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院创新活动

法院创新活动

发布时间: 2022-03-26 17:40:12

㈠ 哪位基层院收案最多,哪个法院创新力最强

7月31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17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和最高法院的内审判执行工作容数据。封面新闻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上半年全国143个基层法院收案超万件,其中北京朝阳区法院和上海浦东新区法院收案数量最多,两院上半年收案数量均超过7万件。按照这一数据,北京朝阳法院平均每月收案近1.2万件。平均每日收案近400件。

㈡ 哪个法院创新聘任律师担任“法官助理”

10月25日上午,“律法同行”——思明法院律师“法官助理”启动仪式在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举行。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傅远平院长与厦门市律师协会孙卫星会长签署合作协议,并向首批法官助理颁发聘任书。

根据合作协议,厦门市律师协会将组织实习律师分批走入法院担任法官助理,浸染法院文化。首批5位律师将根据工作需要主要分配在案件量最大、疑难案件多的民事口和行政庭等5个庭室担任司法辅助工作,熟悉司法办案流程,完成调研、接待来访等各项工作。实习律师必须遵守审判执行纪律、廉政纪律,遵守保密回避等相关规章制度。




傅远平表示,今年恰逢思明法院建院60周年。思明法院始终秉承优良传统锐意创新,首创诉讼与公证协同创新工作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复制、推广。在厦门市律师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思明法院积极引入法援律师、值班律师参与案件化解,成为法院“五元调处工作站”的重要力量。这次在福建省首次探索实习律师担任“法官助理”,希望以此为契机,推动法院和律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生乘数倍加效应,实现全方位战略合作,在办案团队模式、办案参与度方面进一步丰富合作内涵,为今后“从优秀律师中遴选法官”做出有益探索。相信律师助理的不一样的观察视角和思维模式也会给法官不同的启发。通过教学相长,进一步提升法官和律师的法律素养。

㈢ 广东法院针对离婚冷静期有何创新探索

据报道,近日,有关方面发布《广东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程序指引》,提出诸多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性制度:创造性提出将离婚冷静期区分为情绪约束冷静期和情感修复冷静期,并规定了不同的启动条件和适用规则等。

其次,进一步细化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制度。比如说,在离婚冷静期和婚姻存续期内,当事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启动离婚请求,按照什么步骤进行?

第三,对于走进法院进行离婚诉讼的双方或单方,相关机构可以为他们聘请“婚姻家庭咨询师”或“情感帮助师”。对于不同原因的家庭纠纷和矛盾进行柔性治疗,为想要离婚的夫妻提供咨询帮助。事实上,这份指引也提出通过心理咨询、劝导、疏导等方式调节双方矛盾,如何落实,需要进一步观察。

所以,既要通过刚性的法律来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又要针对不同的离婚类型,在冷静期启动条件上进行合理而细化的判定和应对,由此实现尊重离婚自由权益与保障婚姻社会价值的平衡。

来源:新快报

㈣ 急求:大学生法律文化节那些活动比较好要有创新

可以与当地法院联系,去参加真是的庭审,感受法律。
可以与当地司法机关联系,去监狱观看罪犯的一天、听听罪犯的内心感悟。
还有很多,
要是还需要点子的话,就告诉我。

㈤ 诉前财产保全的创新实践

北京朝阳区法院率先进行了创新实践,如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加强诉前财产保全新规已正式实施,因情况紧急,申请人一时无力提供等额财产担保的,只需根据情况交付保全财产10%至30%的担保,其余部分30日内补齐即可。朝阳法院有关负责人指出,根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财产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起诉前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财产保全措施。但同时规定,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必须要提供与保全财产等额的担保。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多大标的额案件,或原告为农民工等困难群体的案件,往往因原告方无力支付担保金而难以获准诉前财产保全,从而给当事人恶意转移财产留有可乘之机,也为日后判决的执行埋下隐患。为此,朝阳法院从2005年10月31日起,试行了诉前财产保全分期支付担保的制度。此项新规定虽仍以全额担保为原则,但当事人在申请诉前财产保全时,只需提供相当于被保全财产10%至30%的担保,法院即可启动保全程序,对被申请人的财产实施查封、扣押等措施。但同时,申请人必须在法院采取保全措施的30日内,补齐已交担保数额与全部保全数额的差额,否则法院将解除保全措施,因此给对方当事人造成的损失,由申请人承担。
这做法还只是在时下立法的框架下,对申请人进行诉前财产保全的财产担保进行分期缴纳而已。因为申请人缴纳的期限只有30日,逾期未缴纳,法院将解除保全措施。这其实只是缓解了申请人一时的困难。民事诉讼的普通程序最长是6个月,即使简易程序也得需要3个月,而30天内(即1个月)人民法院一般根本就审理不完,那么当事人也就无法得以赔偿。
最高人民法院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司法保障的意见》规定。《意见》第二条第7项规定:“案件事实清楚,法律关系明确,农民一方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但提供担保确有困难且不采取保全措施可能导致申请人利益受损的,人民法院可以免除申请人的担保义务,裁定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㈥ 杭州互联网法院如何创新信息共享制度

建立司法机关与包括电子商务第三方平台在内的平台类企业数据交换共享的规范性制度,在保障网上司法活动顺畅进行、节约司法成本的同时,充分保障诉讼活动当事人的数据权益。

2015年11月,浙江省高级法院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阿里巴巴在云计算、大数据方面的优势,构建审务云司法大数据服务体系,实现当事人协查信息共享、文书惩戒、文书智能送达等合作,在这些合作中尤其引人关注的是利用大数据协助司法文书送达,有效解决线下司法文书送达难的问题。

在数据的利用过程中,互联网法院面临着如何在现有法律法规对司法机关与平台类企业数据交换共享缺少制度构建的情况下,建构规范性制度的使命。在保障平台类企业、纠纷当事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交换共享,并严格控制数据的使用范围,采取必要合理的管理措施,避免有关数据泄露给当事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㈦ 浅析新时期人民法庭如何创新开展

一、在社会管理抄创新中必须坚持党的袭领导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管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社会管理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触及的问题更加具有根本性,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都是人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突出的问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政治的稳定都离不开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这一格局体现出社会管理主体已经从单一走向多元化,社会管理的思路走向了社会本位和公民本位。

二、加大与牧场、管理区的联系,让矛盾在源头消除而创新

三、进一步加强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社区矫正而创新

㈧ 法院执行创新思路

法律分析:推进“互联网+”,创新执行工作模式。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是人民法院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当前,信息技术已覆盖了全社会的生产生活,也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思考方式。“两个法官一台车,挨家挨户满街跑”早已不适应时代潮流,信息技术也在推动着执行工作的深刻变革: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网络司法拍卖……信息化为执行工作打开了崭新的局面,成为攻克执行难的有力武器。鲤城法院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执行工作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勇立潮头、敢于创新,深度拓展执行指挥中心的功能,率先利用信息化发起跨域协作执行,跨域领取执行款、远程指挥大型执行案件、远程视频直播把握“键对键”与“面对面”有机统一,加强执行大数据分析,大力推进执行信息系统优化升级执行,一系列信息化操作,让当事人体验到了信息化执行的优势。在网络司法拍卖方面,鲤城法院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在泉州法院首个引入商业贷款,并由银行客户经理协助办理电话咨询、看样等工作,有效提高了拍卖的成交率、溢价率。把握“键对键”与“面对面”有机统一,加强执行大数据分析,大力推进执行信息系统优化升级使执行信息化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

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

㈨ 科技创新对人民法院的工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和人民法院对新的一些工作手段和工作技术了解一下,是可以通过网上进行处理的。

㈩ 如何创新普及法律常识工作

第一, 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乃依法治国之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70%左右,这群人的法律意识得不到提高,其他30%左右的人口和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意识提得再高也不能根本提升我国的法治水平。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而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的基础少不了生活在其中的民众具备一定程度的法律意识,这是基础中的基础。现在我深感我们的这个基础层次太低有待提高,如今它成了阻碍我国法治化进程的症结所在。当然普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但是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普法这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环节。

第二, 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有助于提高我国基层法院法官的办案质量和民众的满意率。

如今,基层法院的法官常被指责办案质量低,当事人满意率低等。我感觉近年来的司法改革已使法官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不能老把问题的责任归咎于法官,其实导致这样的结果当事人也负有一定的责任。我国基层法院特别是郊县或比较偏僻的地方的法官接触的当事人普遍法律意识比较低:他们中不乏法盲,言行举止无不表现出对法庭、法官的害怕,完全不懂其实法院也是他们主张要回自己权利的地方,打官司是一件丢脸的事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他们的观念之中;他们中也不乏刁民,无视法庭,完全不遵守法庭秩序,甚至随意在法庭上侮辱法官或动手打人,还有拒不签字等等。我深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的法官实在很不容易,一方面其作为法院系统中的一名法官他受着错案追究制等一系列法院内部严格的考核制度的压力,另一方面在如此一群几乎没有法律常识的当事人面前运用法律断案阻碍重重。暂且不说其听不懂法言法语要费力地一遍遍解释,一些和他们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相背的法律准则他们完全听不进,情绪一激动就导致当庭谩骂法官甚至动粗。在这种环境中办案的法官还何来威严感和职业荣誉感?所以要提高法官的办案质量,要提高当事人的满意率,提高法官素质是一个方面,提高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同样也是相当重要的,而且,当事人的法律意识的提高对法官素质的提高还会有自然的促进作用,因为法官在有着很强法律意识的当事人面前也不敢乱来。

第三, 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质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优化我国的法治环境,提高法律工者的素质是一个方面,关键还是要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因为后者涉及的面要广得多,正因为面广所以普法也是困难重重。我们可以采用小平同志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先努力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质再逐步提高整体民众的法律意识。我感觉近年来由于司法改革的原因我国的法律工作者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强调提高这一小部分人的素质的同时我们不能对民众的法律意识采取太过听之任之的态度。一味强调法官、检察官素质的提高而对民众的法律意识持放任态度必然会使两者之间产生落差而不匹配。就算有了高素质的司法工作队伍也很难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所谓“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个身体单薄的人你给他吃再好的补药也没法改善他的体质,因为他的现有体质根本没法吸收你所提供的补药,所以要让补药起作用必须要使其体质达到一定的标准。我国现在的司法改革所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和探讨都是建立在一个相对比较发达的法治环境中的,在一个民众法律意识比较低的环境中是很难实际操作的,这样在这些地方谈司法改革就显得其改革意义不是很大。要想使司法改革收到更大的成效,那么我们必须要重视普法,要尽可能地把普法提到与司法改革同样的高度,这样才能有助于两者协调而发挥各自最大的效用。

第四, 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重视。

要让百姓去主动吸收枯燥乏味的法律常识似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她需要运用法律常识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才会主动去了解,既然主动学习有困难,那么我们就应当用宏观调空的方式来被动灌输。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构想:
首先,我们应当完善我们的法律援助体系,提高法律工作者的素质,使碰到法律问题的老百姓能够方便有效地获得法律援助。这样老百姓能在得到法律援助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法律常识。同时基层法院在碰到典型案子的时候要适当作一些相关的法律宣传,扩大影响面,对百姓起一个警示作用。基层法院具体的承办法官也要主动承担起法律宣传工作,基层法院特别是派出法庭很多案子往往是调解结案的,此时法官应当有针对性地给予一些法律上的教育,使当事人以后能有所受益。简而言之就是以点带面,通过法律工作者来带动社会大众的法律意识。
其次,电视、报纸等各新闻媒体在加大法律宣传工作的同时,要适当考虑大众化问题,要吸引民众的目光,如果太过专业化恐怕还是不能达到法律宣传的目的。现在案件聚焦、法律与道德、社会方圆、东方110、终极对话、今日说法等节目都是比较好的节目贴近百姓生活,希望能充分发挥这些节目的作用。
再次,希望演艺圈能多产出一些国产法律类影片,电影的影响力往往比刻意的宣传要有效得多,像《秋菊打官司》那样成功的有关法律的影片实在太少了,我们的老百姓不能再把今天的法治环境理解成秋菊打官司那个年代的样子了,可我发现很多文化层次比较低的老百姓的观念还是停留在那个年代,我们需要新时代的法律影片来刷新老百姓头脑中的打官司概念。国外有很多优秀的法律类片子,像《失控的陪审团》等,引进国外优秀的法律类片子对于文化层次比较低的老百姓而言效果恐怕不会很明显,国外的片子往往不是他们感兴趣的领域。所以我希望我们能像打造《英雄》等国产大片一样来打造一些高质量的法律影片来刷新我国民众的法律观念,唤醒民众的法律意识。
最后,我建议我们现在的中小学都应该开设法律课程,其内容应该是实用且贴近生活的,比如有关刑法、民法、婚姻法、继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有关内容,可以以案例形式把有关法律理念零零碎碎地慢慢传授给他们。不能把法律课程只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法律课程也应该纳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中,甚至要作为中考高考的内容之一,让大家充分重视法律。大学才开设法律课程太晚了,要让孩子从小树立起法律意识,同时孩子在课堂上所学的生动的案例和相关法律常识回到家往往就充当起法律宣传者的角色,一人受教全家受用。我认为这是普法比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希望有关部门能考虑考虑这个建议。

总之,司法改革是面向司法机关、司法工作者的,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中坚力量,必须加以重视;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它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也必须加以重视,两者不可偏废。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我国现在人口众多,众多人口中受教育程度高的比例又比较低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走“法律平民化,法官精英化”的路线,如果两者都平民化显然和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相背,如果两者都精英化势必会把大部分民众排斥在司法保护的范围之外,这会直接导致社会的不稳定。所以为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了优化我国的法治环境,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我们必须在强调司法改革的同时把普及民众法律常识、提高民众法律意识提到同等的高度予以充分重视。

热点内容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第三章第一节 发布:2024-05-06 16:25:15 浏览:231
安全生产事故法律责任划分为 发布:2024-05-06 15:43:17 浏览:820
复旦法律硕士宿舍 发布:2024-05-06 14:11:53 浏览:176
湖南刘程法官 发布:2024-05-06 12:22:08 浏览:92
会计基础经济法和会计实务哪个容易 发布:2024-05-06 12:21:38 浏览:3
法治在线宽城515杀人案 发布:2024-05-06 11:05:53 浏览:376
注会通过会计和经济法可以免考初级么 发布:2024-05-06 10:08:07 浏览:833
人民当家做主的法治国家ppt 发布:2024-05-06 09:13:17 浏览:251
人民法院申诉复查规定 发布:2024-05-05 23:52:36 浏览:159
小区保安打人法律责任 发布:2024-05-05 20:45:55 浏览: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