,1967年)
《荒岛惊魂》(Cul-de-Sac,1966年)
《厌恶》(Repulsion,1965年)
《漂亮骗子》(TheBeautifulSwindlers,1964年)
《水中刀》(Nozwwodzie,1962年)
《哺乳动物》(Mammals,1961年)短片
《胖子和瘦子》(TheFatandtheLean,1960年)短片
《天使下凡》(Gdyspadajaanioly,1959年)短片
《灯》(TheLamp,1959年)短片
《两个男人与更衣室》(TwoMenandaWardrobe,1958年)短片
《毁灭》(BreakUptheDance,1957年)短片
《笑颜》(AToothfulSmile,1957年)短片
《凶手》(AMurderer,1957年)短片
《自行车》(MagicalBicycle,1955年)短片 《第九道门》 The Ninth Gate (1999)
《钥匙孔的爱》 Bitter Moon (1992)
《惊狂记》 Frantic (1988)
《海盗夺金冠》 Pirates (1986)
《苔丝》Tess (1979)
《怪房客》 Locataire,Le (1976)
《魔鬼圣婴》 Rosemary's Baby (1968)
《天师捉妖》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The (1967)
《荒岛惊魂》 Cul-de-sac (1966)
《冷血惊魂》 Repulsion (1965)
《水中刀》 Knife in the Water (1962)
《两个男人与衣柜》 Dwaj ludzie z szafa (1961)
9. 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对三位名人的生平描述
1 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名人传》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2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克.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琪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名人传
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3
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名人传》我们周围的空气多沉重。老大的欧罗马在重浊与腐败的气氛中昏迷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阻挠着政府与个人的行动。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罗曼.罗兰(1866—1944)是20世纪法国作家,19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的反战主义者。他的母亲是一个虔诚的宗教信徒,对音乐十分喜爱,这对以后的罗兰热爱音乐、崇敬贝多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880年,罗兰一家从法国中部城市克拉姆西移居巴黎。1886年,他考取久负盛名的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这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历史著作。罗兰怀抱着崇高的社会理想和热情,而周围的现实却让他苦闷困惑,他于是给俄罗斯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信寻求生活的答案。托尔斯泰很热情地写了一封二三十页长的回信,详细解答各种问题,并高度凝练地指出:“一切使人们团结的,是善与美;一切使人们分裂的,是恶与丑。”托尔斯泰“慈祥”的言行对罗兰的一生构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