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院执行和失信人

法院执行和失信人

发布时间: 2022-04-06 03:54:20

㈠ 被执行人和失信被执行人的区别

被执行人和失信被执行人的区别:被执行人,通过法院判决,需要承担对应执行义务的人员,进入执行程序时,都可以称为被执行人;失信被执行人,则是在被执行人基础上,通过手段使法院无法执行,使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被执行人实际上是有能力执行的。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第一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限制消费措施,限制其高消费及非生活或者经营必需的有关消费。

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应当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

㈡ 法院被执行人与失信被执行人的区别

法院被执行人与失信被执行人的区别在于失信二字:

1、被执行人:通过法院判决,需要承担对应执行义务的人员,进入执行程序时,都可以称为被执行人

而失信被执行人,则是在被执行人基础上,通过手段使法院无法执行,使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被执行人实际上是有能力执行的

如:恶意隐匿、转移财产,采取玩消失等手段,拒不执行甚至采取暴力抗法的手段阻挠执行等

2、失信被执行人会被法院纳入征信系统,全国联网,未来对此人的信誉系统都产生巨大影响,包括无法信贷,无法办理信用卡,被限制高消费等

而被执行人,在被执行完毕后,就和一般人相同了,并无上述失信人员要承担的失信后果

㈢ 被执行人和失信被执行人的区别是什么

被执行人和失信被执行人的区别:被执行人,通过法院判决,需要承担对应执行义务的人员,进入执行程序时,都可以称为被执行人;失信被执行人,则是在被执行人基础上,通过手段使法院无法执行,使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被执行人实际上是有能力执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六条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第一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书指定的期间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限制消费措施,限制其高消费及非生活或者经营必需的有关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应当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

㈣ 强制执行和被列入失信名单的区别是什么

一、二者区别:
1、法律依据不同;
强制执行法律依据为《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列入失信名单法律依据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
2、时间先后不同;
强制执行程序先于列入失信名单,被列入失信名单前提是执行申请人申请强制执行,且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3、法律后果不同;
列入失信名单是强制执行的结果之一,强制执行的法律后果有三种,一是被执行人有财产可供执行且主动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履行义务,程序终结;二是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只能等待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再执行;三是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且具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规定情形的,将其列入失信名单。
二、相关法律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12年修正)第二十一章执行措施
第二百四十一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应当报告当前以及收到执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财产情况。被执行人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对被执行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有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
第二百四十二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向有关单位查询被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份额等财产情况。人民法院有权根据不同情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被执行人的财产。人民法院查询、扣押、冻结、划拨、变价的财产不得超出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的范围。
人民法院决定扣押、冻结、划拨、变价财产,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有关单位必须办理。
第二百四十三条被执行人未按执行通知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人民法院有权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但应当保留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的生活必需费用。
人民法院扣留、提取收入时,应当作出裁定,并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被执行人所在单位、银行、信用合作社和其他有储蓄业务的单位必须办理。

强制执行是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程序,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根据发生法律效力文书明确具体的执行内容,强制民事义务人完成其所承担的义务,以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得以实现。
强制执行并不必然会被列入失信名单,
被列入失信名单前提是执行申请人申请强制执行,且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法释〔2015〕5号)
二十一、执行程序
第四百八十四条 对必须接受调查询问的被执行人、被执行人的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或者实际控制人,经依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的,人民法院可以拘传其到场。
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对被拘传人进行调查询问,调查询问的时间不得超过八小时;情况复杂,依法可能采取拘留措施的,调查询问的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人民法院在本辖区以外采取拘传措施时,可以将被拘传人拘传到当地人民法院,当地人民法院应予协助。
第四百八十五条 人民法院有权查询被执行人的身份信息与财产信息,掌握相关信息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照协助执行通知书办理。
第四百八十六条 对被执行的财产,人民法院非经查封、扣押、冻结不得处分。对银行存款等各类可以直接扣划的财产,人民法院的扣划裁定同时具有冻结的法律效力。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规定,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
(一)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
(二)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
(三)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
(四)违反限制高消费令的;
(五)被执行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
(六)其他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㈤ 法院被执行人和失信被执行人的区别

法律分析:失信执行人和被执行人的区别关键在于失信一词上。失信被执行人,是在被执行人基础上,通过手段使法院无法执行,使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被执行人实际上是有能力执行的。如:恶意隐匿、转移财产,采取玩消失等手段,拒不执行甚至采取暴力抗法的手段阻挠执行等。失信被执行人会被法院纳入征信系统,全国联网,未来对此人的信誉系统都产生巨大影响,包括无法信贷,无法办理信用卡,被限制高消费等。被执行人:通过法院判决,需要承担对应执行义务的人员,进入执行程序时,都可以称为被执行人。被执行人,在被执行完毕后,就和一般人相同了,并无上述失信人员要承担的失信后果。

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 第一条 中所指的“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六类人名单。即: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依法对其进行信用惩戒。其中包括:以伪造证据、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以及以虚假诉讼、虚假仲裁或者以隐匿、转移财产等方法规避执行的;还有涉及违反财产报告制度的;另外对于违反限制高消费令的;被执行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最后是关于其他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

㈥ 失信人跟被执行有什么区别

区别在于失信二字
被执行人:通过法院判决,需要承担对应执行义务的人员,进入执行程序时,都可以称为被执行人
而失信被执行人,则是在被执行人基础上,通过手段使法院无法执行,使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被执行人实际上是有能力执行的
如:恶意隐匿、转移财产,采取玩消失等手段,拒不执行甚至采取暴力抗法的手段阻挠执行等
失信被执行人会被法院纳入征信系统,全国联网,未来对此人的信誉系统都产生巨大影响,包括无法信贷,无法办理信用卡,被限制高消费等
而被执行人,在被执行完毕后,就和一般人相同了,并无上述失信人员要承担的失信后果

㈦ 老赖和失信被执行人有区别吗

老赖和失信被执行人有区别。
1、定义不同:被执行人通过法院判决,需要承担对应执行义务的人员,进入执行程序时,都可以称为被执行人。而失信被执行人,则是在被执行人基础上,通过手段使法院无法执行,使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被执行人实际上是有能力执行的。
2、影响不同:被执行人,在被执行完毕后,就和一般人相同了,并无上述失信人员要承担的失信后果。失信被执行人会被法院纳入征信系统,全国联网,未来对此人的信誉系统都产生巨大影响,包括无法信贷,无法办理信用卡,被限制高消费等。
3、法律确认不同:被执行人就是失信被执行人的前身。一旦确定就是失信被执行人。失信被执行人就是在法律意义上被认定失信的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等通报,供相关单位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对失信被执行人予以信用惩戒。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向征信机构通报,并由征信机构在其征信系统中记录。国家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情况通报其所在单位和相关部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情况通报其上级单位、主管部门或者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
法律依据
《最高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
第八条 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向政府相关部门、金融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及行业协会等通报,供相关单位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在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行政审批、政府扶持、融资信贷、市场准入、资质认定等方面,对失信被执行人予以信用惩戒。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向征信机构通报,并由征信机构在其征信系统中记录。国家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情况通报其所在单位和相关部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人民法院应当将失信情况通报其上级单位、主管部门或者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

㈧ 失信被执行人和强制执行

失信被执行人和强制执行,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不是所有的被强制执行的人都会成为失信被执行人,但是几乎所有的失信被执行人都有被强制执行的经历或者即将被强制执行。


来举两例子通俗一点说明一下吧:

小李做生意亏本了,因为做生意的成本是向其他亲戚、朋友借来的,所以欠着债过着日子,还债也不是很积极,亲戚朋友们很苦恼,要钱用又从小李手上讨不到!

虽然他的银行账号里没有钱了,但是呢,他有套房子啊,如果亲戚朋友们起诉,要求他把房子卖了还债,最后胜诉了,而小李就是呆在房子里不走,那么债主们不能拿着棍子把小李打走,那是违法的!

他们就要申请法院来执行了,这就是【强制执行】!

只要还掉钱了,就两清了,小李也不会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可是,如果小李的债没还掉完,却发现他能够有能力经常高消费,却不还钱,为了惩戒他,法院就可以把他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进入这个黑名单以后,很多事情都不方便,比如不能坐高铁、动车、飞机、不能贷款,孩子也不能就读好的私立学校。等等。






㈨ 法院被执行人与失信被执行人有何区别

1、定义不同

被执行人通过法院判决,需要承担对应执行义务的人员,进入执行程序时,都可以称为被执行人。

而失信被执行人,则是在被执行人基础上,通过手段使法院无法执行,使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而被执行人实际上是有能力执行的。

2、 影响不同

被执行人,在被执行完毕后,就和一般人相同了,并无上述失信人员要承担的失信后果。

失信被执行人会被法院纳入征信系统,全国联网,未来对此人的信誉系统都产生巨大影响,包括无法信贷,无法办理信用卡,被限制高消费等。

3、法律身份不同

被执行人就是失信被执行人的前身。一旦确定就是失信被执行人。

失信被执行人就是在法律意义上被认定失信的人。

(9)法院执行和失信人扩展阅读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10月11日发布《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以加快破解制约居民消费最直接、最突出、最迫切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方案》特别提出,完善消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出台实施商务领域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

《方案》提出了2018至2020年实施的六项重点任务。一是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

主要包括出台实施进一步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的政策措施,扩大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范围,加快制定赛事审批取消后的服务管理办法,合理放宽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大型医用设备规划预留空间,取消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开展家政服务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举办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等政策措施。

二是完善促进实物消费结构升级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发展壮大绿色消费,促进智能汽车创新发展,加快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商用等政策措施。

三是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产品和服务标准建设。主要包括将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实施范围逐步由食品农产品领域向消费品等其他领域拓展,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制定等政策措施。

四是建立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完善消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依出台实施商务领域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在部分地区试点建立失信企业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总结评估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推进消费者维权机制改革。

加强电商消费维权,针对电商销售重要时间节点,加强与电商平台、消费者协会等的协作,实现维权、处罚等信息互联互通。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虚假广告宣传。

推动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完善消费者个人隐私、消费数据保护法律法规,强化零售商、服务提供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平台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加大对侵犯消费者隐私权行为的打击惩戒力度。

五是优化促进居民消费的配套保障。主要包括制定出台新个人所得税法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积极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加快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

六是加强消费宣传推介和信息引导。主要包括加强消费领域统计监测,加强消费领域大数据应用,认真做好消费宣传引导工作等政策措施。

热点内容
餐饮业相关法律法规 发布:2025-09-11 14:11:13 浏览:474
应该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1 14:10:54 浏览:89
道德的规范功能 发布:2025-09-11 14:10:19 浏览:440
中国劳动法工资标准2015 发布:2025-09-11 14:08:09 浏览:331
汪涛法官 发布:2025-09-11 14:08:04 浏览:223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网 发布:2025-09-11 14:05:55 浏览:293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第二审程序与审判 发布:2025-09-11 13:54:20 浏览:214
行政法规的撤销改变 发布:2025-09-11 13:47:28 浏览:452
郑州市中院司法网拍平台 发布:2025-09-11 13:28:07 浏览:618
2016刑法基础先修讲义 发布:2025-09-11 12:58:47 浏览: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