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具身性
Ⅰ 具身认知的问题与挑战
具身认知的研究正在成为一种思潮、趋势和新的取向。有证据表明,“近年来,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者开始严肃认真地接纳知识的具身性概念,考虑知识对身体状态和大脑的特殊通道系统的依赖性”,这样一来,“认知心理学正经历著一场重要的变革,从最初的控制条件下的认知研究转向原生态的、自然条件下的认知研究”。
但是具身认知研究思潮也面临著许多棘手的问题。或许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之一是具身认知研究思潮的凌乱和散漫。《认知科学手册:一种具身的取向》一书的主编Calvo指出:“20世纪下半叶支配这一领域的信息加工范式已经让位于各种各样的后认知主义取向。在过去10年里,各种特殊的力量在‘具身认知科学’的旗号下蜂拥而至。不幸的是,缺乏共同的立场观点和日益增多的分支学科使得人们很难对这一领域的进步进行评价……伴随而来的是争论和质疑,不同的研究思路由于缺乏更适当的方法而不时陷入死胡同。考虑到这一散漫的特征,Shapiro认为具身认知研究不能称为一种“理论”,而仅仅能称之为一种“研究纲领(research programme)”。
的确,仅仅在“什么是具身认知”这一问题上,就存在著各种各样的看法,Wilson对此进行了总结,概括出6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1)认知是情境化的,发生在现实世界中;(2)认知是实时的,具有时间的压力;(3)环境可以帮助我们储存认知信息,在我们需要时供我们使用;(4)环境是认知系统的一个部分,认知系统可以扩展到包括身体在内的整个环境;(5)认知是为行动的,认知的根本目的是指导行为;(6)离线认知(offline cognition)是以身体为基础的。即使是在脱离具体环境的条件下,认知仍然受到一定的身体机制的约束(Wilson,2002)。这些理论观点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冲突的。不同的研究者采纳了其中一个或几个,这样一来,观点的冲突和散漫就无可避免了。所以,许多研究者开始呼吁统一的研究纲领。《认知科学手册:一种具身的取向》就是这一努力的产物。
传统的认知主义并没有因为具身认知取向的出现而销声匿迹,实际上,仍然有许多研究者试图缩小两者之间的距离,仅仅视具身认知研究为传统认知主义的改良或改进。一些研究者认为,具身认知和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并非不可调和。具身认知的研究方式实际上追溯了认知的初始状态,对于了解认知的起源是极其有帮助的,在解释感知等低级心理过程方面也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对于抽象思维等高级心理过程的解释却显得不足,因此需要传统符号加工或联结主义模式的解释机制。这些研究者认为,知觉等低级的心理过程可以在与环境的直接作用中产生和形成。不需要中枢的表征和计算过程,但是思维、想象等高级心理过程却需要一个“表征”的中介。针对这一问题,具身认知的研究者反驳说,即使高级心理过程也不需要一个累赘的“表征”作为中介,“表征的概念是不必要的,在理解复杂的有机体和系统时有时甚至是使人误入歧途的”(Bicldaard,2008)。具身认知的研究者认为使用“耦合”(coupling)和涌现等概念足以解释高级心理过程,而不必要假设一个“表征”的概念。
由于强调了认知过程对身体和环境的依赖性,具身认知研究思潮被一些心理学家视为一种新形式的行为主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在经历了“认知革命”以后,似乎现在正在回归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否认或贬低认知过程,或者把高级心理过程归结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或者认为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高级心理过程只不过是一些生理性的“中介变量”。认知心理学的产生推翻了行为主义的假设,把思维、记忆、推理等高级心理过程置于一个重要地位,认为决定行为的正是这些内部的认知机制,所以心理学家对认知过程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现在。钟摆似乎又转向了相反的方向,正在回归到行为主义的假设。Ramsey(2007)在《关于表征的再思考》一书中称,在经历了认知革命之后,一场相反的革命正在发生。但是具身认知的研究者对此予以否认。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具身认知仍然是认知,只不过这种认知并非纯精神的,而是一种与身体密切相关,或者通过身体及其活动方式而实现的适应环境的活动。在这里,认知的作用并没有被贬低,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角度看待认知。这样一种对认知的理解,更能解释现实世界中的认知,比那种在实验室条件下的认知研究对于人类生活有更大的意义和影响。
Ⅱ 清末时期不忘国耻故事400
9.18被大多网友认为是国耻日!
西周幽王无道,致使王宫被洗。
汉高祖三十万大军被困白登七日,靠贿赂冒顿的阏氏才得以残喘脱逃。
西晋怀帝被匈奴俘虏,愍帝出降,西晋王朝终结。第一个被外族灭掉的王朝。
石敬瑭甘当“儿皇帝”
宋朝多次被金、元所败
明朝,倭寇征服中国东南。除大陆部分被收复,其他岛屿被日本纳入版图到今日。
明被后金所灭,“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近现代的种种耻辱事件,羞于启齿……!
当代中国人的素质令外国人鄙夷,以至国外华人羞于承认自己是中国人。
圆明园事件、南京大屠杀
排名第五 五胡乱华
这可谓是中国第一次经受异族的大规模入侵,皇室南迁,中原人民惨遭荼炭,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一次南北对峙,其结果,导致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再到秦汉,直到魏晋的中华上古文明终结。连民族成分都有了极大的改变。是文明进程的转折点。从八王之乱一直到隋文帝灭陈统一中国,这近三百多年,民族仇杀,宫廷政变,层出不穷,混乱不堪,其中的历史暴虐而又残忍。起初那些游牧民族对汉族,极尽压迫侮辱之能事,现代我们骂人的话,比如“懒汉,无赖汉”等等就是那个时代传下来的,原先在那些异民族心中所敬仰的“天汉”早已被“懒汉,无赖汉”所取代。可谓耻辱。从而也导致了冉闵的起义。幸亏天不亡我中华,由于那时的华族的血气,英勇的抵抗,使异民族重新正视了我华族,从而才产生了,所谓的“汉化”。才有了北魏孝文帝、文明太后的改革。才开始了以华族文明为主的文化融合,在此之前,不知死了多少人。但鲜卑贵族相较之后的蒙古满清,毕竟心胸开阔,眼光长远。他们继承了中华的精髓,同时又保持了本民族的优点,同时又输入了佛教文明,创造了一种变革过的文明——中华中古文明。可是,隋唐以后的中古文明继承了一部分的精髓,有许多的独特的东西,还是消失了。比如许多绚丽灿烂的上古神话,从而使我们现在看楚辞中的很多典故名词,不知所云。还有宝剑的制作方法和其所承载的“剑道”也在隋唐慢慢失传了。因为游牧民族打仗不用剑。而日本经过东汉直到六朝的学习和吸收,渐渐发展,到现在便成了他们的“国粹”了。而我们在现在只能通过隋唐之前的史实和虚构的武侠故事,来想像这种如梦如幻的武器了。
排名第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我一直有个疑问,高中历史书上说,是由于英法想获取在华更大的利益,而发动的战争。我也看了不少资料,上面也丝毫没有提及有关鸦片什么事,那么为什么要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呢?首先,先看看第一次鸦片战争,其实是一场贸易战争,是英国人为了取得通商的权力,也就是为了贸易平等,而不是为了交清政府赔鸦片钱,更不是为了合法的卖鸦片。说白了,鸦片只是一个由头。不是鸦片,也会为了其他的东西。而我们的历史书为了让我国更加充满道义,特地把此次战争叫作鸦片战争。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目的相同,只是要求清政府开放的更深入,并给他们最惠国待遇,既然有了一次鸦片战争,又目的相同,就叫其二次鸦片战争吧,又是道义上的胜利。因为乍听起来,就象两次为了公开贩毒而进行的战争。
而它的起因是,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取阳奉阴违战术,违反合约,暗中阻止与欧洲的贸易,使英法的贸易不能开展下去,英法恼羞成怒,又找了两个由头开战。从而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按说本应该到此为止,但咸丰皇帝受不了了,认为损害了天朝颜面,责成僧格林心伏击了在大沽口前来换约的英法公使。当场用大炮炸死了多名,这也是高中历史书上所说的大捷,又扣押了十几名前去交涉的使者,清廷认为只要抓住匪首,其余军队就会不战而降。就这样英法登了陆,直奔北京杀来,咸丰逃到了热河,而那些被扣押的使者活着的只剩下几人了,后来的事,便众所周知了,英法为了向清政府示威,火烧了圆明园。
此战可谓奇耻大辱。有两方面:第一方面,英法联军可谓残忍凶暴至极,被屠杀的京师民众可谓不计其数,满清耗费数百年的民脂民膏建造起来的圆明园,万寿园(颐和园的前身)被一把火烧尽。而更为痛心的是储藏在两园之中,满清数代皇帝从民间搜刮得来的字画古董,历代瓷器,大多是极精品,我国现在流失海外的国宝,很多就是圆明园的.还有数量极多的,从康熙直到咸丰,不惜工本,制造出来的工艺品.(说句实话,本人及其不喜欢清代的建筑和工艺品,尤其家具,装饰品,服装,做工虽及其考究,材料及贵重,但十分繁复俗气。而其中集大成者就是故宫,里面的建筑大多是清朝造的。可谓俗不可耐,根本不能与汉朝的大气,唐朝的雄浑,宋代的清雅,明代的简洁相比。)但毕竟都是国宝。经此一烧,可谓中华文明的浩劫。
第二方面:偷袭和扣押英法公使的做法,极其没有信义,使得我中华在外国人眼里成了没有信义的野蛮国家,之后打赢了也就算了,还不堪一击,最后被打趴下还得和谈,简直丢尽了脸面。所以二次鸦片战争,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耻辱,有所遭受到的耻辱,也有自己做出来的,当然英法也不是什么好人,但其火烧圆明园,也有部分原因是受了偷袭和扣押公使的刺激。总而言之西方我国印象的急转直下就从这里开始。
排名第三 甲午海战
这不用说,是众所周知的奇耻大辱。可是让我胆寒的是,开战之前,日本举国上下,积极备战。上至皇室,明治天皇节食,皇后卖首饰。下至平民百姓,妓女捐卖身钱,士兵因为天皇一天只吃两顿,他们自觉只吃一顿,拼命攒钱买吉野号。当时,明治的口号是越王勾践能卧薪尝胆,他也能做到。这使我想到,在抗美援朝时,全国各界节衣缩食,用来购买飞机大炮,和小学语文书上的一个苹果的故事。
经此一战,蕞尔小帮日本迅速崛起,而老大帝国,加速没落。而对清廷的改良惨遭失败,一部分的国人觉醒,发现要救中国只有推翻清朝一法。后来,经过百日维新,庚子国变,和对清廷所谓的“新政”绝望之时。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说句实话,本人是觉得改良比革命要好,循序渐进总比突如其来要来得稳定,和易于接受。但满清贵族的食古不化,狭隘短视,死抱着利益不放,实在是无出其右。辛亥革命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可谓最符合汤武革命的标准。
再讲句题外话,我总觉得向中国周边的那些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在中国衰弱之时,会变本加厉的侮辱侵略中国,而这些国家古代长期仰视中国,深入研究学习中国。而近代又受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对付起这些国家来相当棘手。比如,日本韩国越南印尼等等。还有个台湾地区。
排名第二 甲申国难
1644年,中华文明从此绝嗣。剩下的只有四百年的鞑靼文明,而当今再国人和外人眼里,中华文明就是鞑靼文明。这固然拜张艺谋的电影,众多的清宫戏,和唐装所赐。但我们与真正的中华文明断绝关系,却是从这里开始。诚然中华文明发展到明朝末期,是有问题的,而且问题很严重,明朝的灭亡就是例证。虽然有天意,比如连续十五年的干旱。导致中原旱灾蝗灾遍地,颗粒无收。从而导致李自成剿而不灭。但人祸也很致命。朱明历来的寡恩刻薄,崇祯的刚愎自用,南明的内斗。集权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死路。是已到了变革的边缘,内部的改良改革,虽然还不成熟,还有很多是清初的反思,是受明亡刺激的,但已经初露端怡。
如果注入象隋唐一样豪放的血液,那也不是不可以。但历史选择了最不好的结局。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只相当于黄巢,其结果肯定,必败无疑。但中国最多再分裂割据一次,还没有亡天下。南明偏安一方,最多只是又一个南北朝,又一个宋金对峙。好歹也保住了中华文明。可满清入关完全凭的是运气。入关后,他们一方面极端自大,一方面又极端自卑。而自大与自卑是相辅相成的,从而经过一系列的血腥的措施,中华文明就断送在他们之手了。直到现在,产生了要看宋代之前的中国到日本,要看清代之前的中国到韩国,这种事情了。
排名第一 靖康之难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耻辱的一页,当金兵攻入东京时,整个赵宋皇室除了一人以外全部被俘北上,而那个侥幸逃脱的皇子就是赵构,而被俘北上的官僚及其家属更是不计其数,而他们大多都被变卖作了家奴,有些低级妓院的妓女竟然是丞相的女儿。而文化方面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金人在靖康时代是非常野蛮的,见人就杀,见物就抢。宋朝积累文化财富被焚毁洗劫一空,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大浩劫。而这也是中国被西方赶超,乃至落后,摆下了伏笔。
也是后来种种历史悲剧的起因。更为可悲的是,后来的明朝,并没有继承宋的辉煌文治成果,从而导致了甲申国难,中华绝嗣。而日本也是在那个时期对中国文明由崇拜转向了反思,顺便提一句,象相扑,茶道,插花,马球等等的很多文化艺术也是那时消失的。
Ⅲ 演化设计心灵和道德怎么样
从对新达尔文主义的简介开始,到以演化心理学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终(“异化”作为一种长久演化以来形成的智人大脑对飞速演进的现代文明的“心理不适症”),本书的七个章节可谓论证严密而又充满大胆的尝试,作为一本具有着浓厚哲学色彩及背景的、有着普及性质的著作来说,实属难得。 当然,要对本书做出非常精到且细致的、纠於某个小的论证的书评是非常困难的,一方面本书所基于的学科种类超出了传统教育下读者的能力和知识储备:科学史、生物学、认知科学、哲学、伦理学、知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这并不意味着本书是不可读的,恰恰相反,徐英瑾教授在本书的易懂性上可谓用力实深,对于具备着极其普通的非理科教育背景的读者如笔者来说,都是不难理解的,然而要插话就难了);另一方面,由于徐英瑾教授的背景使然,其逻辑严密性也得到充分保证,举例来说,就笔者尚能跟上思维以及揣摩反驳的第五章而言,就有多次想出一则可疑处即在下文发现预先放置好的论证,来回应几种通常的可能反驳,而不幸的是笔者所能想到的每每命中。这种对论证的意识在汉语哲学圈是不多见的(话说回来就前一点说也是如此),主要与徐英瑾教授研究领域与所受训练有密切关系,另如,第三章中构拟的两则佛笃(Fodor)及其反对者的对话,就在更显有趣可读之余,也要求作者对于佛笃及其反对者的理路、论证及相关文献有相当的熟稔程度,及想象力和化约能力,颇为令人印象深刻。 导言中简明论述为何采取并坚持“自然主义”立场,不赘述。 较为短小,除了正式介绍新达尔文主义的理论发展和内容之外,首先还是先澄清其与达尔文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关系,这是由于国人因历史等诸原因多极熟悉后者、乃至不少人的观念至今仍可称为被其塑造的缘故。新旧达尔文主义的一个主要区别即在于演化框架下有否遗传学内容的加入。作者叙述了孟德尔(高中生物学亦会提及的“遗传学之父”,豌豆实验)、摩尔根(发现遗传因子乃是染色体,为遗传学说找出了“物质基础”)以及费舍尔(性别选择模型和种群遗传学)等人的学说。当然,对于笔者而言最有趣的是作者对遗传学说所作出的哲学反思(p.16),即孟德尔所勾勒出的遗传因子与亚里士多德的potentia如何肖似而又有根本的不同,孟德尔以及遗传学如何在其领域中将这对潜能-现实范畴的地位倒转过来。在本章的末尾,作者简述了新达尔文主义对社会科学的深远影响,所提及的一个极为有趣的例子是汉密尔顿的亲属选择模型。对笔者来说,极难承认某种神创或神秘的人性结构,故偏向将人的最根本动机理解为自我持存,然而这就无法解释人的利他行为尤其是牺牲行动,汉密尔顿给出了一种极具解释力的答案,在文中及后文有详述,大意是因个体所处种群中基因重合度高,协助此中其他个体就接近于本人基因传播,当然这值得进一步推敲。 在随后的部分,作者并未急于进入新达尔文主义一路相承的诸研究成果,相反的,先花了两个章节的功夫来呈现对演化论的两类批评,一类是来自智慧设计论者的批评,一类是来自之前业已提过的佛笃的哲学化的批评。这两类批评都与目的论的切入点有关。 智慧设计论首先并非一种神创论,而只应当被理解为对演化论中“不能自圆其说”处的批评。这里主要涉及的是邓博斯基、贝希和拉茨。按笔者的阅读来说,如果要简要概括这类的批评,不妨说光靠自然演化,要达到今天我们所处的生物界尤其是人类的形态,可谓是太反常的。这个反常(反的是“自然”的常),也应当是有原因的(毋庸置疑),应当是非自然的,也只能是设计的了。所以要说明反常是什么,基督教哲学家背景的拉茨就提出了逆流现象的概念,并且提出了五对子为主的标志来帮我们辨别它。也就是说,要反驳自然演化论,就要指出演化在多大程度、在哪些方面是显得反常或者说不太有可能的。贝希作为生物学出身的专架,把矛头指向了突变,也就是说突变太集中了!本来呢,对于许多生物来说,要找到适应A环境的新的突变基因a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结果很快就找到了,并且这种现象一再重复,也就是说,这和“放任自然”的概率比太高了(可惜笔者数理功底有限,否则颇想了解演化速率的测算是如何得出的)!另外,要演化出像细菌纤毛和感光细胞这种极其复杂的组织,光靠自然而然的演化,其可能性和猴子打字机大概也相差不远。随后,徐英瑾教授又找出/做出了六种对此的反驳意见,并且分别给出了反驳效力评估(百分百)。最有趣的是从哲学上进行的反驳,即智慧设计涉及无限倒退或投身神创论的问题,智慧设计者本身是否为演化而来呢,此设计者呢?……当然,作者在此再三提及,这不意味着智慧设计运动本身应当因此被轻飘飘地忽视了,它迫使我们去思考演化论的问题。 佛笃的批评就比较哲学气了,为论证自然选择具备某种目的论因素,就要说明自然选择若作为“外延化的操作模式”如何保证了“内涵性的表达”(p.108)。要理解这一论证,需要了解何为等外延异内涵,何为反事实条件句,并且这还只是最基本的,或因考虑到读者的接受水平,作者在此模拟了两场穿插事例的对话,来使佛笃的论证比较令人容易理解。在佛笃看来,自然选择本质上是适应主义,因为就我们的经验证据来说,对同一自然选择的阐释对象来说可能存在着一对等外延异内涵的可能,而在这里是有困难的。与其将过去那种适应环境为主的观点奉为圭臬,不如承认很多表现型被“选择”出来只是作为其他基因的附属品,没必要给每种表现型都安上“为了x”的标签。在接下来的部分,佛笃攻击自然选择作为“事后诸葛亮”的历史叙事(p.124),也就是说虽然自然选择具备很强的解释力,但它根本来说没有一般科学被期待具有的预测的功能,由于人不可能穷尽自然界所有的变量,因此自然选择学说的功能仅限在给已经“被选择出的表现型”加以解释并且还有可能解释错了。作者尤其提到,如果要用科学哲学对于科学的不同理解来批评佛笃,是离题且不着力的。下面,为了提高平衡性的论辩,作者再次拟想佛笃和布洛克、克彻——两位当代北美哲学家的对话,两位哲学家作为佛笃的反对者,主张把自然选择表达为纯粹因果表达式,这样就可以除去因使用拟人的语词而造成的混淆,目的论的色彩不是本质的或者说只是被误读的。最后作者还是以偏向自然选择的色彩结束了这场“对话”。 以后,就进入了更为一马平川的部分,因在之前考虑过立场问题了,一概对此“神学”争论悬置不论,默认为真因此第四章是主要解释演化心理学的,作者引用考斯米德和托比的观点,将演化心理学的基本特点归纳为六点,并依次展开了三个部分的讨论。首先是在“认知革命”下人们对于心灵或曰心智的理解,转变成了由自然选择形成的“计算机”(p.142),首先为什么要采用这一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色彩浓厚的演化心理学进路呢?作者在罗列了两则考斯米德和托比的论证后,提出了三点(笔者理解下):1,因果封闭原则,即物理世界是因果封闭的,心灵要不受其法则支配要不就悬浮于外,例如对于人的某个具体行为同时有两套因果是明显不合理的;2,当下生物学研究结果不但不与此冲突反而给出了许多支持;3,反向工程学的方法已经较多应用到今日生物学研究。随后,作者又罗列了三则对此中沿用计算主义纲领的批评:“语义关系”批评(塞尔和中文屋实验),“语义相关性”批评(佛笃的模块学说,以及反对理解中央语义处理机制为一般模块的意见,以及计算主义似乎难以解决“框架问题”——源自人工智能的疑难)以及“非具身性批评”(玛格丽特威尔逊),并且分别给出了不长的反驳。 随后,作者详细解释了大规模模块性假设。这个理论的根基即模块理论是之前多次提及的佛笃的作品,佛笃给其模块性下了定义,即9种属性的集合,而为了解释佛笃理论中的疑难即中央语义系统究竟如何运作的问题,诸如卡鲁瑟斯的哲学家就提出了修正版本的大规模模块性假设,去除了妨碍信息模块间传递的“信息封装性”等近乎一半的属性。并且给出了三个支持此理论的假说,不过作者对此的态度颇为审慎,主张在此与“通用问题求解器假设”间采取反思平衡的方法。 在本章的最后,作者给演化心理学方法论的哲学辩护单辟了空间。演化心理学如何取得种种可信服的证据,尤其是“客观的”(物质的)外在证据来证明其假说正误与否呢?一则有考古的外围证据,可以从侧面印证许多想法;二是我们今日的人脑与采集-狩猎时代的原始人的人脑相差不多。要反驳这一点,无论是批评说人类有文明以来人脑进化飞速,或因偏向此结论而找证据弥补之的两类批评都是站不住脚的,作者分别给出了相应论证,不过有趣的是援引了“亲代投资”的研究,此研究证明了人类对异性的审美与其生育抚养子嗣的能力和投资价值密切相关,许多非常“自然”的基本的偏好都可以被合理地解释,当然这点已有许多类似研究为人熟知。 在第五章,作者试图论述演化学说对于三种伦理学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并且构建演化伦理学并非不可能。比较有趣的是之前业已提及的汉密尔顿的创见,即b>c/r,b代表受惠者的好处,c代表施惠者的代价,r代表两者间的血亲协同系数,这可以解释为何父爱或母爱、以及家人间的爱和为彼此牺牲的热情是如此强烈,但这种利他主义模型怎么解释“恻隐之心”呢?作者将之归因为在人类的长期历史中,人类都是部落群居的,在此部落中大家都多少共享较多基因的缘故,也就是说,人一辈子所接触的人间互助自是常事。结果人类的文明前进地太快了,以至于这个自然的倾向还没有被磨灭,个人已经被投入到陌生人的汪洋大海中了,只是人无法克制住这根本的倾向,故而对遇到的人依然会有如此的强烈的帮助冲动。当然咯,这里论述的东西是比较复杂的,除了还能够解释跨物种的利他现象和为何投机分子不为偏好,还涉及一系列使得此利他主义得以可能的条件。 作者在随后论述了为何演化论理学可能更偏好孟子的理由,弥补应然实然差距的办法,最有趣的的是根据之前作者之前合著论文改写的为万物内在价值的辩护,即对常识的价值相对主义做了挑战。作者在此通过11步的论证来勾勒出了他的想法(涉及原子粉碎机等思想实验的内容),如果要再行圈画出笔者认为的精妙论证,则集中在6~8中,事物所起功能作用是其内在属性-事物经过原子粉碎丧失了内在属性的功能作用-人能察觉此内在功能丧失,从而感到价值幻灭。当然,对整个论证笔者还是存在一定疑虑的,有待进一步的检验。 ,则讲演化论与知识论研究。即在可靠主义的大背景下,杜威哲学因与演化论的应和之处,而产生的两点突破,一是“以有用性替换真”,二是更多依赖演化论。作者随后提出了可能来自波普尔、庄子和普兰丁格的批评。 则是徐英瑾教授最为大胆也作为轻快的一章,主要是在对马克思《1844年手稿》的研究热潮下,提出了演化论的解读视角,在文章的一开头,笔者业已迫不及待地提到了这一对于异化的新解读,作者在此尚有进一步对共产主义的解释,即构造出适应原始人心理的、同时又为现代文明支撑的社会。当然,就连作者本身也坦言这只是一步大胆的新尝试,然而无论如何,这提供了一个去魅化的马克思的面相,已足以发人深省。 本书的知识涵盖面跨越之广,在汉语学圈实属少见,但若仅此而已尚或有一二比肩,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穿插在各种观点和材料当中的作者原创性的环环入扣的哲学反思,这使得阅读这本书本身成为了知识和思辨的双重挑战,也使之成为一件值得享受的、极少有的经历。
Ⅳ 具身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表现
具身认知”是心理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主要指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版间存在着强烈权的联系,举例而言,就是指人们在快乐时会微笑,在微笑时也会变得快乐;在伤心时会哭泣,在哭泣时也会变得伤心。
德国汉诺威医学院与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科研人员曾经通过注射肉毒杆菌的方式帮助抑郁症患者改善症状,其中,肉毒杆菌是一种神经毒素,能够麻痹肌肉。科研人员将肉毒杆菌注射在了抑郁症患者面部的某些地方,使其难以做出皱眉的动作。结果发现,随着皱眉次数的减少,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展露出了更多的积极能量,在交往过程中也使对方更加轻松。这个案例说明,身体动作的确能够影响情绪和大脑。
“具身认知”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比如当你伤心、郁闷的时候,可以自拍一组面带微笑的照片,当你面对镜头,做出嘴角上扬的动作时,你会发现自己的心情的确变好了一些;当你面对困难的时候,你可以昂首挺胸、紧握双拳,这会让你充满解决困难的信心和斗志。
同时,按照“具身认知”理论,行为能够影响思维,复制行为也就可以复制思维,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有意识地接近优秀的人,并通过模仿他们的行为习惯来慢慢学会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而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Ⅳ 有哪些著名心理学实验在跨文化研究中得到有趣结果的案例
好吧,抄触动了我看了就忘的痛点
社会心理学基本所有问题都有跨文化验证,我最近看到的是一篇文章里面提到的具身性道德观念领域的一些跨文化发现。比如西方人常用洗手的方式缓解不道德感,而中国人用推脱的方式;西方人常把不道德的事情与黑色联系,道德的事情与白色联系,但在中国白色不吉利,所以相应地用红代替白,表示道德。(叶红燕,2015,心理科学进展vol23. No.8 在杂志官网过刊板块免费下载)
经典实验的话,有一个路人求助是否会得到救援的实验,在中美做过跨文化研究,不过结论是一样的,人多的场合施救者少,人少的场合反之
另外推荐你一本书把,是美国的威尔汉斯老师写的,大概叫:阿方斯和拉康论精神分裂症。这本书一开始的部分(就一章内容)列举了精神分裂症领域当时主要的跨文化研究,主要是美国、西欧、北欧的资料,分析精神分裂症的病因,权威、好读而且很薄
再其他的其实特别多,想不起来,也说不完
学妹是学心理学的吗?
Ⅵ 学界如何评价「具身认知」思潮
认知是具身的,其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第一,认知过程进行的方式和步骤实际上是被身体的物理属性所决定的。这一命题最明显的例证是深度知觉的研究。对于深度知觉来说,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导源于两眼视差的双眼网膜映像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同身体和头部的转动有很大的关系。头部转动和身体的运动使得双眼网膜映像差异明显,促进了深度知觉的形成。因此,头部的转动和身体的前后运动实际上构成了深度知觉信息加工的步骤。人的感知能力,如知觉的广度、阈限,可感知的极限等都是身体的物理属性决定的。第二,认知的内容也是身体提供的。“人们对身体的主观感受和身体在活动中的体验为语言和思想部分地提供了基础内容。认知就是身体作用于物理、文化世界时发生的东西”。Lakoff和Johnson关于概念形成的研究为这一命题提供了佐证。他们指出,人类抽象思维大多是隐喻(metaphor)的。所谓隐喻就是用一个事物来理解另一个事物,例如,把爱比作旅程。以旅程隐喻爱,意味著爱有一个开端,但是不一定有一个尽头。旅程有欢乐有辛苦。有意外的发现,爱也同样如此。人类的抽象思维大多利用了这种隐喻性的推理,即使用熟悉的事物去理解不熟悉的事物。但是如果穷根溯源,人们最初熟悉的事物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的身体。我们的身体以及身体同世界的互动提供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原始概念。例如,上下、左右、前后、高矮、远近都是以身体为中心,冷、热、温、凉也是身体感受到的。以这些身体中心的原型概念为基础,我们发展出其他一些更抽象的概念,如形容情感状态。我们使用了热情、冷淡、兴高采烈、死气沉沉、精神高涨、趾高气昂等等。以身体为中心,我们把上面的、接近的视为积极的,把下面的、远离我们的,视为消极的,所以有了提拔、贬低、亲密、疏远、中心、边缘等术语。这些术语追根溯源都与身体的位置或活动有关。第三。认知是具身的,而身体又是嵌入(embedded)环境的。认知、身体和环境组成一个动态的统一体。所以,认知并非始于传入神经的刺激作用,结束于中枢提供给外导神经的信息指令。相反。认知过程或认知状态似应扩展至认知者所处的环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外部世界是与知觉、记忆、推理等过程相关的信息储存地。认知过程是个混血儿,既有内部的动作,也有外部的操作”。在认知操作中,我们利用存在于大脑中的信息。这种认知操作理所当然地被视为认知过程的一个部分。但是在认知过程中,我们也利用著储存在环境中的信息,如计算器、纸张、铅笔甚至房间中的灯光和装饰品。如果利用脑内信息的操作属于认知过程。那么利用环境结构信息的操作为什么不能被视为认知过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呢?“在解决乘法问题时,铅笔与纸张如此紧密地融合于认知的动作中,以至于没有原则性的理由把这些外部物体同认知系统的其他成分区别开来……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人类可以把环境结构纳入认知加工。环境因而从认知上变得更加友好,因为它为人类的认知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步骤”。认知心理学中的这种具身思想并不是某个思想家在一夜醒来之后突发的一个念头。实际上,它有著深刻的哲学渊源,是欧美哲学家反思和批判主客二元论的产物。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试图以“存在”(Being-in-the-world)的概念超越二元世界的划分。存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在这里,没有主体和客体的划分,主客的界限是模糊的。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用我们的身体以合适的方式与世界中的其他物体互动,在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法国身体现象学的代表人物梅洛,庞蒂在其代表作《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提出了具身哲学的思想。主张知觉的主体是身体,而身体嵌入世界之中,就像心脏嵌入身体之中,知觉、身体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从心理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具身思想可追溯至杜威和詹姆斯的机能主义。杜威指出,把经验和理性截然分开是错误的,一切理性思维都是以身体经验为基础。詹姆斯的情绪理论更是直接提出了身体在心智和情绪形成中所发挥的作用。此外,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也著重分析了认知和其他高级心理机能对外部活动的依赖性,这些理论观点都强调了身体活动(感知运动)的内化对思维和认知过程的作用,给具身认知的思想家以启示,促进了具身认知研究思潮的形成。
Ⅶ 请问大家“具身”是什么意思
比如你早上出门来前对着源镜子做出一个大大的“笑”的表情,那很可能你接下来一天的心情会变得更好;
再比如当你感到缺乏信心时,可以做出握紧拳头,或者挺直胸脯这样的姿势。很可能你所感到的自信心就会增强。
具身认知(EmbodiedCognition),简单来说是指你的心理感受和生理状态之间具有内在联系,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调节生理状态来改变心理感受。
所以下次如果心情不好,试着运用“具身”知识,练习笑来让自己心情好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