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双语法官马背上的法官等

双语法官马背上的法官等

发布时间: 2022-03-13 06:56:24

A. 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急急

阿凡提骑着驴,来找本城的法官。法官望见了,就大声招呼道:“欢迎你们两位一同光临!"

阿凡提不慌不忙地说:“我的驴跟我纠缠个没完,要我带它出来找它的朋友,我就决定带它来找您了。”

《杨氏之子》原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双语法官马背上的法官等扩展阅读

“阿凡提”并非人名,而是一称号,来自于突厥语:“Efcndi”。意为“先生”、“老师”,是对有学问、有知识人的尊称。《阿凡提故事》中的“阿凡提”的本名是“南斯尔丁(Nasreddin)”。他机智聪明,勤劳勇敢,富有正义感,敢于蔑视国王等统治阶级和一切腐朽的东西。

有时,他是个学富五车的鸿儒,有时,他又变得目不识丁。一会儿他可以是皇帝、宰相身边的近臣,一会儿他又是个四处云游的单身汉和农民,他从事过许多职业,苦力、车夫、剃头匠、医生、卖蜂蜜的等等,但人们虽赋予阿凡提不同职业,给他以很大的灵活性和随意性,

但其中有一条未变,那就是阿凡提始终都是一名勇于反抗剥削阶级和各种歪风邪气的斗士,是举止幽默,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笑话连篇的百姓代言人。阿凡提在对待国王、大臣、官员、法官、财主和*商时,针锋相对,反唇相讥,以牙还牙,使他们洋相出尽、狼狈不堪。

但对待朋友、客人、手艺匠、儿童和自私、懒惰的妻子时,他却在讽刺和揶揄时,既不使对方丧失人格和难堪,又让人在捧腹欢笑之中悟出某些人生的哲理。

B. 马背上的法庭中的法律文化现象评述的结语

四、结语:司法职业化与乡土送法人的命运。

现在我们回到这部片的第一句对白,法院领导对书记员杨阿姨说:“你这次提前离岗退养,是法官职业化的要求。”可以说法官职业化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后的事情,在此之前司法人员多数来自于复转军人,以至“复转军人进法院”成为了学者们时常调侃的话题。影片中杨阿姨当年就是从少数民族(摩梭族)选拔出来的民族干部到法院从事司法工作的,一干就是二十余年并最终未能婚嫁。当下法律职业化之下的法官职业化也渐进拉开了大幕,法院的任职学历提高了大专以上的门槛,作为书记员的杨阿姨根本就没有任何学历,因此才被这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阿洛给挤下来了。司法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实践,而这种政治实践的每一次变革必然牵动着无数像影片中杨阿姨那样基层法律工作者的命运。然而影片最后,阿洛最终还是选择了背叛自己曾经的信仰,背叛了老冯一生都在蹒跚前行的道路,背叛了那个在他看来根本没有前途的职业。杨阿姨的一生则是一个基层司法者悲剧性的写照,一场改革葬送了自己所钟爱的司法事业,错过了嫁人生子的大好青春时光,剩下的只是一个人孤老自灭的下半生。唯独老冯依然是一个忠实的司法信仰者,陪伴他的只有那个当年“送法下乡”从山间跌落身亡的法官同事的亡灵,那匹运送正义的老马,还有那颗“在一个毫无畏惧的世界里,坚强不屈的良心”。

C. 马背上的法庭的介绍

《马背上的法庭》是一部由刘杰执导,李保田、杨亚宁、吕聿来主演的剧情片,于2006年9月6日上映。影片讲述了云南山区基层法官老冯骑着马驮着国徽翻山越岭给山民们断案。7天走了3个寨子,断了5桩鸡毛蒜皮的家务事,最后他疲劳过度,摔下山崖身亡的故事1。

D. 谁能帮我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马背上的法庭》影评

一直对安静说事的片子比较偏爱,平淡纯粹的电影总能实实在在感动我们,让我们能平静的感悟一次生活.马背上的法庭就是这样一部难得的电影,撇开媒体热闹的评论和马克穆勒的赞不绝口,你会发现电影出奇的平淡,甚至没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就是这种安静让人有时间去思考,然后不知不觉的被感动. dvd的封面很吸引人,黑色背景中胡子拉茬的李保田奋力的喊,一种很原始的表达方式.他扮演的老冯是个翻山越岭为摩梭山民开庭断案的基层法官,他爱自嘲"当年我从鸡脖子寨进山,经过鸡肚子寨,再从鸡屁股寨出来,象泡屎一样拉了出来".在大学生阿洛看来,他没文化是个牵着猪满寨子跑,被村民指鼻子,还花钱为自个搞名声的丢人法官.不过山民却会追几十里山路只为送他点吃的.最终在出山的傍晚老冯永远的留在他闭着眼也能走的山道上,去的很安静.呵呵,原来安静也会叫人有不知所措的感觉. 片中还有段无声无息却异常凄美的感情戏,杨阿姨是个淳朴善良的山里人,和老冯是多年来一起风里来雨里去的的同事,是个好帮手.用老冯的话说"你杨阿姨可是个正儿八经的女人".由于学历问题这是她最后一次以法院工作的名义进山,那个晚上他们似乎有好多话要说,可是衣服还没洗完,这一辈子的话就全讲完了.告别时老冯掉了个牙,留下句话"明年杀猪节我来吃肉".杨阿姨送他到山路看着老冯的背影喊"路上别打瞌睡". 这片子说是"主旋律"电影,却在威尼斯让老外倾倒,还给了个奖.导演刘杰摄影出身,画面自然有保证.云南山区的旖旎风光尽情收录片中.走在大山弯道上的马,背上驮着国徽,还有开庭时候的农家院子,这些都特别生活化,这种鲜为人知的生活原生态会让我们这些城里人着迷.摄像机也是老老实实,没什么技巧,整个故事也是平铺直叙,平平淡淡讲了老冯一星期的事,既是故事片也是纪录片. 老冯处理的几个案子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看不到什么丰功伟绩,民族风俗和法律的冲突是老冯工作的关键,丢失的马,阿洛的婚礼风波等等都的拍的很有意思.全片没有赞扬,没有讽刺,没有批评,也没有什么深刻思想.平静中让不同文化背景,生活背景的人看片子时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该是导演的初衷.真实的生活是纯粹的,平淡的,也是无奈的. 当时间一点一点流失时,很多事物变的模糊而被遗忘,只有电影会记录下了这个时代,记录下我们当时的情感.

E. 为什么中国有马背上的法庭

我们所说的“马背上的法庭”
是巡回审判的一种具体形式。
在偏远地区,法治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维护地区和谐稳定发展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容忽视
许多地区地广人稀,交通通讯不便,
办案法官调查取证难、送达难,
农牧民群众参与诉讼难。
“马背上的法庭”在特殊的环境下,
为审判、送达、化解矛盾纠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F. 审判者,法官骑着马背着国徽,为什么要背国徽

因为国徽代表国家,审判者实在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是在代表国家的公正,真心在帮你期待采纳

G.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法庭,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词,俨然是神圣的。这部《马背上的法庭》 ,也是从一个 侧面讲述了这个司法权力运作的空间维度。 影片讲述了一个“司法下乡”的故事,五十多岁的法官老冯、因为法官职业化而行将退休 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还有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彝族大学生阿洛三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 法庭——马背法庭,在这个移动的法庭上,他们在情与法碰撞中定纷止争。 在一般的法律人或中高层阶级的眼中, 纠纷应该通过传唤当事人到法庭的方式解决, 但 对于基层甚至是底层司法来说,却有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马背上的法庭》中, “法庭”是处 于一种主动上门服务性质的,这也油然成为了中国法制的一大特色。因为地区差异的关系, 另外再加上种种自然的、 人文的和历史的不定项及无可避免因素, 我国的国家权力对某些农 村乡土社会的控制相对来说还是较为松动和薄弱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以及 各方面不等的基础层面,因此, “司法下乡”一词也成为了国家权力在其权力的边缘地带试 图以法律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权威的有效屏障和保证,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使得国家意求的秩序 得以了贯彻落实。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国家权力对广袤的农村都是显得望成莫及,渺小而卑微,曾 经的“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如今,却也只是没多大性质度的存留,而 在影片中,也只有国徽和法官服昭示着国家权力的存在,仿佛成为了一种信仰,有些许宗教 意味了吧,但或许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而已。 “猪拱罐罐山案件”或许是对这部影片的一个 小概括,在这个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话语系统,一种是以老冯为代表的乡土性 话语系统,一种是以阿洛为代表的精英化话语系统。精英化话语系统是现代化的,在现阶段 中国话语系统中处于强势地位, 它总是表现为一种对传统的革命态度, 对西方文明的推崇备 至,以法治为其主要精髓。而乡土性话语系统是中国传统的表述,一种依靠传统生活的生存 态势,它注重伦理亲情、传统习惯,法律成为解决纠纷的补充性手段,是退而求其次的策略 性手段。 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但是, 中国不应该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迷失自我。 一个社群之所以称其为民族, 就在于它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模式, 法治究其实质就是规则之 治,是一种能够有效运作的生活模式,在建构规则的过程中,不能总是照搬西方模式,更应 该的是“量体裁衣”。

H. 西方法院与法官制度

西方国家的司法制度是建立在“三权分立”理论基础之上的,“三权分立”理论以权力分立和制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分开、并立,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关行使,由此形成了独立的司法制度。
西方国家的司法机关组织体系一般是指法院的组织构成,而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严格地说,不是司法机关。就法院组织体系而言,西方国家大多实行三级制,只有少数国家是四级制(如英国)。
西方各国的法官都依一定的程序产生,主要有任命、选举两种方式。大多数国家的法官由国家元首或议会或政府首脑任命产生。在任期上,西方大多数国家实行法官终身任期制。
西方国家强调司法独立,而司法独立的表现就是“法官独立”。只有在构成法律规定的罪行时(如德国,故意枉法罪)才负法律责任。实践证明,西方对法官的保障卓有成效。

以美国为例:
美国的法官制度作为英美法系中影响最大的法律制度,集中体现了对于司法独立和司法公正的保障。本文探讨了美国法官的选任、免职、辞职、退休、处罚、待遇以及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再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制度。这对于深化我国的司法体制改革,特别是法官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美国有两套法院系统,即联邦法院和州法院,各有不同的管辖权。州法院管辖的范围要比联邦法院广一些。比如,州法院对于几乎所有的离婚和儿童监护案件、遗嘱和继承案件、房地产纠纷和青少年案件都有管辖权,并且审理大多数刑事、合同纠纷、交通违章和人身伤害案件。一般来说,联邦法院可以审理涉及美国政府或者政府官员、美国宪法或联邦法律以及州与州之间或者美国政府和外国政府之间的纠纷案件。即使案件本身并不涉及联邦法律,但是参加诉讼者是不同州的公民或是争议发生于美国公民和外国公民之间,该案件也可以由联邦法院审理。联邦法律要求联邦法院和州法院互相承认对方的判决,但是按照宪法的有关条款,联邦法律优先于任何与其冲突的州的法律。

I. 好看不到哪里去(马背上的法庭)影评

对于这部电影,观前我是一无所知。在进场前一直问,谁是导演啊?演员竟然还有李保田?竟然获得了什么“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奖项?真是一头雾水。“地平线单元”?估计和电影名字有关吧,《马背上的法庭》,马啊,马背啊,陆地的禽兽,因此得此“地平线单元”奖项。估计《新海神号》去参加,说不准也得有个“太平洋单元”的奖项。

其实一听《马背上的法庭》这个电影名字,又是正宗的国产电影,都不需要去了解剧情,脑袋里闪现都是关于生活艰难的边远山区的劳苦人民的惨痛画面。估计又是根据哪个写实主义小说改编的,像《背着爸爸去上学》,《一个都不能少》《那山,那人,那旺材》等等等这类电影一样。

电影一开始,先是有模有势的出现某某地区民俗的介绍,当时我正和邻座那个谁了,在聊好莱钨经典动作片起劲呢,没进入状态看,忘记是些什么字幕了。然后,一大妈,也就是电影出场最多的女主角,布满人生沧桑皱纹的脸,硕大的出现在大银幕里。她像《东京审判》似的哭丧着脸,原来是在说她退休的事情。

酷似写实电影的风格立马显现出现,这类电影一开头就喜欢安排些真实生活中比较惨痛的事情出来,一是夺你耳目,二是为整体电影风格树立灰暗气氛,三是为电影剧情埋下伏笔,四是。。。估计也四不出来了。再四就得四不像了。

然后李保田出场了,载着大妈和另外一个青年开着车,在极为陡峭崎岖的山路上不要命的前进着。就这三啊?马呢?马去哪了?不是说叫《马背上的法庭》吗?不会这车是“马自达”牌的吧?在车顶上开庭?于是俗称《马背上的法庭》?等等,别急,在整个电影镜头随着那陡得要人命的山路上晃了几分钟后,马,电影标题的主角,才真的出现。

其实电影前面这一开始,我根本就没进入状态,在某些时刻看这类闷骚电影,必须得有些灵感似的观影状态,否则我就像个空壳人,电影里自己放自己的不亦乐乎,我的胡乱思绪却已经飘到乱七八糟的十万八千里以外了。我甚至已经在研究爱因斯坦老先生之所想:电影院里如果全部人同时放P,会不会引起共鸣共震现象。

晕乎,带这样的无聊心理观看这么一部所谓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电影是大大的不对的。于是,我强迫自己,努力克制自己,专心观影。

倍专心的。

电影里的一直想极力表现出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到底是什么族,我现在都还不知道。就知道李保田说的鸡屁股寨了。但是我仍然在疑问,这真的是真实的,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少数民族吗?当然,在某种角度来说,当地少数民族群众那些乱七八糟的本色表演,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起码比喜欢暴着青茎粗着脖子喜欢在每句话后面加个“嘎”的李保田抢戏多了。

因为我的阴暗心理就是喜欢挑毛病,镜头上每出现一个群众演员,我都在仔细观察,是本色演出?还是有被导演教育过的再加工?幸好,那些少数民族跑龙套的,保持了他们的一贯真实生活风格,表情木纳,说话不清楚,动作幅度过大,形体夸张。特别是那个被猪拱了罐罐(祖坟骨灰)那位倒霉蛋。在农村里,的确是有许多山里人在激动时是这样表达自己的。但是我仍然在想,他们真的一点都没受剧组这帮外来人影响吗?没受黑洞洞的摄影机影响吗?

还有少数民族的习俗,不知道我观影不专心,还是电影里表现得不够,我就记得两个大场面了,一个是围着国徽跳篝火舞,(且不说这段有多别扭)二个是小青年结婚那段泼水什么的。其他的什么寻马拜庙我觉得真的不怎么样啊。换个藏族,估计也这样吧。对了,电影里这些不同寨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个族,他们的少数民族衣服,真是没什么特殊感觉。男人大部分都不穿族服,女人又大都穿白群,不知道她们干活该怎么办?呵呵,估计这里导演不敢学张艺谋乱改,电影里的族人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是这样穿的。

或许,作为外来旁观者,永远都无法还原真实的少数民族本土生活。哪怕你是头脑发热自费到真实生活中的鸡屁股寨住上半年,也无法真正了解到他们的真实生活。因为他们的任何举动,你都会用你自己的词汇自己的感想去描述,而不是他们自己所想的那样。就好象老外学相声一样,就算是学了那么多年的“大山”,也不过那样。呵呵,扯远了嘎。

突然想起电影里有段少数民族群众打嬴官司高兴得一帮人傻瓜似的满大街边跑边叫,我觉得有点别扭,但也总比“围着国徽跳篝火舞”好些,因为这个电影有了个“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我想得就更多了。其他国家的人看这些,是否就真觉得这就是中国贫困山区人民的真实写照了?

其实“围着国徽跳篝火舞”那段,换成是一帮非洲土著围着美帝国主义的国旗跳舞,你有何感想?

特别是村长说:“我好大的面子啊,法官送我头猪。”这里到底是反映的村民质朴情怀?还是暗示国家的官民本质存在形式?

其实看这部电影,我一直在困惑,这个困惑也是小青年的困惑,李保田一边一直在努力维护国徽的象征,强调法庭程序:比如小青年在开始时在马背上绑东西将国徽遮住了,被李保田喝住。然后在寨子里挂国徽,李保田非常仔细的让小青年挂好。国徽掉进沼泽草地了,他又傻乎乎的不要命的要拿回来。特别是开庭时旁边群众吵闹,他一直要求他们肃静,这类镜头可笑却又意味深长。

可是,他却又一边却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解决民事纠纷的官司:砸菜罐自己陪钱,猪拱罐罐案自己赶猪,花150元自己替人还钱买小猪等等。于是一路上小青年一直的疑问,甚至鄙视的觉得他给自己身上的法官制服丢脸了。

当然,咱们按照所谓的“人文主义情怀”,咱们可以把李保田努力维护国徽的象征,看做是他人生的一种坚持和寄托,就像他在沼泽草地捞国徽时跟少数民族群众解释的那样:国徽对我们来说,就好象你们的佛。虽然这话听起来有点做作,但是对于李保田所演的这个人物来说,他这样诠释国徽的意义,却是非常恰当的。因为,纵观电影,他演的电影人物的确是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法官事业,代表法律庄严的国徽也自然成为他艰难人生中的某种人生信仰。

但是我仍然疑惑,电影直到最后,导演都没有强调或者暗示,那个小青年理解或者接受了他的人生信仰,就像《那山,那人,那旺材》一样,第二天一早,儿子默默的背起了父亲的包袱,和旺材一起继续重复父亲的道路,这个时刻,电影里有股默默的力量在感动着我。莫名的,难以言表的人生感伤。而这部《马背上的法庭》,最后小青年对李保田所演人物的那段愤怒之言,似乎他仍然接受不了像李保田所演人物那样的人生观。

所以我疑惑,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呢?或许导演只想展现的就是最后李保田掉下悬崖后,剩下老马孤零零的崖边低吟,那样悲天悯人的苍凉意境吧。

电影里的主要三个角色,无非就是李保田,大妈,小青年。这三人是边远山区的法官,模式和《那山,那人,那旺材》一样,地大,贫穷,交通不变,他们三公务人员只有靠脚走遍整个山区来给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设现场法庭。

李保田,主角啊,电影人物背景好象和日本的《铁道员》里的高仓健有一拼,但是在改革开放中求经济的中国,这样坚持自己为事业献身的人物一般都显得倒霉了,老婆带女儿跑掉去丽江开店拉。剩下他糟老头子一个人和国徽过了。李保田仍然保持一贯的精彩演技,将《宰相刘罗锅》的相似风格坚持到这部电影来。只是我觉得他和少数民族群众对戏时,怪怪的,就好象香港电影里看见大陆演员的感觉。

倒是本土大妈真的很本色,非常符合记录片的电影风格,一和群众演员接触,就像那么回事,写实电影风格完美体现出来了。电影在最后李保田掉下悬崖后,大妈一人在屋里默默哭时那段,给了非常非常非常长的镜头。大概是她本色表演真的哭了,导演觉得不容易,恰巧那默默的哭泣又烘托出电影结尾的伤感悲壮的气氛,想感染观众。只是一直在游离状态的我仔细观察,大妈的哭和李保田掉下悬崖没有直接关系,她哭或许是因为她退休不能再和李保田在一起的缘故,而不是知道李保田掉下悬崖的原因。因为,后面镜头一换,那匹老马还孤零零的留在悬崖边呢,如果是已经替李保田收尸了,马早牵回家了。呵呵,你看我多无聊,尽研究这些,还不是电影太闷闹的?

小青年,在电影首映礼上他有说话,应该是演员出身吧。演得还行,特别是那几个他羞涩笑着的镜头,的确是很青春。记得有段挺有意思的,李保田和大妈在篝火两边对扔毛毯表示关心,扔来扔去的,扔得我都烦了,我一直在想会不会毛毯直接扔进火堆里了,谁知那坐在中间的小青年突然冒了句话:要不要我回避一下?电影院立马全场爆笑。体现出三人的微妙关系这段比较有意思。

只是电影最后,小青年和他的老婆到底去哪里了,有没有回县城法院啊?也没有交代。估计他可不会走李保田的后路。因为李保田所演这个人物的一生,在他看来,可不美好。傻子才走别人老路呢?可他到底走哪条路去了呢?导演不知道是不是忘记交代了?就因为他的结尾没出现,这让我在开始时认为这电影估计是《那山,那人,那旺材》的翻版,说老少接班的事情。到最后疑惑的认为该不是说李保田和大妈暧昧黄昏恋吧?少一个人物的镜头,就仿佛让电影的主题完全改变了。

电影落幕,众人散场,剩下的,只有片尾字幕那段被邻座说“很像RNB”的土著歌谣让人记忆深刻。

J. 马背上的女法官走红网络,这名女法官身上背负着什么样的责任

在我国辽阔的内蒙古大地上,有着这样一幅画面,身穿蓝色制服的女子,身后背着耀眼的国徽,驾着骏马驰骋在草原上,那么这名女子她是做什么工作的呢?

现在牧区的法官条件可能要差一些,我想以后有条件的话,可能会给他们推出一些移动法庭,给他们配一些更好的设备,方便他们更好的开展工作。英姿飒爽,背着国徽骑着马的法官们,永远是我们中国法律最美的执行者。

热点内容
信访条例作文 发布:2025-05-14 18:46:24 浏览:19
长春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发布:2025-05-14 18:45:35 浏览:664
社会与法见凉山 发布:2025-05-14 18:39:32 浏览:844
山东省法律援助网上平台 发布:2025-05-14 18:39:27 浏览:450
乐平乐港法院 发布:2025-05-14 18:37:17 浏览:486
广告表演者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4 18:29:30 浏览:743
道德经轻诺 发布:2025-05-14 18:29:27 浏览:506
澳门包围立法会 发布:2025-05-14 18:23:22 浏览:621
法院周庆 发布:2025-05-14 18:22:31 浏览:615
上海政法学院咋样 发布:2025-05-14 18:22:18 浏览: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