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国家基础

法治国家基础

发布时间: 2021-02-07 10:07:56

㈠ 什么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宪法是国家版的根本法权,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㈡ 什么事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领导干部的作用十分突出,其意义也将在法治图景中逐步凸显。广大领导干部要以法治自觉带动法治社会建设。

领导干部对法治的态度,决定了法治建设的高度。作为行使国家权力的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其行为是否符合法治的精神实质,决定了法治的高度。近年来,随着普法教育不断深入,党员领导干部不知法不懂法的情况越来越少,之所以违纪违法现象依然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人内心对法律缺少敬畏。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不以位高自居,不以权重自傲,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法律的崇敬和信仰,才会自觉考虑个人言行是否合法,权力行使是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才能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去想问题、作决策,自觉运用法治方式谋划、开展和推动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尊法、学法、守法,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国家与社会的各种事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任,从而构建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

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才能激发强大的治理功能。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要靠人来实践,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的支撑和滋养。在国家治理中,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法治社会的实现,离不开道德功能的发挥。道德是法律的原动力、润滑剂,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领导干部担负着治理重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必须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靠法治来增强治理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切不可认为有了法治就万事大吉,不能法治这一手比较硬、德治这一手比较软,更不能把德治与法治对立起来,而是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既讲法治又讲德治,必然要求领导干部矢志不渝地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人生品位和为官境界,提高干事创业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㈢ 论述法治的国家基本构造和要求

法治国家就是指主要依靠正义之法来治理国政与管理社会从而使权力和权利得以合理配置。这样理解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它吸收并突出了“善法之法”这一法治的基本前提问题,制定“正义之法”是法治也是法治国家的前提。
第二,“主要依靠……来治理”是治国方略问题,并且它代表着一种国家类型,从“治国方略”到“国家类型”,说明了治国方略与国家类型之间的关系,表述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第三,它能够说明法治国家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基础问题——权力与权利的合理配置关系。这也就是法治国家政治基础的构造问题。
基本要求,可以用16个字来概括,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就是制定出完备的法律,使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有法必依就是法律制定出来后,必须遵守和执行。执法必严就是严格执法,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行使国家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违法必究就是对一切违法犯罪行为都要遵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给予惩处。

㈣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条件分制度条件和思想条件两个方面。
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制度条件。首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完备的法律和系统的法律体系。其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具有相对平衡和相互制约的符合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的权力运行的法律机制。不能对权力进行有效约束的国家,不是法治国家;不能运用法律约束权力的国家,也不是法治国家。再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一个独立的具有极大权威的司法系统和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社会主义法律的尊严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法院的工作来维护的,如果法院、法官不能独立作出判断,如果判决可以不执行,那么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也就不复存在。最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有健全的律师制度,依法治国,并不等于人人皆知法律,精通法律,这也是做不到的,全面依法办事的法治国家必须具有能够适应优秀律师并为社会提供优质法律服务的律师制度,保证律师在工作(包括调查取证、出庭辩护)中受到尊重,使律师成为维护法律的重要力量。
2、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条件,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条件是指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们普遍对法律的观点,认识应该达到的规格和标准。
(1)法律至上,是指法律在社会规范中具有最高权威,所有的社会规范都必须符合法律的精神,我国社会生活中,民间社会的行为传统上,习惯上更依赖论理规范的调节;正式制度化的行为,尤其是组织化的管理行为,则更依赖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和领导意见。本来,论理规范是不具有外在强制性的,但是,由于正式制度本身的非规范性因素导致论理规范凭借国家强制实施。因此,国家生活中,形成了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的多重化的现实,而且这些行为规范都具有强制性,造成民间行为和国家行为的混淆,公私不分,法律至上则能够维护中央和国家统一领导的权威,又能够使每个人享受到法治社会的公民自由,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㈤ 法治的基础是什么

中国的法律、法治与法院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首席大法官肖扬

“有法可依”是法治的版基础。中权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针对法律制度缺乏的问题,中国的法制建设首先从立法开始。至今,中国已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法治的关键。中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各政党和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单位和所有公民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在依法问题上,别无例外。“执法必严”是法治的必然要求。只要法是“良法”,那么执法越严格,民主的意志就越能得到实现。“违法必究”是法治的最终保障。违法而不追究,法律必将失去权威和人们的信仰,也必将鼓励违法,最终使法律形同虚设。

㈥ 依法治国的基础是什么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建设法制中国为目标,坚持依法治专国、属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在于执法,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

由此可见“有法可依”是法治的基础。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针对法律制度缺乏的问题,中国的法制建设首先从立法开始。现在,中国已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可以说依法治国的基础已经具备。辅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制度要求则可落实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针,实现——法治中国的奋斗目的。

㈦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前提和基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通过完备的法律法规推动宪法实施,是立法工作的重要任务。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自觉把宪法的基本精神贯彻到立法的全过程,坚持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遵循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法治国家基础扩展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也是道德与法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贯彻到立法的各个具体环节。

在制定立法规划时,应保证立法思路在整体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具体立法实践中,应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通过立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

如通过立法确立相应的国家荣誉、国家奖励等制度,有针对性地弘扬爱国、诚信、敬业等价值观。运用科学方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尺,对多种利益、多种价值进行取舍。

选择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立法策略,充分发挥立法的指引、宣示作用。

㈧ 依法治国的基础是什么

依法治国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什么是法,法就是在社会发展中当政者其认为不利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一种规范.法律存在的基础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人人在社会生活中感受到法律运行中的平等,法律才会为人所信,才为去遵守法律.中国古代所反映法的思想是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但这只是一种愿望而已.今天的依法治国的误区在于把制定法律当成管理社会的法宝,对法的精髓并不懂得,法制的基础并非在于法,而是在于人,人治是治制的基础.如果不能以人治人,就不可能实现以法治国.也就是依法治权,依法治钱.法律面前的人人平等首先是每个人的人格的平等,人格的平等来自于人权的平等,人权的基础是人的政治权利,如果人的政治权利不平等,就会有的人通过种种办法拥有特权,他们就会在权利的作用下无恶不作.而社会没有能通过政治的办法去矫正这种权利的犯罪的能力,就会让权利导致腐败横行天下.中国现行的制度是以官选官,实际上是一种公权私授的行为,最后必然是腐败纵生,当权者横行不法,作恶害民.只有通过政治民主的方法,以民选官,确保首先能以人治人,才可能是依法治国,如果没有人民的政治民主,那么只能是依法治民,最后是非法害民,导致民怨沸腾.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先走人民通过手中的政治权利依法治权,也就是依法治官,治官的基础是选官,没有选官就没有治官,依法治国就是一个笑话而已.一个国家的建立如果长治久安从思路上必须走取权于敌,还政于民才道路.只有这样才可能走出一个国家的从繁荣昌盛,滋生腐败,最后因腐败导致动乱亡国的误区.这是依法治国的精髓和基础.

㈨ 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依法治国的基础和前提是:法制。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 有法可依,是立法方面的要求。这是依法治国的法律前提,也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

2、有法必依是指一切政党、国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都必须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在执法。

3、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办事,坚决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4、违法必究,就是要严格追究违法犯罪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这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是法律威严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建设法制中国为目标,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与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

中国有句俗话:“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针对法律制度缺乏的问题,中国的法制建设首先从立法开始。现在,中国已经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主要领域都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可以说依法治国的基础已经具备。辅以“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和“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制度要求则可落实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针,实现——法治中国的奋斗目的。

(9)法治国家基础扩展阅读: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来治理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根本保证。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在日新月异的改革时代,人民更加期待公平正义,折射出社会和谐发展对法治的更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党面对新形势的郑重宣示。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是要以人民的期待为导向,以法治巩固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中,把法治精神融入规范社会行为的核心价值观,为建设法治中国打牢群众基础,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注入澎湃动力。

热点内容
劳动法普法讲座课件免费 发布:2025-07-01 21:11:09 浏览:793
新劳动法2019年6月1号执行 发布:2025-07-01 21:09:39 浏览:463
劳动法35岁 发布:2025-07-01 20:34:04 浏览:193
工程造价咨询法律法规 发布:2025-07-01 20:32:51 浏览:753
1999年的劳动法 发布:2025-07-01 20:32:47 浏览:582
道德就是人性 发布:2025-07-01 20:32:33 浏览:317
深圳维权律师 发布:2025-07-01 20:31:55 浏览:108
法院申诉报复 发布:2025-07-01 20:22:02 浏览:941
2017社工中级法规真题 发布:2025-07-01 20:05:37 浏览:869
劳动法失业险 发布:2025-07-01 19:47:57 浏览: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