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秘密
⑴ 道德经的奥秘听得会有什么用处
《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版治国、齐家权、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⑵ 被篡改的道德经,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道德经》不是被人们刻意篡改,而是人们一直很难理解,这就导致一些人通过篡改(或回称之为重新答排序)来解读。目前,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道德经,直击管理核心》一书,基于普遍公认的《道德经》原本,发现《道德经》从签到后有着严谨的逻辑顺序,其中《道经》部分论述了体道悟道的四重境界,《德经》部分论述了效法宇宙大道做事的四大程序。这个逻辑结构有助于我们快速读懂《道德经》。
⑶ 《道德经》里的什么秘密,说明了死是人最好的归宿
为什么说死是人最好的归宿?《道德经》里天人合一的秘密令人彻悟
就像保尔柯察金说的那样,当你死的时候,回顾自己的一生,您能想到什么样的画面呢?你可有勇气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自己的一生没有虚度吗?
当你做到了“致虚极,守静笃”,看到了人生的常道和世间的无常,看清了生命的全貌,还能遵循天地大道,践行宇宙大道,这就做到了“天人合一”,与天道合一,这就是老子《道德经》所说:“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就像老子本人那样,“没身不殆”,即使他的肉体已经消亡了几千年,他却一直留在人们的心目中,依然活在这片天地里。这才是真正的长生不老,永垂不朽。
⑷ 被篡改的《道德经》,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书,其中就包括我们盛行四海的《道德经》。结果经过整理复原人们发现,该版本与我们现在流行的《道德经》版本,存在着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大多只是只字片句之间,但意义却有千差万别之远,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些差别,或许是传抄失误,或许是有心人的篡改所致。现在我们就摘录出四处来辨别一下,一起探讨探讨这桩千年公案。
帛书老子
第一处:《道德经》第二章
传世本:“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帛书本:“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盈;音,声之相和;先,后之相随,恒也。”
二者差别不大,就是一个“之”字,但意义却完全变了。“有无相生”,与“有,无之相生”,第一个理解就像现在流行的阴阳相生一样,你生我,我生你,互为其根,自循环而无始终。但第二个理解却是“有,是由无而生的,无是有的根本”。
而这个理解,才是与《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六十三章“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相互应和的。
而照第一个理解,则完全与儒家解说易经的《十翼》、解说太极图的《太极图说》搅和在一起,混成了稀泥。也难怪有人说《道德经》是出自于《易经》的了。
执今之道
第二处:《道德经》第十四章
传世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帛书本:“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二者只差了一个字,把“今”换成了“古”。按照传世本的理解,是要遵循古法来治理现代。所谓“祖宗之法不可易”,推崇周代之礼治天下。
但是孔子向老子问礼时,老子却告诉他“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你所学习的那一套,都是已经去世了很久的人所言。对这些很久以前的人说的话,要活学活用,不可拘泥执着。
《庄子》还直接讲解了原因:“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你学习的这些东西,都是先王留下来的遗迹,又哪里是他们的真实内涵呢?脚印是脚踩出来的,但脚印又哪里是脚呢!”
所以按照帛书本的理解,则是要法随时变,以适应当下之法来治理当下。种植种子的方法,和培育幼苗、照顾成树的方法完全不同,因为时势和对象发生了变化,所以才要以“今之道”来“御今之有”。
自然之美
第三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传世本:“大器晚成”
帛书本:“大器免成”
同样是一字之差。一个是持之以桓之意,表示大才都是很晚才成就出来的;一个却是顺其自然之意,表示大才都不是刻意成就、人为造就而来的。
可以看出,“大器晚成”在《道德经》体系中完全就是个外来户,上无依下无靠,突兀而孤零零的,如同飞来之石一般。但“大器免成”,却是与整本文意相通的。
《道德经》说“大巧若拙”,我们总觉得自然界的素材不够完美,想要人为去改造它,制作成器。但我们制作出来的任何器物,都远远比不上自然界一片树叶,一只小鸟那么精巧。
所以,自然成就之才,才是大才;人为造就之才,反而是拙才。试图把人塑造成“器”,才真正是“夺天之造化”,不过是变巧为拙,变美为丑而已。
举世献媚
第四处:《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传世本:“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帛书本:“知不知,上;不知不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说实话,“不知知”这句话,我一直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感觉莫名其妙,怎么也解释不通。我在网上翻来复去才找到一个勉强看得过去的解释——“:知道表现为不知道,这才是高明;不知道表现为知道,这就不够理智。”
这个解释一下就把老子的形象拉低了无数个档次好吗?整个一装模作样、世故狡诈的老头嘛!说好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呢?怎么能明明知道却装不知道这么腹黑呢!难怪有学者把《道德经》读成阴谋论了。看来根本就不是老子腹黑,而是读老子的人内心太奸诈。
后来我读了一遍《庄子》,这才恍然大悟。《庄子》里有个叫南荣趎的,他说:“邻里的人生了病,周围的乡邻询问他,生病的人能够说明自己的病情,而能够把自己的病情说个清楚的人,那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
这就是“知不知”和“不知不知”的差别了:能够把自己的病情说清楚的人,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生了什么病,那才是真正的重病。”
庄子由此大发感慨:我们都知道,对父母说的话一味称赞,对领导说的话一味奉承,这是“谄媚”的行为。但如今社会潮流认为是对的,我们往往也会赞成;社会潮流认为是错的,我们往往也会反对,我们这样生活着,岂不正是一直在“谄媚”然而自己还不知道吗?
我们穿着华美的衣裳,打扮艳丽的容貌,修饰自己的言行,讨好献媚于举世之人,却并不认为这是谄媚与阿谀,这不正是最大的迷惑吗!
⑸ 道德经奥秘
《道德经》是春抄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⑹ 被篡改的《道德经》,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隐藏着篡改《道德经》的人,顺应世事,想要讨好众人的用心。我们也都知道,《道德经》是道家学说的经典作品,是老子亲手所书。但是你敢想象,我们现在所看见的这版《道德经》并不是老子所写的原版的《道德经》。更可怕的是,他们不是简单的改动,虽然只是改变了几个字词,但是却与老子的意思相去甚远,直接篡改了老子原本要传达的意思。
被修改的版本,是为了顺应“主流思想”说要遵循古法来治理现世,要遵循“祖宗之法”,所以要推崇周礼,古代治理的方式不能改。但是老子的意思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他的意思是,要活学活用,用现代的方式来治理现世。因为古代制定出那一套理论的人,已经去世了,他并不了解现世,所以用他的那一套并不可行。总而言之,修改过的《道德经》似乎是更加适合那个时代主流思想的,而老子本身所写的《道德经》,所传达的思想是要比修改后的高明、先进很多的。
⑺ 《道德经》被白岩松成为生命之书,里边隐藏什么秘密
没有隐藏的秘密,因为道德经里面的5000个字,81条,个个都有深意,越读越有味道,越读越有新意,白岩松能看懂这本书,能明白这本书每一个字每一个剧里面背后所带有的寓意,他沉迷于这本书,欣赏这本书,赞叹这本书,他发现好多50万字的书五六个字就能说清楚,然而这本只有5000字的书却越绕越不明白,越往里看越能看出新奇的东西,不断的吸引他前去探索,于是这本书成为他当之无愧的生命之书。
道德经里面的许多博大智慧,都在白岩松的理解下成为了他生命中重要的意义,他不断的重复读道德经,这本生命之书不仅对他来说很重要,关键是他每一个生命历程都能与它碰撞出火花。
⑻ 道德经里面的秘密
一切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保养,参照太极图来冥想,玄乎点的可以说是魂游内天外的境界,不容出户,知天下,这是最高境界。要经常保持在一个好的心性中,如: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道德经分道经与德经两部分,本身是没有什么秘密的,最多是为了阐述道的含义。进一步的还的是道教的各种经书。
⑼ 道德经秘密语
蒙玛丽bb和
⑽ 如何评价网上流传的《道德经的惊天秘密》
研究道德经来的人自古太多了,古人源在接近的语境下,断句不会有太大问题。 现代的各种语言学者、哲学学者、宗教学者也对断句这些基本问题有深入研究,比如王力、陈鼓应、李零、何新等等,不会在断句这些细枝末节上玩出太多花样的。 语义方面的分析也不是大问题,中国的学者在这方面不缺功力。 问题在于用他山之石以攻玉,即用现当代西方宗教学、心理学的成果来对比研究道德经,用现代医学、心理学、物理学的成果来研究丹道。 不接触、研究西方的科学,中国的科学不会有什么进展;而像威廉·詹姆斯、马斯洛、肯·威尔伯这些现代西方心理学、哲学家,他们的方法是科学的、实证的,资料也比我们丰富,他们对宗教修行、神秘体验都有深入研究,我们不了解、借鉴他们的成果,小聪明玩得再好,比如断句,也是吃亏的。