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知识可教

道德知识可教

发布时间: 2021-02-11 22:04:52

1. 找辩论题 美德可教不 的资料.

美德不可思议地可学,却并非必然明显地可教.我们能够获取美德,甚至似乎能够学习美德,然而却很难证明,我们彼此能够传授美德或教授美德.
作者将通过一个重要的例子,并根据他对一般政治哲学史的解读,得出结论:倘若美德可教本质上是悖论,那是因为人的血气本身向政治哲人证明,它既是美德可教的障碍,又是其手段,因此,对任何好的政治,我们都可以根据人的境况合理地有所期待.
道德是否可教,是道德教育的元理论问题.本书收集了特雷安塔勒斯的经典名作从澄清"美德"和"教"是什么开始,对何谓"美德"作了"伦理学"方向的深入考察,对何谓"教"作了"教学论"方向的深入考察,并对其作了"语言学"的透视.同时本书还收录勒柏拉图,谢巴德等多位哲学大师的作品,在这里你将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哲学.
美德不可思议地可学,却并非必然明显地可教。我们能够获取美德,甚至似乎能够学习美德,然而却很难证明,我们彼此能够传授美德或教授美德。
作者将通过一个重要的例子,并根据他对一般政治哲学史的解读,得出结论:倘若美德可教本质上是悖论,那是因为人的血气本身向政治哲人证明,它既是美德可教的障碍,又是其手段,因此,对任何好的政治,我们都可以根据人的境况合理地有所期待。
道德是否可教,是道德教育的元理论问题。本书收集了特雷安塔勒斯的经典名作从澄清“美德”和“教”是什么开始,对何谓“美德”作了“伦理学”方向的深入考察,对何谓“教”作了“教学论”方向的深入考察,并对其作了“语言学”的透视。同时本书还收录勒柏拉图、谢巴德等多位哲学大师的作品,在这里你将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哲学。

2. 知识即道德,德行可教

D “不同之处不包括”即“相同之处包括”,尽管在方式方法上的见解不同,但都主张“德行可教”。

3. 如何理解道德是“可教”的

这个问题要用数学的极限法就很好理解了。 人生来可以说“没有道德”, 到经过后天学习才出现了“道德问题”。 因此,道德是可教的。

4. 道德传授和知识传授的区别

图片发自简书App

每次家长在谈论起孩子的教育时,都绞尽脑汁,恨不得倾其所有,重视程度由其可见。仔细想想,为人父母哪个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教育是一个悉心灌溉、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过程,欠勿心浮气躁。

作为家长,我们除了教育孩子热爱学习,掌握知识,拥有智慧外,还要给她讲品德的重要性,鼓励孩子从小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品德培养胜于知识传授。古之成大事者,无不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怀。一个好的父母不是肯为孩子花多少钱,而是懂得传授她做人的道理和尊严,让她长大成人后,能昂首挺胸地立于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拥有良好品德修养的人,才能更易获得他人尊重及认可。

图片发自简书App

首先,培养孩子做一个诚实的人。

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国人一直把诚信作为立人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只有孩子拥有诚实的心性,心中才有一片坦荡光明,才更宜于人际关系的良性发展,以后走上社会交到有品质的朋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其次,培养孩子做一个谦虚的人。

谦虚,顾名思义就是实事求是,不说大话。为人处事不浮夸,并有清醒的自我认知。我们要告诉孩子谦虚是“一切美德之首。”只有谦虚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欣赏和敬仰。从小培养孩子谦逊的态度,胜而不骄,败而不馁,孩子才会得到不断进步。

图片发自简书App

培养孩子做一个善良的人。

告诉孩子:凡事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因为只有善待他人,才能调整失衡的心态,解脱孤独的灵魂,走出无助的困境;只有善待他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拥有充实快乐的感觉,踏入充满机遇的境界,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培养孩子做一个宽容的人。

莎士比亚喜剧《威尼斯商人》中有段台词这样写道:“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我们应该学会对别人表现宽容……”

在人类一切美德中,宽容体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富有宽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底善良、性情温和、招人喜爱、受人拥护。而缺乏宽容心的人往往性情怪诞、易走极端,不易与人亲近,因而人际关系往往不好。

图片发自简书App

培养孩子做一个热爱劳动的人。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就该把时间用在好好学习上,别的啥也不用干。甚至溺爱到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地步。实际上我们应该适当鼓励孩子做家务。事实表明:一个会做家务的孩子将来更易于就业。

《曾国藩诫子书》“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勤劳的人更宜接近成功,懒惰者必一事无成。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热爱劳动,远离懒惰,接近勤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培养孩子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语云:“百善孝为先。”一个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必有一颗善良仁爱的心。有了这样美好的心灵,才能拥有快乐幸福的人生。

当然我们要想培养孩子这种孝心,父母必身躬力行。一个有爱的家庭:长幼有序,互相关心,互相宽容,其乐融融,这样才更益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图片发自简书App

培养孩子做一个尊重他人的人。

弗洛姆说:“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生命,是生命进程中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一个条件。”

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尊重老师,也要尊重任何微小的生命。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也得不到别人相应的尊重。

图片发自简书App

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需要家庭这块沃土培养出一个品德高尚,心性优良的好苗子。当她破土而出时,才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雨露的滋润,真正做一个勇敢,自信,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愿君共勉。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5. 道德教育更重要还是知识教育更重要

当社会变的金钱至上时,知识教育就会被更多的人所重视,而道德教育恰好相反 就像当今的中国社会,

6. 道德可教吗

——读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老课本有感 在教育理论界,关于道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赞成者认为,道德就是“教”出来的,君不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五讲四美三热爱”,哪一个孩子不是背着它、唱着它而逐渐成长的。反对者则对此现象深感忧虑,因为道德口号的泛滥早已使幼小的孩童分不清哪是作为一个新中国的儿童所必须从小养成的道德行为和习惯,哪是成人世界才需追求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思想。持这一观点的人甚至还认为,现今学校道德教育的政治化和成人化,已使正常的道德教育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而说教式的道德模式及光教不练的口号式道德观念,亦使知情分离、意行割裂。 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工作者,笔者也曾深感困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对青少年一代道德品质的培养也不可谓不重视,但遗憾的就是成效甚微。这里固然有社会的因素,如因追逐功利而导致社会风气每况愈下的问题,但学校内唯知论的盛行,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严重脱离的现象则也是造成学生道德素养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道德品质和道德观念的形成固然不是靠学校老师“教”出来的,它应靠的是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和影响;但中小学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在学校,加之他们的身心均处在未定型的成长阶段,因而适当的引导及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道德教育显然还是必须的,所谓“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科教学之中”即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原则之一。问题是如何使枯燥的道德教育不成为单纯的道德口号,以及又怎样使道德理念能有机地融入各科教学,而使其变成学生乐于接受、易于体验的生动活泼的现实生活?这里的重要一环就是要彻底摒弃成人式的说教,转而把看似高深的道德理念转化为中小学生所喜闻乐见,且浅显易懂的生动范例。 正当人们在为上述这些显而易见而又明白无误的道理苦苦寻找实施的途径和改革的突破口时,一套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老课本”的书籍忽然展现眼前。如其中《开明国语课本》一套,近七十年前由叶圣陶先生主编的小学国语老课本,读之竟篇篇言简意赅、浅显易懂;尤其是丰子恺先生还为每篇课文都精心配画,其起到的亦是图文并茂、寓教于乐的作用。而其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它为幼童们的思维创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最令笔者感到赞赏的是,该书中的每篇课文并无一句口号式的大道理,同时也几乎找不到一句成人式的说教。但平实无华、娓娓道来的或阐述道德风尚(如“欢迎新朋友”),或训练道德习惯(如“先生早”),或说明道德规范(如“坐下来吃饭”)的课文内容,却又几乎每篇都与孩子的日常生活有关,每课都与孩子的童年世界密切相联。诚如叶圣陶先生当年在编撰这套教科书时所云:“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当然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因而教材必须符合语文训练的规律和程序,但这还不够。小学生既然是儿童,他们的语文课本还必须是儿童文学,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阅读,从而发展他们多方面的智慧”。叶先生不愧是一位教育大家,他深谙儿童的心理,那就是寓教于乐,寓教于儿童的生活。叶先生的上述话语虽然讲的是关于知识的培养,但笔者以为道德的熏陶又何其不是如此。由此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道德应该是可“教”的,但关键是要教得得法、教得入味。如今的一些教科书要么故弄玄虚、故作深奥;要么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远隔千里、隔靴搔痒。这套老课本,它留给我们的启示将不仅仅是教科书内容的编排问题,而整个的就是一个如何理解孩子、理解孩子的童年世界的大问题。(吴遵民)

7. 道德可教吗

“道德可教”立论的依据:道德是知识,知识可教道德也可教。在苏格拉底看来版,道德就是知识或智慧。权人只做自己认为善的事情,不会故意作恶。作恶是出于对善的无知,错把恶当作善。明知故犯是一种假象,其实作恶者并非真正知道自己在作恶。人知恶必不作恶,知善必行善。而且,在智慧的指导之下,人的一切努力和禀赋的结局都是幸福的。所以说,道德即知识。知识可教,故道德可教。
2. 对“道德可教”的质疑:没有专门的道德教师,能说道德是教出来的吗?不论是道德,还是其他知识,如果可“教”的话,就必定有与之相应的教师和学科。然而,道德作为一种知识,不同于天文学、哲学和数学知识,在天文学、哲学和数学知识上专家和外行有着天壤之别,专家可以成为外行的教师;在道德上,却不存在使一部分人成为专家而大多数老百姓不靠讲解或课本就弄不懂的东西。数学、天文学、医学知识显然可教,而且都有专业教师。好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都是教授培养出来的。可是,一个人要想成为好人的话,却无处可寻专门教练,世上根本就没有专门教人成为好人的教练、教师或专家。国家或学校不可能委派专门的教员教大家学习道德。任命一些人专门去教别人勤勉、自制和勇敢,是非常荒谬的。

8. 从伦理角度说,如何为道德的可教进行辩护

1)紧扣 改革开放这一巨大社会变革主题,立足于逻辑与历 史的统一,对当今中专国伦理道德的现状及属发展前景 进行论述。当今中国伦理道德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 元与多元并存、道义与功利并重和传统道德与外来道德的综合创新上。尽管当前我国伦理道德...

9. 如何理解道德是“可教”的

这个问题要用数学的极限法就很好理解了。
人生来可以说“没有道德”,
到经过后天学习才出现了“道德问题”。
因此,道德是可教的。

10. 道德是可教的还是不可教的!

喜欢苏格拉底,喜欢他那种淡定的意志;喜欢他承认自己“无知”的勇气;喜欢他牛虻式的精神;当然也喜欢他的那句“德行是不可教的”。
想起这句“德行是不可教的”,是在地震之后社会上漫天飞舞的道德批判的时候,觉得有些自己的想法不得不吐。对“德行是不可教的”这句话有自己的理解:德行是道德和智慧的总称。一直有这样一种想法:知识是可以通过教育的手段来传播的,但智慧是不能的。智慧显然是凌驾于知识之上,是个人通过对知识的思索形成的一种个人对社会的价值体系。
一个人可以通过教育来获得知识,但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有自己对社会,生活的考量,显然每一个人通过思索达到知识升华的智慧都是不一致的,所以智慧显然是不能形成一种集体体系的,因此,没有个人能够站着所谓智慧的高度对个人进行教诲,唯一的例外就是在智慧上对自己的反思。同样道德是来自于社会伦理建构的社会对个人的一种非强制的规范,而这种规范显然也是由特定的知识体系演化而来,只是加入了时间的成分,所以道德是一种具有即时性的社会产物。对于个人而言,生命的短暂导致个人是没有办法站上道德的高地,因此同样也没有个人能够站着道德的高地对个人进行道德批判,同样唯一的例外是自己对自己的道德批判。

热点内容
告人民法院吗 发布:2025-07-03 17:37:57 浏览:349
龙岗法院立案庭 发布:2025-07-03 17:26:21 浏览:236
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实施方案 发布:2025-07-03 17:25:11 浏览:854
2015年法规真题答案 发布:2025-07-03 17:14:10 浏览:361
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什么 发布:2025-07-03 17:05:22 浏览:222
公司法人变更的股东会决议 发布:2025-07-03 16:45:55 浏览:663
吴江律师行 发布:2025-07-03 16:37:34 浏览:38
最新劳动法工资规定深圳 发布:2025-07-03 16:22:22 浏览:454
高邮律师 发布:2025-07-03 16:22:21 浏览:439
民法典完善了哪些法律 发布:2025-07-03 16:07:59 浏览: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