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道德
『壹』 历史上书法家中品德高尚的有哪几位
李伏雨先生之子李早,他被视为“中国当代书画篆刻之中坚”,而且其习书法不以流派所限,特立独行,在中国书法大师刘江眼中,“其前途未可限量”。
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是李伏雨先生当年在国立艺专的同学。回忆起李伏雨的音容笑貌,李立对他的老同学给了极高的评价。
“书法大家。”“高尚的人。”这是参加李伏雨、李早父子书画篆刻展览作品研讨会的书画界人士对李伏雨、李早父子的一致评价。
“高尚的人”
著名金石书画家李立是李伏雨先生当年在国立艺专的同学。研讨会上,满头白发的李立回忆起李伏雨的音容笑貌,“他经历了很多磨难,但他总是满脸笑容。”李立说。他说,李伏雨很早就从事革命活动,“我进校时,就听说他被国民党政府逮捕了,我还专门到杭州监狱去看过他。他的人品非常高尚。”
来自浙江书画界的专家们不止一次地提到李伏雨先生在提携后人上所作的贡献,他们说:“在杭州业余书法美术教育方面,李伏雨老师是第一人。”
中国书协理事、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杨西湖对李伏雨等老一辈艺术家教育新人的做法记忆犹新:“他事务多,非常忙,但他却拿出大量时间从事业余的书法教育和普及,这非常可贵。上世纪70年代中期,艺术的环境并不好,并没有太多人重视书法艺术问题,但李伏雨他们这些老一辈书家却自动组织起来,办起了书法学习班,把大量精力放在年轻人身上,而且是没有任何架子,有求必应。现在,曾经的那一批年轻人,成了现在浙江书法界的中坚力量。”
中国印学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西泠印社理事吴莹说:“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李伏雨老师。”她说,20岁时的她,还只是杭州书画社的一个营业员,那时,她会问李伏雨老师一些关于书法的“莫名其妙的问题”,“这些问题太外行,他完全可以不回答我,但恰恰相反,他很耐心地跟我说,不管我听不听得懂。然后,他还让我这个完全外行的人到书画班听课。我的书法道路就是这样开始的。”
中国书协理事、湖南省书协驻会副主席陈曦明说:“我相信,李氏父子一生的努力和奋斗,就是为了做一个正直的、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中国人,他们想在作品中表达这样一种情怀。我认为,他们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书法大家”
李伏雨、李早父子在书画艺术上的成就,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公认。
李立说,李伏雨尊重传统,立足创新,构图、用笔均非常有功底。他认为,李伏雨、李早父子这回带给家乡父老的作品让人耳目一新,“看到他们的作品,我们这些老的艺术家都能感到一种启迪。他们的作品到湖南来展览,这对湖南的金石书法会有一个大大的促进。”
他说,看到老同学的遗作,心里非常难受,而看到李早的作品,则感觉“他无疑前程远大”。
杨西湖感受最深的则是关于李伏雨作品的另一面:“我看到了这次展出的他的许多诗稿,非常自然、清新。我觉得,他在这方面的成就,不亚于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
《美术报》书法部主任、西泠印社社员蔡树农则透露了一个细节:他有位朋友曾向他提及,古代很多不知名的碑文,非常生僻,但李伏雨先生竟然很熟悉,这不能不让人惊叹。“凡是大师级的人物,他绝对不会仅是在艺术技巧上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准,他肯定有相应的学识水平与其一致,这在李伏雨老师身上表现得非常到位。”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郭强特别强调了李早在艺术上的学习、吸收、创新的精神。“李早身上比较多地体现了江浙文化与湖湘文化两个文化的融合。后来他在日本办展,又注意学习了日本书法的精髓,这在他以后的作品中有体现。重视吸纳、学习,这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一种现象”
李伏雨、李早父子作品来长展览,书画界人士甚至将其视作一种现象。
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郭强说:“我看到江南文化与湖湘文化在亲密接触。”
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长沙晚报社美术编辑吴志立说:“浙江书法是有资格谈自信的。李伏雨、李早父子作品展有可能成为一种契机——让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新的光芒的契机。”
『贰』 道德是什么
德行之力,十倍于身体之力。拿破仑(法国政治家)
道德无所谓新旧,惟真纯的人才能够说得上道德两字,若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那不管你天天在高叫道德,结果终是一个坏人。郁达夫(中国小说家)
在毫无慈悲的生存竞争中,道德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杰克·伦敦(美国作家)
美德藐视人间的一切讥嘲,清白受到诽谤身价越高。
笛福(英国小说家)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比彻(美国作家)
人的美德的荣誉比他财富的名誉不知大多少倍。
达·芬奇(意大利画家)
一个人的美德不应由他特殊的行动来衡量,而应由他日常的品行来衡量。
帕斯卡(法国物理学家)
一切美德都是由于放弃自我而成的,果实之所以极度甘美,便是由于企求萌芽使然。纪德(法国作家)
道德的根本,是自制心和克己心,使自身的本能服从全体。
费希特(德国哲学家)
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计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
托马斯·曼(德国作家)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
托马斯·曼(德国作家)
道德的恩惠是时间和劳力的节约。道德的损害是良心的完全麻痹。
芥川龙之介(日本小说家)
假如你的品德十分高尚,莫为出身低微而悲伤,蔷薇常在荆棘中生长。
萨迪(波斯诗人)我们即便在有关生命的问题上,也不允许说谎。显克微支(波兰作家)
有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利物;无德而富贵者,乘富贵之势以残身。
胡宏(中国古代学者)优良的品德是内心真正的财富,而衬显这品行的是良好的教养。
约翰·洛克(英国哲学家)
我们想要涵养公正的品德,就应养成一种“不苟”的优良习惯。
林肯(美国政治家)
完美的人格,高尚的品德,是从实际生活锻炼出来的。
叔本华(德国哲学家)
良好的品德是从对坏倾向作顽强的斗争中培养出来的。
德克斯特(德国心理学家)
品德,应该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
孟德斯鸠(法国启蒙思想家)
胜利是暂时的,而美德却将千古流芳。普希金(俄国诗人)甚至在我们的欢迎中,恶习也会刺痛我们;但美德却能使我们在痛苦中得到安慰。弥尔顿(英国诗人)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心里感到诱惑就对诱惑进行反抗,而决不屈从于它的人。弗洛伊德(奥地利心理学家)
道德观是人的独特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泰戈尔(印度作家)
有比快乐、艺术、财富、权势、知识、天才更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这极为宝贵的东西就是优秀而纯洁的品德。塞缪尔·斯迈尔斯(英国作家)
道德面貌渺小的地方,不会有伟大的人物出现。
罗曼·罗兰(法国作家)
最高的道德就是不断地为人服务,为人类的爱而工作。
甘地(印度政治家)
谁能从道德败坏的地方脱出来,还保持洁白,便是有了更伟大的道德。
显克微支(波兰作家)
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融入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雪莱(英国诗人)美德具备了纯然无限的价值,人生的不幸变成了不可比拟的渺小。
显克微支(波兰作家)
『叁』 艺术与道德
可以选择像 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莱奥纳多·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部经典巨作
『肆』 当代画家邢立文的书法道德为师值多少钱
这个我从来没做过估值,没接触过这种市场。。。。
『伍』 画家有什么优秀品质
需要有一定来修为的,不单单在专自业领域有骄人的成绩,更可贵的是通过自己对自然、人文、社会、艺术等各个门类的融会贯通的学习理解消化后,然后在自身的道德情操上、作品的层次上所达到的一种高度,这种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及作品能让普通人无法排解苦闷、找不到真理时,在消化理解不了经典作品时,能给人以启迪、以顿悟、以人文关怀、以身心愉悦。
『陆』 做画家没有道德怎么办
这组油画女儿的形象出现在关于巫山神话的背景中,身边配以虎豹和花树,给人以版自然和权谐的向往,画风唯美华丽。 “伦理”的“伦”即人伦,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即道理、规则。“伦理”就是人们处理相互关系应遵循的道理和规则。可能有人认为,父亲让成年的女儿在其面前暴露身体,就是有悖伦理,但这里有一个特殊的前题,就是父亲此时的身份是一个画家,女儿的身份是一个模特,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作画时,首先是艺术上的合作关系,和“冲破世俗”、“有悖伦理”均无关。当然,抛开理论角度上的探讨,人体艺术作为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还和受众的心理有关。观画者心灵纯净,父亲画女儿裸体的行为就是高尚的,大爱的;观画者心理邪恶,父亲画女儿裸体的行为就是变态的,邪恶的。(以上均为引用)
『柒』 老画家为23岁女儿画人体画,是道德问题,还是为艺术献身
这首赞美母爱的诗句流传百世,让我们看到母爱的伟大之处。当然,如若说母爱是细腻的,父爱则是无言且厚重的。父亲与母亲一样,都深深爱着自己的子女,希望子女能够长大成人。不过有一位父亲,却为人诟病。这位父亲是一位老画家,他曾为23岁的女儿画出人体画。此时让人质疑到,这究竟是道德问题,还是为艺术献身呢?
如今,人们对李壮平的作品依旧众说纷纭,显然李壮平已经成为从国画大师到被批判的对象。时至今日,对于此事仍然,并且在众说纷纭。也许黑白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每个人心中自有道德准则。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诗经:陟岵》
父爱如山,父亲往往给人一种深沉的形象,他们虽然爱着子女,但表现的总是大爱无言,不愿意表达自己的爱意,我们也能深切地体会这种感情。李壮平作为一位父亲,应当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用自己的大爱来引领子女,至于他这般艺术行为我们也实在难以评价。
『捌』 世界十大抽象派画家
抽象派是兴起于二十世纪的一种绘画风格,泛指想脱离模仿自然的绘画风格而言,包含多种流派,并非某一个派别的名称:它的形成是经过长期持续演进而来的。但无论其派别如何,其共同的特质都在于尝试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
抽象作风是打破绘画必须模仿自然的传统观念,1930年代和二次大战以后,由抽象观念衍生的各种形式,成为二十世纪最流行、最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库波卡(F.Kupka1871~1957),捷克画家。运用色彩理论和音乐式和谐造成独特的几何风格,例如《绘图构成主题二》(1911~12,华盛顿国家画廊)、《垂直线语系习作》(1911)。
克利(P.Klee,1879~1940),瑞士画家。运用色彩调和及抽象的手法,创作了许多含有哲理性和富稚拙趣味的作品,例如:《金鱼》(1925,油彩加水彩,纸裱在卡纸板上,48.5×68.5cm,汉堡美术馆)、《干道与支道》(1929,油画,布,83×76cm,科隆,里伯尔兹美术馆)、《死与火》(1940,油画,83×67cm,科隆,里伯尔兹美术馆)
『玖』 当画家需要什么道德
满足做人的基本道德就可以
『拾』 画家父亲让23岁女儿做其人体模特,是纯洁的艺术还是人伦的崩塌
艺术家的思维和行事风格总给人很前卫的感觉,似乎搞艺术的人与我们普通人思维不在同一个频道上,我们有时候无法理解他们的疯狂,但与此同时,他们也笑我们普通人看不穿。
2009年在重庆举办的黄桷坪首届艺术节上,一对来自四川德阳的父女画家作品《东方神女山鬼系列》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关注和争议,聚焦的重点并不是在于他们的画作上,而是画作人物及其背后的关系上,原来这位当时已经61岁叫李壮平的父亲,他送展油画里的人体模特正是他23岁的亲生女儿—李勤,这件事被报道出来后,社会各界的批评和攻击层出不穷,大多数都在痛斥李壮平没有廉耻之心,伤风败俗。
距离此事过去已经十年有余,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件事引发的争议早已没有当初那么强烈,但是当事人经过那次刻骨铭心的舆论暴力之后,他们的内心是否恢复平静,李壮平是否还在坚持用自己女儿做人体模特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这件艺术与伦理发生冲突的事,这或许才是我们关注此事的意义所在。
作为画家,你既然参展,就说明希望公众能欣赏自己的作品,也就是说需要从公众的角度去理解艺术的真谛,公众对此有争议,那么就像是卖产品,市场不认可,自己认为的优质也只是自以为是罢了。
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社会包含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方方面面规则,公德伦理便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条行为法则,如果连这一条基本的法则都予以漠视,那么人和动物之间的区分就会陷入模糊,我们人类的高级也就显得并没有那么高级。
想博出位也好,想得到他人的欣赏也罢,打着艺术的幌子去从事颠覆我们常规认知的创作,这并不是公众对艺术的亵渎,恰恰相反,这是自己对公德伦理的亵渎,一个不尊重社会公俗的艺术家并不能称之为一名合格的艺术家,他创作的作品也不就不符合我们这个社会的良知和道德,艺术也就成了作为的遮羞布,撕开这层遮羞布之后,里子可能只是一颗自己扭曲的创作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