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对道的认识是
Ⅰ 道是什么,老子对于道的理解是什么
道就是路,但不能一句话说明白,所以老子用了37章来解释。
现代人把万有引力叫道。道生万物,万物离不开万有引力。
道就是人性,人性又是自然属性。德是评价人性的度的。所以说道德可以约束人的本性。
Ⅱ 求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之对道家思想的概述和解释
老子《道德经》五千字,古今中外解释者逾七百余种,然释意离题万里者自不必说,想找到能用现代人思维来诠释,而抛却“道”、“规律”、“奥妙”之类语言者,却是难事.
本人对《道德经》并无很深入的研究,但在佛、道理论的指导下,十余年实修有一定的心得.由于自己学医出身,为探索佛、道原理,在医学、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中涉猎多年(著有《心理与衰老——生命的三位一体结构及其调控机制》一书,04年5月北京中医出版社出版),自信对佛学“佛性”、道家“道”、“无”、“内丹”的内在含义,以及“道”与“德”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做到明了无误,也因此一直想翻译《道德经》以及用现代科学解释佛理,但一来时间关系,二来对世人会否相信信心不足,故而一直拖着.
这次召开国际道家学术大会,善音大姐让我写一写《道德经》方面的文章,虽然自己对《道德经》涉猎不深,写的文章也不象论文,但佛日:“唯法施功德无量”,自己也应该为《道德经》的推广尽一份绵薄之力,并衷心地希望《道德经》能给现代人带来福慧,同时也为大会推一点波,助一丝澜.
一、《道德经》总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于这一段,历代的人们都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事实上,《道德经》论述的只是两个问题:“道”与“德”,“道”并不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而是个体修行也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现代人把佛学和道家思想当成神秘文化,是由于他们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别,并且需要修道者具备特殊的“德”.历代人们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终明了“道”为何物的人极少.《道德经》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极大部分却是论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难于理解它,不实修只从文字上理解道为宇宙之道者更难于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与“德”合二为一,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实已把全文的内容都概括无遗.
故前人有把经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实是很有见地.对于没有实修过或尚未修持到练虚合道的人来说,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只是从字意上理解为某种规律的东西,但具体这个规律是什么,谁都说不上来,所以千百年来,《道德经》的译本越来越多,但是经中说些什么人们却越来越争执不下.
同样,德经的内容就被人们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这倒是没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一整套个体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几人能解也,竟被人认为甘守柔弱、与世无争、甘居人下,是空谈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现代唯我的人们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却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东西.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修道体验过,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东西.
二、《道德经》的道经部分
除总论部分外,《道德经》中论道的还包括:第四章中关键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尘”;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载营魄抱一,有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第十四章是对修道者色、声、触、意等方面的一些要求;第十五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五十二章“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第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等等.
三、有关《道德经》德经部分,在经文中占了很大部分,这是修道的基础,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如果理解了这一点,我想对《道德经》的内容也就理解得八九不离十了,所以也没有必要一一地去解释,各人可以有各人不同的见解,很多地方在当今社会里可能也应修改,但无论如何,一定要通过实修,才能体会到修德与修道的内在联系,因此,这篇文章也就写这些吧.
《道德经》有很多人想从他里面学习到什么修真的方法什么的,其实不全真但也不全假.《道德经》其实是一本修心的一个材料,让你保持心态的平和,看事的方法等.
Ⅲ 道德经中老子是对天道的理解还是对人道的理解
《道德抄经》就是用《易经》中阴阳的法理,来讲解人世万物的。古人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生化而成,所以有句话很有名:”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经》是用阴阳爻来展现阴阳的核心变化规律,《道德经》是把万事万物中所隐含的这种规律讲述来,告诉人们怎样符合这种”阴阳之道“。
所以《道德经》中有句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人对于名利情的牵挂太深,就不容易割舍,而阴阳之道,要清心寡欲,去掉私念的,天下之人,熙熙攘攘,为名利情而奔忙不已,要践行,《道德经》,易乎?!
这里朋友把人道和天道分开了,是不了解传统文化的缘故。古人认为,天,地,人是相贯通的,所谓”天人合一“是也!《道德经》中也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道德经》是统言宇宙和生命的经书,是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的,其中把天地人三才的道理都囊括在内了。而当我们思维层次比较浅的时候,就只能看到浅显的内涵,而思想深刻的人,就会看到更深的内涵。
Ⅳ 求对《老子》中的“道”的理解,
道就是天地至理,自然之法。道德经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内,道在这里也可容以理解为是天地始源。但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中,道又是一种无为,顺其自然的意思(这里的法是效法的意思)。所以“道”在道德经之中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随着外界的变化,道的意义也在不断地改变。也就是“无恒道”的意思。都是之前在课堂上听来的,记不全了,望采纳
Ⅳ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禅院文集 传道篇
自然之道
雪峰
自然之道即上帝之道。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道,法自然。
入道之道,顺其而然。得道之道,顺应自然。与道合一之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宇宙大千世界的规律和法则及各种存在和现象。法自然,就是按照规律和法则思想和办事,不要人为地干涉和改造其本来的运行程序。
自然之道就是宇宙大千世界的规律和法则所限定的运行程序。
“大道甚夷”,大道,就是自然之道。自然之道简单易行平坦舒缓。
违背自然的一切行为叫逆道而行,逆道而行复杂艰难曲折痛苦。
人,当你感觉活着开心、快乐、自由、幸福时,证明你走在了自然之道上。
人,当你感觉活着烦恼、痛苦、焦虑、忧愁时,证明你在逆道而行。
如何走自然之道呢?
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该做,做;该玩,玩;该用,用;该生,生;该死,死。
不着急,不上火,不执着,不期盼,不求成功,不求卓异,不做规划,不定目标,无为而为,随遇而安,随缘而化,随性而动,随机而作。
哪些行为属于逆道而行呢?
该吃的,不吃;不该吃的,却吃。该喝的,不喝;不该喝的,却喝;该睡时,不睡;不该睡时,却睡。该做的,不做;不该做的,却做。该玩时,不玩;不该玩时,要玩。该用的,不用;不该用的,非要用。该生时,不生;不该生时,非要生。该死时,不死;不该死时,却要死。
着急上火,执着期盼,求成功,求捷径,求卓异,求法术,求神通,求奇迹,制定计划,设定目标,作茧自缚,不满足,不知足,非要光宗耀祖,非要有车有房,非要活成人上人,非要成仙成佛等等。
走自然之道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是,心静,平和,喜悦,健康,祸患少,造孽少。
逆道而行有什么坏处呢?
坏处是,心浮气躁,魂不守舍,烦恼焦虑,多灾多难,造孽连连。
从以上走自然之道的好处和逆道而行的坏处可以看到,走自然之道者的意识能级高,根据霍金斯能量与情绪层级图知道,走自然之道者的能级在540以上,而逆道而行者的能级在200以下。由此可以证实,前往天堂的都是走自然之道者,前往动物层和地狱的都是逆道而行者。
2018-01-28
Ⅵ 简述老子对“道”的认识(200~500字)
一、不可言状的万物之本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道德经》内的开篇,老子就容指出了道是不可言说和难以名之,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二、言而知之“道”
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恍恍惚惚,超越人的感知之外的存在,但是当道作用于天地万物时,它又呈现出其规律性,这是人们可以认识和遵循的法则。
1、规律之道
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源头,不仅仅是“先天地生”,同时也是“万物之母”。
2、无为之道
道生成万物却不加以任何地干涉,任凭事物自然而为之,谓之“无为”。
3、弱者道之用
老子主张致虚守静,柔弱不争。
老子道的思想可谓深邃,在“无”中让人体会;而道又是那么的浅显,让人们在“有”的境界里可以琢磨与把握。事物的发展同样有其两面性,及之必反,道无为而为,法之自然,事物应顺应道之原理。
不可言而言之——简述老子“道”的概念
作者
陈小勇
Ⅶ 道德经中老子对道的比喻都有哪些
道,有诸多错误理解.
——很多人把道理解成是规律,这是误解道.规律是可以言说的,可以表述的.所以,规律不是老子所说的道.一切规律都是道发挥作用的表象,如天道,地道,人道,阴阳之道等等.把规律理解成道,必须先推翻老子说的“道恒无名”才可.这是不可能的.
——有人把道理解成“无”,如空、一、朴,等等,这也是误解老子的道.
在老子体系中,一,无和有,都同出于道,由道而生.以为无就是道,以为空就是道,以为一就是道,这样的理解,把老子修行层次给抹杀了.
——很多人从哲学意义上,为道做定义,这是不明智的,是不懂老子的.能定义的话,老子自己早便会说得明明白白,不会留下诺大疑问让后人乱猜他一葆再葆的道.这样对道的哲学定义乃至解释,实际会妨碍人们对道的感悟,反使人们陷入思维议论道的泥潭.比如说,“道是体,德是用”,这样说并没错.可没悟道的读者,会从日常哲学或生活含义上,把道错误理解成“本质”,“本体”,“本源”,这就大错特错了.再如,“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说也没有错,但没有悟道的读者,很容易把道的这些作用当成道去理解,这就是离道了.所以,老子对“道”不敢多说一字,因为他已经悟道,怕多说一字,人们从字意上误解道.
道,只有悟,才知道;梦,只有醒,才知梦.道中演说什么,都还在道中;梦中任何理论,都不能出梦.
所以说,道,需要“证悟”.
Ⅷ 道德经中的道是指
道,有诸多错误理解。
——很多人把道理解成是规律,这是误解道。规律是可以言说的,可以表述的。所以,规律不是老子所说的道。一切规律都是道发挥作用的表象,如天道,地道,人道,阴阳之道等等。把规律理解成道,必须先推翻老子说的“道恒无名”才可。这是不可能的。
——有人把道理解成“无”,如空、一、朴,等等,这也是误解老子的道。
在老子体系中,一,无和有,都同出于道,由道而生。以为无就是道,以为空就是道,以为一就是道,这样的理解,把老子修行层次给抹杀了。
——很多人从哲学意义上,为道做定义,这是不明智的,是不懂老子的。能定义的话,老子自己早便会说得明明白白,不会留下诺大疑问让后人乱猜他一葆再葆的道。这样对道的哲学定义乃至解释,实际会妨碍人们对道的感悟,反使人们陷入思维议论道的泥潭。比如说,“道是体,德是用”,这样说并没错。可没悟道的读者,会从日常哲学或生活含义上,把道错误理解成“本质”,“本体”,“本源”,这就大错特错了。再如,“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说也没有错,但没有悟道的读者,很容易把道的这些作用当成道去理解,这就是离道了。所以,老子对“道”不敢多说一字,因为他已经悟道,怕多说一字,人们从字意上误解道。
道,只有悟,才知道;梦,只有醒,才知梦。道中演说什么,都还在道中;梦中任何理论,都不能出梦。
所以说,道,需要“证悟”。
Ⅸ 如何理解老子《道德经》中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思想属于逍遥一类的,对道当然是存而不论的。如果非得去理解,用西方哲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形而上学。道就是事物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