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院置留室

法院置留室

发布时间: 2021-12-11 13:29:33

A. 滞留室和拘留所的区别

  1. 滞留室即留置室,留置室实际就是现在的讯问室。留置室是看管涉嫌违法犯罪嫌疑人员的场所之一,一般只在派出所设置,可以将违法嫌疑人留置24小时,最长不得超过48小时,被留置人在些期间丧失人身自由,留置期后如果要采取强制措施,要移送看守所。

  2. 拘留所即依据中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条例和相关规定而设置的羁押场所,由公安部门统一负责管理,拘留所是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设置。

3.拘留分为行政拘留(治安拘留)、司法拘留、刑事拘留三类。

  • 所谓行政拘留(治安拘留)是指法定的行政机关(专指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人,在短期内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行政拘留是最严厉的一种行政处罚,通常适用于严重违反治安管理但不构成犯罪,而警告、罚款处罚不足以惩戒的情况。行政拘留最高期限为15日,合并执行拘留的期限不得超过20日。行政拘留和司法拘留是惩罚措施,拘留后要送拘留所。

  • 所谓司法拘留又称为民事拘留,是指人民法院为了保证审判活动正常进行,对实施了严重妨害诉讼活动的人,采取限制其短期限的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拘留期限最长为十五日。在中国,法院拥有司法拘留的决定权。行政拘留是惩罚措施,拘留后要送拘留所。

  • 所谓刑事拘留即刑事诉讼中的拘留,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时,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刑事拘留后要送看守所。一般情况下,刑事诉讼拘留的期限最长为14日。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拘留期限最长为37日。对于刑事拘留而言,拘留后要送看守所,拘留只是临时性的强制措施,不是惩罚措施。

B. 法院把传票放在老家地上合法吗

不合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三十条之规定,人民法院送达的诉讼文书,必须是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的住所(受送达人现住所),而不是受送达人的原住所即“老家地上”。

附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节选)
第八十五条 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
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诉讼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第八十六条 受送达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属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送达人可以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者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说明情况,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拒收事由和日期,由送达人、见证人签名或者盖章,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也可以把诉讼文书留在受送达人的住所,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送达过程,即视为送达。

附录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节选)
第一百三十条 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该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办公室、收发室、值班室等负责收件的人签收或者盖章,拒绝签收或者盖章的,适用留置送达。
民事诉讼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有关基层组织和所在单位的代表,可以是受送达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以及受送达人所在单位的工作人员。
第一百三十三条 调解书应当直接送达当事人本人,不适用留置送达。当事人本人因故不能签收的,可由其指定的代收人签收。

C. 检察院下指定监视居住决定,这个执行的地点也由检察院决定吗

首先,监视居住一般应当在犯罪嫌疑人的住处执行。对于犯罪嫌疑人无固定住处或者涉嫌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才在指定的居所执行。居所当然是检察院指定的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第一百一十条 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的住处执行。对于犯罪嫌疑人无固定住处或者涉嫌特别重大贿赂犯罪在住处执行可能有碍侦查的,可以在指定的居所执行。
固定住处是指犯罪嫌疑人在办案机关所在地的市、县内工作、生活的合法居所。
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特别重大贿赂犯罪依照本规则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条件予以认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碍侦查:
(一)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的;
(二)可能自杀或者逃跑的;
(三)可能导致同案犯逃避侦查的;
(四)在住处执行监视居住可能导致犯罪嫌疑人面临人身危险的;
(五)犯罪嫌疑人的家属或者其所在单位的人员与犯罪有牵连的;
(六)可能对举报人、控告人、证人及其他人员等实施打击报复的。
指定的居所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备正常的生活、休息条件;
(二)便于监视、管理;
(三)能够保证办案安全。
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不得在看守所、拘留所、监狱等羁押、监管场所以及留置室、讯问室等专门的办案场所、办公区域执行。
2、检察院当然要指明指定监视居住的居所。
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
第一百一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核实犯罪嫌疑人住处或者为其指定居所后,应当制作监视居住执行通知书,将有关法律文书和案由、犯罪嫌疑人基本情况材料,送交监视居住地的公安机关执行,必要时人民检察院可以协助公安机关执行。
3、没有法律规定公安机关有这方面的权力。而且不可能存在没有场地这种问题。公安机关对于人民检察院指定监视居住的应该执行。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
第一百一十四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决定监视居住的,负责执行的县级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法律文书和有关材料后二十四小时以内,通知被监视居住人住处或者指定居所所在地的派出所,核实被监视居住人身份、住处或者居所等情况后执行。必要时,可以由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协助执行。

D. 违纪违法从接到线索到法院审判怎么的流程就是纪委监委的整套流程!

纪委监委收到问题线索后,首先确认是否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如果属于自己管辖,且经初步分析,认为可能存在违纪违法行为,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的,会移交审查调查室审查调查,一旦发现确实存在违法行为的,需要监察立案,如有必要会采取留置措施。在留置期间内展开调查工作,达到证据确实充分标准,会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这期间检察机关会采取拘留或逮捕强制措施,审查达到起诉标准,移送法院审理。大概就是这么个流程。

E. 羁押与逮捕、拘留的区别是什么

羁押:在我国,羁押基本上是一种逮捕、拘留决定以后的,依附于拘留、逮捕的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当然状态,不是一种独立的强制措施。羁押的场所包括:监狱、看守所、拘留所、留置室。留置室不是专门的羁押场所,它可以是派出所的一个屋子,也可以是刑警队的一个屋子,是随意的一个屋子,也就是侦查、盘问阶段完全由侦查人员自行来控制。
逮捕:逮捕是检察院、法院批准或决定,公安机关执行的,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时间内完全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逮捕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一种,它不仅剥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而且逮捕后除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和符合变更强制措施条件的以外,对被逮捕人的羁押期间一般要到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为止。正确、及时地使用逮捕措施,可以发挥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有效地防止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串供、毁灭或者伪造证据、自杀、逃跑或继续犯罪,有助于全面收集证据、查明案情、证实犯罪,保证侦查、起诉、审判活动的顺利进行。
刑事拘留: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的案件,在侦查过程中,遇到法定的紧急情况时,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所采取的临时剥夺其人身自由的强制方法,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刑事拘留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其一,拘留的对象是现行犯或者是重大嫌疑分子。现行犯是指正在实施犯罪的人,重大嫌疑分子是指有证据证明具有重大犯罪嫌疑的人。其二,具有法定的紧急情形之一。
行政拘留:是指法定的行政机关(专指公安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人,在短期内限制人身自由的一种行政处罚。行政拘留是最严厉的一种行政处罚,通常适用于严重违反治安管理但不构成犯罪,而警告、罚款处罚不足以惩戒的情况。因此法律对它的设定及实施条件和程序均有严格的规定。行政拘留裁决权属于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期限一般为10日以内,较重的不超过15日;行政拘留决定宣告后,在申请复议和行政诉讼期间,被处罚的人及其亲属找到保证人或者按规定交纳保证金的,可申请行政主体暂缓执行行政拘留。

F. 什么是逮捕什么是拘押 羁押又是什么

逮捕:逮捕是检察院、法院批准或决定,公安机关执行的,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一定时间内完全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逮捕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最严厉的一种,它不仅剥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而且逮捕后除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和符合变更强制措施条件的以外,对被逮捕人的羁押期间一般要到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为止。
羁押:在我国,羁押基本上是一种逮捕、拘留决定以后的,依附于拘留、逮捕的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当然状态,不是一种独立的强制措施。羁押的场所包括:监狱、看守所、拘留所、留置室。留置室不是专门的羁押场所,它可以是派出所的一个屋子,也可以是刑警队的一个屋子,是随意的一个屋子,也就是侦查、盘问阶段完全由侦查人员自行来控制。
公安机关或检察机关首先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拘留羁押,然后在3日内提起逮捕(特殊情况延长到7日或30日)。逮捕后的阶段为侦查羁押。所以,归结来说,它们之间是承接关系,先有拘留羁押,再有侦查羁押

G. 从本案看在法院院内能否适用留置送达

执行员向被执行人某啤酒厂依法送达了执行通知书。因该啤酒厂在限定的期限内未履行判决所确定的义务,执行员电话传唤啤酒厂负责人王某到法院,在法院办公室向其送达报告财产令及财产申报表,限其三日内申报当前以及前一年内的财产情况,并记入执行笔录。负责人王某在执行笔录上签完名后,拒绝签收报告财产令及财产申报表,便想离开法院。执行员立即通知了几个同事来见证,并用摄像机录像佐证。因啤酒厂未按期申报财产,法院对其作出5万元的罚款决定。被执行人某啤酒厂遂提出异议称,啤酒厂从未收到过报告财产令及财产申报表,法院因拒不申报财产对其作出处罚决定没有法律依据,应予撤销。 【分歧】对该执行异议,法院组成合议庭依法进行了审查,对报告财产令及财产申报表是否已经留置送达以及该否撤销罚款决定存在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执行员在执行法律文书送达方面存在问题,在法院内送达不符合留置送达中关于住所的适用条件,应视为未送达,故以此作出的罚款决定是错误的,应该撤销。 第二种意见认为,该案的送达方式系留置送达,据此作出罚款决定是合乎法律规定的,应驳回啤酒厂的执行异议。 【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一、该案执行法律文书的送达属于留置送达。留置送达是指在受送达人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情况下,送达人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把诉讼文书留放在受送达人住所的一种送达方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2条、第84条的规定,适用留置送达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和一个排除条件:1、受送达人有拒绝接收诉讼文书的行为;2、需邀请有关基层组织或所在单位的代表到场见证;3、将诉讼文书留置在送达人的住所;4、除调解书之外的诉讼法律文书。从该案送达情况来看,上述的第1个、第4个条件完全满足。 由于王某本身系啤酒厂负责人,再邀请其他代表到场见证无任何意义也比较困难,更来不及,有法院其他工作人员在场证明即可,符合留置送达的第2个条件。从第3个条件来看,法院院内明显不属于啤酒厂或王某的住所,但就以此来认定留置送达是无效的,不合乎情理也不符合客观情况。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五条将送达的场所由受送达人的住所扩大到受送达人的从业场所可以看出,仅仅将留置送达适用于住所是备受诟病的,无法应对当前市场经济活跃、人口流动频繁的现状。该司法解释虽然较民事诉讼法有一定进步,但局限性仍很大,难以满足司法现状的需求。 在商场、在路上、在娱乐场所、在亲朋好友邻居家、在办事所在的机关单位(当事人在法院内来来往往极为普通)等等,如果受送达人拒绝接受法律文书,都不适用于留置送达,那么,不仅仅是增加司法成本浪费司法资源的问题,更会损害法律的尊严和法院的权威。《日本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三条规定:“送达应在应受送达人的住所、居所、营业所或事务所进行……如前述场所不明或在该场所进行送达有障碍时,送达可以在应受送达人基于雇用、委任及其他法律上的行为而就职的他人的住所等进行”:《德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如无法律上的理由而拒绝收受送达,应即将应交付的书状留置于送达地点” 。因此,笔者建议不妨将国外的“相会送达”方式采取拿来主义态度,至少可以借鉴,将留置送达的场所适度扩大,以此提高送达效率,维护执行权威。 此外,对王某的拒收行为有录像予以佐证,同时在执行笔录上已经记载了让啤酒厂申报财产的情况。综合以上情况分析,可以说明本案的留置送达是有效的。 二、罚款决定不应该撤销,应该驳回某啤酒厂的执行异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第二百一十七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第一百零四条第一款规定:“……对单位的罚款金额,为人民币一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 因被执行人某啤酒厂拒不申报财产,法院对其处罚5万元,是有法律依据的,完全符合法律规定,故应该驳回其执行异议。 综合以上情况分析,该案在留置送达报告财产令及财产申报表的行为是有效的,据此作出的罚款决定亦是符合法律规定的,故该驳回被执行人某啤酒厂的执行异议。

H. 请问,在开庭之前,法院是不是要发传票或通知之类得,下发在什么地方

在开庭之前,法院是要发传票或通知的,一般是以传票的形式送达给本人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如下:

1、第八十五条送达诉讼文书,应当直接送交受送达人。受送达人是公民的,本人不在交他的同住成年家属签收;受送达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应当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组织的主要负责人或者该法人、组织负责收件的人签收;受送达人有诉讼代理人的,可以送交其代理人签收;受送达人已向人民法院指定代收人的,送交代收人签收。

受送达人的同住成年家属,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负责收件的人,诉讼代理人或者代收人在送达回证上签收的日期为送达日期。

2、第一百三十六条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公开审理的,应当公告当事人姓名、案由和开庭的时间、地点。

3、第一百四十三条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诉处理;被告反诉的,可以缺席判决。

4、第一百四十四条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决。

(8)法院置留室扩展阅读

传票或其他诉讼文书送达的其他方式如下:

1、经受送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除外。

2、直接送达诉讼文书有困难的,可以委托其他人民法院代为送达,或者邮寄送达。邮寄送达的,以回执上注明的收件日期为送达日期。

3、受送达人是军人的,通过其所在部队团以上单位的政治机关转交。

4、受送达人被监禁的,通过其所在监所转交。

5、受送达人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通过其所在强制性教育机构转交。

6、代为转交的机关、单位收到诉讼文书后,必须立即交受送达人签收,以在送达回证上的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

7、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人大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I.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如何理解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的有关问题的答复

您好,具体内容如下: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关于如何理解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的有关问题的答复
颁布单位: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 文号:法研(2003)132号
颁布日期:2003-08-27 执行日期:2003-08-27
时 效 性: 效力级别:中央规范性文件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冀高法〔2003〕41号《关于如何理解和适用“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的规定,对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后潜逃至异地,其罪行尚未被异地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异地司法机关留置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热点内容
道德与法治丹丹 发布:2025-07-08 06:48:17 浏览:854
行政法中的数字 发布:2025-07-08 06:48:13 浏览:978
刑事诉讼法档案装订标准 发布:2025-07-08 06:42:38 浏览:310
道德与法治野百合也有春天结局 发布:2025-07-08 06:40:08 浏览:267
unsw法学 发布:2025-07-08 06:37:43 浏览:197
吴鹏法学 发布:2025-07-08 06:37:34 浏览:498
法院逮捕决定书 发布:2025-07-08 06:36:09 浏览:348
四个表率推进依法治市 发布:2025-07-08 06:30:29 浏览:724
保险合同法讲座视频 发布:2025-07-08 06:25:42 浏览:57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心得 发布:2025-07-08 06:14:33 浏览: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