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法治意识轻

法治意识轻

发布时间: 2021-02-10 03:03:49

A. 现在的年轻人,法律意识太淡薄啊

法律是无情地,不因你的无知而原谅

B. 如何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思维

要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思维,需要确立“三个深刻认识”:

一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做出的重大抉择。必须清醒看到,在一个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并逐步走出依法治国的正确道路是极其不容易的,我们长期艰辛探索、不懈努力的经验必须坚持和发扬,偏差失误、教训代价必须记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育我们,法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必须始终坚持用法律的准绳去衡量、规范、引导社会生活。我们党治国理政,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

二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项工作任务之重前所未有、各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现在同以往任何时候相比,依法治国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必须靠依法治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保驾护航。

三是深刻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我们党和国家要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根本的制度性保障是靠法治,要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通过法治为党和国家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C. 该用法制意识还是法治意识

应当使用法治意识
法制是一个静态的概念,指的是静态的法律制度
法治是一个动态的概版念,指的是运用法律权来治理
法治同法制是有区别的。法制是指一国一地区法律及其相关制度的简称。法律制度或“法律体系”,应当包括现行法律、法律实践和法律意识等三方面的内容,中心是现行法律。而法治的核心是依法办事。法制强调的是法律和相关制度的体系,是静态意义上的,内容比较狭窄。而法治是治国的原则和方式,是动态意义上的,内容比较广泛。

法制是国家权力机关颁布的一系列法律制度的简称,它与司法制度,执法制度,法律监督制度等相对应。它是一个静态的过程。

法治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内涵上讲,它包括了民主,人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宪政等,从制度层面上讲,就是有一系列完善的法律法规,从运行上讲,它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司法,法律监督。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有法制,不一定就是法治,法制是法治的前提。现代国家都将法治作为其治国理念,法治除了是手段更是一种理想。

D. 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

如果是练习题(非考试)建议从书上找答案,然后整理背下来。
法治是调节回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答方式,是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促进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障。

树立法治思维,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环境是最好的发展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已经成为引领、促进和保障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宝贵的软实力。长期以来,受地理环境和传统习惯的影响,重官轻商的思想、轻视民企的思想、重行政轻法治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营造法治环境,促进科学发展,首先就要强化法治思维,破解法治意识不强、违法施政、执法不公等突出问题。

E. 如何树立法制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大学生应如何增强法制观念维护法律权威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一尊严。因此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 --前言通过一些资料表明当今大学生中依然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一) 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依然较低。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高校大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 (二)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据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众所周知的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现在知道了,自己很后悔。如此可见,刘海洋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因此,要从根本上抓起,就具体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各种有关法律方面的宣传。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应注重《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1、改变《法律基础》课仅仅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看法,加大教学力度。2、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应实行以法律意识教育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3、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应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学生自己对案例分析及教师的指导、讲解,使学生掌握法学原理、基本制度。这一教学方法,打破了原有的纯理论知识满堂灌的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原来以教师为权威的教学变成了师生互相交流,学生充分参与的平等对话,并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掌握法律知识,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的目的。(二)应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同学们学习法律的热情。3.可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通过组织学生去校外分听法庭审理,能开拓视野,也能深入社会,了解社会的某方面,从而使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违法犯罪动机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犯罪学认为,犯罪动机是犯罪人的内心动力,这种内心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行为人的内在条件(生理和心理需要),二是外在条件(各种刺激)。从哲学角度分析,犯罪人的各种需要是内因,而外在刺激是外因。[9]我们知道,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心理卫生知识、性知识、性道德的学习,全面认识自我,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其次,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业务来引导大学生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调节心理的大学生,从而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由此可见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从而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能够自觉的遵纪守法,而且能够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 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使同学们树立起法律权威即尊重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观念。任何个人和机关、组织都不具有超越干法律之上的权力,都必须依法办事,。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同时也能够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使其在行使自己权利时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

F. 法治意识与法律意识 概念相同吗

法制意识:需要你明白应该遵守,违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法律意识:是要你了解它,怎么样用它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力。二者是有区别的。

G. 如何树立法治意识

1.家庭:应来当用健康的思自想和品行教育未成年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学校: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规范学生的言行,加强管理,要求他们在校遵守校纪校规,严格作息制度。

3.社区:创立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大力整顿学校周边环境,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立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

4.个人:加强道德修养,规范自己的言行,争做一个好少年、好子女、好学生、好公民。

H. 如何树立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法治的社会主义概念是国家和法律与中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总结和法律实践经验的规则。其内容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首先,法治的概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要求执法机关和政法干警必须不断提高法律素养,提高法律意识,严格执法,守法,自觉接受监督,并时刻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其次,执法为民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重要思想,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政法工作的根本利益,在在真正的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政治和法律工作。

三,公平正义的理念。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首要目标。要求干警必须执行法律,维护共同利益,摆脱邪恶,弘扬正气,他试图克服,排除利益,它必须是合法,合理的原则,平等相待的原则,及时,高效的原则, ,程序公正的原则,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

四是服务理念的大局。这是法治的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政法干警要紧紧围绕基于自己的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正确履行职责,致力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制环境。

第五,党的领导的理念。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要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维护社会主义法治规则团结起来,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团结起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和政法工作,以保护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的团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I. 法治意识为什么如此淡薄

为什么中国人法治意识淡薄,跟中国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历来财大气粗的人就是王法,认为有专本事的人属说的就是对的,皇帝说一没人说二。因为法治意识淡薄导致的整体素质差这很正常。
跟自国的政策也有很大关系,向来国家只注重道家思想,对群众有问题就是管制和镇压,而不是像儒家思想从根源说服教育,指引方向(解决一个人为什么去犯罪,除了犯罪还有什么出路)。
管制一个人只会适得其反,弄明白事情的根由说服教育一个人才会让人心服口服,才会真正的扶正一个人。

J. 法治意识缺乏的原因是什么

两者都是.

热点内容
关军章律师 发布:2025-07-05 04:41:52 浏览:919
最高法院醉酒 发布:2025-07-05 04:39:52 浏览:130
食品卫生条例该法规属于行政法部门 发布:2025-07-05 04:21:37 浏览:607
裁定书和判决书的法律效力一样吗 发布:2025-07-05 04:13:48 浏览:645
钓场溺水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05 04:09:30 浏览:888
河北省有关征地法律法规 发布:2025-07-05 04:03:55 浏览:125
山东公共法律服务平台 发布:2025-07-05 04:03:22 浏览:409
政策法规没有吃透 发布:2025-07-05 03:56:23 浏览:864
行政法是平衡法 发布:2025-07-05 03:53:18 浏览:555
公司迟到早退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05 03:51:12 浏览: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