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老子道德经篆书

老子道德经篆书

发布时间: 2021-02-11 20:53:22

㈠ 老子写的《道德经》什麽文字的

应该是大篆书吧。春秋时期各国文字尚未统一。很可能是用楚国文字写的。距今最早的出土文献是郭店楚墓竹简,是楚国文字。

㈡ 请教篆体大师旗上写的什么

您好

篆文四字,从上到下读之:【大道无形】

实例对比如下

“大白若辱属,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语出老子的《道德经》。

《常清静经》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就是道教宇宙生成论的最简短的概述。

希望回答可以帮助您

㈢ 楼观台,大道希夷是源于道德经哪一章

1、“大道希夷”,典出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按任法融大师解释:“大道本是纯粹、素朴、无色之元气,又是清静、自然、无形之虚空。故以目视而无色可见,是真色无色;以耳听而无声可闻,是谓大音希声;用手捉摸而无物可得,是谓大象无形。”

2、白话: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

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3)老子道德经篆书扩展阅读

赏析

超脱于具体事物之上的“道”,与现实世界的万事万物有着根本的不同。它没有具体的形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无边无际地无古无今地存在着,时隐时现,难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

在此,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但是“道”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实世界的具体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实存在的个别事物,就必须把握“道”的运动规律,认识“道”的普遍原理。

理想中的“圣人”能够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可以驾驭现实存在,这是因为他悟出了“道”性。

参考资料

网络-《道德经》

㈣ 上善若水怎么用篆书或隶书写

上善若水篆书写法: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语回出《老子》:“答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指的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且又容纳万物。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4)老子道德经篆书扩展阅读:

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上善:最完美;水:避高趋下是一种谦逊,奔流到海是一种追求,刚柔相济是一种能力,海纳百川是一种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洗涤污淖是一种奉献。

逝者如斯夫,人生犹如奔流至海的江水。乐善好施不图报,淡泊明志谦如水,而在这里水是喻指与世无争的圣人。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就和圣人差不多。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㈤ 高文举篆书《道德经》的时间是哪朝

高分局原书道德经的时间是哪时候道德经一般都是在古代的时候。

㈥ 逐露仙人珠落掌,别风搂观雪生檐

楼观台位于西安市周至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终南山北边,东距西安约7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被誉为中华文化之魂所在地,有 “天下第一福地”美称。另外,它还有 “仙都”、“洞天之冠”的美誉。

楼观台得名于西周,古代圣哲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留下楼观台这一名称。公元前5世纪的某一天,周康王时期的大夫尹喜正在草堂和夫人弈棋,忽听门外吵吵嚷嚷,接着便有下人神色慌乱地跑进门来,语不成句地说:“大夫大夫,大事不好!”尹喜将手中举着的棋子稳稳地落在棋盘上,扭过脸来不慌不忙地问:“什么事,如此慌张,这样大惊小怪,”下人说:“东方天空忽然涌出一股紫色云霞,形状奇异得很,活似龙蛇邀游太空,滚滚西来,势不可挡。下人们想,如今战乱四起,这股紫色云霞,不知主何吉凶?请大夫上楼观望!”尹喜听说有这等事情,便站了起来,随同下人外出,登上草楼,举目远望。果然见一股紫气如蚊龙腾舞,自东西迈。尹喜观后,掩不住心头兴奋,连声赞道:“妙哉,妙哉!此乃祥瑞之气,真人将至矣!”于是便上书朝廷愿为函谷关令,遂蒙恩准。到关,敕门吏曰:“若有名翁从东来,乘青牛,勿让过关,当禀我知。”关令尹喜计算时日将至,便令下人全部斋戒,恭候迎接。至期,果见一老者,天庭饱满,鹤发童颜,两耳垂后,眉长三寸,目光炯炯射人。青牛迈着有节奏的步伐,老者坐在牛背上,逍遥自在,悠然自得。尹喜见之,赶紧迎上前去,再三稽首参拜:“圣人来矣,有请!”原来,这骑青牛的老者,便是太上老君。老君姓李名老聃,宇伯阳,系东周守藏史。因周室内乱,便辞去官职,准备西行,路过函谷关。他见面前这位官员,清奇不俗,气度非凡,便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得知老夫将至?”尹喜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乃函谷关令尹喜,去年冬天,我看见天理星西行,今春又见紫气东来,状如龙蛇,知真人将西行,故于此迎接。”老君日:“吾亦知子之奇”。遂相携入关。尹喜辞却关令,同回草楼,请老君讲经传道。这就是 “紫气东来”的故事。后人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老子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他的传经授道、著书讲学之地?这个问题提得好。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那是因为这里风水好。《陕西志》载:“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宋代文学家苏轼也说:“此台一揽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更是赞美楼观台为天下“第一山”。的确,这里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有“十里瀑声”的野牛河飞瀑,“仰首一线天”的四十里峡,“可观黄河日出,能看行云雾海;风鸣林啸,五月飞雪”的首阳山以及溶洞、风井、石林带等。而且,这里森林繁茂,山清水秀,有一种“古、秀、幽、静”的绝妙意境,而这种环境特别适合老子的想法。因此,他老人家就选中了我们楼观台。
为了让大家对楼观台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我现在把楼观台的建造历史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楼观台从西周函谷关关令尹喜在此结楼计算起,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其间,它经历无数次兴衰。据史料记载,周穆王曾来此游乐,并建造“楼观宫”;秦始皇在观南建清庙,亲来求拜神仙;汉武帝在观北建祠;东汉之后,老子被依托为道教开山祖师,楼观台由此成为道教祖庭;晋惠帝在此植树10万余株,迁来居民300多户专门维护建筑和园林;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道士大多集中在这里,并形成了著名的“楼观派”;唐高祖李渊认老子为祖宗,亲来楼观台,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唐玄宗以夜梦老子为名,改 “宗圣宫”为 “宗圣观”,并扩建规模。一时间,这里殿宇豪华,道士众多,盛极一时。这之后,楼观台渐渐走向衰败,真可谓 “盛极而衰”。不过,楼观台的鼎盛时代也是我国古代历史最为辉煌的时期,因此,这里保存的各种文化遗存多达60余处,展示的文化类型更是丰富多彩。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幽室园林,也是历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唐代的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优美诗章。这里既有老子说经台、宗圣观 (宫)遗址、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老子墓等著名景观,又有炼丹炉、吕祖洞、十老洞、迎阳洞、老子词、栖真亭、元始台、上善池、化女泉、延生观、吾老洞、王母宫、西楼观等文化古迹及遗址。楼观台现在还遗存有历代古树名木367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16株,具有重要的观赏、保护和研究价值。另外,现存历代碑碣178通,保留的名人赞美楼观台的诗词有95首,论著、绘画、乐章150余篇。在楼观台,各位还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道家音乐、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故事。这些文化遗产可都是咱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宝。有学者说:“陕西的黄帝陵是中国文化的根,楼观台是中国文化的魂。”

说经台

现在就来到了楼观台中的说经台。说经台,也叫授经台,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李聃讲授《道德经》五千言之地。说经台位于海拔594米的山冈上,虽处山之阴,但却尽得其阳,翠竹环抱,古木参天,秀峦葱郁,悦目赏心,历来是帝王、道众朝拜之仙都,文人墨客云集之圣地。说经台始建于公元619年,公元1236年重新扩建,明、清均有修葺。现今保存的主体建筑为明清古建筑,经修葺和重建,占地面积9432平方米。有正殿、偏殿、碑厅、厢房、回廊等古建筑146间,为楼观台道教中心建筑群。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是山门口。山门口左右的碑厅内,有欧阳询的隶书碑石《大唐宗圣观记》碑。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结构大师”。碑厅前各有六角亭一座。两亭间原有池水,名为“上善池”,左边亭内竖有赵孟頫隶书“上善池”碑,碑阴为草书。提起上善池,还有一段优美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 (1283年)春,周至一带遭千年不遇的时疫,死亡者众多,百姓处于惶恐不安之中。当时的楼观台监院张致坚梦见太上老君告诉他说:“山门前有块石板,石板下有一眼泉水,泉内有吾炼成之仙丹,可治时疫。”张监院醒来觉得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门外西边找到石板,揭开石板,果然有一泉,就用此水治好了30多名道士的疫病。凡喝此水者,只要两个时辰,其病自愈。消息传出,远近百姓皆来取水。凡饮此水者,时疫即退,简直是“药到病除,圣水回春”。三年之后,翰林院学士、大书法家赵孟頫来楼观游览,听到泉水治疫之事深感奇异,很受感动,就以《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之意,挥笔题写了“上善池”三个字,并刻石立碑于此,以示纪念。后来,四方善男信女多来此取水治病。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学士来楼观游览,吟诗作赋,铭石留言,抒发情怀。“丹砂久窑井水赤”、“汲尽阶前井水浑”之句,就记述了当年取水治病的盛况,上善池也因此而名扬四方。有诗云“清泉虽小来历奇,诗人雅士多咏题。楼观台下一胜景,游览莫忘上善池。”这棵树叫银杏。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公孙树。其果、叶均可人药。相传,太上老君为炼长生不老金丹,需要白果这味药,才在楼观台栽了两株银杏树。他栽雌雄银杏树,是为了炼的金丹内阴阳二气相通,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因为阴阳二气相通,才能生出万物。说经命的这棵古银否树,树龄有2000多年。

老子祠

老子祠,创建于唐代,明代重修,这里是老子讲学的地方,老子就是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五千言。大家注意,院内门两旁立的碑石就是 《道德经》碑,共四通,东边两通刻于唐代,西边两通刻于元代。其中,东厢一组两通碑石用楷书书写,称为唐正本 《道德经》, 楼观道坛认为这是最标准的《道德经》版本。西厢一组两通碑石是元朝刻立的,民间称之为梅花篆字《道德经》,是元代著名书法家高文举用古篆书写的,故亦称为《古老子》。所谓“道”是指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的共同的客观自然规律;“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道德是道教的理论基础和圣典。凡是一种宗教,都必有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也需有一个理论作为依据。老子的《道德经》就是道教的“教理”。《道德经》阐述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并且指出“天下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的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的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老子本人虽不信神鬼之说,但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并不是极端的无神论者。这正符合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的思想。张道陵创教的本意是要和儒佛二教相抗衡。因此将孔子的老师、威望较高的老子奉为教祖,尊其为太上老君,并说他的道法是老君所传授的。楼观台便成了道教的圣地。另外,《道德经》主张“知足”、“寡欲”,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受到封建皇帝的推崇。由于此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很深的哲理性,故成为春秋时诸子中重要的一个学派,并普遍受到尊重。秦始皇首先在这里修建了老子祠庙,汉武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修葺。唐初,高祖李渊甚至将老子尊为其远祖。对楼观台进行了大规模充建,名声为之赫然。

㈦ 篆书字贴大全

1、可以先临李斯的峄山碑、王福庵的《说文部首》。 2、临摹碑、帖书目:《王版福庵书说文部权首》《邓石如篆书弟子职》、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六屏》吴让之篆书四条屏《粱吴均与朱元思书》杨沂孙篆书《道德经》、《金人铭》《赵之谦书汉铙歌真迹》赵铁山《和铭真迹》(见上海《书法》2001年第7期)

㈧ 篆书字体

金文大篆字体,【处其厚】三个字。
出自"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是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中的一句。

㈨ 篆书西晋道德经怎么写

篆书“西晋道德经”写法如下:

热点内容
2015年法规真题答案 发布:2025-07-03 17:14:10 浏览:361
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什么 发布:2025-07-03 17:05:22 浏览:222
公司法人变更的股东会决议 发布:2025-07-03 16:45:55 浏览:663
吴江律师行 发布:2025-07-03 16:37:34 浏览:38
最新劳动法工资规定深圳 发布:2025-07-03 16:22:22 浏览:454
高邮律师 发布:2025-07-03 16:22:21 浏览:439
民法典完善了哪些法律 发布:2025-07-03 16:07:59 浏览:207
唐忍法规链接 发布:2025-07-03 15:33:07 浏览:661
提货单质押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7-03 15:13:42 浏览:765
西南2015法律硕士 发布:2025-07-03 14:56:07 浏览: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