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与基层
1. 对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未来的发展有何看法和建议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规定的权利义务包括:
第三十二条基回层法律答服务工作者持基层法律服务所出具的介绍信、当事人的委托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经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同意,可以向他们调查、收集与承办法律事务有关的证据材料;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查阅有关的案卷或者庭审材料。
1、司法机关仅指法院和检察院,他们行使的是司法权;执法机关是行政机关,行使的是行政权。司法与执法 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主体、内容、程序性要求、主动性四个方面。
2、主体方面:司法,司法机关(法院和检察院)及其公职人员;执法,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
3、内容方面:司法,对象是案件,内容是解决纠纷;执法,以国家的名义对社会进行全面管理,内容比司法广泛。
4、程序性要求:司法,有严格的程序性要求,如果违反程序,将导致司法行为的无效和不合法;执法,执法活动不如司法活动的程序性要求严格。主动性:司法丁被动性,“不告不理”;执法;主动性和单方面性。
拓展资料:
1.司法必须独立,公正至上,主要为被统治者服务,活动范围狭;执法不能独立,效率至上,主要为统治活动服务,活动范围广。执法不过是严格依法办事,执行法律;司法则不然,职能要广泛些,如司法审查职能、造法职能等。
2.执法实行首长负责制,司法实行法官负责制。二者适用的法律程序区别很大。司法活动要依法进行。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从事司法活动必须要在法定权限内,在司法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程序法的有关规定,保证司法权正确、合法、及时地行使。
3.司法活动要有表明法律适用结果的法律文书。这些法律文书具有法律约束力,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
3. 全面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有哪些要求
基层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中的关键和核心, 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基层法治系统正常运转的前提, 推进基层法治就必须健全、完善基层法律制度。这就需要立法机关和立法人员必须革新立法观念, 改进立法程序, 提高立法技术, 确保立法的科学性; 要及时对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以研究, 推进法律和法规的立、改、废, 保持法律的连续性、适应性; 明确立法权限, 加强立法监督, 废除一切同宪法和法律相违背的土法规、土政策和村规民俗。
培养、提高基层群众与基层干部的法律意识需要做到: 推进执政党率先垂范, 党不仅要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 更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 不能超越宪法和法律, 更不能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党法关系, 严格实行党政分开和司法独立制度, 克服党政不分, 党法不分, 以党代政、以党代法。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意识, 提高他们依法决策, 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带头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明执法, 公正司法, 树立法律之重、法律之威, 提高人们对法律的信任感、依赖感、亲近感、正义感和神圣感。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 积极开展送法下乡活动, 加大法制宣传力度, 开展法制教育, 提高人们法治观念, 使人们知法、守法和用法。
4. 我国为什么要设立立法基层联系点
国家在县以下基层建立的协助收集立法工作相关信息的固定联系单位,是基专层群众和社会组织直接参属与立法活动的重要载体。
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更多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广泛征求代表意见并认真研究采纳。贯彻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精神,开展立法协商。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立法宣传工作。健全向地方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探索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增强立法针对性,推进立法精细化,不断提高立法工作水平。
5. 立法的基本原则有
立法基本原则可分,有社会经济政治原则、专门法律原则、立法方法原则等三方面。中版国社会主义立法权总的基本原则是:(1)社会经济政治原则(2)专门法律原则(3)立法方法原则。在坚持上述总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中国各方面的具体立法还坚持各自具体的原则。
(5)立法与基层扩展阅读
以高质量立法引领高质量发展
一、实现高质量地方立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立法工作必须遵循的重大政治原则和不断取得新成绩的基本经验。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有关加强党领导立法工作的文件要求,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到立法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
坚持重大立法问题和重要法规报请省委决定,建立健全常委会党组讨论协调立法工作重大事项制度。
二、实现高质量地方立法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实现良法善治,关键在于围绕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实际需要开展立法。浙江省人大常委会认真做好有关重点领域立法,出台了一大批人民群众关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性法规,为推进浙江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6. 群众给立法基层联系点提建议和意见是属于民主决策还是民主监督
属于民主监督范畴。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审判裁决,不存在民主协商决策
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按下"快进键"我国为什么要设立立法基层联系点
帮不了你发唠叨也没用
8. 企业怎样做好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
国家在县以下基层建立的协助收集立法工作相关信息的固定联系单位,是基层群众专和社会组织直接属参与立法活动的重要载体。
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更多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广泛征求代表意见并认真研究采纳。贯彻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精神,开展立法协商。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立法宣传工作。健全向地方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探索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增强立法针对性,推进立法精细化,不断提高立法工作水平。
9. 如何确定基层立法联系点有关情况的汇报
国家在来县以下基层建立自的协助收集立法工作相关信息的固定联系单位,是基层群众和社会组织直接参与立法活动的重要载体。
加强人大对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更多发挥人大代表参与起草和修改法律的作用,广泛征求代表意见并认真研究采纳。贯彻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精神,开展立法协商。健全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沟通机制,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加强立法宣传工作。健全向地方人大征询立法意见机制,探索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度。增强立法针对性,推进立法精细化,不断提高立法工作水平。
10. 律师与基层法律工作者有什么区别
1、学历和法律专业知识要求不同
律师对于学历要求较高,2018年法考改革之前,大多数要求本科以上学历,只有少数法考成绩放宽地区,才会要求大专学历;而基层法律工作者的学历要求大多为专科!不够随着法律行业的发展,2018年之后基层法律工作者与律师的学历要求才基本相同,但从整体上看,执业年限较长的基层法律工作者与律师相比,在学历和法律专业知识上面都是有一定差别的。
2、考试证书要求
就目前情况来看,想成为一名正式的执业律师,需要参加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简称法考)并通过考试;而基层法律工作者则需要参加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司法行政机关组织的考试。相比基层法律工作者所参加的考试,法考的难度要大的多。
3、执业核准、执业证颁发部门不同
律师法规定,律师执业核准、律师执业证颁发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规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核准、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颁发由设区的市级或者直辖市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负责。
4、执业提供法律服务的业务不同
律师执业提供法律服务的范围十分广泛,凡是涉及法律服务的事务,律师都可以提供法律服务,都可以发挥作用。
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提供法律服务的业务最大不同就是基层法律工作者的诉讼业务仅限于民事、行政诉讼,不得从事刑事类代理和辩护业务,即不能到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不能出庭和检察院公诉人进行辩论,发表辩护意见。
5、执业区域不同
《律师法》第十条规定律师执业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在中国大陆任何地区执业。而基层法律服务服务定位于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