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道德举例
① 道德的行为,不道德的行为,举例,举例,给人家举例嘛
道德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道德高尚的人是多么令人景仰啊!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们的古人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十分强调“立德”,所谓“道德无根可树人”,古代有很多道德律令,什么“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等,也产生了很多道德榜样,什么“节妇”“烈女”“忠臣”“贤相”“孝子”“义士”等等,然而,今天看来,那些律令大多是一些摧残人性的枷锁,那些榜样只不过是一些愚夫愚妇而已。
现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封建统治者一方面利用道德来掩盖自己的丑行,另一方面又利用道德来愚弄百姓,实行对民众的精神控制。他们经常把自己打扮成道德圣人并充满道德义愤地攻击、谴责和训导其他人,他们自己从来不肯也不屑践行那些道德原则。而且,我们发现,越是专制政权越是需要道德伪装,越是热中于道德说教和树立道德楷模。每一个人内心都有本能的道德冲动和渴望,统治者极其聪明地利用这一点加以发挥和渲染,从而激发人们内心的道德热情,以致出现像“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的道德迷狂。这样,人的其他冲动就被压抑下去了;但这些冲动并没有也不可能消失,道德圣人是不存在的。一方面渴望道德圆满,博取道德美名,获得政府表彰,像那些“道德标兵”一样;另一方面又常常陷于道德困境和焦虑之中:人格慢慢地扭曲了,各种悖理、矫情、虚伪、荒诞的事情都来了。
过分地追求“善”,而不以“真”为基础,势必导致“伪善”,这已经为封建社会的全部历史所证明了的。
什么是有道德的人?通俗的讲,就是好人,比如真诚待人,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敬业奉献等等。为什么要做有道德的人?不是为了获得奖赏,不是为了猎取荣誉,而是为了自己!
我为什么要真诚待人?因为这是我自己的做人原则,我相信这也是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因为我希望别人同样真诚地对待我。我不这样做,就是丑化自己,就是跟自己过不去。同时,又会失去更多的真正的朋友。我为什么要乐于助人?因为我知道,凡人都是同胞,我们有着相同的命运,即使我们不互相为难,生活也已经够难的了,能帮助别人和能得到别人的帮助都是很幸福的事情。我为什么要敬业奉献?因为我认为在对事业的追求中我可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我在奉献中为自己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之,做有道德的人的最大奖赏和荣誉来自于自身,来自于内心,进一步讲,我不是有意在做什么好人,而是在做人,做真正的人。来自外部的对于好人的奖励,不但是多余的,而且是有害的,它会诱发虚荣心和各种虚伪的行为,这一点已经暴露得很清楚。
我们一生都在做人,有人做得好,有人做得不好,这就是最大的奖赏和惩罚。
② 有关道德的确实事例
例一:某小学生放学归来,向妈妈描述:有一位叔叔在等候公交车时,将香烟头随手扔到了地上,恰巧被一位环卫工人叔叔看到了。工人叔叔把肩上的垃圾箱放下来,将香烟头扫进了垃圾箱……妈妈听了以后,神色凝重地对儿子说,随地扔香烟头或别的废弃物品,是缺乏公共道德的表现。看,公共道德,在此时此处此事上就是这样的具体。 例二:父亲让女儿去家门口的小吃店买冷饮,女儿去了。女儿回来以后,将找回的零钱交给父亲。父亲认真地加以清点之后告诉女儿缺了5分钱。女儿笑着讽刺父亲“抠门儿”,随后如实解释说:那5分钱硬币滚落到地上,我没有捡起来。父亲告诉女儿,5分钱确实是个小数目,但是,热爱人民币是每一位公民都应当有的公德,如果谁有意毁坏人民币,还要负刑事责任呢。父亲严肃地说:“你想过没有,硬币上有国徽图样,将其扔到地上任人践踏,对国家是什么态度?”公德与爱国,在此时此处此事上就是这样的具体。 例三:两个同学闹矛盾,彼此都不冷静,事后仍然怒气未消,都讲了对方的坏话,其中一位同学还散布了对方的家庭隐私。这话被第三位同学听到了,悄悄传给了当事人,致使矛盾激化,险些闹出大事,幸被老师及时化解。同学们得知此事以后,有的说传话的人“嘴太快”,有的说传话的人“太多事”。老师却深刻指出:人应当多做促进团结、有利于安定的事;绝不能做挑拨离间、加剧矛盾的事。至于散布别人的隐私,问题的性质就更严重了,是缺少道德的表现。道德,在此时此处此事上,就是这样的具体。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随处可见,都与人的道德品质有关,都很具体。 道德品质,每每被人们视为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有的家长坦言:孩子的功课是具体的,分数是可视的,而道德则不然。因为有了这样的观念,就很容易“聚焦”于孩子的课业,而忽视事关道德品质的言行,让本来呈现道德特征的言行,在人们的眼皮下面滑过去了,该褒扬的没有褒扬,该批评、制止的未能批评、制止。 讲道德,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准则,是调节之间关系的法宝。人与人、人与自然须臾不可离开。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或矛盾乃至对抗,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也都是十分具体的。一般情况下,旧的矛盾解决了,出现了融合;之后又会有新的矛盾和斗争,待解决之后又有了新的融合,反反复复无穷期。或矛盾或融合,道德往往都起着重要作用。讲道德是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提倡的。道德在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个角落每个领域每个人群中存在,它怎么可能是抽象的呢?它必然是具体的。 道德是具体的、可视的,道德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应当抓住可资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的一个个瞬间、一件件事。有的家长还为孩子设计某个场景,出一些题目,让孩子置身其中去思考,去行动,用这样的方法帮助孩子认知道德,体验道德,实践道德。久而久之,孩子对道德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深切体验,并且成为自身的一种重要素质,就会一生受益。 道德其实很具体。只是因为我们漠视它才忽视它,其实它实实在在存在于人的思想和行动中。我们要学会认识它,抓住它,注入孩子的心田! 道德可以成习惯 习惯,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字眼。“习以为常”,“习惯成自然”,“积习难改”……这些被人们传讲了千百年之久的话,说的都是习惯之伟力。 习惯,是外在影响作用下形成的内动力。 习惯,是人们“不知不觉”的某种行为。说“不知不觉”,未必确切。说深知深觉之后的顿悟与必然,倒是讲到了根本处。 我们不必在概念上停留吧,还是面对现实生活,看看习惯的力量与重要。 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畅谈各自走过的人生之路。一位老科学家说,他自己的一些良好习惯是在上幼儿园时期养成的,诸如:礼让、致歉、观察乃至勤洗手这样的“小事”。这些良好习惯挥之不去,伴其一生,改不了,也不能改。著名劳动模范、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明港公司桥吊队队长许振超说,每逢节假日,他一定要到岗当班,多少年了,已经成了习惯,想改也改不了……他们都称自己的行为为“习惯”,都说“改不了”。可见,习惯对人的一生是多么重要,习惯是如何的根深蒂固! 道德也能成习惯。道德是人的一种思维和理念,体现在语言和行为上。语言和行为是可以成习惯的。比如:说脏话,讲假话,编谎话,一旦成为习惯,改起来很难。有一个自幼养成这种坏习惯的孩子,有一天总算说了句真话,竟是:“我习惯了,张嘴就没好话……”多么可悲!而与其相反,说真话,讲文明,一旦成为习惯,“改”起来也很难。有一个自幼养成这种好习惯的孩子,有一天第一次说了一句假话,而且是出于善意,结果话一出口,额头上的汗珠也出来了,最后只得从实说来。又比如:成千上万的“志愿者”,除了因为都有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美德,还因为都养成了无法摆脱也不想摆脱的道德习惯。有一个从农村来城里亲戚家借读的孩子,加入到志愿者行列。当问他这样做的初衷时,他回答得也许不算高尚,但却很真实,那就是:道德习惯使然。
③ 当今社会,谁能称得上是道德品质高尚请举例
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吉田忠雄在回顾自己的创业成功经验时说过,为人处事首先要讲求诚实专,以诚待人才属会赢得别人的信任,离开这一点,一切都成了无根之花,无本之本。
在他创业的初期,他曾经做过一家小电器商行的推销员。开始的时候,他做得并不顺利,很长时间业务并没有什么起色,但他并没有灰心,而是坚持做下去。有一次,他推销出去了一种剃须刀,半个月内同二十几位顾客做成了生意,但是后来突然发现,他所推销的剃须刀比别家店里的同类型产品价格高,这使他深感不安。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向这二十家客户说明情况,并主动要求向各家客户退还价款上的差额。他的这种以诚待人的做法深深感动了客户,他们不但没收价款差额,反而主动要求向吉田忠雄订货,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新品种。这使吉田忠雄的业务数额急剧上升,很快得到了公司的奖励,这给他以后自己创办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④ 试举例说明好口才为什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境界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具有良好的道德境界,才能够在正途上使用你的好口才,就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没有瑕疵,让人相信你所说的话。
⑤ 要写作文呀,举例子,,有良好道德品质正面例子就是人物,最好把事迹也带上,
最好例子:革命烈士雷锋同志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并全心全意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甘做革命的一颗螺丝钉,还有一句话当时是家喻户晓的: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干了一火车。
⑥ 道德细节的举例。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春天到了,家门前的草坪露出了红红绿绿的生机。一位新搬来的中年人回家不忍心践踏那片草坪,便绕了点路。没想到刚上楼时,邻居的老太太微笑着迎上来,一番话让中年人颇感意外:“我整天在想,很有点担心,新搬来的邻居是个怎样的人呢?”顿了一下,老太太又说:“当你刚刚绕过那片草坪时,我算是了解你了,知道我没有什么好担心的,因为你是一个有道德的人。”
就像上述故事所讲述的一样,生活常常就是这样,偶尔发生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却代表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
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有些人甚至将道德抛之脑后。
在繁华的都市,有一种不文明的“景观”——街头乞丐到处可见,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每当你走在大街上或者过天桥,或者驶车在路上时,都会遇到一些令人讨厌的“乞丐”,或许你会认为给他们一点施舍也是积一点德,但是你是否想过这些乞丐竟然是一些身体强壮,故弄玄虚的年轻人。这种人不值得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像这种道德低下的人会被人们永远的唾弃。
康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唯有两种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天空,二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正是因为道德可以润饰人的所有其他美德而使之光彩夺目,为美德的拥有者赢得周围人的尊重。没有道德的人就会变得狂傲,自负愚蠢。
那怎样才能做个有道德的人呢?首先有道德的人懂礼貌,有礼貌。只有礼节仪表同质朴的道德结合,才算得上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其次,有道德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才能使他人尊重你。有道德的人才能够将人类的各种品质,如真诚,勇敢,勤奋等,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品质。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面对自己的不足,我们也没有必要去刻意伪装,道貌岸然,表里不一,要坦然面对。
有道德的人不是天生的。我们中学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才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
有一幅照片却无法忘却,它永远定格在脑海中:一个蹒跚学步的幼儿,在母亲的引领下,跌跌撞撞地将吃剩的香蕉皮扔进路边的果皮箱里。
由这张照片联想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这一重大的课题。“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品质要从小开始,在细节上做文章。因为道德体现在细节里,细节是我们生活中的点滴行为。当这种行为慢慢成为一种自觉化的行为时,就是我们常说的习惯。习惯与品德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有了好的道德品质,自然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反之,如果一个人具有了良好的道德习惯,那么,他的道德品质也会稳定下来。
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最初的场所,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位做父母的都应重视对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启蒙和在细小环节上的教育,让传统美德在潜移默化中植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
===========================
爱岗敬业是要求人们树立职业责任感。我国素有“敬业”、“乐业”之说,敬业就是职守,乐就是热爱职业。敬业是弘扬职业道德的前提和核心,只有敬业才能爱岗,才能中心于职守,乐于奉献。
有这样一个例子:我国古时候的老中医,在弟子满师时,要送两件礼物——一把雨伞和一盏灯笼给弟子,意在教育弟子看病要风雨无阻,昼夜不分。这是我国古代职业人员爱岗敬业的一个典型事例。
雨伞:方便在下雨时出诊。含义是无时无刻要为病人着想。体现了医生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也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灯笼:方便在夜晚出诊。含义是相同的。体现了医生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道德。灯笼能照亮自己也能照亮别人。
⑦ 举例说明你有哪些社会公德嗯方面的良好的习惯
那就是走在大街丢垃圾的时候一定放在垃圾箱子里。在就是饮料瓶子之类的能回收的要丢给收废物的。这样能保持好环境卫生。
⑧ 列举良好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
诚实守信,行善积德,爱国顾家,刚正不阿。
⑨ 道德的意思举个例子
道德
我的收藏
[ dào dé ]
基础释义
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 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 之服务。
详细释义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韩非子·五蠹》:“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於智谋,当今争於气力。”《后汉书·种岱传》:“臣闻仁义兴则道德昌,道德昌则政化明,政化明而万姓宁。” 唐 韩愈 《原道》:“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巴金 《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
老子 《道德经》的省称。
南朝 宋 鲍照 《蜀四贤咏》:“闭帘注《道德》,开卦述天爵。” 唐 杜甫 《冬日谒玄元皇帝庙》诗:“世家遗旧史,《道德》付今王。” 元 倪瓒 《康素子杂言》诗:“《道德》五千言,玄之又而玄。”
僧道修行的功夫、法术。
《敦煌变文集·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都讲闍梨道德高,音律清泠能宛转。”《水浒传》第五三回:“我等自是出家人,不曾恼犯了你,你因何夜来越墙而过,入来把斧劈我?若是我无道德,已被杀了。”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忽二女鬼现灯下,向僧作礼曰:‘师等皆饮酒食肉……烦师传语主人,别延道德高者为之,则幸得超生矣。’”
收起
例句
1.
他满口的仁义道德,却专干坏事
⑩ 举例说明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我只想知道几个例子!!!谢谢
1、教师带好头,给学生做一个良好的示范。比如教师的一言一行,和学生在一起的优秀人格魅力。
2、开展学生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艰苦朴素的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品德。
3、家长重视,在孩子面前做一个示范者,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品德养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由于问题较大,只能简单说这些,希望可以帮到你,最好给分奖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