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官事件讲话
⑴ 10月24日,在上海高院,第4庭室,最高法院第三巡回法庭毛宜合审判长与我作一次谈话!我一开始就提出
拿出你的证据,让他说个明白。他不说明白,决不罢休。
⑵ 法院法官丧失道德黑白颠倒判事不公,在法庭上不叫原告讲话,叫被告糊说一些伪造事实没有证据的话作为证词
法庭笔录你可以不签字,同时到主管院长处投诉,要求调取开庭时的监控。
⑶ 彭宇案法官的宣判词完整的是什么
1、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分析,原告倒地的原因除了被他人的外力因素撞倒之外,还有绊倒或滑倒等自身原因情形,但双方在庭审中均未陈述存在原告绊倒或滑倒等事实,被告也未对此提供反证证明,故根据本案现有证据,应着重分析原告被撞倒之外力情形。人被外力撞倒后,一般首先会确定外力来源、辨认相撞之人,如果相撞之人逃逸,作为被撞倒之人的第一反应是呼救并请人帮忙阻止。本案事发地点在人员较多的公交车站,是公共场所,事发时间在视线较好的上午,事故发生的过程非常短促,故撞倒原告的人不可能轻易逃逸。根据被告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之人,从常理分析,其与原告相撞的可能性较大。如果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城中派出所对有关当事人进行讯问、调查,是处理治安纠纷的基本方法,其在本案中提交的有关证据能够相互印证并形成证据锁链,应予采信。被告虽对此持有异议,但并未提供相反的证据,对其抗辩本院不予采纳。根据城中派出所对原告的询问笔录、对被告讯问笔录的电子文档及其誊写材料等相关证据,被告当时并不否认与原告发生相撞,只不过被告认为是原告撞了被告。综合该证据内容并结合前述分析,可以认定原告是被撞倒后受伤,且系与被告相撞后受伤。
2、被告申请的证人陈二春的当庭证言,并不能证明原告倒地的原因,当然也不能排除原告和被告相撞的可能性。因证人未能当庭提供身份证等证件证明其身份,本院未能当庭核实其真实身份,导致原告当庭认为当时在场的第三人不是出庭的证人。证人庭后第二天提交了身份证以证明其证人的真实身份,本院对证人的身份予以确认,对原告当庭认为当时在场的第三人不是出庭的证人的意见不予采纳。证人陈二春当庭陈述其本人当时没有看到原告摔倒的过程,其看到的只是原告已经倒地后的情形,所以其不能证明原告当时倒地的具体原因,当然也就不能排除在该过程中原、被告相撞的可能性。
3、从现有证据看,被告在本院庭审前及第一次庭审中均未提及其是见义勇为的情节,而是在二次庭审时方才陈述。如果真是见义勇为,在争议期间不可能不首先作为抗辩理由,陈述的时机不能令人信服。因此,对其自称是见义勇为的主张不予采信。
4、被告在事发当天给付原告二百多元钱款且一直未要求原告返还。原、被告一致认可上述给付钱款的事实,但关于给付原因陈述不一:原告认为是先行垫付的赔偿款,被告认为是借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原、被告素不认识,一般不会贸然借款,即便如被告所称为借款,在有承担事故责任之虞时,也应请公交站台上无利害关系的其他人证明,或者向原告亲属说明情况后索取借条(或说明)等书面材料。但是被告在本案中并未存在上述情况,而且在原告家属陪同前往医院的情况下,由其借款给原告的可能性不大;而如果撞伤他人,则最符合情理的做法是先行垫付款项。被告证人证明原、被告双方到派出所处理本次事故,从该事实也可以推定出原告当时即以为是被被告撞倒而非被他人撞倒,在此情况下被告予以借款更不可能。综合以上事实及分析,可以认定该款并非借款,而应为赔偿款。
⑷ 法院的法官在不同的案件中就同一事件的发生,作出了自相矛盾的认定,该怎样告他们
这样的案子少让律师参与 相信我没错
⑸ 女法官遇害案一审宣判,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就是这个女法官有一个老乡。这个老乡因为跟他的公司有一些合同上的纠纷。所以他就把他的公司告上了法庭。却没有想到这个案子来到了这个女法官的手里。所以这个同乡想要这个女法官帮助他。并且还给这个女法官送了一些礼物。但是这个女法官在同事的陪同下把这个礼物退了回去。却没有想到这个人因此怀恨在心。所以他就伺机报复。他应聘了这个女法官所在小区的保洁。然后进行了踩点。在地下车库就把这个女法官杀害了。
我觉得每个人在行事之前都应该按照法律。不应该做一些违法的事情。要不然对人对己都是非常有害处的。
⑹ 法庭上说话是可以直接自己说吗还是法官点名一个一个来呢可以打断别人说话吗
开庭有开庭的程序,都是按照程序来的,法官会说下面进行哪个程序,法官和对方发言的时候不能打断,如果有补充可以举手,在法官允许的情况下发言。
⑺ 法院开庭时当事人(受害者)什么情况下才可以发言
交通事故是民事赔偿案件,你在法庭上只要是遵守法庭规则并经审判长允许都可以发言的,如果你有代理人,你不懂的时候他可以带你说。你所说的补助金是有规定的,相信法院。
⑻ 当事人与法官约见谈话,但不是开庭,当事人可以录音吗
如果非经本人同意一般是不允许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印发《中华人民共和版国人民法院法庭规权则》的通知
第九条 旁听人员必须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
(二)不得随意走动和进入审判区;
(三)不得发言、提问;
(四)不得鼓掌、喧哗、哄闹和实施其他妨害审判活动的行为。
第十条 新闻记者旁听应遵守本规则。未经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许可,不得在庭审过程中录音、录像、摄影。
第十一条 对于违反法庭规则的人,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可以口头警告、训诫,也可以没收录音、录像和摄影器材,责令退出法庭或者经院长批准予以罚款、拘留。
⑼ 上海书记为何对法官嫖娼案批得那么狠
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强调,要深刻认识这起案件极其严重的性质和极为恶劣的影响,依法依纪,从重从严惩处,一追到底,绝不手软,坚决清除腐败分子。认真分析韩正的每一段、每一句讲话,措辞相当严厉,批评相当狠、相当重,一方面有痛彻心扉,另一方面也表明从严惩处之决心、之态度。比如“抹黑”一词就让人十分难忘,韩正指出,“这起案件,虽然只是少数几个干部腐化堕落的案件,但却给上海整个法院系统、政法系统乃至整座城市抹黑”。如此之狠批话语,实属罕见。这些年来,上海也发生过一些事故、事件,也有官员腐败之案件,甚至是窝案,有的性质也很恶劣,但鲜见如此之狠批,特别是上升到给“整个城市抹黑”的认识。首先,在于此案触及了社会的两个基本底线。一是道德底线,二是法律底线。从道德底线来讲,嫖娼是严重违反道德的,而集体嫖娼之堂而皇之,无所回避,没有起码的羞耻感,更是将起码的伦理道德一扫而尽;从法律底线来说,法官严重违纪,知法犯法,更是严重挑战法律底线。其次,此案严重损害了司法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严重动摇人们对于社会公正正义的信心。当前,正值社会矛盾高发、多发时期,正值社会转型期,人们对于社会公平正义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司法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被视作公平正义的化身,理应成为社会伦理的坚守者、公序良俗的示范者、法律尊严的捍卫者,更应是守法、依法、执法的表率。可是,此案的法官却给了“司法公信力和法治权威性”重重一击,严重影响了司法的形象,动摇了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信心。再次,集体嫖娼暴露出了若干问题,令人震惊。虽说是一起集体嫖娼案,但实际上并不是嫖娼那么简单,此案的背后却暴露出了若干问题。比如党员干部的吃喝玩乐问题,大吃大喝、高档消费,仍然屡禁不止,既然该夜总会是政府定点酒店,那么去那里吃喝玩乐的就绝不止是这些法官;比如法官与律师的关系问题,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在此案已经暴露无遗,如此下去,如何谈司法公正;比如官员的美色问题,嫖娼、情妇、小三等,显然不是作风的小事问题;比如权钱交易和腐败问题。另外,此案发生群众路线整风活动期间,顶风作案,影响极坏。一方面暴露了部分党员干部已经完全腐化堕落,对于党纪国法、整风规定,丧失了起码的敬畏之心,说明了当前反腐败的严峻形势和巨大压力,说明了改革的巨大阻力与困难,这些干部必然是强大的阻挠者和破坏者。另一方面也暴露了整风活动的漏洞与缺陷,如果只是停留在教育层面,显然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只有制度的改革与推进、惩治的零容忍、群众的监督,一样都不能少,才能有所震慑,否则就可能让整风活动走过场、走形式,也就会让部分党员干部无以为然,我行我素。集体嫖娼这样严重的问题,居然还可以在政府定点酒店公开的招摇过市,这也对当地官方的监督体系提了个醒,人家举报者跟踪了一年,收集到了一系列问题,可是官方的监督在哪里,是没有能力,还是没有意识,也需要认真检讨与追查。最后,上海之良好形象来之不易,破坏却如此简单,实感痛心。一直以来,上海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城市,无论经济、社会、文化、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在国内外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国内具有领头羊作用,许多大的改革突破都是从此开始的。实际上,维护好一个地方的形象的确不容易,可是破坏起来,也没有想到会如此简单,一个看似很小的案子,却折射出了许多大问题。正如韩正所说,遇到挫折并不可怕,关键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来处理。我们能够欣慰地看到上海方面的坚决与果断,但我们希望这样的处理不能止于该案,而是能够真正给上海以新的改革动力和机遇,真正在反腐败斗争和改革的问题上有所建树,真正管出上海的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真正管出上海的公平正义,这才是真正所期待的。
⑽ 南京彭宇案法官让中国的文明倒退了100年,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
南京彭宇案法官让中国的文明倒退了100年,我觉得这种说法过于偏激,但是这件事确实给我们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彭宇案”的负面效应,是许多当事者始料不及的。作为政法部门应引以为戒,深刻反思和汲取教训,努力提高司法办案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彭宇案”在审理期间就出现了偏离事实真相的报道和舆情,但办案单位并没有足够重视并对此进行正确引导,对判决之后可能出现的舆情也没有充分的预计,当此案形成舆论热点后,又缺乏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得相关报道逐步偏离事实真相,最终形成判决结果与公众认知的巨大反差。
汲取此案的一个深刻教训,就是要注重保障热点案件的公众知情权,妥善处置为当事人保密和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关系,实现案件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
(10)上海法官事件讲话扩展阅读:
误判原因
1、判定“彭宇案”的关键事实是“二人是否相撞”,但恰是在这个最重要的关节点上,警方丢失了事发时对双方的询问笔录,缺少了原始的直接证据支撑,其判决结果因此受到舆论质疑。因此,旁听公开审理的一些媒体也逐渐形成了“彭宇是做好事被诬陷”的一边倒倾向。
2、法官在一审判决中对原、被告相撞事实认定的一些推理分析,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引发舆论哗然和公众批评,导致社会舆论普遍不认同一审判决结果。
3、在南京中院二审开庭前,彭宇与徐寿兰达成庭前和解协议,双方对此均表示满意。
但依据当事人要求,在和解协议中增设了“双方均不得在媒体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的保密条款,从而使“彭宇案”的真相未能及时让公众知晓,经数年发酵,逐步演化为社会“道德滑坡”的“反面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