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总原则
①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
一、集体主义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三、新时期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首先,集体主义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共同富裕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解决经济利益分享的基本原则,以劳动者为社会所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给相应的物质利益,既保证了个人利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又鼓励个人勤奋劳动为社会多创造财富,保证社会集体利益的稳定发展;
体现了调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公平合理。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就在于它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而不是绝对对立起来。
其次,集体主义原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精神。民主就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民主政治建设就是实现公民的政治平等,让人民真正行使自己的权力来保证自己的权利。
再次,集体主义植根于经济生活的公平要求,它也是公民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形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体制的转型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因而出现了不同利益主体在价值观、价值取向上的不同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结合的社会制度。我国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它的社会主义性质,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其相适应,并为之服务。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新时期要旗帜鲜明地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对二者关系的处理几乎成了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本,理所当然也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要求公民应当具有集体主义精神。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要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总的要求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坚持集体主义。
(1)道德总原则扩展阅读: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规定: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唯一宗旨,是社会主义时期道德建设的核心。
坚持为人民服务,首先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这是人生首要的、根本的问题,也是无产阶级人生价值观与剥削阶级人生价值观的根本区别。
其次,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为人民服务水平的高低,贡献的大小,不仅与他的人生价值观相联系,也与他的知识、素质为基础的能力相联系。
第三,要积极从事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掌握知识和提到能力的目的在于实践。
一个人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又有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还不够,还必须积极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使为人民服务成为现实。
第四,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合理的、合法的、合乎政策的追求个人利益是道德允许的,但基本前提是保证国家、集体和人民的利益。
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代表这一部分人的特殊利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都是人民的利益。个人利益不能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当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勇敢地牺牲个人利益。同时,要同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
② 道德的最高原则是
道德来的最高原则是“自律性”源.即“我应当……”。意思就是说,人,每一个人,都受感官世界的种种诱惑,但知性世界的人总是以“我应当……”的方式发出定言命令,这种命令就是具有自主性和自律性的自由。
康德通过分析法和综合法的综合运用,找出并确立了“自律性”这一最高的道德法则,从自律性原则的内涵以及思辨过程中,可以看出他对理性的高度赞扬和道德自觉的热情讴歌。
③ 社会公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社会公德的基本原则: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的基本原则内容介绍:
社会公德的内容是对公共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提出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在我国现代社会中,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为::
一,,文明礼貌
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举止文明以礼相待。自觉杜绝说脏话、随便猜疑、欺骗他人等恶习。这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
二,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是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交往中用以调整相互关系的最一般的行为规范之一。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时时快乐、事事顺心,难免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人帮助、救济的时候。这就需要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以助人为乐。对不法行为,每个公民都应当分清是非,挺身而出,智斗勇斗,见义勇为,都有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扩社会治安。
三,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极其重要的内容。尤其在公共场合更要注意这一点。要爱护国家及公共财产不受侵犯。
四,保护环境
为了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的环境整洁、舒适和干净,保障社会成员的身体健康,每个公民都应当讲究公共卫生、保护生活环境,这也是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讲究公共卫生,造成优美环境,是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是社会风尚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和精神面貌。
五,遵纪守法
1,法律是对公民行为的必要约束及规范,是对道德的补充。
2,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纪律,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公共生活中人们要能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要有规矩可循,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
3,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人们只有依照法律、法规及纪律的有关规定行事,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也保障自己所要从事的某项活动;才不会绐社会和他人造成损失和伤害,保持社会公共生活相对稳定和和谐,并保证社会的健康发展。
4,遵纪守法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体现了人们共同的利益。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自觉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纪观念,自觉用法纪来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履行法纪规定的义务,敢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各种违法乱纪现象作斗争,并能正确运用法纪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真正做到知纪懂法,遵纪守法。
社会公德内容介绍:
1,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我们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
2,在本质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历史长河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
3,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与“私德”相对,这里的“公德”是指与国家、组织、集体、民族、社会等有关的道德;而“私德”则指个人品德、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私生活中的道德
④ 道德的原则指什么
道德原则亦称“道德基本原则”。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以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版体和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权利益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是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人们在社会关系的一切领域中应该普遍遵循的准则。亦用作评价人们行为的是非、荣辱、正邪、善恶的根本标准。是各种道德体系相互区别的基本标志。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是对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关系的本质概括,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的根本要求,表现了道德的社会本质和人们行为整体的基本方向,规定着各种道德关系的基本类型。
⑤ 社会主义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社会复主义社会道德的基制本原则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就在于它把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结合起来,而不是绝对对立起来。
与此同时,也有于它把每一个人的利益在集体利益中的实现,建立在付出了同等的劳动,获得同等报酬的原则基础上。更主要的在于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决反对任何特权利益,力求实现利益的公平,因而依据集体主义原则能够在总体上解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5)道德总原则扩展阅读
集体主义的意义: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为完成自身解放和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在道德上的一种必然要求,它是无产阶级高尚品德的集中表现。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在进行生产斗争和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形成的。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使每个无产者的活动都受到彼此的制约和机器的限制。
同时,也把整个无产阶级的命运联系起来。在资本主义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面前,任何一个无产者都不能单独改变自己的命运。无产阶级只有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摆脱剥削和压迫。阶级斗争的实践,使无产阶级觉悟到必须珍视集体的力量,必须在斗争中维护集体的利益。
⑥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三个原则(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人道主义)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⑦ 什么是道德原则,什么是道德品质它们的关系是什么
如何理解道德原则、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
一、道德原则
道德原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人们的行为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道德体系的核
心。他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是判断行为是非、善恶的尺度。
道德原则集中体现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根本利益,从道德上规定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
益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道德行为的整体方向。
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没有本质区别,两者是一致的。道德原则是总的道德规范,道德规范
则是比较具体的道德原则,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人们立身处世的原则和评价行为
是非、善恶的标准。
道德原则具有具有普遍性、相对稳定性和一贯性的特点。一般说来,经济基础、阶级关系
不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道德原则是不变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
义,而资产阶级根本的道德原则是利己主义。
二、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和
凝结,是人们在处理自己同他人、同社会集体的利益关系时所形成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一,道德品质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综合表现。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客
观内容和表现形式,一定的道德行为持续不断才形成了一定的道德习惯。
第二,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构成道德品质
的内在因素。
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以他的一贯的道德行为为依据的。
在思想史上,不同时期的伦理学家都对自己阶级的成员提出了道德品质的要求。例如:1、
我国古籍《中庸》一书要求社会成员具有“智”、“仁”、“勇”三个品德。
2、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提出了四主德思想,要求臣民具有勇敢、智慧、节制和正义的道德
品质。
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要求人们具有坚定勇敢、知难而进、积极进取、勇于开拓、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等道德品质。
三、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道德行为具备以下特征:
1、一定是与他人或社会集体发生利害关系的行为。
2、是自知的行为,即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目的有明确认识的行为。
3、是行为者本人意志自愿选择的行为。
因此,也就能够从道德上对其进行善恶评价,行为者负有道德责任的行为。
道德行为又包括有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
有道德的行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是一种有利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
行为,又叫善的行为。
不道德的行为是指不符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是一种有害于他人、集体和社会
的行为,又叫恶的行为。
那种不受道德意识支配,或同人们相互之间的利益无关,又不能进行善恶评价的行为,即
不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称为非道德行为或非伦理行为。
⑧ 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专则、属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内在的、非强制性的约束机制。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化,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基本原则:
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