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有法官吗
Ⅰ 英国的法庭上哪个没有法官
百户法庭。
英国司法组织因袭历史的传统,体系比较错综复杂。法院大部分也不是由固定配属的法官组成,而是由一定等级的法官到院组成法庭进行审判。
Ⅱ 英国最高法院的最高法院法官
最高法院在2009年10月1日正式启用,12席法官席位中,其中10席由原来的上议院常任上诉法官出任,第11席由卷宗主事官(Master of the Rolls)克拉克勋爵(Lord Clarke)出任,他成为首位未担任过常任上诉法官,而直接出任最高法院法官的人。克拉克勋爵遗下的卷宗主事官一位,则由原上议院常任上诉法官廖柏嘉勋爵接替,因此廖柏嘉勋爵未有到最高法院供职。至于首任最高法院院长一职,由原上议院首席常任上诉法官菲利普斯勋爵出任。
截至2014年10月1日,最高法院法官分别是:
1. 纽伯格勋爵(Lord Neuberger,院长)(2009年10月1日上任)
2. 黑尔夫人(Lady Hale,副院长)(2013年6月上任)
3. 萨维尔勋爵(Lord Saville)(2009年10月1日上任)
4. 霍奇勋爵 (Lord Hodge)(2013年10月上任)
5. 曼斯勋爵(Lord Mance)(2011年5月上任)
6. 威尔逊勋爵(Lord Wilson)(2011年5月上任)
7. 里德勋爵(Lord Reed)
8.卡恩沃斯勋爵 (Lord Carnwath)
9. 特尔森勋爵(Lord Toulson)(2013年4月上任)
10. 克尔勋爵(Lord Kerr)(2009年10月1日上任)
11. 克拉克勋爵(Lord Clarke)(2009年10月1日上任)
12. 休斯勋爵 (Lord Hughes) (2013年4月上任)
Ⅲ 英国国籍的杜大卫为什么有资格在香港当法官
因为他已经在香港取得了律师资格,经过香港有关法律委员会的推荐,得到香港特首的允许,在香港担任法官。
其实香港有很多外籍法官,在基本法起草的时候早就讨论过,这里转载香港学者的在电台节目里被问及有关问题的说法
其实早在《基本法》草拟时法官的国籍问题已曾作深入讨论,一来香港保留普通法制度,须要深谙普通法的人才,二来香港作为一个国际城市,一直是百川汇聚,唯才任命,三来香港的司法界原来也有不少外籍法官,故当时《基本法》规定,除终审法院和高等法院的首席法官外,其他法官皆没有国籍的限制,法官的任命由一独立委员会推荐,法院仍可继续参考其他普通法地区的司法判例。终审法院设有外籍非常任法官,这些法官皆是普通法地区最顶尖的法官,包括有英国,澳洲和和新西兰等地最高法院的法官,他们精通普通法,享誉海内外。在过去十五年,他们丰富了香港终审法院的判词,对提高香港终审法院的声望与素质均有极大贡献,这制度行之有效,能够邀请这批优秀的法官出任香港终审法院的法官其实乃香港之福!
提出国籍限制的理由主要基於天真的民粹主义:美国联邦法院法官也有国籍限制,为何香港终审法院没有?但美国没有一国两制,它有大量熟悉普通法的法律人才,香港则首两任的终审法院首席法官皆要放弃英国国籍才能出任,中国十三亿人口中有多少人有资历又愿意出任终审法院的法官?
诚然,法官多瞭解中国事务未尝不是好事,但毕竟终审法院主要处理的是来自普通法地区的案件,我们需要独立能干的法官,法官的责任是依法判案,而非依据国情投当权者所好而判案。在一国两制中,香港的司法制度可说是两制的最重大区别,一旦拆毁司法制度,两制也荡然无存,梁爱诗提到2047年香港法制也可改变,法律与法制截然不同,法律条文可以随社会转变而作出修改,但法律制度是建基於法治、人权、公义这些价值之上,若整个法律制度也改变,那还何来一国两制?
不管是民事诉讼,刑事检控或是司法覆核,我们深庆这些争端乃由公正无私不偏不倚的法官作出独立裁决,不管我们是否同意最後判决,但我们还是信任和尊重我们的法官,因为我们相信他们是独立无私,以法律为依归地作出客观判决。这是我们的制度,也是我们的人权自由和繁荣安定的基石。
香港大学法律学院院长陈文敏教授
Ⅳ 大法官在英国的地位是什么
英国大法官(Lord Chancellor)一职自公元605年起就已设立,其历史比首相(Premier)职位更悠久,具有十分特殊和显要的地位。大法官作为大法官部(Department of Lord Chancellor)的长官,同时还兼任上议院(The House of Lords)的议长、内阁法律大臣(Lord Chancellor in Cabinet),负责任命上诉法院(The Supreme Court of Appeals)和高等法院(The High Court of Justice)的首席法官和全国的高级法官,管理全国的法院系统,参加上议院的辩论和投票,负责在女王(Queens)和议会(Parliament)之间传递情况和文件。在议会开会的第一天,如果女王缺席,由他代为宣读女王的演说词(as the Speaker of the House of Lords)。
2003年6月12日,英国首相布莱尔(Tony Blair)对内阁进行了重大改组:撤销大法官、苏格兰事务大臣和威尔士事务大臣三个内阁大臣的建制,调整包括卫生大臣、议会下院领袖在内的部分重要内阁成员职位。在撤消大法官部后,布莱尔宣布设立一个宪法事务部(Department of Constitutional Affairs),由他的大学同窗福尔克纳勋爵(Charles Falconer)任该部大臣,总揽原大法官所负责的大部分事务。62岁的大法官欧文勋爵(Derry Irvine)宣布退休,成为英国最后一任大法官。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31568
转自北大法律信息网
Ⅳ 英美法的法官制度拜托了各位 谢谢
一、法官选任。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官一般都是从律师中选任的,取得律师资格并具有一定期限的律师从业经验是担任法官的必要条件,即所谓法官选任制度上的一元制。英国法律规定,除治安法官以外的所有法官都只能从参加全国四个高级律师公会或初级律师协会的律师中任命,且至少有7年的出庭律师的经历。 美国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法官的任职资格,但在司法实践中,联邦法院系统的法官除要求取得竞争极其激烈,难度很大的J.D.学位以外,还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取得律师资格,且已从事律师工作若干年。 而在德国、法国以及意大利等欧洲大陆法系国家,法官是作为法律职业者(通常称为法律人、法律家或法曹)之一专门培养的,法官一般不从律师中选任,即所谓法官选任制度的二元制,又称生涯制或官僚法官制。在德国,法科毕业生通过国家第一次考试合格以后,便开始为期三年半的实习训练。实习训练期间,要分别到民事法院、刑事法院、检察官办公室、某种类型的行政部门及私人开设的律师事务所担任工作,实习结束后,法官便有资格终身任职。 二、薪金待遇。英美法系国家法官的培训、选任和晋升都不同于职业文官,其社会地位、名誉、威望远较文官为高,因此,法官的待遇也远较文官丰厚。据1983年11月15日《英国经济学周刊》公布的资料,英国大法官年薪高达53300英磅,竟然比同期首相年薪高出10300英磅。 三、地位。英美法系国家,法官决定着法律的效力,就是说,已通过的法律只有经法官运用时,才成为法律。法官办案时,不按新法律,而按早就实行的不成文法是司空见惯的事。 四、对担任法官的条件要求较其它司法人员高。许多国家对法官资格的要求一般比律师和检察官高。在部分国家,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包括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必须经过相同的司法考试。而法官在司法考试合格的基础上还必须从事相当长时间的律师或检察官业务之后,才能得到任命。 六、任命程序特别严格。各国在法官任命程序上特别注意以下两点:其一是任命法官的主体层次很高。许多国家法官的任命是由国王(女皇)、国家元首、总统或政府首脑以国事行为的方式进行的。任命本身就是一种国家荣誉,这有利于强化法官对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从而严格依法行事;同时,由于任命法官的主体地位相对较高,有利于防止地主势力的干扰,从而保证独立行使司法权,避免司法腐败行为。其二,程序严格,一般要经过激烈的,甚至多次司法考试和长期的司法实习或律师工作经历。这样,从法学院学生到律师或司法实习生,再到法官是一个漫长而充满障碍的过程。这一过程自身的漫长、艰辛和严厉性使法官一般都具有优良的法律专业素质,同时也使法官认识到自身的任命就是一种巨大的荣誉,是来之不易的,从而自觉严格依法行事,消弭司法腐败行为。同时,严格任命程序也利于从严掌握法官资格的统一适用,保障进入法官队伍的人员素质。如英国法律规定,大法官、常设上诉议员、上诉法院法官由首相提名,英王任命。美国宪法第2条第2款规定,总统有权提名,并在取得参议院同意后,任命联邦法院系统的法官。在日本,最高法院院长根据内阁提名,由天皇任命。这种任命是天皇的一种国事行为,在内阁的建议承认下进行。最高法院的法官由内阁任命,天皇认证。认证同样是天皇的一种国事行为,是为了增加任命的庄重性。根据惯例,内阁提名最高法院院长和任命最高法院其他法官前,还要征求现任最高法院院长和最高法院法官会议的意见。下级法院的法官,依据最高法院提出的名簿,由内阁任命。 五、任命程序特别严格。
麻烦采纳,谢谢!
Ⅵ 英国上诉法院有几位法官
英国上诉法院建立于1966年,由原来的刑事上诉法院和专理民事上诉的上诉法院合并而成。分两个上诉庭,即民事上诉庭和刑事上诉庭。民事上诉庭受理不服郡法院判决的上诉案件;刑事上诉庭审理不服刑事法院判决的上诉案件。上诉法院由上诉法官、高等法院法官以及全国4名最高级的司法官员开庭审理。 对上诉法院的判决不服,还可再上诉至上议院。
Ⅶ 为什么英国的法官和律师要戴假发
司法假发是指律师、法官佩戴的假发。在某种程度上,司法假发是法律的象征。在十七世纪以前,英国的律师是不用戴假发的。司法假发发展至21世纪已有300多年历史。
英国规定:2008年10月2日起,除了审理刑事诉讼案件的法官之外,全国大多数法官和律师在法庭上可以不再佩戴假发。不过大多数情况下假发在英国、中国香港还是保留这一习惯。因为假发象征着权威。
查理二世(1630年-1685年)统治时期,社会上流行戴假发,法官在法庭上戴着假发套也成了潮流。而戴发套真正成了新潮时尚装束,是法国的路易十四(1661年-1715年)称霸欧洲时期。
英国乔治三世时期(1760年-1820年在位),民众戴发套的热情消失,发套不再流行,但是主教、马夫以及从事法律行业的人除外,法官和大律师在审判时是戴着的。到了1830年之后,主教也彻底脱掉了发套。
起先,法官都是头戴长可及肩的发套,但是到了1780年以后,法官发套出现了“分工”:两面是发卷,后面带个小小的“马尾”的小型发套,一般是在审理民事案件时佩戴;而那种长及肩膀的传统发套,只出现在刑事审判中。1840年以后,长发套也成了礼仪装束的一部分,只在各种仪式活动中佩戴。
澳大利亚在70年代为了顺应家事法庭(Family Court)减少形式,增进和谐的潮流,取消了假发。但到1987年,据说是由于发生了多次针对司法人员的袭击,于是又恢复了假发。
兼职法官: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夫人切丽
兼职法官: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夫人切丽
在英国,1992年取消青少年特别法庭中司法人员佩戴假发的惯例。
2007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事务律师获得了“在大律师戴假发的情况下”戴假发的权利。
和英国及部分前英殖民地一样,香港的律师分为直接为当事人服务的事务律师(solicitor)和代表当事人出庭的大律师(barrister)。历史上这种分别很容易看出:大律师和法官一样,都身穿制作精良的法袍,头戴手工编织的假发。
多年来,事务律师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向传统上被视为大律师地盘的领域挺进。2010年,香港事务律师获得了申请一种特殊身份的权利,有了这种身份之后,他们便可以在更高等级的法院代理当事人。但大律师仍然不愿意接纳更多头戴卷曲假发的同僚。
随后,香港首席大法官驳回了事务律师加入假发阶级行列的请求。身为事务律师的会长叶礼德说,事务律师们对这一裁决感到失望,不戴那种花椰菜一样的长头发使他们很容易受到陪审团成员的歧视,陪审团对待他们的态度可能不那么认真
21世纪,英国法官使用的发套比从前小很多,被叫做“长凳假发”(Bench Wig),外形很像一排排捆绑在一起的蛋卷。
假发成了律师的标志,国家便要用纳税人的钱为他们加工制造,一顶假发需要一位熟练的工匠花大约44个工时才能做好,代价昂贵。但为了维护律师的尊严和法律的公正,这个习惯延续下来。
Ⅷ 英国美国法院有中国人做法官吗
没有中国人做法官!
一般来说,除了像海牙国际法庭这类国际性的法庭会有不同国籍的人内当法官之外,一容个国家的法官都是由拥有本国国籍的人当的。因为中国不存在双重国籍,所以能在英国和美国当法官的人,肯定不是中国人(华裔花侨倒是有)。
Ⅸ 英国法的制定法是由法官制订的吗
不是。
第一步,英国法案(Bill)是由政府提出,然后根据公众反馈将法案详情提供给国会(Parliament),国会便是法律制定主体(类似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步,由下议院(同上议院一同组成国会)做第一次审查(First Reading);法案的第二次审查是通过国会成员(类似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对法案的基本原则的辩论与讨论,然后投票决定该法案是否应该由国会做进一步讨论还是直接否决。
第三步,接下来由选出的国会代表(Members of Parliament)组成委员会对法案详情做讨论建议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由委员会向下议院报告讨论结果(Report Stage)由此给国会代表权利提出进一步修改建议。即所谓第三次审查是国会代表最后一次决定是否通过修改。
第四步,一旦下议院同意通过,法案便过渡到上议院获取意见,如果上议院同意,法案就成为了正式法律,如果不同意则作出修改并回到下议院继续讨论,直至上议院下议院都同意。
最后,女王签署法案宣布正式法律(相当于我国主席签署令)(Royal Assent)
具体过程就如上所述,不知我中文表达够不够准确,也是看着英国简介大致说一下。简单说来,就是国会才是制定法律主体,同我国法律制定过程有相似也有不同之处。
http://www.legislation.gov.uk/这个网站可以看英国最新颁布的法律。希望有用。
Ⅹ 英国现任大法官
2006.06 英国首相撤销大法官建制
首相进行这一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使英国的司法专体制适应现属代化要求。撤销之前,大法官这一职位具有三种职责:他既是司法界的领袖,又是内阁部长,还是上议院议长。首相就是想改变这种情况,使行政工作与司法彻底分开。
按照大法官制度的规定,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各级法官都由大法官来任命,但是大法官同时又是政府的成员,这是不合适的。在现代民主社会,法官的任命应该独立于政府之外,此次改革最大的变化就是使法官的任命摆脱了政府的控制。
首相所作的改革是许多英国人渴望已久的。许多法律界的人士和普通百姓,都对一个人既是大法官、又是内阁成员、还是上议院议长感到奇怪,所以这一改革会得到许多英国人的欢迎。
最后一任大法官
欧文勋爵,现年62岁,工党成员。1997年5月任上院议长兼大法官。2001年6月连任大法官。1999年9月访问过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