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无为
⑴ 道德经·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译文
以无为的态抄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袭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⑵ 《道德经》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中"为无为"的读音
《道德经》中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中“为无为”的读音是:wéi wú wéi
⑶ 道德经为无为,事无事,大小多少,翻译
Dao de jing="The Classic of the Dao and of Virtue" by Laozi .
Chapter Sixty-three: Act without personal desire.
Manage without intentional concern.
Taste without desire of the flavor.
Hold the same regard for big or small, abundant or little and reward the unkind with kindness.
Plan for the difficult while it is easy.
Act upon the great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minute.
All difficult affairs must be taken care of when they are easy.
All great accomplishments must be performed from the small tasks.
Hence, a saint does not strive to do something great.
And as a result he is able to accomplish the great.
He who makes promises easily seldom keeps his words.
He who constantly regards things as easy shall result in difficulty.
Therefore, the saint is aware of the difficulties ahead and hence is cautious in managing affairs
while they are sill easy and small to prevent resulting into problems....
⑷ 《道德经》里面所提到的有为、无为和无不为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无为而治又怎么解释啊请各位朋友不吝赐教
《道德经》抄里面所提到的袭,所谓"无为而治",就是通过无为,而达到天下大治。"无为"从字面上看,无为似乎是无所作为、消极无为的意思,其实这是望文生义,并非本意。"无为"就是"无违",就是在不违背客观规律和自然天性的情况下,达到天下大治。
"无为",其实就是无主观臆断的作为,无人为之为,就是一切遵循客观规律的行为。无为,可以说是顺应自然科学的作为,合理的作为,因而是积极的作为。也就是指: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意”,不要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老子所说的无为,决不是什么也不做。他主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里的"必、作、治"都是有为的意思。因此,"无为"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而有为"。
⑸ 道德经·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作品出处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道德经》专,又称《道德真属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⑹ 道德经里的为无为第一个为怎么读
《老子》一书中有“事无事”“味无味”“为无为”“欲无欲”。
古文中有意动用法,如上述文字的开头第一个字表示“以……为事”“以……为味”以此类推。
翻译过来就是“以无事为事”,“以无欲为欲”,“为无为”也是这种翻译,只是因为有个“为”字,所以比较拗口。楼主可以参照一般白话翻译。
“以无事为事”,“以无欲为欲”这些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即“无为”也是一种“为”,而且是一种大为,这种大为区别于有为,用《庄子》的“仁”来理解这个“为”,就是“大仁不仁”,我们也可以把《老子》的“为无为”理解成:大为不有为。
我个人认为老子这里想说的是:去施行无为、无欲,其本身也是一种努力,需要主体的自我克制和自我约束,所以它也是一种“为”,只不过区别于当时侯王大兴土木、轻动民力的“有为”。另一方面,老子想告诉你,这样无味、寡欲之中,你也能享受到一种作为、一种有味的感觉,因为无为而无不为,结果是好的,能够身安国治,在这种结果中,你能享受到快乐,所以也满足了味满足了欲。
最后,根据《老子》的“欲无欲”,我们可以肯定帛书《老子》在通行本第一章中作“有欲”、“无欲”是对的,老子不反对“有欲”,后文的“欲无欲”即是一证。根据“欲无欲”,我们可以知道,“有欲”和“无欲”实际上是一回事,你所“有”的那个“欲”,实际上就是:想要“无欲”,这一想要,也是一欲,所以也是“有欲”;所以第一章后文才说“异名同谓”。
⑺ 道德经 里的无为是什么意思
“无为”是一个哲学概念,不能从字面去理解。
无,在哲学上表示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版质的隐微状态,意思是一种不显形、不着痕迹的东西。如《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意思是,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可见,“无”不等于“没有”。
为,指行为、作为。
无为,指一种“顺应自然”的作为。经过有为的思考,以时势、趋势的判断做出顺势而为的行为,即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使事物保持其天然的本性而不人为做作,从而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以书法艺术举例。书法家毕生苦练,是“有为”。当他掌握了规律、艺术水准足以驾驭书法的时候,写字时不再在“技法”上人为地刻意地“作为”,一切顺乎“笔意”,其作品才算得上“自然天成”。
人们在改造自然、改变社会的“作为”中,同样要顺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主观妄为、不该为而为之就会失败。无权为是有为的否定,也是更高层次的有为。
无为与有为是对立统一关系,假如一味地强调无为,就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消极泥坑。
⑻ 道德经中的无为是什么意思呢
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是"道",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
而展开的。形而上的"道"是我们人类的感觉知觉所不能直接接触的。如果这
个形而上的"道"不与人生发生关系,那么它只是一个挂空的概念而已。然而
老子的哲学形而上的色彩固然浓厚,但他最关心的仍是人生与政治的问题。因
此,"道"必然要向下落实到经验界中,老子认为凡是自然、无为、柔弱等观念
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和精神。其中,"无为"的观念,成为《老子》一
书的中心思想,其他的重要观念都是围绕这个观念展开的。
无为是道家思想,是老子提出来的。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
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有人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
消极等待,只是听从命运的摆布,这实在是误解了老子的本意。老子说过:"无
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作不成了。"这
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
效果。这和第三章所说的:"为无为,而无不治"的意思是相通的。"为无为,
而无不治"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不上轨
道的。万事万物均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顺应规律,顺应时代的潮流,促其
前进。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是"有为"一一乱为、妄为。"为无为"是讲从"无
为"的态度去"为"可见老子并不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说:"万物作而弗始,
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二章〉"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
工作、去创造、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
"弗有"、"弗持"、"弗居"即是要消除一己的占有冲动。人类社会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一己的私欲。②因而,老子又叫人不要妄为、不要贪、不要争
夺、不要占有、不违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